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剃头挑子一头热 中国引进苏-35的交易为啥谈了这么久

2017-01-07 政谈
↑点击上方"政谈"关注我们




中国要向俄罗斯买苏-35的传闻最早大约出现于2012年。


漫长的4年间,俄媒“剃头挑子一头热”地反复炒作,多次宣称“俄中将签苏-35销售合同”,造成了“狼来了”的效应,资深军迷甚至不相信中国在自家歼-20都已上天后,还会去买“落后”的洋货苏-35。但是,这一马拉松式的谈判终于修成了正果。


军事科普作家张明说,谈判最初的障碍在于数量,俄方希望中国至少购买48架,而中方则希望购买4架,俄没有答应。随后中俄各退一步,达成了至少购买24架的共识。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俄方愿在多大程度上按照中国的要求改进苏-35。


据加媒称,中国的要求包括提供计算机源代码、换装国产通讯系统和数据链、换装中国的雷达告警系统和敌我识别系统,以及能发射各型国产导弹,还要求座舱显示屏和机体上标注中文。俄方对此感到棘手,他们希望抬高价格,也不愿在出口形式上让步。


与24年前接收第一架苏-27时相比,中国军工业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在水面舰艇、战术飞机、坦克、导弹、雷达电子、声呐、3D打印等领域,尤其是尖端前沿的子系统方面,甚至在柴油机等部分动力方面,中国技术水平明显超越俄罗斯,紧跟世界潮流。


正由于中国军工科技实力今非昔比,中方谈判人员才有足够的底气和耐心,在谈判桌上与俄罗斯同行跑“马拉松”,因为时间在我们一边。


但在航空航天发动机以及大飞机、核潜艇等平台技术和工程整合能力上,底蕴深厚的俄罗斯依旧有其优势。


中俄两国如果能在重大装备项目上广泛合作、优势互补,不仅能完善两国装备水平,甚至可望联手在国际市场向占优势的美式装备发起挑战。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