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后女画家“流浪”数年,藏于深山,创作出最让人惊艳的铅笔画!

益美君 益美传媒 2020-02-17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

“画家”这两个字承载的正是生活的两端

一端是极致艺术

一端是极致金钱



9年前

在北京知名的画家聚集地——宋庄

一位年轻的女画家

在天平两端开始摇摆不定

“我问自己,

当代艺术除了和钱有关系, 

是否和社会有关系?

是否和普通老百姓有关系?


谁都没有想到

这个疑问没有云淡风轻地飘过

反而让她付出了最美好的9年光阴

这个人就是支教铅笔画家王芳芳



9年前

她从一个在北京开画展的年轻女画家

成为陕北等地偏远山区的支教老师

9年后

褪去当年的懵懂生涩

她的故事全都浸入一笔一划的笔触里

成为一幅幅生动形象、

触人心弦的铅笔画



01

艺术家疯狂的实践:

撤出北京,回陕北支教


王芳芳出生在陕北,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做剪纸、刺绣,从小受到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她天然地喜欢艺术,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


那时候没有纸笔,她就用树枝做画笔,用黄土地做画布,直接在地上画画。就这样画着画着一路画进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王芳芳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



那时正是06年-10年间,北京宋庄的现代艺术正蓬勃发展,除了传统的纸上绘画,各种油画、国画、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等表现形式都很火爆。


一幅画轻松就可以卖到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高价,有人称这些艺术品为“贴在墙上的股票”。


在宋庄的三年里,尝试了各种各样新奇艺术方式、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之后,王芳芳的内心却冒出了一种声音:“这些艺术除了和钱有关,到底和社会有什么关系?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为了解决心中的疑问,她决定回到最开始的地方——自己的老家,她发现父老乡亲们,虽然根本不能理解这些所谓的“艺术”,但是他们心里是向往美的。


他们喜欢好看的窗花、家具上精美的雕刻、衣服上寓意美好的刺绣,他们的生活中其实是充满着艺术的。


有人说艺术高于生活,但在王芳芳眼里,艺术与生活应当是平等的。


▲王芳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与公益历程


她心里逐渐冒出了一个声音:做教育吧,把自己所学所感悟到的,传递给孩子们。


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身边的一切,不要为家乡的落后贫穷而感到自卑,而是能看到家乡独特的一面,并引以为豪。


2010年,经过一番周折,王芳芳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陕北老家的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成了孩子们的芳芳老师。



说偏远山区太过笼统,这个地方的一穷二白,用一个例子或许能够准确形容一下。


那是一个周末,班上有个小女孩送了芳芳老师一把韭菜,这把韭菜的样子有些发黄枯萎,如果放在一些城市里,估计是进不去超市的货架的,但这却是小女孩家里最新鲜的韭菜了。因为干旱,当时村里的庄稼收成都不好。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的小学,怎么可能会有美术老师呢?事实上也没有,虽然义务教育让这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美术课本,但它们却几乎没有被使用过。


芳芳老师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的时,一进校门,看到校长正在校园里挖坑准备种树,校长见到她第一句话是:“你怎么才来,同学们等你很久了。


就在这种没有多余的恭维和客套,就像家人一样的氛围里,芳芳老师开始了在这里的第一课。而且更没想到的是,她和这个地方的缘分这么深——她将在这待上6年。


02

最不像美术课的美术课


前面说到,孩子们是有美术课本的,现在老师也有了,看起来一切都水到渠成,直接上课就好了,但现实可不是这样。


事实上,正是这些课本成了芳芳老师上课的第一道难题,因为这些课本太专业了。



要知道,这里是陕北大山深处的地方,这里的孩子之前没有机会去进美术馆,也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的艺术、美术老师的指导,他们不懂什么艺术流派,甚至都不知道谁是梵高。


这么一群零基础的孩子们,怎么去理解书里专业的艺术风格,专业的美术术语呢?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严重超纲了。


所以要在这里给孩子们讲课,必须要有新的办法才行。好在芳芳老师也是个爱琢磨、爱创新的人,她很快意识到,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优势。


虽然他们不知道梵高是谁,没关系,他们离自然很近,他们熟悉林中的小鸟,熟悉土里长出的小花,也非常清楚一颗种子如何从地上长成一棵大树的,这就够了。


在一番考虑之后,她最大限度地贴合了孩子们的现实情况,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套适合他们的课程。她称这种教课方法为自然美术教育,让孩子们通过美术这种媒介,发现身边的美,然后再去创造美。


▲不是只有在教室里才叫“上课”


不仅常常把一些理念,替换成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去讲解,芳芳老师还增加很多实践课程。很多时候还是在课外上的,比如芳芳老师会带孩子们到河边捡石头、捏泥巴,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在石头上画画。



ROck Paintings


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把孩子们的创造力,保护对自然生态的感悟带入到美术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呀。



03

蜡笔是什么?


“哇噻,还有这种东西,还可以,就是有一种彩色的东西还可以画在纸上!


