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学术对话21 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杭州
学术对话 21
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承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时 间
2018年11月26日
上午9:00 - 12:00
地 点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三层宴会厅A
★
主题释义
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住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市居住区(小区)建设不断发展。1993年制定,2000年、2013年进行修订的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按照“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等级,对居住区各项内容的规划设计做了规定,为规范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十余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城市居住区开发模式、建设类型与建设模式更加多元化、建筑设计与生活需求更加多样化。城市人口剧增,大城市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城市问题凸显;城市规划需要更加关注人的行为活动与人的实际需求,规划视角和规划手段也需要及时转变。在最新修订完成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将“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空间组织层级更新为“15 -10 -5分钟社区生活圈”,把居住群体的具体生活和行为特征,以及对环境、设施的实际使用需求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依据,这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的理念,对于集约和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居住区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作为旨在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创新举措,这一转变同时带来了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工作思路和技术手段方面的挑战。不容否认的是,目前社区生活圈规划在我国尚未达成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共识,规划编制、管理部门对推进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技术路径和手段不甚了解。来自不同城市的规划管理者、编制者,以及来自高等院校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探讨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议题,将促进各界对于该议题在认识层面的共识,并推动实践层面工作思路的形成。
参考议题
1.新时代中国城市居住区的空间组织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面对哪些紧迫挑战?2.社区生活圈与传统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存在哪些共性和差异?
3.利用社区生活圈理念开展居住区规划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4.已开展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城市有哪些经验和困惑?
发言嘉宾
主席
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学术召集人
于一凡
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特邀嘉宾
王慧芳
学会城市总体规划学委会委员,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工
鹿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促进处副处长、教授级高工
吕海虹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
程 蓉
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技审室主任、高工
黄建中
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黄瓴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王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