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长江首漂”幸存者,曾企盼活到40岁,至今守护长江30年,胡歌汪峰谭维维都追来了

2017-05-15 有爱的 益美传媒

30年前

他是“长江首漂”的幸存者

以探险家的身份走遍了长江源所有角落

未曾想到

最后会以一个环境保护者的身份留在了这里


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

杨欣

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创始人

↓↓↓


长发,满髯,大黑框眼镜,他有多重角色:摄影家、探险家、环保主义者,也有多个称号:长江保护第一人、长江之子、中国当代的徐霞客。


曾企盼活到40岁,如今已54岁,坦言40岁之后的一切都是赚的。


30年前,杨欣开始从事长江源的自然保护,直到今天,道路曲折艰难,他亲眼见证了长江生态环境遭遇的破坏,而索南达杰更是他踏上环保之路的动力。



他获得了包括2007年第二届阿拉善SEE生态奖等国内几乎所有的环保奖项,胡歌、谭维维、汪峰都是他的志愿者。


他说,“保护长江就像是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便知道放不下了”。

他的故事,从“长江首漂”开始


1985年,一位美国探险家提出了长江漂流计划。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首漂长江,四川青年尧茂书,一个人驾着橡皮筏,从长江源头下水,途经金沙江时,不幸翻船遇难。


尧茂书激起了80年代热血青年的“长漂”热情,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成立了,杨欣便是队员之一。


参加漂流,杨欣是有私心的,他以会计的身份加入,并非主力,原本是希望能拍一张获奖的照片,“说不定就一夜成名了”,但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超出了他的想象。



这次漂流历时175天,经过长江干流6300公里,10名队员壮烈牺牲。


那一年,杨欣23岁,作为幸存者之一,完成了中国人首漂长江的壮举。


在漂流和拍摄长江的过程中,杨欣发现了许多从前没有想过的环境问题,冰川退缩、草场退化、野生动物大量被猎杀。


长江源头已经没有一段干净的河段,杨欣隐隐约约感到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这片土地。


投身环保,从可可西里出发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它位于青海与西藏境内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可可西里山是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大型兽类种群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的主要栖居地。



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藏羚羊被大量捕杀,捕猎者取它毛下的薄绒,做一种叫“沙图什”的披肩,这种披肩能很轻易地穿过一枚戒指,人们叫它“指环披肩”,而它给藏羚羊招来了杀身之祸,每年数万只藏羚羊被猎杀。


1994年1月8日,40岁的青海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与盗猎份子搏斗,英勇牺牲。受他影响,杨欣决定辞去工作,投身环保公益事业,守护长江源。


1995年,杨欣发起成立了“绿色江河促进会”,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他靠义卖自己写的《长江魂》一书,招募志愿者,开始在可可西里建立保护站。


1997年,杨欣带领11个天南地北的志愿者,在高海拔冻土带上,没有任何资料,没有任何外援,硬是用最简陋的工具和仪器,历经千辛万苦,建成了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也就是上图的红房子。


一批批的志愿者来了,来支持在长江源头开展环保宣传和生态考察活动。


王中军来了,陆川也来了,后来有了电影《可可西里》。



经过他们几年的坚守和努力,当地的盗猎行为得到了抑制。可可西里、藏羚羊从无人知晓到无人不晓,种群数量逐渐得到了恢复,更促进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


可可西里影响力最大的时候,杨欣却撤出了,把保护站交给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因为长江源头还有很多需要关注而不被关注的区域。


冰川上的行为艺术


从2005年开始,杨欣带领志愿者与冰川学家合作,在冰川的最前沿竖立冰川标志碑,以标示冰川的退缩。


结果发现,长江源冰川退化的状况比想象更严重,并且正在加速,岗巴曲巴冰川40年里消退超过4000米;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姜古迪如冰川,过去的5年退缩了30多米,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岗加曲巴冰川1994年7月与2010年5月的图片对比


为了引起大家对冰川的更多关注,杨欣和志愿者想了很多种方式。


2010年6月5日,他们把192张婴儿床搬到了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前,婴儿床上覆盖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的国旗。借此寓意,在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努力,为孩子们留下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国家地理杂志这样写道:“冰川永在,江河万古。我们一直是这样相信的。如果没有杨欣和绿色江河组织的大声疾呼,恐怕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看上去永恒的事物,有一天可能无影无踪。


中国民间的第二个自然保护站


杨欣建立的第二个自然保护站,是位于长江正源沱沱河的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建立保护站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高原垃圾的问题。



垃圾已深入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青藏高原,很多牛羊肚子里都有整个塑料瓶。长江源头沱沱河边的垃圾,一年能收集十万余件。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全景 

2012年9月30日,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完成建设正式投入运转。通过"垃圾换食品"、"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清洁青藏线"、"斑头雁守护与调查"、"通天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系列项目的开展,对长江源的水生态环境实施有效的保护。

Wuli胡歌来了,汪峰来了,谭维维也来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两百多名志愿者加入到绿色江河的行动中。


