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好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当好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三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

  党的二十大后,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组织开展院坝小讲堂,龙献文(左五)和村民代表围坐一圈,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受访者供图)

  黄久生(左三)为工友们宣讲党的政策,了解他们的心声与诉求。(受访者供图)

  为更好了解基层教师、学生的心声,董彩云(中)走进校园,通过给学生授课、与教师面对面座谈、分发教师需求调查表等方式开展调研。(受访者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为国计民生、为千家万户,人大代表们有着朴素的愿望和不变的担当。他们如同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常履职中,他们如何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如何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记者采访了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听他们讲述深入一线调研的履职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董彩云:

  时刻用“代表”的视角去捕捉群众需求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对自己提出几个要求:第一,要自身过硬,只有自己是所在领域的‘专家’‘佼佼者’,提出的建议才能更专业;第二,要有人民情怀,愿意为人民群众做事;第三,要把功夫用在平时,俯下身子,扎实调研,真正听到人民群众的心声。”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董彩云始终将自己“教育工作者”和“群众代言人”的双重身份铭刻在心。

  作为全国模范教师、陇原名师,从教三十多年的董彩云,不仅培养了数万名学子,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更是利用好一切时间,为教育发展、乡村振兴发声。

  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旁人眼中是光环、是荣誉,在她看来,“这可是沉甸甸的责任呐!”

  甘肃省临夏州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2/3的学校分布在山区。这里基础条件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人民选我当代表,就是对我的认可。我必须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带着问题,董彩云常年奔走在当地中小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听取对于振兴乡村教育的意见,努力把地方发展实际和群众声音汇集成精准务实的建议。

  董彩云的调研很实。以去学校调研为例,她总是先到课堂,了解孩子们的上课状态、学习情况;接着与老师座谈,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还会发放关于教师学习需求的调查表,掌握一线教师对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想法。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能当场回复的,她就当场解答、解决;有普遍性的,便记录在笔记本上,回去归类整理,希望能将这些“心声”带到北京,带到人民大会堂。

  近年来,党中央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极大的帮助与倾斜。“临夏州的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董彩云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教学质量在稳步提升,教学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福建厦门、山东济南等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也通过合作办学、跟岗研修、交流研讨等方式来到临夏州,我们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三区三州’地区教育的重视与关怀。”

  这些年,董彩云见证了一个个学生个人命运的改变,也见证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增加教师队伍编制”“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等多条建议得到落实,让她履职的信心倍增。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董彩云长期关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用“代表”的视角去观察问题、与人交流,去敏锐捕捉大家的需求,这是董彩云履职的一条经验。“功夫要下在日常,要多出去跑跑。有时出门坐车,我都会问驾驶员和车上的乘客,请他们说说我们这个地方的发展需要什么、自己最期待的事是什么。不论到哪儿,凡事多问一句、多看一眼,明白群众想啥,才能知道干啥。”富有亲和力和观察力,让董彩云总能在和群众“闲聊”中发现问题。

  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董彩云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提出的加快开工建设临夏县至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高速公路的建议,就是通过这样留心走访、深入调研来的。“总书记现场作出了回应,请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这条建议。”回忆当时的情景,董彩云兴奋心情溢于言表,“离开会场前与大家握手时,总书记还肯定了我的发言,说‘你讲得真好’。我想总书记之所以这样说,大概是因为我真正说出了老百姓的需求。”

  会后,董彩云正式向大会议案组提出了书面建议。这件建议交由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2019年5月,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路线全长52.5公里,总投资98.3亿元,预计2023年10月可以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是甘肃省地方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甘青两省省际通道和京藏高速、乌玛高速的重要联络线。

  “今年我关注的还是乡村地区的教育问题。临夏州高中阶段学位不足,希望加大‘组团式’帮扶力度,让名师进入帮扶的行列之中,让名校带动、名师带动,引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董彩云说,民族地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继续提升,为了乡村学校、学生和老师,自己会全力以赴。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潢川县驻郑州农民工党工委书记黄久生:

  做有心又有为的人大代表

  今年,黄久生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我是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的一名农民工……”2019年3月8日,对黄久生来说,终生难忘: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他作为河南代表团的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作了汇报。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汇报结束后对我说,你还获得过鲁班奖,了不起,不愧是农民工的好榜样。”黄久生说,“这些年来,我始终把总书记的鼓励记在心间,时刻提醒自己履职的每一天都不能虚度。”

  潢川地处大别山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再加上地少人多,外出务工成为很多当地农民的无奈选择。然而,没技术、没门路、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同样是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黄久生,深知乡亲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不易。被任命为潢川县驻郑州农民工党工委书记后,他不断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以支部为桥梁,通过传、帮、带开展各类工种的技术创新,累计带领40余万人次农民工务工增收。

  2018年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黄久生的履职基本都是围绕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民工就业、保障农民工权益而展开。“通过过去几年的履职,我成长了不少。”频繁地跑基层、下乡村,记录履职经历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着黄久生所说的“成长”:“一直在向代表团里的老代表们学习、请教,每一次培训、调研从不缺席,真是拿出了当年在建筑工地学技术的劲头。”

  调研过程中,时常会有农民工兄弟找他帮忙“排忧解难”,黄久生从不怕麻烦。遇上子女入学、异地就医、劳务纠纷等难题,他总会积极为大家奔走,促进问题解决。“不仅要做‘有心’的代表,还要做‘有为’的代表。”他说,“大家找你帮忙,是信任你,因为你是人大代表嘛!”

