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论坛】多元数据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研究探索
根据《2015 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目前,大数据已被广泛应用到政府公共管理、零售业、医疗服务、制造业等领域。
大数据的应用在城市层面,可以更客观地对当下的城市空间进行描述与析,是一种“打开”城市的新方式。其具有客观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等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观性、时限性和片面性等局限。
(1)数据获取方式
按照数据获取的方式,可以将数据分为基础数据、互联网开源数据和商业级数据。
(2)数据特点与适用方向
基础数据属于传统数据,是过去多年来用于描述城市现状的常规手段。互联网开源数据和商业级数据是近年来在城市研究中逐渐兴起和发掘中的新兴数据。
互联网开源数据主要通过公开网页获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反应城市结构性问题上。商业级数据大多是向具有数据沉淀的企业购买的数据,数据采集是企业的市场化行为。
因此数据更新快,时效性强,精度高,可以研究精准的城市问题,但也伴随着数据获取成本高的特点。
(1)与传统城市规划过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传统的城市规划是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反馈与修正这一过程体系的不断循环与提升。在数据分析的应用过程中发现,丰富的数据维度可以对传统城市规划过程体系中的多个重要环节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进而影响规划决策,以数
据驱动的形式促进规划编制的客观性,为规划的评估与修正提供具有一定说服力的依据。
(2)基于数据的城市规划研究框架
过往的数据研究,大都聚焦于一种数据在城市问题中的运用,数据维度比较单一。而现今,数据获取的广度与深度都有较大提升,有助于建立一个完整的,与传统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各个重要编制内容相对应的城市规划研究框架。
一方面,通过逐渐丰富的数据维度,尝试在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都能实现基于数据的客观评估。另一方面,也尝试在某个方向的研究中,利用多维度的数据进行相互验证,或者研究同一个问题不同时间段的表象,以达到客观描述城市
空间变化发展的目的。
(1)人口职住空间
研究采用了人口与经济普查数据、个人移动设备数据、轨道交通站点数据等三个维度的数据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分析,来揭示近10 年来徐汇区职住空间的变化情况。
通过不同数据源得到的2010 年与2015 年的职住关系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2010-2015 的5年间,徐汇区中部的产业发展势头明显,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前往就业。现状徐汇区整体的产业功能强于居住功能,北徐汇和中徐汇的产业功能都很强,南徐汇的居住功能强。
(2)核心产业发展
徐汇区核心功能发展的研究基于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的数据以企业
分布密度、企业规模、岗位分布密度进行空间分析。
总的来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能够显示出几个重点行业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徐汇区的科技研发行业具有突出优势;信息行业、文化娱乐行业发展布局均衡;生命健康行业和金融行业仍有待发掘自身优势。
(3)生活品质空间
主要抓取徐汇区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公园绿地等生活相关设施的互联网开源数据进行判断。将这些空间要素的现状空间数据叠合,形成生活品质空间活力热力图,呈现出南北部地区巨大的差异。北部地区,热力空间聚集;中部地区,仅在田林地区呈现一处较高的热力聚集区;而滨江以及南部广大地区都是生活品质空间缺失的地区。
(4)综合交通
①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的研究主要基于徐汇区现状道路网图,在ArcGIS 中将底图划分为1km*1km 栅格,通过ArcGIS 的计算与可视化表达,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徐汇区每1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网密度和交叉口密度。
徐汇区整体的道路交通空间被铁路线割裂,南北不畅的道路交通劣势十分显著。道路问题不仅出现在中部地区,并且一直蔓延到整个南部地区。说明铁路以南地区的地块大,支路少,断头路多并不能全归因于铁路线,也是其自身用地混杂,用地遗留问题所造成的。
以徐汇区现状居住用地为底图,用ArcGIS 中路网分析的方法,测算轨交站点500 米和1000 米步行网络覆盖居住用地的覆盖率。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轨道交通对于居民的服务效率:0.5 公里能覆盖16.5% 的居住用地;1 公里能覆盖56.5% 的居住用地。徐汇区中部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居住用地比较密集的地区,现状的轨道交通是无法覆盖到的。
结合先前的职住分析表明,徐汇区的轨道交通对于就业人口的吸聚力很强,但对于内部居民,尤其是中南部居民的疏导服务力偏弱。
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城市规划研究上,具有客观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城市空间预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各专业的配合,在方法应用论和数据选择上进一步探索,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高怡俊(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文为第5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分论坛四“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宣读论文精简版。
点击公众号页面右下方“合作平台”-“金经昌创新论坛”,浏览与回顾本届论坛其他演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