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语】渐行渐远的广西彩调,你会去看吗?

2014-07-29 微评柳州

图为柳州市文苑桂彩剧团正在表演彩调剧。韦东明 摄


我出生在广西河池市的一个山区小县城,小时候通过爸爸接触到彩调剧。


爸爸是个彩调迷,在他小时候,六七十年代,县里彩调团时常下乡演出。农村那时候没太多的娱乐方式,一有热闹的彩调表演,几乎全村男女老少都涌到临时搭建的舞台前围观。“我的下巴都搭在舞台边沿上,看着花花绿绿的彩调表演目瞪口呆。”爸爸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


江滨公园一支民间彩调演出团在表演彩调。王运鹏 摄


后来我们家里有了一台收录机,那是八十年代了,爸爸也离开了农村到县城定居。这是个磁带音像时代,爸爸没少淘到一些彩调剧磁带,闲时就播放给我们听。至今我脑里还能哼出磁带里的彩调剧开场乐器演奏的调调。对王三哥、毛姑妹、苏满妹等这些彩调剧人物的名字也记忆犹新。而爸爸,张口就能跟着磁带里的彩调曲大声哼唱,就像今天年轻人张口就可以唱出陈奕迅萧敬腾的歌一样。


如今爸爸已退休,我们也在柳州这座离河池不远的城市生活着。爸爸每周六都会拎个小折凳戴顶遮阳帽来到鱼峰山脚和江滨公园,听仍在这里表演的彩调戏,那是一些年过花甲的老人表演的彩调戏。爸爸在观看民间表演过程中可以沉溺于他年少的光阴片刻。


图为江滨公园一支民间彩调演出团。王运鹏 摄


这座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高楼商圈接踵林立,工厂体制新旧交替,工作室加班灯光闪耀,人们频频跳槽追求理想工作,小伙伴们在一块肆无忌惮的吐槽着前任们的八卦……剧烈的新陈代谢让这座城市坚定不移的朝着超大型方向迈进。


我们在获得大量新的物质和信息的同时,也在悄然失去一些东西,或者正在目睹这些东西慢慢消失,比如彩调。


图为江滨公园一支民间彩调演出团。王运鹏 摄


出于对彩调的神秘感与好奇心,以及那份怀旧情结,我跟随着爸爸的足迹,体验和记录这一广西桂北地区古老的民间剧种生存状态。


来到柳州江滨公园,通过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的指点,我找到正在一棵大榕树下表演的民间彩调团体。他们共有15名演员,平均年龄70岁,仅有两名男演员。大部分演员是原柳州市城中区彩调团成员,有些是老粉丝加盟,曾固定在原柳州工人俱乐部(鱼峰山附近)演出,活跃于七八十年代,后因剧场拆除游演于周边地区。“后来大家都老了,跑不动了,就回到柳州,每逢双休下午就在江滨公园表演,免费演出,纯粹就是爱好而已。”一位老彩调演员告诉我。


图为江滨公园一支民间彩调演出团。王运鹏 摄



围观的人并不多,基本也都是老人,还有一些是纳凉群众临时驻留。“我们演出是有本的!”一位老演员郑重的告诉我。有本的意思是指演出是有完整剧情的,不是一段段的,这有别于其它一些业余爱好者,他们只是即兴表演曾经流行的片断而已,谈不上专业。


得知我的来意后,老人们停下表演,高兴地拉着我说:“来来,帮我们合个影!”镜头里一张张容颜已老的面容,在浓妆的掩盖下努力的展现着青春的样子。兴许若干年后就再也不能拍到这样的画面了,将他们定格下来后我不禁鼻子微酸。


江滨公园一支民间彩调演出团体。王运鹏 摄


道别江滨公园民间彩调团的老人们,我来到荣军路边上的岩村路东二巷文苑桂彩剧团。


早有耳闻这家民间剧团,相比江滨公园团队而言,文苑桂彩剧团规模更大,有自己的室内固定演出场地,每周除周一、二休息,其它日期都能正常演出,观众也相对固定。


图为柳州市文苑桂彩剧团化妆间。王云鹏 摄


在小巷口不起眼的一栋旧楼下,入口处摆放两块演出海报。穿过昏暗的楼道上到三楼,便是剧场了。约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地方,有观众席,有小舞台,有化妆后台,一应俱全。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设施都已陈旧,当舞台灯光一亮起,唯有舞台上红色的布景道具鲜亮无比。


文苑桂彩剧团自1982年起开始演出,曾换过多处演出场所。目前30位古稀老人自发组成,团长韦雪英是柳州市原彩调剧团团长。他们自己准备服装、道具和妆容,给观众表演桂剧和彩调剧。表演内容有经典曲目以及自编自导曲目。通过适当收取门票和观众捐助以维持日常的开支。一切显得那么的有板有眼,除了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图为一名70多岁的彩调演员在化妆。王云鹏 摄


坐在最前排的80岁高龄老人唐秀珍(音)说,打年轻开始她就喜欢看彩调,追随着剧团到现在。说话间,舞台上一位演员粉墨登场,旁边一位老粉丝起身走到舞台边将一张纸币递给那位演员,演员鞠身道谢,遂而继续入戏。


柳州市的彩调剧仅在民间年迈者中延续,而官方的彩调剧团现今如何。柳州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彭荣青两手一摊,叹道:青黄不接!


