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是宠溺出来的
文 | 李雪
舞动导师兹维卡,当年他大孙子5岁,他买了昂贵的音乐会门票。进场时孙子说:“爷爷我害怕。”兹维卡说:“哦,我看到你很害怕。那我们离开吧。”然后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并给孙子买了最喜欢的玩具皮球,说:“你能勇敢表达自己,我为你高兴。”
01
需要守规矩之时,
怎样请孩子配合
一个妈妈要去图书馆,之前跟女儿商量,图书馆这个地方,所有人都不能说话,如果有需要,趴在妈妈耳朵边轻轻告诉妈妈,这样你愿意去吗?女儿说愿意。图书馆里,女儿悄悄告诉妈妈,要上厕所。妈妈带女儿到厕所,对女儿说,宝贝儿这么久都没说话,也不能跑动,忍得挺辛苦的吧,现在有什么话都可以大声说出来哦。
我的一个来访者,带3岁孩子去电影院,去之前跟孩子说,电影院是所有人一起看电影的地方,大家都不能说话,你觉得可以吗?孩子表示想去。进电影院大门之前,妈妈说:如果进去以后觉得不可以,就拽一拽妈妈,妈妈带你出来。看了一会电影,孩子有些害怕,妈妈就抱着孩子出来,坐在电影院门外耐心的安抚。
这些妈妈,不会说教孩子、管控孩子,只是单纯的告诉孩子一个地方的规则,跟孩子商量,并且随时关注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是真正的有教养的父母。
而这样的孩子,自然不会动不动就在各种场合犯“熊”。
02
飞机上的两个妈妈
①
飞机上遇到一个妈妈和双胞胎儿子,随行3个保姆。我问她,你平时都是带3个保姆出门吗?她说平时带4个,1个孩子2个保姆。我问为啥,她说,保姆如果累了态度就会不好,不能够及时回应孩子,所以要有个保姆轮换休息。
她说,养孩子我就知道一点,充分满足孩子,要啥给啥,及时给,所以孩子总是很满足,极少哭闹打架,特别好商量。他的两个儿子确实人格很稳定,困了就睡,醒了要啥就清楚的表达,整个旅程没有干扰到别人。
这一行人是刚从迪拜玩回国,女人漂亮、有力量。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她从未学过心理学但育儿理念跟心理学一致:及时回应,充分满足。
我猜是从小富养出来的自然结果。富养是父母愿意及时回应,能满足时痛快满足,不能满足诚实予告的心态。所以,穷人、富人都可以富养孩子。
②
飞机上一个妈妈特别“懂礼貌”,不停的轻声跟孩子说话:飞机上要注意安静,不要打扰到别人知道吗?你要吃这个东西是吗?妈妈给你剥开,这样吃。你要喝这个是吗,拿好别掉了。你要什么你要跟妈妈说,嘘,安静!你看别的的叔叔阿姨需要休息。你看空姐都很忙我们不要给人家添麻烦……一刻不停歇的跟孩子说话。
同时也跟空姐多次礼貌致歉:不好意思麻烦到你了,不好意思孩子给你们添麻烦了,不好意思,孩子不知道为啥这样尖叫……她是真的不知道,为啥她的孩子无法安静下来,总是不能专注,经常莫名其妙的尖叫。
03
所以,上面讲的孩子为什么尖叫呢
孩子哭闹、尖叫(排除生理原因)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不满足,要么是被侵扰。
不满足:
比如,孩子想要亲密陪伴,没得到满足;当下想要探索体验某个事物,被制止。比如想要吃零食,被限制。
当下的不满足带来大哭大闹,必然有长期不满足做基础。大部分时候被痛快满足的孩子,遇到某些不能满足的情况,孩子会很通情达理好商量,不会哭闹死缠。
被侵扰:
父母不停地跟孩子说话,不请自来教育孩子该怎样,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事情、做决定。孩子无法专注在自己的空间里不被打扰,所以很容易尖叫、暴怒、焦虑不安,无法专注。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莫名其妙的尖叫,那么他至少有一个抚养者,很喜欢唠叨说教,经常没完没了的说教孩子。无论他说的内容多么正确,语气多么温和。说教是家长把自己的焦虑不安扔给孩子的方式,孩子被家长的焦虑如潮水般包围,肯定感觉要疯,所以尖叫自保。
-
微博网友 @给我一只猫咪:
按照李雪的理念带孩子,两个孩子每天都很开心,情绪稳定好沟通。见过我儿子的都说我儿子情商高。真的爱你
-
微博网友 @GraceLiu_2008:
说孩子要摘星星摘月亮的人,从来就没有真的了解过孩子。
如果从小获得及时满足,他们会很清楚哪些是现实可行的,那些不可行,而且很好协商。说要摘星星的大人,本来就假设孩子是恶魔,其实孩子是最真实的天使,如果孩子们没有被情感、身体虐待过的话。
-
微博网友 @邱家公子哥:
我儿子从小要什么只要我能满足的,从来都是痛快满足,不能满足的告诉他你的想法很好,只是妈妈做不到。
他从来不会撒泼打滚,不会纠缠不清,不会要不切实际的东西,和他相处我很轻松,亲子关系不要太好!