  有关推动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一系列建议,是黄久生颇为满意的“履职作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技能对农民工来说非常重要,有技术了,拿的工资都不一样。”围绕着“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内容,黄久生不断走访各级人社部门、培训机构以及企业。

  在他的奔走下,信阳市住建、人社以及学校等多部门,持续在郑州建起培训班,今年计划培训培养各类技术管理人员5000人次以上。在对郑州部分工地生产一线的1万多名农民工调研的基础上,他建议对全国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形成职业培训长效机制,让农民工兄弟带着“技能证”出门打工。

  “我们的工地上有‘三多’,老年人和残疾人多、技术人员多、农民工收入多,这与我们积极推动技能培训密不可分。我最高兴的是一些老年人和残疾人,在经过技术培训后还成了工地上的技术骨干,成了全家的顶梁柱。”黄久生说。

  这些年,伴随着国家的好政策,黄久生提出的包括农民工子女就学、农村劳动力培训、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等多项建议,已逐步落实解决。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他也经历着把农民工兄弟从“带出来”打工挣钱,到“带回去”返乡创业的转变。

  “过去,老家日子不好过,我觉得有义务带着大家走出去,一起靠劳动致富。现在家乡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好,很多人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是时候把一些农民工兄弟带回去,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黄久生说:“我们在家乡流转了万亩山地,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加快花木、茶油等基地建设,帮助大家返乡创业,有不少人已经干出成绩。现在回到老家,感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真是高了,有晚上跳广场舞的、到图书室看书的、出去旅游的,物质条件好了,精神生活也丰富,变化太大了。”

  今年两会,黄久生还带来了“具体化农产品加工业支持政策”、“以加强基层医疗体系标准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等建议:“我从基层来,必须始终坚守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履职初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把群众心声带上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古丈县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

  一个个建议都源于调研走访

  “我履职的关键词就是‘致富’,带着村民一起致富。”龙献文已经连续当选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信任,我很感激也很感动,一定要争取为家乡多做点事情!”

  说起湘西十八洞村,人们耳熟能详。古丈县牛角山村,是十八洞村的近邻,两者也有着相似的过往。“有女莫嫁牛角山,家家户户穷叮当,半年有粮半年荒,十个汉子九个单。”这是以前牛角山村的真实写照。

  “现在不一样了。山上种茶树,山下搞苗寨旅游,相比2009年,村民们的平均收入增加了18倍,老百姓的幸福感满满的嘞!”龙献文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为牛角村的发展擎起了指路明灯。利用当地生态优势,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有机茶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多年有机茶产业的积淀,让村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叶种植从最初的50多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万多亩,昔日的老少边穷村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作为基层的人大代表,我就想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去深度调研,去看怎么样让老百姓不返贫,能带着他们增收致富。”脚底沾泥,心里有底。龙献文努力学习深造、不停走访调研,不断提升履职能力,让自己的意见建议切中要害。履职期间,他几乎走遍了大湘西地区的边远落后山区,听民意、看企业、访部门,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下沉甸甸的思考建言。

  在田间地头跟群众交流,他是关心大家的老朋友;倾听茶农的心声,帮着梳理问题,他是大家的主心骨;反馈议案建议的相关进展,他是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他问得仔细,听得专注,一阵寒暄、一次短暂交谈,都是他收集问题、了解情况的工作方式。关注山区快递物流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供给、加大库区移民生产增收工作扶持……履职期间的一个个建议,大都是基于他深入湘西山区调研走访的敏锐观察。

  “每年干旱的时候都减产,茶的产量和质量就不行,要是能有水及时稳定灌溉就好了。”在田间地头调研时,茶农们向龙献文反映茶叶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茶树在生长季节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成规模的茶园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供水量较以往大幅度上升。在调研中,龙献文发现县里茶叶种植已经初具规模,但不少山区地势高,就近水源提水难度大。引来好水灌溉茶园,是保证茶叶品质和产量的一个关键。为此,龙献文提出“关于国家支持落实古丈县徐家岭水库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议”。

  这份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水库建设的进程,库区百姓怎么安置,都是我放在心上的事,所以也会时不时到相关部门去反映、交流进展情况。”龙献文介绍,徐家岭水库工程已于今年2月挂网招标,计划4月开工建设。按照规划,灌溉面积达到2万多亩,能有效保障古丈县7个乡镇以及茶园、农田和山林的供水和灌溉,还将发挥生态与社会效益。

  近两年,龙献文考虑最多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如何再上新台阶?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人才振兴等成为他建议中新的关键词。

  今年两会,龙献文带到北京的建议中,有一条是关于支持湘西“一路两链”大产业路(链)建设的建议:“我希望把十八洞村、矮寨大桥、德夯大峡谷等景区与村里通过公路连接起来,打造一条红色产业路和茶叶产业链、苗族文化旅游链。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湘西茶旅产业要打出品牌影响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我们还大有可为!”(本报记者 郝思斯)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

两会观察丨信心就是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