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面向管理的城市风貌控制要素及其控制方式研究
目前的城市风貌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尚处探索阶段,规划成果更多的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蓝图式描绘”,而缺乏对实现这一“蓝图”的规划控制的深入研究,导致规划成果的可实施性较差。本课题以提高城市风貌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便于规划管理为目标,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城市风貌基本层、对城市风貌影响作用大、与规划管理相衔接的城市共性风貌要素,研究其相应的控制方式,得出普适性的城市风貌规划的控制要点和控制方法,提高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聚焦1:将控制对象聚焦于城市的共性风貌要素
为了使控制研究具有更为普遍的推广价值,需要先忽略各类城市因临水、近山以及其他自然和历史文化因素等而带来的影响;即本课题关注的是一个由建筑和道路构成、剥离自然和文化特征的连片城市建成区,对此类地区或城市的风貌塑造进行模型化、理论化的规划控制。
聚焦2:将重点控制要素聚焦于城市建筑风貌
构成和影响城市风貌的要素非常多,其中重点是建筑。建筑是展示城市风貌最重要的载体,建筑形象是影响风貌的重要因素,也是规划管理的重点。
聚焦3:将控制研究聚焦于城市风貌的基本层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有两个目的:其一,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建成环境品质;其二,挖掘和凸显城市特色内涵。把城市风貌的控制分为两个层次(见图1):第一层次是基本层的控制,即对上述剥离自然和文化特征的连片建成地区的风貌控制,奠定城市建成环境品质的基础;第二层次是特色层的控制,即在基本层的控制基础上增加上自然、文化等特色的控制内容,从而延续和彰显城市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
图1:城市风貌的两个层面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城市空间实体和框架具有如下主要特征:时尚得体的风格主题、层次分明的高度轮廓、疏密有致的空间布局、和谐有序的建筑群体。建设“基本美的城市”,并认为:
(1)具有上述特征的城市具有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基础,这样的城市虽然仍然有“千城一面”的基质,但比起毫无规律可循、近乎失控的城市,仍然可给人们带来舒适的感受和有规律性的美感,即为“基本美的城市”。
(2)在此基础上,加上“特色层”的附加或调整关系,可形成风貌特色较为鲜明的城市,从而避免“千城一面”。基本美的城市的城市空间和实体框架是良好基础。这也是课题对基本美的城市”的实体空间的风貌控制研究的主要价值。
本课题聚焦于对城市风貌影响作用大、与规划管理相衔接的属于城市风貌基本层的建筑风貌要素展开规划控制的研究,并提出不同城市尺度层面中的建筑要素控制要求。
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风貌控制关键要素
城市风貌控制要素的选择采用归纳法的方式,从关于风貌控制研究的学术论文、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城市设计或风貌设计导则、国内外城市建成图片分析等方面入手,从中整理归纳出常用的主要城市风貌控制要素。
根据确定的筛选原则,通过要素的拆解、转化和归并,得出关键控制要素。经研究,选定城市风貌控制以下4个关键要素,并归为两类:
(1)空间形态类:包含建筑高度和建筑外部空间布局。此类控制要素奠定城市总体-分区-地块-建筑单体这四个层面的建筑形态和风貌基础。
(2)外貌形态类:包含建筑风格和色彩。此类控制要素可以理解为附加在建筑空间形态之上的建筑外观的控制要求。
规划成果的构成
日常规划管理对可操作的需求体现: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是各项规划建设的直接依据;土地用地指标对用地提出微观控制指标,图则是微观管理的一般形式。城市风貌规划要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应在这两个层面进行研究,也即制定管理通则和图则。
本课题提出应采用通则为主、图则为辅的控制方法,规范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其中,通则是通用的控制标准,而图则是重点特殊控制内容,二者应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城市风貌的合理控制。
便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城市风貌控制成果不宜采用技术性较强的语言、复杂的控制系统、级别较多的控制层次、标准不一的控制要求。而应采用通俗而明确的语言进行技术阐释;技术操作应当简化,控制要素数量和控制层级精简,标准应当统一,成果应当简洁明了。规划成果和控制内容越简洁明了,便于规划管理工作人员执行,也越有利于规划成果的实施。
课题组成员:戴慎志、刘婷婷、孙康、刘晓星
课题阶段:中期
课题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