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援疆干部在和田种植"神奇植物" 引领乡亲生态脱贫

2018-02-03 和田零距离

1月20日北京援疆干部王立中展示沙漠“神奇植物”——四翅滨藜的扦插育苗

“现在我们有两个志愿者负责育苗基地,两个志愿者负责养羊试验基地,这两个基地一天也离不开人,他们过年都回不了家,主动留下来帮我干活,我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我也回不去家,我得留下和他们一起干、一起过年,遇到问题也好拿主意和协调解决。”今年48岁的王立中是第九批北京援疆干部,担任和田地委副秘书长,这是他第二次申请来和田开展援疆工作,今年过春节他回不了家。

1月20日王立中给来参观考察的企业家介绍沙漠四翅滨藜的育苗和生物特性

2010年9月,王立中作为第七批北京市援疆团队的一员,第一次来到和田参加援建,担任北京援疆前指产业合作部部长,负责北京援疆前的产业援疆工作。经过调研,他就发现和田地区风沙大,沙漠戈壁多,并且老百姓养殖的牛羊也没有充足的饲料,这引起了王立中和同事们的思考。“怎样解决乡亲脱贫问题,并且能与防沙治沙、改善和田生态结合起来,找到一条生态脱贫路径,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王立中说,“和田地区乡亲具有从事畜牧养殖业的历史传统、现实基础(养殖圈舍等条件较好)、劳动习惯,特别是发展家庭养羊业增加投入少、风险小、劳动强度低、见效快,不改变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和环境,符合当地农民的普遍意愿,是一条切实、高效、普惠的脱贫之路。但是,饲草短缺问题始终是制约当地农牧民发展养羊业的最大瓶颈。”

2011年5月,王立中的同事、在洛浦县农办挂职的北京援疆干部高同雨,最早把一种叫四翅滨藜的多年生植物品种引入和田,先是在当地一个观光休闲农业园内一块“好地”上,试验种植了一两亩,但长势不够茂盛。当得知该植物也是一种优质的饲料、能做牛羊饲草时,王立中眼前一亮,他跑到试验田里,割了一些枝条,亲自到周边不同农户牛羊圈里进行试喂,发现牛羊均比较喜欢吃。他与高同雨共同查阅资料后认为,四翅滨藜属于沙生植物,其生物特性突出,可能不适合在透气性不强的“好地”种植,在透气性好的沙漠土地反而可能更适应。和田地区绿洲面积不到4%,也不大可能拿出大量“好地”来进行种植推广,相反,和田地区沙漠戈壁占60%以上,如果该植物确实能在沙漠土地上生长,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于是,他俩商定,继续推动四翅滨藜在沙漠的引种试验。

洛浦县沙漠里首次种植并存活下来的四翅滨藜(2017年6月7日摄)

2012年8月,在北京前指领导的支持下,北京援疆投入资金20万元,在洛浦县沙漠农业园区试验种植了100亩的四翅滨藜,这是国内首次在沙漠中引种。但由于当年项目启动较晚,错过最佳种植时间,种植管理经验又不足,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死苗现象,在沙漠试种的“第一炮”并没打响。可能因此原因,相关方面对四翅滨藜试种大多“不看好”,认为“四翅滨藜不适应沙漠严酷的干热环境,难成活,长不好”。 但王立中却不这样认为,“同样一片沙漠、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为什么偏偏一部分苗子生长得非常好?如果真的不适合,那就应该所有的育苗都死掉或长得都不好。”王立中基于理性分析,在2013年底结束援疆工作前夕,冒着风险,顶着压力,坚持推动扩大试验种植面积和范围。

王立中与他倾注心力的沙漠四翅滨藜“合影”(2016年11月摄)

2014年,北京援疆又投入资金,支持在和田县沙漠腹地和墨玉县不宜耕种的盐碱地分别开展四翅滨藜引种试验。经过两年探索,和田县的沙漠试验基地四翅滨藜生长良好,墨玉县的盐碱地试种虽然长势一般,但吸收盐碱、改良土壤效果明显,所以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引种都取得了初步成功,并积累形成了一些技术成果,特别是开创了国内在沙漠中成功引种四翅滨藜的先河,意义重大而深远。试验证明,四翅滨藜非常耐干旱炎热,完全能够适应沙漠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沙漠中种植推广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盐碱地种植,还具有非常明显的土壤改良效果。四翅滨藜是目前在和田地区沙漠中种植成活后,唯一能够在长年不浇水的生境下,保持旺盛生长的人工种植植物。

实际上,国家林业部门1986年从国外开始引进四翅滨藜后,在内蒙、甘肃、宁夏、陕西等西部省区陆续进行过种植试验。据了解,大多数地区的引种试验,基本上是作为科研试验项目,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体制、机制、资金和重视不够、首次试验不成功等原因,都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利用。

