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市县协同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以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1
引 言
表1 2013年杭甬温中心城区与重要县级市的行业分工指数
2
规划思路
1、都市区主中心整合的意义与机遇
首先,温州都市区主中心整合有助于凝聚分散的市县经济,发挥强中心带动作用。李琬和孙斌栋(2015)基于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研究表明:市域尺度下,单中心空间结构经济绩效更好,显示建立强大中心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第一,温州市县分散发展已到瓶颈,空间整合能为中心城区拓展建设空间,实现能级突破。目前,温州中心城区的用地和人口规模已逼近规划目标值,面临可开发利用空间小的问题,通过空间整合才能扩展发展空间。
第三,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为空间整合提供了良好契机。温州都市区空间整合恰逢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机遇期,应当紧抓契机,推进落实都市区空间整合发展战略,为实现今后更高质量发展做好空间支撑和保障。
2、都市区主中心的范围划定与规划思路
要准确划定温州都市区主中心的范围,需要明晰都市区相关概念。“都市区”概念源于美国的“Metropolitan Area”,最初于1910年提出,初衷是建立统计的空间单元。2010年最新美国大都市区统计标准规定,邻近县有25%以上的就业人口通勤到中央县或都市圈内其他县就业,或者本地就业岗位的25%被中央县或都市圈内其他县的就业人口所占据,则该县可以列为大都市区的组成部分。日本接受了美国“Metropolitan Area”的概念,并译为“都市圈”。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国势调查划定的都市圈通常也被称为“1.5%都市圈”:对中心市的通勤及通学者比例达到该市町村常住人口1.5%以上,且与中心市邻接的市町村被列为都市圈范围。而我国国家发改委将都市圈定义为: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分析得知,都市圈核心区应该是打破行政联系,更强调紧密功能联系的通勤区域。
图1 温州都市区主中心范围
温州都市区主中心的规划思路主要有专业化和拉长长板两个方面。
思路一:专业化。萨森(1991,1995)的全球化微环境理论强调城市的专业化在当今全球经济中至关重要,突出自身特色,才能参与全球经济的不同环路中。温州都市区主中心要建构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战略性技术节点。
思路二:拉长长板。产业发展并不是从原有产业向陌生产业的跳跃,温州都市区主中心应坚持相关多样化原则,在原有基础优势上向高端环节和领域延长和开拓。即拉长制造业长板,打造全球化导向下的制造业大都市区。
3
规划策略
1、强中心
图2 温州中央活力区功能配置
2、强节点
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打造科技创新极。一方面,通过区域网络与杭州、宁波、上海科创发展相链接;另一方面,整合内部科创资源,形成网络化的科创载体,包括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沿海先进智造业发展带、自主创新载体园区和智慧创新节点。
3、强网络
4、新机制
4
结 语
基于以专业化建构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战略性技术节点,以拉长长板打造全球化导向下的制造业大都市区的规划思路,为温州都市区主中心制定“强中心、强节点、强网络、新机制”的规划策略。强中心,以“中央活力区”为抓手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深挖温商网络资源,做强平台经济。强节点,建设智力强镇,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打造科技创新极。强网络,建设跨区域公共交通,促进互联互通;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增强同城化意识。新机制,创新空间治理模式,奠定一体化体制基础。
作者信息
刘学良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间规划研究院 空间政策所 所长 主任规划师
符婷婷 硕士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间规划研究院 助理规划师
程相炜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间规划研究院 空间政策所 副所长 主任规划师
林 杰 硕士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间规划研究院 助理规划师
本文全文刊载于我院《理想空间》第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