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太小住不下,换个地方,住地下如何?

2015-05-11 基兰·纳什 文谈


城市设计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家住澳大利亚小镇库伯佩迪伯的纳黛特·罗伯茨的三居室的房子与平常的房子没什么不同。“起居室、餐厅、厨房——房子齐备了现代化生活设施,就像一个正常的家庭。”


可是,罗伯茨的家并不在地上,而是在地下生活,这使它变得不只是一个正常的家。她所在的这个小镇距离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德莱德市有846公里,因两样东西出名:一是澳宝矿(即蛋白石矿),二是“防空洞”——从岩石里挖出来的地下房子,镇上80%的人口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库伯佩迪不是一个宜居地方,那里的温度可高达 50度。100年前,矿工们发现住在地下更凉爽,此后镇里的居民开始搬入地下居住。



库伯佩迪的一个地下室。图片来源:托斯坦·布莱克伍德/法新社


罗伯茨称,“天气好的时候”,外面的温度在30度至40度之间,她的防空洞里的温度大约23到25度。“这感觉就像你走入了一个空调房。”


虽然极端天气把库伯佩迪的居民们赶入了地下,但这不是地球上唯一一个地方­——专家们正在地表下寻找新的城市空间。


由于到了205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由于空间限制、遗产保护区、以及其他因素,许多城市无法内建或外扩。那么如果把城市往下建呢?



澳大利亚澳宝矿城镇库伯佩迪的一所地下教堂(图片:奎恩·鲁尼/图片社)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考虑一下新加坡的情况吧。新加坡有近550万人口,却挤在一个面积只有710平方千米的城市国家。“对于新加坡来说,走向地下的主推力能真正解决土地紧缺问题。”周迎新说道,他来自一个非政府组织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研究中心新加坡基地,专家们在这里设计和分析城市的地下空间。


“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们已通过来挖掘大海和购买沙土来开垦土地,但那样做会越来越不可行——大海变得越来越深,我们越来越靠近国界,沙土越来越昂贵,我们的邻居不断抱怨,诸如此类。”


因此,目前一个讨论中的计划是建造一座地下科学城(USC)。计划中设计了30万平方米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嵌入地表下30-80米;其中,科学城将支持发展生物医学和生物化学行业。如果科学城建成了,估计它能容纳4200名工作人员。



新加坡地下科学城设计图。图片来源:裕廊集团


在其他情况下,土地稀缺源于文化遗产限制。例如在墨西哥城,它的历史中心有严格的建筑限制。这使得建筑公司BNKR Arquitectura设计了一座300米深的巨型倒金字塔,被称为“摩地大楼(Earthscraper)”。


这座大楼能容纳5000人,梯台式的楼层通过上方巨大的玻璃天花板接收自然光——尽管较低的楼层需要额外的光纤照明。


BNKR公司正寻找合作伙伴,首席执行官埃斯特班·苏亚雷斯希望这座“摩地大楼”将鼓舞建筑新“品种”的产生。



墨西哥城拟建的摩地大楼。图片来源:BNKR Architectura


与此同时,在中国,对北京的经济适用房的需求正促使人们搬入地面下不那么迷人的环境。


南加州大学空间分析实验室主任安妮特·金在中国首都北京花了近一年时间(2013-2014年)研究居住在城市地下房屋的人们的情况——结合了旧时的防空洞和普通地下室,改变成小型宿舍房单元。


“住房条件有很大的范围。我想象过相当可怕的肮脏环境——有些地方糟糕透了——但惊人的是相对于北京标准,那里还是有一些真的很好的地方。”


数百万人居住


那么北京有多少人在地下生活呢?金说官方估计人数在15万到200万不等。“简而言之,我只能说是100万。这相当惊人。”


金说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因素——其一是中国巨大的建设热潮,这使得地下空间的供给不断增加;其二是经济适用房的紧缺。近几年来,大量民来到北京寻找更好的更好的工作,但是许多民工没有正式居留许可证,使得他们没有资格买供应给北京人的地上住房,他们只能支付昂贵的私人住房市场出售的地下住房。



上海松江世茂仙境洲际酒店。图片来源:阿特金斯


北京南面约1000公里处,开发商正与世贸仙境洲际酒店探索一种完全不同的地下空间使用方式——目前正在90米深的废弃采石场的岩面层里建造拥有300个客房的酒店,距离上海西南方35公里。


