【创新论坛】全域化、网络化、扁平化——创新驱动下杭州大都市转型发展的空间趋势特征& 规划战略应对
目前已杭州市规划形成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和“核心- 紧密- 外围”的都市区组织结构。但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基于行政区划的等级城镇体系已不适应目前杭州网络化都市的发展现实。
1.1 创新驱动下发展动力的转变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支持经济增长的传统要素正在减弱,原有增长方式面临挑战。目前,杭州经济发展正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动力支撑体系,并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1.2 “三生融合”下发展理念的转变
生态作为发展的组成部分和应有之义,从被动的生态保育转向主动的自然资产投资,从简单的生态保护转向对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双增长”的新模式。
1.3 全球化语境下发展地位的转变
从全球城市研究的动向来看,呈现出从全球城市节点研究到全球城市网络研究的趋势,更加关注支撑全球城市之间联系的各种“流”,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2.1 杭州大都市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
全球创新网络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叠加效应将重塑城市与产业的关系,表现为智能化、融合化和平台化。
移动互联网、高铁网带来“流”的变化,使得城镇联系更加紧密,城镇成为区域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服务范围更大,层级更加扁平化,联系更加网络化。
在信息经济、互联网+、创新驱动以及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等新经济、新趋势下,以杭州为代表的都市区空间组织、市域空间组织面临新的变化。这表现为经济活动的扩散化趋势更加明显,市域扁平化、网络化空间形态特征更为突出。
2.2 杭州大都市转型发展的空间趋势特征
(1)城市——乡村的人口双向流动加强
产业的分散化布局将打破人口向中心城区单向流动的趋势,同时中心城区的养生、养老人口向农村地区流动,带来中小城市常住人口的额外增长和人口向中小城市的进一步集聚,从而形成更为扁平和均衡的人口分布格局。
(2)产业空间及创新活动呈现出“中心集聚+ 分散化”的双重趋势
中心城区的创新活动更加集中和频繁,另一方面某些专门化功能的分散化趋势更加明显,“不同的群体,匹配不同的空间、产生不同的效应”;区域网络中的节点都有其功能,等级秩序相对弱化,经济活动的组织更加扁平化和网络化。城市的新经济、新功能如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互联网+ 等功能不局限于在中心城区集聚,也不局限于垂直的等级分工,而是在整个市域内更为随机和灵活的出现。
(3)杭州产业地景的变化已经印证了上述判断
最近杭州出现了园区与社区融合、园区与景区融合、适合初创企业、被称之为“特色小镇”的创新空间组织模式,得到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创业者的热烈响应。特色小镇的出现说明,凭借自然禀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人流、信息流更为自由的流动,区域网络中小的节点均有可能凭借自身专门化的特色和优势,承担大的功能,从而出现后福特阶段的经济组织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重新认识杭州未来发展转型的目标、路径,并寻求与之相匹配的规划战略,寻求适应新经济、新变化的市域空间组织的形式,并搭建下一步市域空间组织的基本架构。
3.1 更加关注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作用
在杭州的区域定位中,根据杭州的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我们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全球特色的区域中心这一全新目标。
全球特色:强化具有全球特色的核心功能与支撑功能。核心功能包括国际化创意中心、国际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中心;支撑功能包括国际性旅游与会展目的地、高质量人居环境、信息与交通枢纽。
区域中心:发挥区域中心的链接与辐射作用,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生产力服务中心与金融中心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国际创新的智慧之地、世界游居的美丽之地、绿色生态的养生之地、东方神韵的文化之地四大发展目标,以及实现上述目标的路径体系。
3.2 更加关注城镇空间发展的扁平化与网络化趋势
(1)功能定位的全域化与网络化组织
更加注重从经济板块而不是行政区划角度谋划整体空间格局,在杭州市域战略规划研究中,我们提出在全域范围内组织具有“全球特色区域中心”地位的专业化功能,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广泛布局,并形成“全球性——区域性——地方性”的功能组织体系。城市发展重心下移,西部县市全域化、全要素一起承担杭州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专业化分工。
(2)城镇空间体系:相对集中的多中心网络
以“1+4+3+4+X”相对集中的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体系来应对产业空间及创新活动所呈现出的“中心集聚+ 分散化”双重趋势。
东部:“1+4”,都市区核心区。根据轨道交通的通勤时距分析确定大都市区范围,强调组团化与多中心,突出特大都市区域的综合作用。
西部:“3+4+X”,更均衡的布局,突出现代化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和专业化功能,作为链接乡村和城市的纽带型城镇,带动整个市域西部地区的发展。
(3)中心体系:跨越等级体系组织功能中心
不是所有的高等级功能都布置于中心城区、而是基于地方资源禀赋,多元互补、城乡融合的功能结构。
(4)网络体系:构筑“三网”,支撑扁平化与网络化的空间架构
包括“客运专线+ 城际轨道网”、“都市区快轨+ 城市轨道网”、“高快速路网+ 国省道网”,强调网络与廊道在组织市域空间布局中的支撑作用,构筑畅达区域内外、承载城乡双向流动的空间网络架构。
3.3 更加关注创新活动的空间组织特征与未来发展需求
特色制造空间:大江东板块+ 城区五大平台+ 西部四个区域级平台+ 若干特色制造节点
科技创新空间:城西科创走廊+ 云栖- 富春硅谷云计算与大数据板块+ 西部四个区域级平台+ 科创小镇与乡村电商节点
创意产业空间:主城综合创意板块+ 之江- 富阳文创大走廊+ 西部区域级平台+ 若干地方性节点
电商+ 互联网金融产业空间:全球互联网金融及电子商务板块+ 区域性金融商务板块+ 地方性金融商务板块+乡村电子商务节点
3.4 更加关注区域生态环境的价值
从简单的生态保护转向对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战略性生态空间体系构筑可持续的环境竞争力,实现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双增长”的新模式。
本次研究采用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模型(GIA)——依托RS、GIS、大数据等空间技术方法快速辨识生态核心区域、对区域生态特性进行评价和分级划定。划定杭州市域建设用地增长的刚性边界。将高生态模式与紧凑发展模式之间的生态用地作为“三生融合”的主要空间。从而形成保用结合的生态网架基底和市域总体生态空间格局。
杭州的网络化都市模式是都市区经济和创新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视作市域城镇空间体系发展的高级形态,不一定具有可复制性。但创新经济活动扩散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带来的都市区空间组织的网络化、扁平化特征值得我们研究、关注。
作者:赵佩佩(杭州市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组、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文为第5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分论坛一“城乡统筹与规划变革”宣读论文精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