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行政化的高校贻害中国

2016-12-01 中传凤凰高层培训中心



愈演愈烈的行政化束缚了中国高校手脚,限制其健康发展。高校俨然成为中国各项改革事业中最难啃的骨头。


最近,中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再次跃入人们的视线。这样一个提了多年的老问题,为什么始终难以解决?


应该说,高校行政化是中国“特色”之一,也是中国高校表现最严重的病症之一。就规模而言,全球只有中国拥有如此众多官僚色彩浓厚,行政干预无孔不入的高校。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大学”的定义,中国恐怕没有一所可称之为“大学”的学校,此“大学”非彼“大学”也。原因正是行政化与大学精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高校行政化产生的根源,简单说便是,政府投资建设了高校,似乎管理和维持高校的运转也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责任。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许多公立大学,其中不少声誉卓著,运行高效,但我们很少听到他们的学校因行政化而出问题的。这表明,无论是政府投资的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符合大学自身要求的治理机制。


遗憾的是,中国高校未能建立起符合现代大学要求且彼此配套的管理体系。原因是,中国高校一直以来就是执政党的一个棋子,是有着行政级别的政府机构。这一点在共产党执政之后逐步强化。在“文革”期间,高校是急先锋,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处于停摆和瘫痪状态。后来的改革开放,本应给中国高校带来一些改革春风,然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愈演愈烈的行政化束缚了高校的手脚,限制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今天的高校俨然成为中国各项改革事业中最难啃的那块骨头。


与欧洲动辄几百年建校历史的高校相比,中国高校实属年轻。二者间本不具什么可比性,但既然中国要办大学,就应该让大学具有基本的精气神,绝不是盖几栋高楼那么简单。中国高校虽经几轮数量上的“大跃进”,但本质并无多大改变。难怪有学者断言,中国只有一所教育部大学。


现实中,中国大学是官场,各类资源依行政级别进行分配,谁官大,谁就能霸占更多的学术资源,在职称评定、课题研究、资金分配和论文发表等等一路绿灯。“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现实,已经严重偏离了大学的要义。


此外,中国高校还有着其他政府机关的一切通病。一方面,高校行政化泛滥,另一方面却缺乏有效监督,使得不少高校成为贪腐的重灾区。一些高校领导拉帮结派,任人唯亲,颐指气使,飞扬跋扈,全然没有一点学者样,更别提什么教育家了。部分高校领导竟自行设置奖项,自己给自己颁奖。他们与从前官场上混的县太爷没什么两样,一些校长的做派还让人联想到影视片中黑社会的老大。


上梁不正下梁歪。行政化诱导着教职员工的行为,造成的影响和后果难以估量。例如,大学中的许多人对当官心向往之,趋之若鹜,而对坐冷板凳进行学术研究则提不起兴趣。一些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不是潜心研究和教学,而是费尽心机拼个一官半职,在“积极要求进步”的感召下做着当官的梦。有时面对领导的训责和压榨,还要卑躬屈膝,谨小慎微。另外,他们还必须能随叫随到,因为有大量的紧急会议在等待着他们,他们的工作节奏完全不像按部就班的教学人员,更像为各种突发事件待命的消防队员。这不能怪他们,都是制度惹的祸,因为官职不仅与获得的各种资源相关,还与五花八门的津贴和退休后的待遇相捆绑。当上官后,本该由学术能力决定的职称评定也变得顺畅起来,似乎当了官,学问也变好了。


中国高校一般拥有党政两套班子,领导班子不和,闹别扭是常有的事。此外,团委和学生会系统也十分庞大,他们有编制、有办公场所,还有经费。团、学部门经常会照葫芦画瓢地模仿上级,举办活动,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几年前,一则高校团委和学生会已成藏污纳垢场所的媒体报道,一度引发社会热议。行政化已经使得今天的中国高校难有一块净土。


当大学里的教职员工被大量行政事务弄得团团转的时候,他们的教学和研究自然会受到影响,最后的受害者将是广大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化贻害了中国的未来一点不假。


事已至此,那中国高校如何去行政化呢?我们不应指望高校内部推出什么有效措施。因为只要校长由上级任命,去行政化就不可能彻底,更何况学校还有一大堆处长和科长,他们苦心经营换来的一官半职能轻易拿掉吗?不大可能,他们会阻扰,尽管他们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对高校毫无价值,甚至有害。于是,剩下来的选项恐怕只有借助外部力量了。


外部力量可以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依靠顶层设计,由上至下强力推行。考虑到中国一竿子捅到底的垂直管理体制,执政党通过一纸命令变更大学管理模式并非完全不可能,如废除高校行政级别,全球招聘校长等。当然,这需要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如果他们希望被历史铭记的话,这种努力仍是值得的。


第二,考虑到目前中国高校大都由政府投资和管理,很多高校早已陷入资不抵债、负债累累的境地。为此,可以借鉴国企改革初期的一些做法,如国有不国营,甚至可以不再国有,拿出一些高校进行转让或拍卖,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包括有资质的外国投资者参与进来。同时,政府完全退出高校的运行管理,取得经验后再推广。这方面的步子完全可以大一些。


上述两种思路都属上级推动,因而可以很快见效。需强调的是,这些看起来有些激进的改革措施,所引发的阵痛和成本未必高过那些一拖再拖、久不见效的渐进式改革。从不误人子弟的角度考虑,高校去行政化恐怕比中国其他任何改革议程都更迫切,也更重要。这个问题不应再拖了。


第三种就是社会力量办学。这是一种长期的努力,政府可借鉴国企改革的经验,放松教育领域的管制,让有条件的社会力量包括外国参与者办学,并给予同等地位和资质,让不同体制相互竞争,孰优孰劣自会有结果。


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企业,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这些生产实物的企业相比,生产人即培养合格人才的中国学校,在质量方面的进展却乏善可陈,令人失望。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中国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仍在困扰着人们。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长远一点的话,会发现中国这些年的改革可能走了弯路。中国本应在成就人的各项事业中取得更多成绩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生产对了,其他一切似乎都不成问题。然而,目前的改革问题重重,一个原因似乎是,高校体制并没有教育出“对的人”。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王军


关于我们

中传凤凰高层培训中心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是为了顺应媒体融合时代需求,帮助中国党政领导干部和主流媒体高管提升自身媒体管理能力而开办。


自2012年以来,因其师资优质、授课内容实用、教学管理严格等优势,受到业界和全体学员的高度称赞。


精彩课程还会不断推出,请时刻关注我们微信号推送的最新消息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