图为柳州市文苑桂彩剧团正在表演彩调剧。韦东明 摄


彭院长现年57岁,是一名专业彩调老演员。他说传统彩调节奏太慢,已不适合现代。文化体制改革后,黄金一代彩调演员相继退休,地方剧种演员只出不进,年轻人学习传统的兴致不浓,加上导演编剧稀缺剧本匮乏、其它演出分散精力等原因,柳州市官方彩调剧面临消失的境地。


我们只能通过挂在艺术剧院办公室走廊一幅摄于1978年全国巡演的彩调剧《刘三姐》剧照,感知柳州市彩调剧曾经的辉煌。这是一部由柳州市原创的彩调,于1959年首演,次年参加广西《刘三姐》汇演大会,曾进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该剧首演后不久,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同名电影上映,轰动全国乃至海外华人界,至今片中插曲仍在流传。


我想像着,爸爸看完江滨公园的露天彩调演出,把折凳一合,坐上回家的公交车。回到家里开始给孙儿做晚饭,晚饭后打开电视按时收看抗日战争连续剧。城市的霓虹灯闪烁,路上车水马龙。


文:王运鹏


图为演员借着昏黄的灯光看剧本。王云鹏 摄


新闻链接:7月26日,中新社记者走进文苑桂彩剧团,记录这群古稀之年的老人对彩调剧的坚守。


【中新视频】广西彩调剧濒临衰亡 守望者苦苦坚持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k0133j5a7b5&width=300&height=200&auto=0


【解说词】

北京有京剧,江浙有越剧,河南有豫剧,而广西也有彩调剧。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是广西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桂林、河池、柳州等地区。起源于农村的彩调剧,门槛低接地气,在农村地区只要有一个空地,三五个人就能演出一场彩调剧。


在广西农村,彩调剧曾经是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剧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这一剧种的广泛影响。 2006年,彩调剧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目前的广西,彩调剧的光彩已不复当年,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在农村已经很少看到有彩调的演出,许多彩调演员也转行或远走他乡到外地打工。彩调剧正面临衰亡,传承堪忧。


在广西柳州,一支名为“文苑”的民间彩调剧团成为了柳州彩调剧的“守望者”。记者于7月26日上午来到了这个隐身于柳州岩村路东二巷的彩调剧团。简单的舞台,粗糙的布景,昏暗的灯光,零散的观众,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的表演。


【现场声】


【同期声】现场观众 唐奶奶


我们老人就喜欢看这种戏 看别样我们不喜欢 现在年轻人爱年轻的时代 我们老的就看老的戏 他们唱得好 彩调桂剧都可以


【解说词】文苑彩调剧团每逢周末表演两场,早上从10点开始,票价是3元一人。每场表演都会吸引8、90位观众,火爆的时候甚至超过百人。但是这些观众大多都是60至70岁的老人,基本上没有年轻观众。


【同期声】现场观众 周国光

一个是年纪大 二个是慢慢接不上了 人才接不上了 像我们这和桂林不一样 桂林比我们好 桂林的年轻人多 我们这可能过了3、5年就唱不成了 没有人了


文苑彩调剧团于1997年成立至今,数次迁址,现在团里还剩下30多位演职人员,这些演职员大多都是已经退了休的专业剧团的演员,平均年龄均在70岁左右。


【同期声】柳州市文苑彩调剧团 团长 韦雪英


坚持一个是靠观众 一个靠我们台上的演员 我们最困难的时候 交不起场租 我们的场租水电费都是我们自己付的 所以观众支持 这个赞助一百 那个赞助两百 赞助几百的 靠观众坚持了十几二十年 风风雨雨这样下来


【解说词】现在,广西彩调已陷入因为没有演出市场而难以为继的困境中,数百家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仅剩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和桂林彩调剧团等寥寥几家专业剧团。


【同期声】柳州市艺剧院副院长 彭荣青


彩调剧团60个人的编制 到目前慢慢这两年 已经退休了20多个演职员如果现在还想演出的话 是比较困难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主要是外来的文化以及表演样式的多样化或者多元化 冲击了这个戏剧


【解说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传承和振兴彩调,让这一特别的地方剧目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这些守望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同期声】柳州市艺剧院 副院长 彭荣青


就要靠政府的大力投资 大力支持给予重视 我想它才能振兴起来


记者 吴丽华 广西柳州报道


图为柳州市文苑桂彩剧团的化妆间,一名70多岁的演员正在化妆。王运鹏 摄


这是“微评柳州”独家推送的信息,您要是觉得还行,就点个赞、给个评、转个发;您要是还想看,就关个注。我们会一直努力,不舍得让您失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