▲孩子们第一次见到彩笔,纷纷围了过来


在西藏高原深处的一片草地上,一群小喇嘛正拿着新领到的蜡笔,非常雀跃并小心翼翼地在纸上尝试着画着。



上图中的孩子叫东珠,他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他们都是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的一个小村子——措池村里的孩子。



那是2014年,在陕北的孩子们正在放暑假的时候,芳芳老师作为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的志愿者,跟随团队一起来到长江源头,海拔约4600米左右的偏远藏区,做野生动植物调查。


▲芳芳老师在绿色江河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的沱沱河前


在这里,她第一次来到一个叫做措池村的地方,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村里有一所措池小学,还有一所寺院。


▲措池寺及周围风光


这些孩子生活在海拔约46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那里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少有往来,因此每个人都特别单纯,仿佛是个世外桃源。

在遇到芳芳老师之前,这里的孩子从来不知道,蜡笔是什么。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在纸上画出彩色的线条。


孩子们第一次见到画笔的惊讶和兴奋,深深触动了芳芳老师,因为身为一个画家,她无法拒绝孩子们对色彩的渴望。缘分就是这么神奇,一种同样强烈地对色彩的感知,最终让芳芳老师留在了这里。



当时她就在寺院待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教孩子们画画。从那之后的每一年寒暑假,她也都会去措池村里待上一段时间,教孩子们画画,一直到现在。



04

最“不务正业”的美术老师


在我们采访芳芳老师的时候,她反复在说,自己是一个美术老师,只一心想把美术教好就可以了。


但事实上,她教给孩子们的远比会画一幅画,要多的多。


上面有一个细节大家或许不曾注意到,在给藏区孩子们捐赠的画笔中,有提到用的是蜡笔或是彩铅,为什么不是孩子们更为常用的水彩笔呢?


这是因为怕塑料污染环境!


藏区的环境是非常美好的,但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地方偏远,垃圾几乎无法带出去,所以只能当地填埋或者焚烧,这对环境的伤害是很大的。芳芳老师还提到,在所有给藏区的捐赠物中,几乎都是拒绝塑料制品的。请大家以后捐赠物资时,也多多注意这一点。



在支教的这些年间,芳芳老师不仅会教孩子们用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常常教他们在发现美的基础上,爱护每一朵花、每一只动物、每一棵树、每一份地里长出的蔬菜粮食。


因为只有热爱,才愿意去保护,只有越来越多的保护,才能让他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


9年时光,芳芳老师的这种教育到底有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呢?下面这一幅孩子的画应该就可以给我们答案了。


▲孩子们为保护斑头雁画的绘画


05

留守儿童不是作秀的工具


在芳芳老师心里,孩子们就是未来,是希望的代名词。她一直在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自己身边每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


在记录这些日常的时候,她常常发一些照片到博客上,原本只是一种记录,却意外地收到很多好心人的来信,表示愿意资助一些孩子,这点醒了她,是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身边的孩子呀。


就这样从那开始,通过这种网络互助方式,约4年时间,她帮助牵线搭桥,一对一资助了40多个孩子。



但是,在接受这种帮助的同时,芳芳老师的立场却非常明确,那就是自己只是一个桥梁,绝不指望通过这种公益的行为,来给自己增光添彩。


同时,她强烈拒绝为了获得援助,卖惨式地妖魔化这些孩子们。



9年的相处,她比谁都清楚这些孩子的困境,但也比谁都清楚,这些孩子们的真实生活。


“留守儿童的很多报道,都是只说他们贫困、父母不在身边,这些方面,想方设法让大众去同情可怜。但其实当你和这些孩子们待得久了之后,你会发现,事情完全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子。


虽然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有的真的很艰苦,他们的周末看起来也没有那么丰富的娱乐生活,但是这些孩子,内心却很少有抱怨。


每到周末,村子里的孩子们常常约在一起,他们在山上跑,他们去捉蚂蚁,看一些植物,帮家里干些农活,他们可以在野地里和在山上任意的撒野的跑。


大自然是带有治愈功能的,当你长时间和自然在一起的时候,身心是非常阳光健康的。”



“很多公益组织找我,对我的要求是提供孩子们更可怜更贫困的照片,让我站出来说话,让我流着眼泪说,孩子们需要帮助请给他们施舍点儿。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但这一切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他们需要靠这些孩子们活下去,其实很多时候这种想法带给我的是一种伤害。


最近10年期间乡村的孩子们似乎从需要帮助,到变成公益的大肥肉,这背后藏着的除了道德绑架和利益纠缠,其实对这些孩子们毫无帮助,只有无尽的伤害。



芳芳老师强烈呼吁大家,请放过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们或许需要帮助,但不是这样粗暴的单向物质输送。



06

游走在公益边缘的公益人


如今,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芳芳老师贴上了一个“做公益”的标签。但她自己对此却很理性,她说,“关于公益,其实我并没有专业基础,也不具备全职公益人的职业能力。


芳芳老师还是更愿意在自己专业的领域,找到适合的公益切入口,做一个游离于公益机构之外的公益人。益美君想,这或许也是最适合她的状态吧。


从2010年至今,9年的支教生活,在她努力和孩子们一起发现艺术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她同样也正在被这些孩子们启迪着。



如今,芳芳老师最终也如愿重新回到我自己。她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也找到了值得付出一生的公益方向,这大概就是上天对于善良的人最好的福报吧。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也将继续用手中的画笔,为呼吁藏区环境保护,为呼吁关爱留守儿童,努力发光发热。



图中作品及照片已获主人公@支教铅笔画家王芳芳授权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推荐阅读 /


日本卫生间上热搜,“变态”细节获7千万人点赞,美好生活离不开“细节控”!


49岁刘若英变身“家庭主妇”,煮饭、带娃、唱歌不耽误,自称老得开心!老得理直气壮!


▶他出身贫穷,却扎根偏僻乡村3年,捐出“全球教师奖”百万奖金,帮穷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退休,第一个走遍9000多房间的人,誓要将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


目前益美传媒正在招聘

可点击查阅,欢迎分享

益美传媒2019年招聘

资深文案、新媒体编辑、实习生,等你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