马丁·约赫曼是负责酒店概念与方案设计的设计总监。他表示,由于这个采石场的地形很吸引人,很多人认为它不能使用。


“工程极其困难,因为一切都是上下颠倒的。水和污物等东西得用泵抽上来,而不是往下流。这像一座向下建而不是向上建的建筑。”


但还是有好处的。这个采石场的地势创造出了一种微气候——岩石夏天吸收热量,冬天的时候就像储存式散热器般慢慢释放热量。



赫尔辛基的地下哈特威尔体育馆。图片来源:赫尔辛基城市


在芬兰的赫尔辛基,气温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那里的专家已经在城市地下建造了九百万立方米的公共设施——包括商店、一条跑道、冰球场和游泳池。


这个城市地下总体规划的首席设计师亚·基维拉克索说,当表面温度降到-20度以下时,地下的条件通常比地上更有利,特别是在水里。


“赫尔辛基的天气适合在地下工作或者享受咖啡——我们不需要走出去吹风受冷。”


对黑暗的恐惧


为人们建造地下生活空间在技术上行得通。但我们愿意长时间呆在地下房子里吗?像墨西哥城摩地大厦建筑提案的成功与否可能取决于帮助人们克服与地下相联的恐惧。


“人心自然地容易受到地下空间的恐惧,地下空间联系着黑暗、窄小、洞穴般的环境以及被活埋的危险。”苏亚雷斯(Suarez)说。


但通过把摩地大厦的所有区域连接为一个巨大、核心、开放的空间,能接收来自上面天花板的光线,苏亚雷斯希望改变人们对地下的看法——他把大楼比作一个开放的峡谷。



这座摩地大楼如此设计让人不会产生幽闭恐惧症。图片来源:BNKR Architectura


对小部分人来说,仅仅想象呆在地下一个密闭空间都可能很可怕。贡纳·D·延森对地下心理学以及为斯堪的纳维亚的研究组织挪威科技工业研究院(SINTEF)的空间设计进行研究。他发现约3%的人有严重的幽闭恐惧症——找不到明确的出路或者对洪水或火灾的恐惧都能产生很多压力。但有一些办法能消除他们的恐惧。


“如果你给这些人一些能对这种情况产生感知控制的东西,他们就能愿意呆在里面。那就是关键所在。把那些东西传递到建筑和设计中是我们一直遵循的工作路线。”


“在地下你需要有的基本东西是干净的空气,你要有空间,地下要够宽敞或者让人们认为很宽敞。你能利用假象,但最好是如果地下空间能真的很宽敞以及有良好的照明。”


延森一直从事于世界上其中四条最长的公路隧道。为了创造空间的假象,他在隧道中用棕榈树以及沿线天空的假象创造了明亮的绿洲。“你穿过一个黑暗的隧道,突然间你从隧道里出来,进入了一个光亮的空间,空间里有树和植物。”


“你感觉到有呼吸的空间,感觉到自己呆在外面,即使你正在地下1000米处穿过一座山。”



纽约市的地下公园Lowline项目设计图。图片来源:拉德工作室


利用假象和设计技巧使我们在地下更舒适是一回事,但如果我们要在地下生活,我们会因为缺少阳光而遭到不良反应吗?


南加州大学的劳伦斯·佩林克斯称,缺少阳光会造成睡眠、心情以及激素作用等困难,从而产生不同种类的慢性疾病。然而,“暴露于阳光下的时间和日常工作能模拟阳光的特性,这也许使人们能长时间在地下生活。”


暂时性住所


因此,从技术上说,我们能在地下生活。但我们将来会在地下生活吗?安妮特·金已经直接了解到北京住房需求的影响,认为我们将来可能会生活在地下。“如果快速城市化继续发展,以及人们想来大城市,我们将来是要在地下生活的。”


她说这还取决于如何使用空间:“很多人晚上进入地下睡觉。这不好像居住在我的‘甜蜜之家’——他们享受地面上的公共空间,享受阳光与空气。”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李焕清(Li Huanqing)在她的博士论文中集中研究地下城市化,她说,大多城市不是规划地下住房,而是规划多功能地下空间,这些空间将有购物中心和街道,为住房、绿化用地和娱乐用地腾出更多地表土地。


迎新说这很有道理。“人们没有理由不能在地下生活。”他说道,但是“首先你能在地下放置很多东西。”


译/梁舒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