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读书日,象山县县长李晓东为您荐读《我心归处是敦煌》

象山发布 2022-07-31





世界读书日·月读


本期“月读”栏目推广人
象山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晓东

李晓东:

“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终我还是选择留在敦煌,顺从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内心的意愿。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大家好,我是本期“月读”推广人李晓东,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我心归处是敦煌》

主持人:

李县长,您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李晓东:

这本书是由樊锦诗先生口述,顾春芳教授撰写的。用简单的文字、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前院长)樊锦诗近六十年扎根大漠、坚守敦煌,潜心石窟考古研究,为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樊锦诗本人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获评感动中国2019年度十大人物,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正如中西文化在敦煌汇聚、碰撞、交融,樊锦诗的命运与敦煌也是交织、交汇在一起的。这本书将樊锦诗个人的经历,同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真实表达了她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所思所想,同时还介绍了几代莫高窟守护人的事迹。既感人至深,又细致呈现了敦煌的文化艺术魅力。

主持人:

刚才李县长提到,这本书描述了樊锦诗守护敦煌莫高窟的经历,那么其中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李晓东:

樊锦诗的坚持和隐忍、与丈夫朴素真挚的感情,还有几代莫高窟人付出的毕生精力,都令我很感动。正如敦煌在苦难中孕育出最璀璨的文明,樊锦诗也是在荒漠中开出最美的花。她出生书香世家,是温润婉约的江南姑娘、北大毕业的优秀学子,从青丝到白发,将自己的锦瑟年华,洒在黄沙漫天的西北大漠,终日与风沙相伴,与敦煌相守。她有19年与丈夫分隔两地,独自在简陋病房分娩生子,同时还要克服天寒地冻、水土不服、陋屋斗室、物资匮乏、缺医少药等诸多困难。

书里写到,“火车行驶在河西走廊……越接近敦煌就越感到荒凉寂寥。”“孩子没人带,工作时只能把孩子放在宿舍,每天回来的时候听到孩子哇哇大哭,她才放心,要是听不到哭声,反而提心吊胆。”“家里人都不舍得她那么艰苦的条件,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从不和家里人说。每次回家探亲,家里人不多问不忍心问,她也什么都不说,不忍心说。”这些点滴,反映了她走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道路,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

我觉得樊锦诗这种坚韧与刚毅,正是传承着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以身饲虎、舍身弘道的自我牺牲精神,支撑着她在任何的艰难和痛苦中镇定如常,在时代洪流的跌宕中握紧手中的桨,始终坚守正道,不愧于心,不负于行。无论身处困境还是面对荣誉,樊锦诗始终将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文物工作者,日复一日地进洞窟调查、记录、研究,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宠辱不惊、得失不计。在她的奔走疾呼下,促成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等法规实施,面对风沙、病害等对壁画的侵蚀,她在七十多岁又创新推动“数字敦煌”建设,让敦煌得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把一个真实完整的莫高窟留给子孙后代。




主持人:

一辈子一件事,还要克服这么多困难,这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事。


李晓东:

是的,确实很难想象,也很难做到。樊锦诗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守一不移”的极致和纯粹。虽然她也有过彷徨与挣扎,曾不止一次想要离开,但随着对敦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的天平不再摇摆。樊锦诗说,如果再一次选择,我还会选择敦煌,选择莫高窟。所以,我觉得樊锦诗一直留在敦煌,其中固然有命运的安排、丈夫的支持,真正的原因还是源自心中的热爱和肩上的职责。事非经过不知难,英雄不是天生伟大,而是在无数次与自己内心交锋中磨砺出来的。我本平常,有责则刚,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从事的工作、追求的事业,希望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热爱、责任和坚持。





开卷有益,读书润心,

让我们书香相伴,

一起向未来……



 阅读更多:

● 包朝阳:发挥奇思妙想,讲好象山故事,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绘好全域美丽新图景!象山县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暨乡村振兴大会● 阅读+亚运!世界读书日,跟着象山一起“云上”享书香● 央视聚焦!20小时鲸归大海,象山是如何做到有“鲸”无险的?● 独家采访,见证奇迹!讲述 “鲸”险救援21小时背后的象山故事●象山县关于1名密接人员处置情况的通报

来源:象山县传媒中心、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一审:应霞艳

二审:吴启超

三审:赵菊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