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新报 Puxinbao-PT】关注葡新报微信公众号!葡萄牙华人最接地气、重服务的本地微信平台 !
如果没有移民,阿连特茹将无法生存
【葡新报 记者/Diana】位于葡萄牙阿连特茹大区奥德米拉市的赞布热拉-杜马尔堂区是一个绝佳的度假胜地,虽属葡萄牙国土,却已成为移民的天下。三年之间,移民至此的尼泊尔人数量增加了三倍,印度人数量增加了五倍。亚裔移民已成为当地生产劳动的主力,甚至“若没有这些移民,阿连特茹将无法生存”。
【葡新报 记者/Diana】位于葡萄牙阿连特茹大区奥德米拉市的赞布热拉-杜马尔堂区是一个绝佳的度假胜地,虽属葡萄牙国土,却已成为移民的天下。三年之间,移民至此的尼泊尔人数量增加了三倍,印度人数量增加了五倍。亚裔移民已成为当地生产劳动的主力,甚至“若没有这些移民,阿连特茹将无法生存”。
蒂璐·塔帕(Dilu Thapa)和南达·坎德尔(Nanda Kandel)十一月就要结婚了,他们正在攒钱筹备一场尼泊尔婚礼:旅行、宴席、礼物缺一不可。因为到时候要邀请几千人,包括朋友邻居,所以预算很高。而他们“耗巨资”举办这场尼泊尔婚礼也是想以此缓解对家乡的思念。旅行结束后,他们将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继续赚钱谋生。
南达·坎德尔今年31岁,在赞布热拉·杜马尔开了一家食品杂货店,自己当小老板。自2016年三月开张以来,与弟弟共同经营生意,店里的盈利向来都是两人平分。蒂璐·塔帕今年29岁,在海边一家蛋糕店做服务生。
(图/南达·坎德尔在他的店里)
南达·坎德尔的店里挂着大幅尼泊尔风景照,他说“这是我的身份象征”。在这里可以买到很多当地超市很难找到的香料,如:小茴香籽、小豆蔻粉、杏仁油、肉桂棒、各类小扁豆、马萨拉(调料)、甜品罐头以及袋装的印度/巴基斯坦香米制品。南达·坎德尔会说葡语,但面对记者,它更倾向于用英语交流。他说,以前这一带没有卖亚洲商品的店,人们要去里斯本才能买到东西,所幸他就开了一家主要面对亚裔顾客的商店。
2015年5月1日是南达·坎德尔来到葡萄牙的第一天,11天之后,他便开始采摘红色水果,这也是当地大部分移民都从事的工作。蒂璐的情况和南达一样,每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就感觉腰酸背痛,像针扎样。
南达和蒂璐在一起快十年了,以前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像许多其他移民一样,他们最初只是想去欧洲寻找更多的机会,他们的第一站也并不是葡萄牙。首先他们来到了比利时,南达在比利时学了两年企业管理,但由于没有居留,不得不中途辍学。直到一些已经来葡萄牙的尼泊尔朋友们跟他说,葡萄牙的工作居留很好拿。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与移民局大战几个会之后,虽然拖了些时日,但还是顺利拿到了居留。如今,南达的生意越做越好,他正计划在其他城市开一家餐馆。
跟蒂璐和南达一样,近几年,有很多东南亚人移民葡萄牙,而很多东南亚人民都去了阿连特茹。仅在奥德米拉市的尼泊尔移民数量从2016年的297人瞬间增长到了2018年的1015人(移民局统计数据)。甚至在部分堂区,移民数量几乎是总人数的一半。更甚者,在赞布热拉·杜马尔,移民数量约超出葡萄牙本国人数量4%。
南达和蒂璐自认为赶上了“好时候”。他们住的地方光线充足,带阳台,有客厅和卧室,房价还不贵。他们是自己住,但当地很多移民都是合租一间公寓。据南达·坎德尔描述,现在如果要租一间双人公寓,房租至少涨了400欧。
由于移民人数的增加,有些移民慢慢从最开始的务农转向经商。慢慢地,这里也有了尼泊尔商店,也有了以咖喱和小茴香为特色的尼泊尔餐厅。来南达的店里买东西的葡萄牙人很少,时不时有游客来买瓶水或者买点调料。他家店营业时间比当地超市更长,从早上八点半一直开到晚上十点半,没有午餐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日子。只有在冬天的时候,周一上午不营业。这也让他尽可能多赚点钱。