绿色江河发起的“绿色驿站”行动,计划在青藏公路沿线建设18个以垃圾收纳和回收为“主业”的“绿色驿站”,缓解青藏高原上的垃圾污染问题。


胡歌来了,作为志愿者,捡拾青藏公路沿途的垃圾。


谭维维也加入了拯救冰川行动志愿队


汪峰来了,一起保护斑头雁


绿色江河红外线监控设备拍下的雪豹画面


2015年,经过长期监测,长江源首次拍到了雪豹的身影。经调查,长江源是世界上公布的雪豹最密集地区之一。保护雪豹大行动也成了他们重要项目之一。


获得了中国大部分的环保类奖项


杨欣率领的“绿色江河”,被人称为“得奖专业户”:2000年“地球奖”,2001年、2014年两次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的最高奖,2002年“母亲河奖”,2005年“中国首届野生资源保护奖”,2006年“中华环境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2007年第二届阿拉善SEE生态奖,2011“芯世界公益创新奖—先锋倡导奖”……


用杨欣自己的话说,“我们获得过中国大部分的环保类奖项”。



在2007年的第二届阿拉善SEE生态奖颁奖礼上,杨欣从当时阿拉善山SEE第二任会长王石手上领走了唯一的一等奖。他说:“长发和胡子不是为了走时尚路线是长期在高原生活最好的保护,像羊毛一样,让我免受风沙和紫外线的侵袭。


尽管困难和危险重重,但杨欣说,以长江为背景,你不敢不刚强。他将一辈子守护这片净土,因为心里面挥之不去的责任,“每天都是它叫我起床,而不是闹钟”。


杨欣和他的绿色江河促进会环保组织为长江源头的冰川和峡谷,继续贡献他们毕生的努力。


向所有为保护家园,为绿色江河而努力的人致敬!


问答

Q&A

专访杨欣

Q:胡歌、谭维维、汪峰等很多明星都来当绿色江河的志愿者,绿色江河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杨欣:我一直为绿色江河的志愿者感到自豪,我们的志愿者招募和管理,经过二十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系统

绿色江河在安排每个志愿者的时候,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思想出思想,一定是用他们的智慧技能,让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感受到价值,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Q:从1986年长江漂流,到1997年建成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到2007年获得阿拉善SEE生态奖,再到现在2017年,30年过去了,这些年您有哪些改变?又有哪些坚守的不变呢?

杨欣:三十年过去了,我觉得我们的方向没有改变,绿色江河和我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个——长江源生态保护

如果要说改变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关注点更广泛。一开始我们是保护野生动物,后来我们关注长江源整体的生态环境,包括垃圾问题,冰川退缩问题,野生动物问题,而且利用科学调查的方法不断地去探索。


Q:在中国,环境问题是件很长期的事情,您是否有懈怠或者怀疑的时候?

杨欣:在曾经漂流长江的过程中,我们有10个兄弟把生命献给了长江,他们成为壮士衬托我们成为英雄。

事情就是再难,再绝望,有什么能比生命更重要呢,他们把生命都奉献出去了,我这点儿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因此我不敢怠慢。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没有完全的绝望,我总是觉得有希望,总会走出阴霾。

Q:您和绿色江河荣获过大多数环保类的奖项,这其中有2007年获得的阿拉善SEE生态奖,这个奖项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杨欣:有人给我们送了一个“得奖专业户”的称号,2007年的阿拉善SEE生态奖,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2007年阿拉善SEE生态奖第一次设了一等奖,就被我们拿到了,我们很自豪。

它的评审方式是我见到最公开、最民主、最透明的,我觉得值得很多奖项借鉴。


Q:2007年获得生态奖后,跟阿拉善SEE有过哪些合作?

杨欣:在获奖之后,阿拉善SEE继续给了我们很多资助。

在2010年我们完成了一个连续六年对长江源冰川的考察,并且得出数据:长江源最大冰川——岗加曲巴冰川近40年退缩4000米。这个结论当时是在第四次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公布的,当天晚上几乎所有网站都在报道这个,而这个考察的支持者就是阿拉善SEE。

还有一块是机构建设,2011到2012年的时候,资助我们四十万,那时候我们正好在关键的时候,就是要建立中国民间第二个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

正因为有了这个资助,让我们的人员得到了保障,保护站顺利建成,现在你走到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在纪念碑上面能看到阿拉善SEE的支持


Q:您认为阿拉善SEE生态奖对中国的生态环保事业有怎样的贡献和意义?

杨欣:从2005年开始的阿拉善SEE生态奖做的相当棒,对草根NGO的扶持是有目共睹,扶持鼓励了那么多的环保机构,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和意义是很大的。


Q:作为一名往届获奖者,您对今年的阿拉善SEE生态奖有什么建议?

杨欣:我今年也推荐了候选人参与本届生态奖的评选,我给推荐并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在充分了解认可的情况下,我才给推荐。

阿拉善SEE生态奖是非常公正、公平、透明的,应该坚持它的这种一贯的作风,期待把阿拉善SEE生态奖做成百年大奖。


杨欣对阿拉善SEE生态奖的未来有哪些期待呢?戳↓来听听他说了些什么,声音超带感!


阿拉善SEE生态奖

“阿拉善SEE生态奖”是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在2005年创立的,是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团体设立的生态环保公益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用评奖的方式持续记录和展示了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发展历程。


过去的十余年里,总共举办了六届生态奖,累计评选出了199个机构、项目或个人获奖者,累积颁发480万元奖金,超过百万人次关注,已成为中国环保公益领域颇受关注的重要环保奖项。




2017年6月5日,阿拉善SEE将在北京举办第七届生态奖颁奖典礼暨第五届绿色绿色契约论坛,这是中国环保公益领域颇受关注的环保盛会。


届时三百多位中国最顶尖商业领袖,数十家政府机构、国内外一线基金会与NGO代表,近百家中外主流媒体将齐聚北京,聚焦当下,畅谈中国环保未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会议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