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这里,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实现了“求学梦”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1990年5月19日,全国第一所希望工程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在这里落成。
从一点星火到熊熊火炬,从一粒种子到一片绿荫。30年间,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年旧祠堂里的小学校逐步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示范小学。在这里,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实现了“求学梦”,得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旧祠堂里建起小学校
今年50多岁的余淦,是金寨县希望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1983年,他高中毕业来到这所学校任教,一晃已经38年。
“我刚来那会儿,学校设在一座旧祠堂里。窗户没有玻璃,是拿牛皮纸糊的,呼呼地透风;教室里没有电灯,桌椅板凳也没一个是完整的,下雨天,还会漏雨。”余淦说,1990年2月,当他听到希望工程要给镇上重新修建学校的消息后,感觉喜从天降。“虽然咱不太了解希望工程是做什么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可以得到改善,附近上不起学的孩子们也能够读书了。”
新学校很快开始施工。听说要给孩子们建学校,老师和附近的居民都来帮忙,你搬一块砖,他搬一片瓦,日夜赶工,5月19日,一座崭新的二层教学楼就在旧校址上建起来了。
如今看来,这样一座小楼还很简陋,可当年,它在周边清一色的低矮平房中却显得尤为高大耀眼。明亮的教学楼、新的黑板、新的桌椅,还有了幻灯机这样以前见都没见过的新设备,老师和孩子们都很兴奋。余淦说:“学生们一窝蜂地往楼里挤,拦都拦不住。有的学生坐下后,小手在桌子上摸了又摸。我也在新黑板上多写了几个字。”
更让余淦感到高兴的是,在希望小学建成的当年,与新教学楼一起到来的,还有100多个新学生。在此之前,因为交不起学费,学校已有许多孩子不得不辍学。
“每学期开学时往往都会少几个学生,上到半途也有学生突然就不来了,我们就要挨个去学生家里找。”余淦还清楚记得,很多家庭都是靠卖鸡蛋、卖柴火来一点一点凑齐学费。有的学生拿不出学费,觉得很丢人,到老师拿着簿子来收学费的时候,就躲到桌子下面去。
希望小学建立后,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下,这些原先辍学或因为家里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得以重返校园。1990年5月,金寨县希望小学收到建成后的第一笔爱心捐款:江苏省越溪乡张夏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柴培英寄来的4角零花钱。1993年,江苏省昆山市的退休教师周火生在报纸上看到了金寨县建立希望小学的消息,将平时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交给江苏团省委转捐给金寨县希望小学……建校以来,学校累计接受社会捐助已达400万元。
如今,余淦已经不用担心会有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了。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费、杂费,“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些年国家针对贫困儿童的相关教育优惠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县里也出台了控辍保学政策制度,精准落实资助,实现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余淦说,回想起以前,一个班上的学生有五分之四都是贫困生,现在,班上家庭困难的学生数量已经很少了。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004年,由政府集资、建筑面积共2500平方米的五层主体教学楼在金寨县希望小学校园落成,命名为“爱心楼”。“爱心楼”的墙上,印着一句话“一粒种子,一棵大树”。
1989年10月30日,由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正式设立,在群山环绕的金寨点亮了第一盏希望之灯。当时,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克强来到金寨,亲自为学校选址。2014年,在给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的回信中,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当年来这里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时,正是冬末初春时节,不曾想到,希望工程第一粒种子在大别山深处的冻土里,破土成长为今天这样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如同种子成长为大树,30年过去了,当年那座建在旧祠堂里的小学校,面貌变了又变。金寨县希望小学的校长江淮介绍,2004年,二层小楼变成了五层的“爱心楼”。随后,县委县政府制定并落实《金寨县希望小学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陆续又扩建了综合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2016年,县政府投资四千万元,新建了金寨县希望小学南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5291.344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7754.95平方米。2017年,学校的小型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和100米标准直跑道、200米环形跑道投入使用,运动场面积达到14000平方米。
副校长廖桂林表示,目前,学校的目标已经从最初帮助辍学儿童“有学上”转变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让孩子们“上好学”。“上好学”,不仅包含了学校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也包括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廖桂林说,以前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和美术老师,都是其他科目的老师代上,上课的内容也基本是以老师讲为主。但现在不一样了,为了全方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科学探究、心语、少先队活动等功能室,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校的少年宫活动小组开设了楹联、书法、美术、葫芦丝、摄影、足球、篮球、木吉他等兴趣小组,每周都会开展活动。
“现在的多媒体设备也特别方便,上起课来更生动,可以让学生看到以前我们看不到的一些艺术作品和视频,让学生对艺术有更直观的感受。”廖桂林介绍,“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地丰厚的红色文化和绿色文化资源,全面落实德育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全面健康成长。”
吴俊朋是学校的体育老师,这几年,在国家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下,他参加了许多富有意义的教体培训,收获颇丰。“我还带领孩子们参加了很多体育比赛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鼓号队比赛。对孩子们来说是成长的历练,对我来说也是宝贵的教育经历。”吴俊朋说。
把希望的种子传递下去
1988年出生的余正辰是金寨南溪中心小学1999届的毕业生,2017年,他回到母校,成为一名美术老师。他曾经的班主任老师成了同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的同事。
“回到母校任教,感觉很奇妙,就像是回到家一样。”余正辰说。就是这个家教给了他知识,教会了他做人,也让他找到了自己对绘画的爱好。
“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国家有一个‘手拉手’互助活动,让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结成对子。和我结对子的是江苏省昆山市的一个女孩,当时她给我寄了一本有彩色插画的童话书。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彩色插画的书,真的是爱不释手。也是因为这本书,我对画画产生了兴趣,后来才会选择学习绘画。”
感恩于自己当年受到的帮助,如今余正辰想把这份爱与希望传递下去。教学之余,他本人帮扶了三户贫困户,其中一户,是他的学生闵慧琳家。
“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所以这个孩子显得比别的孩子都要成熟,学校和老师也给了她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闵慧琳也很懂事,学习很刻苦。今年7月,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即将成为一名中学生。”余正辰介绍说。
谈起当初选择成为一名老师的原因,余正辰说,他觉得教师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职业。他讲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都说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未来。但我觉得教育的意义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让合适年龄的孩子都能够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机会。”
如果把大山里的孩子比作种子,让这些种子长成大树的,正是教育这片沃土。资料显示,到2019年9月为止,30年间,希望工程项目总共接受捐款152.29亿元,援建希望小学2万多所,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万余名,许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长江淮介绍,目前,已有50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他们有的像余正辰这样又回到母校,有的走出了大山,到其他地方工作。无论身在哪个城市、哪个岗位,他们都有同一个愿望,就是把希望的种子传递下去:1985年出生的邓磊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大学毕业之际进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投身于希望工程事业;“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工作后创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会,播种新希望……(本报记者 王雅婧)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


巾帼不相让

多地实践行贿人黑名单制度 联合惩戒拉起带电高压线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