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16年前患上白血病,被断言最多活5年,如今投身公益,收获爱情,立志终生帮助同样不幸的人!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
在口碑炸裂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
一位身患白血病数年的老人
跟警察面对面的对峙时说了这句哀求的话
老人吃了三年正版药格列宁
“吃掉”一套房子
后来靠着价格更便宜的印度仿制药续命
因为“我想活着”
电影里提到的这种神奇药物格列宁
在现实中,它叫格列卫
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特效药物
有这样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
十六年来,不管走到哪儿
他的兜里都会揣着4粒格列卫药丸
因为这种“救命药”,他活了下来
感恩于这份幸运,他选择了一条慈善之路
立志终身做公益来帮助和他一样不幸的人
如今,他正跟合作伙伴一起
探索如何从根子上解决因病致贫的社会难题
他就是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长江商学院EMBA第25期学员
刘正琛
这一切
都要从16年前的一纸诊断书说起
1
1995年,17岁的刘正琛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继而又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硕博连读。在同学眼里,高大帅气的刘正琛是绝对的人生赢家。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毕业后他会像师兄师姐们那样,进入银行或证券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标准的金融白领。
然而,命运给刘正琛开了一个夸张的玩笑。
2001年12月4日,他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医生告诉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种除了换骨髓,尚无有效手段能够治愈的癌症,生存期恐怕不会超过5年。”
刘正琛呆坐在医院的板凳上,“一瞬间,我的生命、事业、生活,全部天旋地转,失去了方向。”
当时唯一的希望是他的弟弟。但是,兄弟俩的骨髓配型失败了,他只能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里,期待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刘正琛刚住院时和父亲的合影
为了帮助自己也帮助更多的患者,刘正琛决定建立一个民间骨髓库。他开始坐在北医三院10楼的病床里给同学写信,详细地解释了什么是骨髓移植,为什么要建骨髓库。
2002年3月11日,刘正琛度过了最难忘的24岁生日,这天108个人完成了骨髓检测,阳光骨髓库成立了!
在北大团委的帮助下,刘正琛顺利注册成立了“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
▲早期的阳光志愿者协会成员
而在刘正琛患病的那一年,人类抗癌史上第一种小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在美国上市了,这种药物正是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发的,长期服用这种药物让刘正琛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格列卫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2006年12月5日,刘正琛在一切指标良好中醒来,看了台历才意识到,昨天正是医生五年前给自己宣判的“死期”。
虽然已经不再需要骨髓移植,刘正琛仍将阳光骨髓库的工作继续做了下去。2009年,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从一个学生社团,成为了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
▲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
2013年,刘正琛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在微博上结识了同样为白血病患者服务的志愿者李婧,后来发现这个姑娘也是慢粒白血病患者。
在共同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刘正琛发现之前喜欢过的若干个女生的优点,都集中在了李婧的身上,很快,两个人三个月后就闪婚了,如今,他们的宝贝女儿1岁4个月,非常活泼可爱。
▲阳光下的公益夫妻
对于闯过生死线刘正琛,他的人生感悟和一帆风顺的人大不相同。他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个人的使命有不同的方式,我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生病,来帮助更多的人。如果没有患癌症,是很难理解患者的痛苦的。”
因为自己得了白血病,靠“格列宁”保了命,最终走上了终身慈善之路。
命运发到刘正琛手中的一把烂牌,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局面。
2
2013年10月,在新阳光获得公募资格后,新的挑战也随之来临。机构转型、运营模式升级、公益新方式的探索……都是基金会需要逐一面对的难题。
而此时刘正琛作为新阳光的负责人,投身公益工作已经12年,他感到自己在战略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等知识上的欠缺,希望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
在这个时候,他遇见了长江商学院,并且获得了长江商学院EMBA的公益奖学金。
在长江商学院的两年读书期间,刘正琛不仅写下了70万字的学习笔记,长江商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更让刘正琛学到了不少关于公益的新思路,他开始研究如何将公益的价值观和企业的管理效率统一起来。
刘正琛在长江商学院“公益”第一课上做分享
与知识一同收获的,还有在长江商学院认识的一群志同道合的校友。
长江商学院有一个独特的制度,叫作48小时公益学时。到长江商学读EMBA的学员,必须参加满48个小时的公益活动,否则毕不了业,这在全球的商学院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公益氛围,刘正琛的公益事业在长江商学院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支持。
著名演员、长江商学院第27期EMBA学员陶虹,多次到新阳光病房学校给患病孩子们上课,不仅成为了病房学校的代言人,徐峥陶虹夫妇还在新阳光设立了“峥爱基金”公益专项基金。
▲病房学校代言人陶虹与孩子一起上课
陶虹说:“在我看来,新阳光病房学校项目最大的意义在于,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孩子们意识到,病痛并不可怕,它只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帮助孩子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长江商学院第27期EMBA学员的刘瑞芳也是《我不是药神》的出品人、制片人。同为27期的樊海东、姜跃君也是联合投资人之一。
今天(7月7日)早上,电影方公布,上映三天,该电影票房已过6亿。电影每达到一亿票房收入,就给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追加捐赠30万,乐观估计一下,这个捐赠数字估计会过千万。
由于长江商学院的经历带给刘正琛由内而外的变化,新阳光基金会的全年筹资额,从2014年的1173万,2017年增长到了7260万元,增长了六倍多。
现在,新阳光是国内血液和肿瘤领域里面最大、最专业公募基金会之一,也是第一个支持医学研究的公益组织,至2017年12月底,已资助患者超过3735人,金额逾1.2亿元。
爱曾经只是一点一滴的清水,在长江汇聚之后,便可化为汪洋大海。
3
“命,就是钱”,这句《我不是药神》里的台词,说出了上千万被病缠身、生活陷入困境的患者的心声。
2016年6月,国家卫计委披露:我国贫困的最大原因(占42%)是因病致贫。而根据新阳光在基层的调研,如果把意外伤害、残疾算入的话,这个比例是60%!
