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应急大人才!看北京应急系统如何推进人才培养

北京应急 2021-08-05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
——北京市应急管理系统推进人才培养侧记

近日,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院城市运行安全研究中心的周轶与同事们完成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与其他灾害事故叠加发生的应对研究。相关报告被送至北京市政府领导的办公桌上。

“周轶们”为北京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方方面面的智力支持。这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在总结安全生产领域人才培养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聚焦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聚各方英才而用之,为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人才培养、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搭平台提供追梦舞台,纳良才多方充实力量,广借力打通成长渠道……从2015年着手培养人才至今,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北京市安监局)乘着东风,一条主线抓到底。如今,该局立足“大应急、大人才”格局,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加力,范围更广泛、目标更多元,推动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培养的“大盘子”,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可借鉴可推广的人才培养之路。

“人才是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凡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事,局党委都大力支持、快速决策,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树森表示。

搭平台 提供追梦舞台

依靠“人海战术”、治理手段单一,科技化水平不高、监管效率较低,工作浮于表面、根源性问题难以解决……2014年,北京市安监局在对制约安全发展的短板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说到根上,还是因为缺少人才,对安全生产规律研究得不深不透”。

培养安全生产领域人才的念头,在时任局长张树森的脑海里扎下了根。然而,当时这项工作尚未引起人才培养相关部门的重视,经费也不充裕,甚至连张树森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万事开头难,先干起来再说”。

有平台、有政策、有激励,才能引来金凤凰。当时,关于人才培养,该局可以依靠的只有北京市安科院等事业单位,其财政、用人需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2015年,在市编办的大力支持下,该局依托相关事业单位,成立了北京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北京市职业能力鉴定所(机构改革后改为北京市应急能力促进中心)、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

新成立的4家单位为事业法人登记单位,没有级别,没有编制,没有财政预算,公益性质,享受该局提供的政策支持,但不承接该局任何涉及金钱的项目,完全市场化运作,自收自支。

这4家单位各有侧重,技术服务中心服务于行业管理部门、市属大型企业、乡镇街道等,提供“大安全”方面的项目服务;鉴定所为电工、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进行资格鉴定;工程技术研究院侧重科学研究、工程服务、技术咨询、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全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聚焦电气安全,服务于城市安全运行。

解决落户问题、海归人员设专项科研经费、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北京市安监局)积极争取政策,全力打造人才追梦舞台,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这些年运作下来,积累的经验颇丰。

以北京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为例,这家仅有10人的单位,由北京市安科院垂直管理,成立至今已完成150多个项目,帮助基层更好地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政策方针,深受被服务单位的认可。

这些认可,让该局精心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珍视这份工作。郭天强2017年到北京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后,考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证、注册消防工程师证、造价工程师证、一级建筑师证等,被同事戏称“考证王”,也成了中心培养的骨干。去年,郭天强完成的关于加强出租业态下的安全管理的项目,得到服务对象的充分肯定。此后,该服务对象下属公司想重金聘请郭天强当安全总监,但郭天强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坚守。

纳良才 多方充实力量

为应急管理这座大厦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除了搭平台培养人才外,更需要规模宏大、层次丰富的人才力量予以支持。这些年来,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北京市安监局)多方寻觅、聚集人才,初步探索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储备模式。

除承担市应急委专家库管理职责外,该局在原安全生产专家库的基础上,吸纳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消防等方面的专家,组建市应急管理局专家库。

“政策制定、执法检查等各项工作,只要有需要,就邀请专家参加。”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科技信息处处长唐玮介绍,该局去年推选专家参加市级评选,有3名专家获得北京市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表彰,“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应急管理局优秀专家评选办法,确保用好这支力量”。

为发掘和培养中高端人才,2017年3月,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北京市安监局)与北京城市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设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安全管理)方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2018年,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开始公共管理硕士(MPA)和社会工作硕士(MSW)非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上述专业均面向社会招生。2018年至2019年,仅北京市应急管理系统就有300人次报考研究生。

立足加强技能人才培养,2016年,该局与北京教育考试院合作,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开考安全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涉及安全原理与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防火与防爆技术、危险物品管理、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安全与职业危害评价等6门课程。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该局于2018年与北京开放大学、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合作,面向系统内开展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联合培养工作;争取市总工会支持,对专职安全员报考给予补贴等。

