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开放姿态走向未来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改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的。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立足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中国人自古就有革故鼎新的精神,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悠久的文明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也是在不断改革的实践中开创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发展。

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改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诗经·大雅·文王》记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的是周文王登位后,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人民幸福,国家焕发出了新气象。实际上,中国古圣先贤早在《周易》一书中就提出了“富有之谓人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白天佑之,吉无不利”等表达变通、创新的观点。《尚书·康诰》倡导“作新民”,激励民众创新,彰显了人民创新思想。中华民族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很早就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并不断在实践中洞察“日新月异”“日积月累”的发展路径和量变质变关系,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和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其后,《管子·正世》的“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批判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想;汉代扬雄在《太玄·玄莹》中说“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体现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思维;唐代刘禹锡在《问大钧赋》中说“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突出了自强不息、创新不止的思想。

回首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变革创新,中国的改革与创新带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正是不断的改革创新,让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厉行革新,祛除社会弊病,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在不断改革中推动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把“富民”放在改革的首位,为齐国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秦国通过变法强盛。历史总能给人深刻启迪,也终究会留下历史本身价值烙印。回望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元代忽必烈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清代康熙雍正改革,到近现代举办洋务新政,开展戊戌维新运动、清末新政,发动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些改革和革命积累了中国改革创新的经验,不断推动着中国一步步向现代社会转型,使古老中国旧貌换新颜。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改革创新的根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借鉴历史智慧,古为今用。

改革开放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出的关键抉择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革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马克思主义是变革社会、改造世界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它指引着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设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同时面对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事业,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洞察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深入体悟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情况下,作出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多方面改革。中国改革“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从家庭联产承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党和国家等各项改革,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在持续的改革创新过程中,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改革实践中传承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人民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进而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无论是党领导人民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还是实行改革开放,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在充分吸收中华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取得胜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吸收中国自古以来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文化,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以更加坚定的改革开放姿态走向未来,这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具有的改革创新文化基因,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的彰显,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习近平总书记的宣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从坚定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出了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豪迈誓言,提出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增强以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排查梳理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要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要举措及时纳入工作日程,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实现改革举措的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这一要求,既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理论要求、制度要求、实践要求、保障要求,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要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走向未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韩喜平 作者系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