感谢 @李雪爱与自由 @尹建莉的微博 你们让我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确信,也越来越放松!
-
微博网友 @牛妞牛啊:
用事实验证李雪美女的说法,我家俩宝贝一个8岁一个6岁,从小就是自由散养,尽可能满足的模式,到现在做作业完全主动,去超市不会乱买,公共场合有秩序的那种别人家的小孩。
我们是普通工薪家庭,碰到消费能力之外的东西就会直接跟孩子交代父母的经济实力,她们表示能理解,哈哈。
-
经常满足带来快乐,人性就这么简单。
04
绕不开的“溺爱”话题
也有微博网友说:纯粹是胡说八道。我小时候就是要啥给啥,我感觉自己现在就是性格不独立,懒,什么都靠着家里,任性。我周围的有的富二代,饭都要妈妈递过来,书读不好,爱好就是打游戏,赌博。我看的太多了,溺爱是最差的教育方法。养大的孩子都不成器。
几乎每个爱无能的父母,都会说,我就是太溺爱孩子了。没想到,还真有孩子信……
关于溺爱的话题,我们之前谈过很多了,请参考:
《 “溺爱”是“不爱”的伪装 》
互联网上特别愿意嘲笑富二代,就好像×二代都是李天一,按这个逻辑,难道穷二代就都是马加爵么。这个话题以前也谈过,请参考:
《 关于富人的谣言鸡汤 》
《 穷养出来什么样儿 》
《 穷养还是富养,决定孩子的一生 》
05
幸福的孩子,不“熊”
养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在孩子开心的玩着食物,手舞足蹈时,你看见了他,你被他的喜悦和临在感染,你们相视一笑,就是幸福链接的时刻。妈妈的生命,被这样扩展和滋养了。
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呢:孩子的幸福在于自己手舞足蹈享受食物时,他被妈妈看见了!妈妈感受到他的开心,孩子的存在因此被确认。
养孩子的辛苦在哪里:在于孩子专注玩食物时,妈妈对孩子当下的感受视而不见。妈妈睁着眼,却是全盲,焦虑的活在头脑想象的世界里,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他怎么没把勺子挖出食物放进嘴里,他今天才吃了一个蛋怎么就不吃了,他总是这么玩,不成规矩,会营养不良的,我该怎么训练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这样养孩子,真是一场酷刑。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是。
当一个孩子的感受经常被父母看见,被父母重视,这个孩子天然的就会懂得体贴他人的感受,同时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尊重规则同时温暖流动不僵硬,情商特别高。
而总是被说教管控的孩子,到公共场合会控制不住的“人来疯”,侵扰别人。
当孩子确认爸妈愿意回应他、保护他,愿意呵护他的感受,孩子遭受侵害才会勇敢告诉爸妈。否则很容易就被施害者吓住了。假如,被针扎的孩子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父母却只是嫌他的哭闹烦人…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亚马逊、当当网、京东等各大网络书商正在热销。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摘自互联网
From Drama to Truth
《 走 出 剧 情 》
李 雪 全 新 作 品
武志红 · 尹建莉 · 张德芬
鼓 👏 掌 👏 力 👏 荐
长 —— 按 —— 扫 —— 码
直 —— 达 —— 购 —— 书
对了,之前留言询问电子版的朋友们,《走出剧情》的电子书已经可以在“亚马逊”或“当当”以及“京东”购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