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文化源流 | 安得广厦千万间

2018-01-05 刘同华 中国纪检监察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7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




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设定百年为奋斗节点,一定是着眼万里征程;当一种担当、一种方略承接民族的伟大梦想,一定是心怀千秋伟业。


这是新华社开年述评《开启新征程 谱写新史诗》中的一段话。在新年伊始读到这样的文字,按捺不住心潮澎湃。中华民族重节令,很多时间节点被赋予仪式感和重要意义,所以,当一个新时代来临,时间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2017年最后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其中讲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1200多年前,有个人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在安史之乱后得以栖身。孰料,秋天八月,高风卷屋,大雨滂沱。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漫天的风雨中,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杜甫彻夜难眠,百感交集,用他那饱经沧桑依然饱含深情和热血的笔,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处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个诗人的伟大,并不在于文学造诣,而在笔下有着对大地苍生亘古不移的挚爱情怀。所以,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注释: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哪怕自己受冻挨饿,也祈盼天下人安居乐业。以我的一身之微茫、一力之绵薄,投入到为国为民的事业中去,敢为天下之先、敢为人之不为,以一具具生死肉身担负起家国天下。因此,我们敢向世界说,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在传承弘扬中源远流长。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人民立场不仅从未动摇而且愈加坚固。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新年贺词中的话言犹在耳: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引发社会强烈共鸣,引起多少人感慨万千。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正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多年来的投机炒作受到强有力抑制,多渠道保障住有所居的政策措施效果日渐显现,新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


我们从未因前进的路正长,而有须臾的松懈,理想信念宗旨一直牢牢地记在心里、扛在肩上。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从历史深处走来,热切拥抱新时代,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汲取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刘同华)


链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延伸阅读

历史文化源流 |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历史文化源流 | 民胞物与

历史文化源流 | 道并行而不相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