和田县沙漠腹地四翅滨藜种植基地(2017年12月6日摄)

通过王立中等北京援疆干部五年多的不懈努力,沙漠四翅滨藜经过不断驯化,已成为和田广袤大地上一个新的物种。实践证明,沙漠四翅滨藜是一种特别“神奇的植物”,虽然不够“高大”,但生命力特别顽强,极其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耐酷热,防沙治沙效果十分理想。四翅滨藜也是一种多年生、准常绿的优良饲料灌木,在沙漠中生长十分茂盛,生物量大,蛋白质含量高,可饲性好,羊牛喜食,可让茫茫沙漠幻变生态牧场。特别是沙漠四翅滨藜耗水量低,并且可以大大降低和减少地下水分蒸发量,能够很好地涵养生态,适合在和田沙漠大规模推广种植。

2014年1月初王立中结束援疆回到北京后,他在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担任宣传联络处长,负责住房保障信访、宣传和对外联络接待工作,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一直关心四翅滨藜在和田的引种情况,经常通过打电话了解督促相关单位承担的四翅滨藜项目进度情况,甚至亲自回到和田种植基地进行“督战”,给国务院相关部门领导“带路”到和田沙漠种植基地进行实地察看。

四翅滨藜引种试验初步取得成功,但靠这种植物养殖牛羊行不行?发展四翅滨藜扶贫产业是否可行?“虽然在国内种植四翅滨藜不是第一次了,但是在沙漠里种植是国内首次,用它来做羊主饲草在国内也没有先例”,注重理性分析的王立中认为,这还需要大量的试验和数据支撑。2016年5月底,他在几位大学同学的资助下,凑了20多万元公益试验资金,吸纳志愿者在墨玉县四翅滨藜盐碱地改良试验基地搭建简易羊圈,开展了四翅滨藜公益养羊产业脱贫试验。把四翅滨藜作为主饲草养羊,这至少在国内是第一次。当年7月,自治区林业厅、畜牧厅、水利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及相关科研单位专家莅临四翅滨藜养羊公益试验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四翅滨藜引种和作为养羊主饲草试验,给予了良好的评价,并认为具有比较好的推广价值。王立中说,从开始的100多只羊,现在已经繁育快到300只了,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四翅滨藜作为养羊的主饲草完全可行,羊喜食,长期饲喂生长正常,未见不良反应。王立中和他的大学同学可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月20日,王立中与同伴杜银江在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温室大棚观察四翅滨藜的育苗情况

2016年10月底,王立中在领导的支持下,作为北京市第九批援疆干部提前入疆,再次来到让他魂牵梦绕的和田,推动他倾心倾情的沙漠生态慈善事业。他说,“和田地区的耕地少,现在人均不到1亩耕地,解决和田老乡养羊饲草短缺问题,我们不能盯着‘好地’,只能向沙漠戈壁要饲草。必须得有能在沙漠上种植生产高产优质饲草,才能满足当地老百姓发展羊产业的需求。”他说,“在沙漠中推动种植四翅滨藜,带动沙漠边缘贫困维吾尔族乡亲生态脱贫、就地脱贫、稳定脱贫,这件事倾注了我干事创业的全部热情和心血,想把它做成后半生全心全力去推动的事业,为了沙漠四翅滨藜生态慈善事业,值得我再来和田这片边疆热土,因为它不仅能改善位于塔克拉玛沙漠南缘的和田生态,还能促进世世代代居住在沙漠边缘贫困维吾尔族乡亲养羊脱贫,可谓一举两得。”

1月20日,王立中与同伴杜银江在大棚中观察四翅滨藜的育苗生长情况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形成了一条贫困人口非常集中的环形贫困带。贫困问题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相伴生。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现有深度贫困村748个,截止2017年底,尚未未脱贫人口70余万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这些深度贫困村大多在沙漠边缘,各种资源要素稀缺,脱贫难度很大。王立中说,“现在沙漠种植饲料灌木四翅滨藜技术和模式已基本成熟,只要沙漠边缘的贫困村贫困户愿意种植,我们就在技术上给予支持。”

王立中与援疆同事和当地维吾尔族“亲戚”从沙漠基地剪回四翅滨藜枝条加工扦插苗(2017年7月摄)

“种子育苗的弊端就是有的长得好,有的长得不好,个体差异性比较大,但是扦插育苗只要选择的母株好,将来长出的四翅滨藜个体差异性就比较小,但扦插育苗需要母本基地,育苗效率低,投入的人工成本也很高。”王立中和同伴把从沙漠四翅滨藜基地中剪下的枝条,再剪成10厘米左右的扦插苗一个个插到杯体基质里面进行育苗。王立中说起沙漠四翅滨藜滔滔不绝,俨然像个这方面的“专家”。

