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猜西揣,玩坏了我们最喜欢的电影

2016-07-27 译/李璐扬 文谈


《星球大战》(Star Wars)到超级英雄电影,粉丝们热衷于像预测体育赛事一样预测电影内容。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剧透警告:上网不仅会让你最喜欢的电影惨遭剧透,可能还会让你面临一系列潜在剧透的风险——影迷的主观想法,东猜西揣,还有那些老掉牙又没技术含量的推测。从分析《侠盗一号》(Rogue One)最新剧照的每个像素点,到剖析对导演、制片人、演员及制片公司首席执行官的采访,在电影真正上映前尝试推测剧情成为了无数影迷和文化记者热衷的活动。曾经,“高度期待”这个词用来形容这个情况正合适:许多人都对一部电影满怀热情。但如今,如果一个事物被高度期待,那也意味着它已被从头至尾仔细研究过;而奇怪的是,人们甚至会在一部电影上映前便对其析毫剖厘。大量证据表明,“剧透”其实什么都破坏不了。那么先入为主的观点呢?

试想,假如你是科幻小说、奇幻作品或是超级英雄电影的铁杆粉丝,上一次你轻装上阵观看电影首映,对观影感受不带有任何预设观点,是在何年何月?上世纪90年代吗?当你坐下来观看《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 Batman V Superman)或者《美国队长3:内战》(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时,怎么可能连一丁点正面或负面的偏见都没有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映前的热议很可能替他们做了决定 ,或者至少将他们推向了其中一个方向。

衡量影片上映前热议程度的方式非常微妙。虽然社交媒体是影迷们讨论最爱原型故事的主要平台,但反过来,这也成为了新闻记者密切关注“孩子们”喜好的途径。现在,《X特遣队》(Suicide Squad)的营销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取悦大众似乎使它在今夏登上了“最受热议”电影的宝座。这种热议好像与票房数据或影片评论没有因果关系,但似乎又的确显露出了一丝关联。

如果有足够多的专业人士反复表示某电影营销成功,为其拍手叫好的氛围就会随之产生。2014年的《银河护卫队》(Guardians of the Galaxy)就证实了这一点——它巧妙地按下幽默和怀旧的按钮,促使人们对一系列鲜为人知的角色感兴趣,全然不顾它们之前、甚至最初是什么样子。人们对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的品牌忠诚固然发挥了作用,但期待这部电影符合预期好评的证实性偏见却帮了更多的忙。

心理学上,证实性偏见的含义是“一种借新迹象验证个人已有信念或理论的倾向”。因此,如果你满怀热情地去看了《银河护卫队》,那么电影中的许多东西可能都证实了你的偏见,因而有许多人会声称:“这部电影是这一代的《星球大战》!”这和“启动效应”——指接触某些刺激物会“启动”你的大脑,使其之后与同类刺激物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息息相关。

在观看一部电影前,预告片“启动”了你对影片内容的内隐记忆。 《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The Force Awakens)里最炫酷的台词在预告片中的呈现方式(“这是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和在实际影片中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然,预告片在影片制作完成后才问世,从而使“启动效应”变成了“事后效应”。但显而易见,批判性分析、影迷观点和主观推测在电影(或电视剧)上映前已然产生,因此“启动”了某些影迷的观前偏见。

例如,我个人预测汉·索洛(Han Solo)会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里终结生命,而真相也将被揭露——凯洛·伦(Kylo Ren)是他的儿子,也是杀害他的凶手。我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任何与影片出品相关的人士告知我这个信息;然而,我怀有一种信念——与宗教信仰十分相近——相信它一定会实现。我在上网时看了少量支持我想法的理论,也就是说,当这件事在影片中发生时,我的证实性偏见取得了巨大胜利——这部影片的制作顺遂了我的期望;更关键的是,我还认为那是个很棒的点子。这影响了我对《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整体看法吗?毫无疑问!怎么可能不影响呢?如果你认为汉·索洛不会死去,或者更进一步说,你不想让他死去,那么你的想法便可能与我截然不同。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观影经历:我们并不是百分之百地确定某部电影中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喋喋不休地猜测剧情(说不定永远都会这样)。奇怪的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测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猜测的内容早已发生了。这一点十分重要:绝大多数人预测《权利的游戏》(Game of Thrones)、《星球大战》或《捉鬼敢死队》(Ghostbusters)的续集时,几乎同我们预测体育赛事时毫无二致。人们预测蝙蝠侠在《X特遣队》中会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声称柯克船长在《星级迷航3:超越星辰》(Star Trek Beyond)中将经历什么,几乎就同查尔斯·巴克利( Charles Barkley)断言斯蒂芬·库里(Steph Curry)在NBA季后赛中的表现一模一样。这太疯狂了。

在“比赛日”到来之前,像《X特遣队》、《星际迷航:超越星辰》或《侠盗一号》这样的电影早已确定好剧情。也就是说,我们对影视剧的诸多推理猜测就像在结果已定的体育赛事上押下赌注。(我猜,有些玩世不恭的人可能会说,这本来就是一种体育比赛,但体育比赛至少是真人实时事件。)

重点是,对虚构的故事情节东猜西揣,这种行为本身就使影迷因认知失调而头晕目眩。我们知道这些角色皆非真人,我们也知道,其他真人(作者、制片负责人和导演)在这些情节“为我们发生”几个月前,就已决定这些角色会有怎样的命运。但是,对大片的盲目揣测、热切议论,却使一场智力上的双面泳池派对变成了一片鲨鱼环绕的海洋。

与此同时,随着最新的花边新闻开始狂热追捧《星球大战》,或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夺宝奇兵》的主角),并且不断透露有关他们的信息,仅仅去观看这些电影还怎么能满足我们这群疯子的胃口呢?

原文选自:Inverse

作者:Ryan Britt

译者:李璐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