“身在葡萄牙,我一直在学习葡语。如果有不懂的我就请对方说英语。”
南达·坎德尔
南达·坎德尔说,“身在葡萄牙,我一直在学习葡语。如果有不懂的我就请对方说英语。”如果有葡萄牙客人光顾生意,他总是尽力说葡语。
傍晚是店里生意最忙的时候。在大棚里工作的工人一般是下午四点半下班,从5点开始他们就陆续进店买东西了,他们最爱啤酒,一种袋装的20公斤的米酒。南达解释道,“从早到晚,我们一天三顿离不开米。”
“我总是让她先吃,吃完早早睡,但她会一直等我。”
说葡语对蒂璐来说有些困难,但她正在努力克服语言这一关。回忆起在温室大棚工作的日子,蒂璐用“非常艰苦”来形容:需要大量体力,还要长时间在太阳底下晒。相比之下,现在蛋糕店的工作就比较舒服。但辛苦也还是有的,早上六点到店里,一直工作到下午三点方可离开,要不停的干活。即便很累,下班后还有余力去健身房健身。
午餐时间,有时候蒂璐还能去南达店门口打声招呼,如果太忙了白天没见到,他们就等到晚上南达的店打烊之后共进晚餐。南达说,“我总是让她先吃,吃完早早睡,但她会一直等我。”
(图/蒂璐·塔帕)
根据蒂璐所言,阿连特茹男性移民数量多于女性,因为女性在里斯本更好找工作,再加上阿连特茹当地的工作大多是在田地里劳作,相比“晒太阳”,肯定都更愿意去里斯本。根据移民统计的数据:2018年,居住在奥德米拉市的泊尔移民共有上千人,其中772人都是男性。
在工作中,蒂璐结交了几个好朋友,她的老板就是其中之一。她们会一起出去玩,一起逛街,关系非常好。
三月份,南达·坎德尔组织了一次印度色彩节,这个色彩节是印度人和印度教徒的重要节日,其地位仅次于灯节,也是印度传统新年(新印度历新年于春分日),标志冬天的结束以及春天的到来。节日当天,所有人都把自己涂得五颜六色,来庆祝的不仅是尼泊尔移民,还有葡萄牙人和亚洲其他国家移民。南达说,“主要是大家对我们的文化感到好奇。”
老人担忧葡萄牙种族的延续
在南达·坎德尔的店门口,坐着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名叫路易·雷拖。他家就在马路对面,与南达是多年的好朋友,他们在一起总是有说有笑。虽说移民是全球化下的大势所趋,老先生对葡萄牙种族延续表示担忧。
(图/路易·雷拖)
“我不知道移民对国家有没有积极影响,我唯一担心的是葡萄牙种族的延续。因为如今葡萄牙人没有条件生孩子,但是这些移民会一代代延续下去,葡萄牙人民的身份正在慢慢丧失。我不排外,我也没有种族歧视,但是我认为在这方面应该有节制。”
在招呼客人的间隙,南达·坎德尔就“移民”的话题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身为移民,我不能说移民不好。我们2015年来这里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个小群体。现在人越来越多,我们亚洲人变成了一个大群体。有时候我看见有人在路上乱丢啤酒瓶,这不只是移民做的,游客以及葡萄牙人自己也这么做,但最后大家把不好的事一致归咎于移民。”
“如果没有移民,阿连特茹,奥德米拉,都将无法生存。这儿唯一的一个温室大棚有400个工人,其中90%都是移民。如果不是移民,谁会去大棚里那么辛苦地工作?我每个月都交税,我的购物、租房、吃穿用度都在葡萄牙。是这里的移民给葡萄牙政府交钱,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不是葡萄牙政府给移民钱。”
“之前,大家都想去美国”
除了尼泊尔人,来葡萄牙移民的印度人也越来越多。2018年葡萄牙印度移民数量为11393人,四年之前只有6421人。在奥德米拉市,从2016年到2018年,印度银民数量从137人增长到795人,两年之间人数增了五倍。与尼泊尔移民一样,也是男多女少,而且男性占主要部分。2018年,奥德米拉共有795名印度移民,其中女性只有75人。
吉安·帕尔2006年离开印度,从马来西亚到肯尼亚,一直在各国之间漂泊。2015年,吉安来葡萄牙投奔姐姐。田间工作对体力要求很高,所以一开始只能从事采摘红色水果这样的工作,三个月后升为助理,再过一段时间就升为监工。作为一名监工,每月工资将近1400欧元,是不错的待遇了,他还能向家里寄点钱回去。吉安·帕尔说,“之前,大家都想去美国。但现在大家都想留在这里,因为五年之后就能拿到护照了。”