北京援疆干部利用周末帮助王立中在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温室大棚装杯育苗(2017年11月4日摄)

北京援疆前指领导和许多同事也在一直默默支持和参与王立中倡议发起的“沙漠绿色微行动”。2017年10月,北京援疆项目——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部分温室大棚投入使用,北京援疆前指积极支持王立中团队在先导区建立沙漠四翅滨藜育苗基地和沙漠标准化种植畜牧示范基地,作为沙漠四翅滨藜全产业链展示平台和产研中心。王立中说,等开春后,苗子也育好了,将优先选择一些养羊的贫困户在庭院内外和田间地头“见缝插针”式试点种植,大约30多株四翅滨藜能支撑一只羊的基本饲草,如果一户能种植300多株,就能解决多养10只羊的饲草问题,加上原有其他收入就基本脱贫了,同时推动沙漠边缘贫困村生态扶贫脱贫整村试点实验。王立中说,万事开头难,沙漠四翅滨藜作为既能防沙治沙、又能做羊饲草的“新生事物”,引起了许多领导的关注,但伴随的质疑声也很多,我需要以实践事实来回答“质疑”,一些运转资金是靠自己的工资和同学、同事的支持资助进行的,到目前,他个人投入也超过了30万元,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是坚持不下去的。王立中说,开春后他将在沙漠中做无水种植试验,一旦试验成功,在沙漠中推广种植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意义就更巨大。他在介绍拟开展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时,对试验成功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他说,目前在沙漠中规模化种植四翅滨藜,根据土地平整难度,平均每亩综合成本在2000~4000元不等;如果这个无水种植试验能够成功,不需要推平土地,不需要铺设滴管,每亩种植成本会降到1000元以下;如果长好了,一年之内可至少收割两次,一亩地能产青干饲草3.5吨左右,可提供七八只羊出栏周期的基本饲草,农牧民养羊肯定能挣钱。

1月20日,杜银江按动开关收起大棚帘布

去年9月份来到和田的杜银江,是王立中的初中同学,目前没有任何报酬,但是杜银江仍然愿意支持“老同学”的事业。他在老家张家口,是村里种菜能手,每年平均种菜收入20万元,还是高压电工,工地上的活儿样样通,干活不惜力、不怕苦,“不知疲倦”,为了给王立中减轻经济压力,经常搞一些不花钱但很实用的“土发明”“土创造”,是王立中的“好搭档”。平时除了带领当地维吾尔族工人剪枝、调拌基质、装杯、插苗外,冬季每天上午卷大棚棉帘保证阳光充足,下午放下棉帘保证棚内温度,每两天给育苗浇一次水,一样也不落下。王立中也经常来大棚跟杜银江和工人一起干活。杜银江说:“如果这件事做成了,我觉得‘老同学’干这件事很有意义,既绿化了沙漠,老百姓也能养羊多挣钱。”

王立中与同伴杜银江在大棚中观察四翅滨藜的育苗生长情况

“我们现在抢时间育苗,等3月份天气开始暖和的时候,就可以拿到沙漠中直接种植了。”王立中和同伴以前都没有四翅滨藜扦插育苗的经验,心里对第一批苗子是否成功也没有把握,是边干边摸索,对苗子精心“呵护”,生怕有什么“闪失”或细节没注意到导致“前功尽弃”,不仅影响团队士气,而且耽误春季种植。

王立中用手擦去眼泪(1月20日摄)

谈及推动沙漠四翅滨藜这件事遇到的艰难和坎坷,同事同学给予的无私帮助和家人的巨大支持,两次援疆对父母妻子的愧疚,今年春节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外表一直坚强甚至因执着而显得有些强势的王立中突然有点哽咽了,他赶忙转过身去,年近50岁的他像个大男孩一样用手偷偷擦了擦泪湿的眼睛,连说了几个“对不起”。

最后,王立中说:“希望通过自己和援疆同事的不懈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能让四翅滨藜种遍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既是一道防止沙漠侵蚀的绿色生态屏障,从而改善和田生态环境,又能解决居住在沙漠边缘维吾尔族乡亲发展羊产业的饲草问题,通过多养羊就地稳定脱贫,进而探索出沙漠边缘贫困带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脱贫模式。”仅和田地区,就有近两亿亩适合四翅滨藜种植的沙漠,希望未来有更多企业家、投资人、公益机构和社会公益人士莅临和田实地考察,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塔克拉玛干沙漠四翅滨藜种植推广和牛羊养殖的生态扶贫事业,助力南疆地区生态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他坚信,“微行动”集聚“大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千龙网)

特别推荐

  1. 自治区纪委九届三次全会召开

  2. 和田人注意啦!下周日要上班!除夕不是法定节假日(附2018春节放假安排)

  3. 和田地区222个单位7个教育基地 拟命名2017年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编 辑丨蒋晓强    责 编丨李保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