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朝林 |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
顾朝林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国科协第九届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9年5月27日,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朝林教授莅临我院,开展了主题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同济规划院空间规划系列讲座第四讲,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规划院空间规划研究院孙施文院长主持。本次讲座关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吸引了众多业内学者、同行以及规划师的参与。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亟需技术创新。讲座从“需求、传承、借鉴、进展、问题、创新、展望”七个方面,介绍了对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的思考与实践经验。
从需求层面来看,国家对空间规划的需求是主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确立了新时代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土空间规划的理念也将发生转变,转为“重质量、重协调、重存量、重特色、重生态、重治理”,主要任务是解决空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最终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在社会需求方面,应满足新时代新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从传承来看,一是国土空间规划要体现功能区规划的战略引领。国土空间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载体,其规划和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一致,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空间资源配置的策略和综合方案。二是空间规划的底线管控,要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城乡安全,探索解决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城镇化-生态环境胁迫的方案。三是“三区三线”划定的全方位协同。
从国外经验借鉴来看,相比较而言,德国的空间规划有更强的借鉴意义,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与行政层次对应,具体包括联邦(国家)规划、联邦州规划、地区规划三级,各级规划有不同的目标与内容侧重。
从国土空间规划进展来看,国土空间体系需要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国家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必须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顾教授还介绍了当前国土空间“双评价”的研究和进展。到目前为止,“双评价”已经在国家、省域和市县域三个层次展开,尤其在宏观的国家、省域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但在中观的地级城市层面,由于空间尺度的转换以及评价成果的应用需求差异,“双评价”还处在探索之中。山东省青岛市先期开展了“双评价”工作,探索在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初划成果的基础上划定“三线”,从评价结果来看,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就双评价工作来说,尚需要突破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区域尺度问题、空间整合问题、市县规划精度需求问题等。如何在国家和省区、市县等不同尺度上对“空间”资源进行评价?如何实现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和三类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转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后期的国土空间实践中予以解答。
从技术创新来看,首先,强调科学划定管控底线应包括建成区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增长边界等,顾教授介绍了基于矢量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建成区边界划定、基于生态网络理论的非建设用地划分、永久农村地区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的方法。同时结合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城市层面“双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成果设想,为了克服当前城市层面“双评价”存在的问题,需要本着“要素简化、方法简单、结果有效、实用科学”的理念,在自然资源部《“双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创新。除了需要划定“三线”外,还应明确城市增长刚性边界和城市增长弹性边界,以及城乡建成区、生态功能区、永久农村地区、城镇可增长区和规划期城乡增量建设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理念创新、综合的空间要素协调规划、系统动力学应用等。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理念创新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即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可操作的国土空间规划。
展望:当前空间规划主要涉及经济、环境方面的内容,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对社会公平、公正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在讲座最后,规划师踊跃提问,互动交流,顾朝林教授就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和疑惑,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本次空间规划系列讲座,对我院未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和具体项目规划编制将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本文由空间规划研究院胥建华整理,空间规划院副院长、培训办主任王颖校审,经嘉宾审阅同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