现在和前几年比变化很大。能不能找到便宜的房子住全靠运气,他和姐姐还有一个表兄弟住在离赞布热拉镇几千米的地方,每月房租400欧元,包水电。
(图/印度移民)
他还有一个六岁大的儿子,儿子和吉安·帕尔的妻子在印度生活,他们正计划将来一起搬到葡萄牙来。很多移民也都差不多,一个人来到葡萄牙谋生,老婆孩子还在原先的国家。
吉安·帕尔对于移民数量的增长持乐观态度,但过多的移民也让他对工作问题有点担忧,“如果移民越来越多,那工作会很难找,还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问题。”
此外,对于公司直接招募工人他没有什么可说的,但问题就在于中介。吉安·帕尔说,“这些中介间接招人然后会剥削工人的工资,工人更赚到的就只够吃住了。”他没有细说,但他担心奥德米拉的移民会卷入这样的冲突。因为他觉得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整个移民团体都要负起责任。
只有移民才懂移民
露西亚·格雷罗今年47岁,生于赞布热拉·杜马尔,1989年移民德国。七个月前,她开了一家蛋糕店,也就是蒂璐工作的蛋糕店,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露西亚对尼泊尔有了更深的认识。她说,蒂璐开始来这家蛋糕店只是做兼职,做了十五天之后就做全职了,不仅上手快,而且腿脚麻利,也很开朗,就是学语言有点困难。
(图/露西亚·格雷罗讲述蒂璐学语言的困难)
看到蒂璐,露西亚似乎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1989年,露西亚只身移居德国,她对蒂璐的语言障碍深有体会。她刚到德国的时候,连数字“1”都不会讲。移居生活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她19岁那年找到真爱,几个月之后她丈夫就去德国找她一起工作。“我们的工作很累,有时候我说‘这是移民才懂的苦’”。我们也会给葡萄牙的亲人寄钱,圣诞节放假就回家。像蒂璐和南达一样,露西亚和丈夫也都攒钱筹备婚礼,当时还计划要在赞布热拉盖房子。
(图/左图为蒂璐和南达;右图为露西亚的婚礼)
旅游业和农业不能同时发展
据露西亚描述,近十年来赞布热拉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赞布热拉的旅游业有轻微的下滑,可能是因为来工作的移民租用了大量的房子,留给游客的住宿数目太少。但超市、餐馆、彩票等营业场所的消费增长了许多。
蛋糕店老板若泽·卡洛斯认为,农场应该为来此处工作的移民提供足够住宿,这样就不会影响游客订购当地住宿。甚至还提出在农作物收获的时期把移民找回来工作,其他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回到他们原先的国家。现在的问题就是:旅游业和农业不能同时发展。
露西亚相信,人们终会逐渐适应移民。“如果他们不在这里,那些农业公司就不能运转。葡萄牙人自己不想工作,甚至饭店招人都很困难。”
国内劳动力不足
沿着阿连特茹滨海公路一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温室大棚,就像一片塑料海,里面种植大量红色水果和蔬菜,还有少许花。这里的大棚产业受到很多争议:很多环境学家对占用自然公园大面积土地提出批评;还有人提出由于移民和游客数量的增多,这里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尤其是到了音乐节的时候,住宿不够预定,交通也不便利。
