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大突破!73岁院士李兰娟发现两项抗疫药物,每天只睡3小时:我们不仅只有钟南山

益美君 益美传媒 2020-02-16

经过为期半个多月的艰苦奋战,2月4日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从2月1日前往武汉,到2月4日发布成果,不到三天,李兰娟团队就发现两种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

李兰娟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什么叫做中国速度!


你或许会问,李兰娟是谁?

当你看到这个名字后,或许你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是她却是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阻止病毒大规模传播的第一人。


如今的她尽管已经73岁高龄,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一线疫区,每天只睡3个小时,与病毒赛跑。


01
率先提出封城,
防止病毒大规模传播

武汉疫情爆发后,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武汉疫情的最新动态。

当所有人“闻鄂色变”时,1月18日,李兰娟临危受命,与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支援。


作为国家级专家,嗅觉敏感的李兰娟来到一线后,觉知事态严重,对武汉疫情做出了预判,首先提议武汉政府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并建议将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

随着春运返乡人数逐渐增多,李兰娟觉得武汉封城刻不容缓。1月22日,她再次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封城”,并指出再不封城就晚了。

对于一个省会城市来说,封城意味着全城都将进入危急状态。但凡这个决定有任何差错,对于一个院士来说,她的名誉都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李兰娟对此并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如何第一时间控制疫情的蔓延。

次日,国家采取封城。


李兰娟说,“武汉实施进出人员管控是因为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地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

封城措施进行后,武汉疫区人员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地防止了病毒大规模传播。

▲李兰娟近期行程


02
每天只睡3个小时,
73岁的她坚持奋战在一线

武汉封城后,李兰娟的心愿达到了,可是她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来。


1月24日,正当全国上下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赢新春时,73岁的李兰娟还在为了疫情而四处奔波。


除夕当天,李兰娟上午飞往北京,参加科技部紧急召开的关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情况相关的科学研究部署会议,当晚9点她又乘坐飞机赶回了浙江。

来不及休息,李兰娟的年夜饭就是在北京机场吃了一份饺子。


李兰娟除了在北京、武汉、杭州三地来回奔波,还要奔赴一线研究新型冠状病毒,好不容易可以休息,又要挤出时间接受媒体采访,为公众答疑解。

这样忙碌的日程,对于一位七旬老人来说,确实有些难以消化,可李兰娟却说自己习惯了,她还向国家提出自己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她说,“国家的大事,我义不容辞。这次出行,我就没想着什么时候回来。”


每天,李兰娟和同事们都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查房、监测感染患者、开讨论会议。

因为穿戴防护服不太方便,他们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都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

这对于年轻的医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一位七旬老人?

可是李兰娟不仅没有丝毫抱怨,还鼓励同行的医生,为他们加油打气。


虽然每天李兰娟只睡3个小时,但是她在众人面前总是展现出一幅神采奕奕的样子,让人看不出丝毫疲惫。


终于,在团队的日以继夜的不懈努力下,在除夕当天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浙江省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团队,终于成功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李兰娟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分离到病毒,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SARS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


03
非典期间,
带领团队最早分离SARS病毒

2003年攻破SARS,现在又来投身肺炎研究,李兰娟总是带着她的团队奔走在生死一线。

时间回到2003年,56岁的李兰娟正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李兰娟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异常冷静。

李兰娟力排众议,根据传染病法,坚持对SARS这种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患者,予以隔离。

浙江出现SARS病例的当天早上5点,浙江省卫生厅就向社会公布。并在当晚,就对密切接触病人的1000多人,进行了就地隔离。


当时社会对于SARS病毒的认知还处于模糊阶段,对于它的危害性也知之甚。许多人认为隔离是小题大做,不愿配合,并辱骂工作人员。

可是在李兰娟的坚持推动下,隔离措施得以有效进行。

浙江率先全国,健全了省市县三级疫情监测网络。浙江省累计对11万多有接触史的人员实行了隔离观察,卫生部门参与疫点、留验点及车站、码头、机场等疫情监控的人员达到5万人次以上。


事实证明,李兰娟的做法是对的。

由于防控及时,传染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与隔离,浙江没有出现大规模传染事件,没有出现医务人员受感染的现象,更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案例,创造了SARS“零严重后遗症”的奇迹。

外围措施做好后,李兰娟并没有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她组建医疗团队,开始专心攻克SARS病毒。

在从浙江发现首例SARS病毒感染者,到李兰娟团队成功检获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分离出SARS病毒,只用了48个小时,成为最早分离出SARS病毒的单位。


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倡导医生们在医治病人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激素、抗生素,以免留下后遗症。

2013年,当SARS过去十年后。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


同样在2013年,新型H7N9席卷东部省份,死亡率高达50%。

李兰娟再一次冲在前线,仅用了5天的时间就确定了病毒的病原。李兰娟还独创了“四抗二平衡”疗法,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李兰娟身经百战,在与病毒的战役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殊不知,她自己的成长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04
从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
到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7年,李兰娟出身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家境贫寒,但是李兰娟还是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后,李兰娟成为了一名代课老师。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较差,在李兰娟身边有许多老人腰酸背痛,于是她自学针灸,为乡亲们治病。

几个月的时间,李兰娟 的名气越来越大。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后,乡亲们都希望她去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

▲1969年,做赤脚医生的李兰娟

李兰娟心里十分矛盾,相比于老师的工资,“赤脚医生”的收入要低很多。可是出于对医学的热爱以及乡亲们的信任,李兰娟最终选择成为了一名医生。

1970年,首届工农兵大学生招生开始了。因为在村民中口碑良好,李兰娟被大队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

  

第二次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李兰娟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个好医生。大学期间,她努力学习,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工作。在这里,她终日和重症病人打交道,虽然辛苦,但是李兰娟却从没有抱怨过,她的医术也因此得到快速提升。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国突然出现许多重型肝炎患者,而且病死率高达80%,许多患者常常熬不到一个月就发病死亡。


全国上下一片惊慌,在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离世后,李兰娟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终于在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创立出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

这套系统经过全国专家鉴定,被一致认为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肝炎治疗高病死率的难题。


李兰娟研发出“李氏人工肝系统”后,她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仍然继续奋战在科研一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学科的院士。

当同事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时,她却显得非常平静淡然:“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从农村家庭出身的“赤脚医生”到解决肝炎高病死率、分离出SARS病毒、H7N9病毒的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始终奔走在医学最前线。


我们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而中国,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李兰娟”,才得以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没有一个冬天无法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冬天固然寒冷,但是我们要相信春暖花开的时刻一定会到来。

现在已到了疫情防治的最关键时期,让我们携起双手,一起走过这漫长冬夜,迎接春天的到来。


-END-
本文由益美君原创







益美传媒入驻平台搜“益美传媒”即可查到
“益起美好的人”yeemedia

关于益美传媒

传播,让公益更有力量!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旨在挖掘生活中的正能量及美好,为企业公益基金会、公益机构及项目提供专业的全链条传播服务。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苏   苏):suesue801(微信)授权转载(益小美):yimeijun2008(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