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德 | 智慧城市与个体行为时空规划
编者按
“《城市规划学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辑”是一本汇集了同济规划人近期专业实践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反映一线工作成果积累的学术刊物,其中既囊括了同济规划人在城市规划各领域的前瞻性专业思考,也记录了他们在专业实践中的创新与努力。
“韧性发展与新技术应用”学术笔谈栏目,邀请多位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同济规划人各抒己见,各位专家的观点可谓百家争鸣,精彩纷呈。本公众号将该学术笔谈的内容陆续全文刊发,敬请期待。
王德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规划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智慧城市与个体行为时空规划
行为研究里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时间,即何时出行、何时到达、轨迹活动、耗时等,依据移动互联网、城市中各类感知器转化成的个体行为数据采集平台,动态、持久地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形成我们所需的大数据。大数据对于行为的时间信息的记录事无巨细,而空间层面的行为信息记录则不够具体,由此,行为分析里应把时间考虑进去。以交通拥堵为例,从时间视角解释就是出行时间没有规划好,短时间出现超出空间容量的集聚,如果空间优化无法解决问题,就可以对个体出行时间进行合理的引导,或对居民的出行路径进行干预来解决。所以空间的问题,仅应用空间的办法去解决是不够的,时间也应当成为规划对象之一。
个体行为的组织、引导,单从空间层面研究怎么布局是无法根本性的解决问题,必须依赖于时间的合理安排。仍旧以交通拥堵为例,瞬间爆发出来的通行需求在空间上是无解的,拓宽道路以提高通行能力的手段不经济且成效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可以从行为的视角,依据智能化的技术,利用大数据的时间信息展开时间划,即从时间的维度去规划人的活动、规划城市的各类设施。
就日常出行而言,个体首先会明晰自己出行的目的地和路径,这其实就是一种时间规划。大数据背景下,个体出行的时间规划可以变得更加智慧,一方面,数据采集平台可以对人的行为痕迹数据进行记录;另一方面,除部分偶发的行为外,大量的出行数据能够反映出个体的日常出行规律;进而,可以依据个体出行规律特征,智能化地为其制定出行计划,包括目的地选择、路径选择、时间安排等内容。
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大数据不仅可以应用于空间规划,还能够服务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在充分信息条件下,由城市智能中心寻找日常行为模式与近期行为的最优解,通过智能信息系统推送到居民,提高个体行为合理性,提高城市的运转效力。就一个家庭而言,夫妻的时空路径间有一定协同,在相互分工中调整自己的路径,谋求最少的时间(距离)成本达到更多的出行目的。而如果对全城市居民群体的个体行为实现智能调控和群体协同,个人的活动、时间有所分工,城市空间、设施的使用也有所分工,个体与空间均形成一种合理的模式,城市空间的使用就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效。
总体而言,当信息数据足够充分时,从空间、时间和个体行为三个维度来统筹安排城市的运营,包括空间布局、时间管理和个体行为引导,是智慧城市可拓展的方向之一。在这种情境下,尽管建成的空间规划较难作出改善,但具备弹性的个体行为被分配更加合理化,行为发生的空间和时间分散化,因而城市设施使用更加集约有效。智慧城市可在人的时间与行为维度上,展示前所未有的规划手法和调控机制,将城市的运转效力提高到极致,但这种行为调控并不是强制的,是否参与、何时参与、是否接受建议,大众拥有自行选择权。
全文刊载于 《城市规划学刊》 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