记者一行去农场参观了草莓种植大棚,棚里很深,开车进去都要好几分钟才能到头。行间地头,工人们有的戴着耳机听歌,还有的人遮挡着脸部和头部以防晒伤。工作井井有条地进行着:工人从把果子从叶子之间摘下来,放到一个小桶里,桶满了就倒进一个箱子里,方便最后称重;不合格的果子被扔进另一个大桶。室内温度高达40度。在农场内工作的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标签,标签上有代表自己身份的编码。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也就到了检验劳动成果的时候:每个月底薪是610欧元,摘的果子每公斤按40欧分额外计算奖金。每个人一小时大约能摘5公斤,每天工作七到九个小时。此外,每个月还有将近150欧元的午餐补贴,圣诞假和其他假期也有相应的津贴。五月至十月是收获期,这段时间,大家每月所得的奖金不会低于350欧元,月工资总计不低于一千。
(图/采摘草莓的工人)
在阿连特茹各个葡萄牙草莓公司工作的工人有近2200名,他们分别来自30多个不同的国家。这里生产的水果主要用于出口。农业是阿连特茹主要产业之一。
家庭团聚
农场会为员工提供廉价的宿舍,每个月只需支付80欧;每天也会有专车接送员工去大棚上班。他们的宿舍很简陋,几乎没有家具,合租房间,架子床,公用厨房和卫生间。由于人数很多,宿舍显得很拥挤。重要的事件会张贴海报通知,公司也为这些员工提供了葡语课,让他们更快地掌握语言。由于条件有限,很多员工在适应一段时间后都会选择自己出去住。
移民中绝大多数都是男性,很多人在这里工作稳定之后都想着与家人团聚。而移民的定居对当地来讲也十分有利。阿连特茹人口密集度不高,劳动力缺乏。移民正是当地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农业并不是收益高的产业,而且阿连特茹地区本身就人少,从事农业的人更少。为了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就必须招募移民来务农。
(图/下班路上的工人)
事实上,从事水果采摘工作的葡萄牙人非常少,移民的涌入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移民潮还造福了当地老人,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们可以出租自己的房屋给移民,所收的房租也是一部分经济来源。
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移民
瑞卡多是葡萄牙人,他将要移民去其他国家。对于来葡萄牙的亚洲移民,他认为这很正常。就像他自己也要移民去其他国家,会遇到葡萄牙移民,也会遇到其他国家的移民。但他不觉得这是什么很新鲜的事情,因为他上学的学校里也有来自保加利亚、巴西、荷兰的同学;平时走在路上也能看到尼泊尔人;踢足球的时候也会有国际朋友一起组队。他没有尼泊尔朋友,但是认识一些尼泊尔人,彼此之间对对方的文化都很好奇。对于他来说,移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不排除镇上还有一些人对移民数量的增加感到恐惧,有些人对移民也有偏见,“他们总是结伴出行,和很多人住一起,发生个什么事情就会立刻大声尖叫。总是感觉这些人很奇怪。”
而与移民接触较多的葡萄牙人年轻人就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这代人要比老一辈更加开放,也更加容易接受新事物。老人们过惯了清净日子,对于现在移民突然的到来多少会感到有点不适应。”毫无疑问,这个国家需要移民。“这些从外面移居到葡萄牙的移民,就像上世纪60年代从葡萄牙移往法国的移民一样,早期出去的葡萄牙人也是为了工作,住在贫民窟,同样都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
新闻来源:
https://www.publico.pt/2019/08/18/sociedade/reportagem/nao-imigrantes-odemira-nao-ia-sobreviver-imigrantes-sao-portugueses-franca-1882705
葡新国际传媒原创 / 翻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