如今,73 名市应急委专家,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各项应急管理决策部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161 名应急管理局专家、一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的“ 智库”;2 个博士后工作站广纳博士、海归人员, 助力事业发展;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安全管理) 等本硕专业,面向全国招收“ 新鲜血液”, 储备战略人才;安全工程专业等自学考试,为从业人员成长提供更多选择……

广借力 打通成长渠道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打通各层次人才成长的天花板,造就领军人才,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北京市安监局) 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

“ 科技新星”、优秀青年工程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人才、优秀研究生……该局积极与市教委、市科协、市人社局等人才培养部门沟通协调, 努力争取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开展应急管理领域各项评选表彰。

其中,应急管理学科带头人面向高校、科研机构等, 每2 年评选一次。获评学科带头人的,可在项目承接、评先评优等方面得到支持,并将被直接纳入应急管理专家库。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表彰,由市科协、市人社局负责, 经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争取, 北京全市250 个名额中, 应急管理领域就占了50 个名额,并由市应急管理局进行推荐。该局与市科协协商,推出人才托举计划,对荣获优秀青年人才称号的,予以每人每年资助5 万元,连续资助3 年……

专职安全员队伍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北京市安监局) 在基层一线的“ 神经末梢”。为提升队伍能力水平,该局下了不少功夫——联合市总工会,在每2 年举办一次的“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中,单独安排针对专职安全员的竞赛项目,获得第一名可以参评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截至目前已有2 名专职安全员获得该荣誉;从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2 个方面,培养领军人才和队长标兵,2016年以来,通过集中培训、分班培训等方式,已培养240 名领军人才、395 名队长标兵。

张月民是顺义区马坡镇安全生产检查队的一名专职安全员,业务能力突出,入选了首批领军人才。“通过3年来的各项培训,我的业务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迅速成长为队伍骨干。” 张月民说, 如今,她经常给新入职的同事培训。

作为通州区漷县镇安全生产检查队副队长,冯春龙于2017 年入选队长标兵。冯春龙说,“ 这几年, 我不仅业务能力得到提升,还在队伍管理上总结了不少心得”。

为了给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助理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更广阔的成长前景,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北京市安监局) 经商有关部门,推动将其纳入职称序列(注册安全工程师对应中级职称,助理注册安全工程师对应初级职称), 并于2015 年开始安全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连续注册满5 年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可以申报安全工程专业高级职称;2018 年开始安全工程专业正高级职称评价工作。这极大调动了社会层面报考注安师的积极性,也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人才支撑。

坚持抓 功成不必在我

播下一粒种子, 收获一个春天。不管是北京世园会、“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庆祝活动等的安保工作, 还是制修订政策法规、完善规章制度、执法检查等各项日常工作,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已享受到人才培养工作的红利。

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庆祝活动安保工作中,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突然接到任务, 要编制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时间紧、任务重,还没有经验,该局克服种种困难, 最终圆满完成。其间,北京市安科院作为该局的“智囊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收获是双方的。“ 多次参与并圆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让大家特有满足感、成就感,激励了我们整个团队的信心,让团队向心力、凝聚力更强了。” 北京市安科院党委书记侯占杰说。

“45 分!”然而,面对记者“如果满分是100 分, 您会给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人才培养工作打多少分”的问题,张树森毫不迟疑地给出了答案。

“ 即便有了一些进步, 但人才培养工作仍处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阶段,仍有单兵突击、孤军奋战的感觉。” 张树森说, 面对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使命任务,深感缺人才、缺研究、缺积累。

以北京市安科院为例,该院人员平均年龄36 岁, 存在队伍过于年轻化、理论联系实践的经验不足、人才和知识储备不足等短板。“ 机构改革前, 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 大安全’, 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消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很欠缺。” 侯占杰坦率地说。

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教材设计、师资力量培养等缺少顶层设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尚未纳入全市人才培养的“ 大盘子”, 人才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策激励不足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面对一个个的“ 硬骨头”,张树森表示:“人才培养是个慢活, 三五年难见成效, 但时不我待,要以‘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的政治定力, 坚定不移抓下去。因为不管培养的人才到了哪个岗位,都是‘大应急’的薪火,所以每培养一个人才,都是为应急管理大厦添砖加瓦。”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往期回顾






市应急管理局 市消防救援总队联合部署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企业专项检查督导工作

我的初心故事 | 不忘来时路

2020年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在北京招收青年学生工作开始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