这个“因病致贫”的社会难题该如何解决?
一个想法开始在刘正琛脑海中浮现:最终解决问题,需要做政策的创新和改善,优化千亿级别的社保资金使用。
这个想法太有挑战性了,不只需要钱、需要方法,更需要人。
然而,一切都有上天的安排。
2017年正月初七,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盖茨基金会中国区负责人李一诺拉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分享了一篇作者为陈行甲的文章《再见,我的巴东》。但刘正琛看得“莫名其妙”,之后他上网搜索“陈行甲”,才发现这个人不一般。
▲曾经的网红县委书记陈行甲
陈行甲曾经是个网红县官,获得过“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然而,2016年9月,无数光芒加身的陈行甲毅然递交了辞呈,以一个“公益新生”的身份,开启了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对儿童白血病的共同关注,使刘正琛与陈行甲走到了一起,成为“公益合伙人”。在紧密的合作中,他们默契地形成了分工。
陈行甲对政府运作的了解是刘正琛所欠缺的,而刘正琛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是陈行甲不具备的,外界戏称他们为“公益界最佳CP组合”。
▲刘正琛和陈行甲专程拜访一诺,感谢她的“做媒”
半年前的一个夜晚,陈行甲和刘正琛在一个路口等红灯,陈行甲看到刘正琛拿出手机对着窗外拍照,便问他在拍什么。
刘正琛说窗外就是十六年前他患病后住院治疗的北医三院。彼时他正在北大读研究生,查出患了白血病,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命运似乎把他逼到了绝境……镇定下来后,就决定要自救,要帮助和他一样不幸的人。
那天晚上,正琛对着北医三院红色的大标牌讲述那段经历时,虽然微笑着,眼角也泛起了泪花。有多难,有多痛,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在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度调研后,刘正琛和陈行甲正式发起了“联爱工程”,愿景是“联合爱,让因病致贫从现代中国消失”,具体要做的事就是“儿童癌症综合控制”,Childhood Cancer Comprehensive Control,简称4C。
▲2017年12月28日,“联爱工程”在广东省河源市举办启动仪式
“我们不是简单地找富人筹钱给穷人孩子付医药费,我们是要建立数据库、摸索规律、形成指南,做成可复制的模式,推进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从根子上解决因病致贫这个社会难题。”
刘正琛和陈行甲正在用“联爱工程”做一场社会实验,他们希望通过在广东河源市的试点,形成一些规律性的建议,进而将这一项目推广到不同地区和疾病领域,推动国家医保制度不断完善,最终解决中国的因病致贫问题。
对于未来,刘正琛这样描绘自己的愿景:
当我们日后60岁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现在所在的这个国家,医疗是公平的、教育也是公平的……这些不是天然就有的,是我们努力之后改变和形成的。
你不需要太多担心老人的医疗、孩子的养育,亲爱的孩子,你可以放心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让这个世界更好。
”4
作为刘正琛和陈行甲的“媒人”,盖茨基金会中国负责人、一土教育创始人李一诺,对于刘正琛的公益之路,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大咖有话说
李一诺
盖茨基金会中国负责人
一土教育负责人
社会问题最终解决,依靠慈善组织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跟三个领域,即公共领域、私营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协同。
当然这条路绝对不是一帆风顺,在中间会有巨大的困难。正琛和新阳光在这条崎岖的路上洒了一路阳光,也希望他们得到更多的支持,能让我们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没有病痛的未来。
5
刘正琛汇聚爱的力量为生命而战的故事
已收录在这本《无公益,不长江》书中
《无公益,不长江》
副书名“长江商学院公益案例集”
王振耀 | 王兵 | 王奕鸥 | 邓飞 | 刘京
刘文奎 | 李一诺 | 李劲 | 金锦萍 | 窦瑞刚
十位公益大咖
倾情点评,联袂推荐
全书共收录长江商学院
十个优秀公益案例
如何用商业的模式做公益?
如何用跨界的模式做公益?
如何用创意的模式做公益?
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撬动最大的公益效益?
作为中国最有情怀的一批民营企业家,
长江商学院校友们
拥有着怎样的公益智慧?
这一次,他们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即可购买图书
▼▼▼
在留言区写下您的评论
留言点赞数前5名读者
也可免费获赠《无公益,不长江》图书一本
包邮到家哦,超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