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一句承诺,他们坚持助学10年,用爱把500余名孩子变成「家人」

益美君 益美传媒 2022-03-30


“我要坚持做10年,资助550名贫困学子完成大学梦。”2016年的金秋,长江商学院EMBA28期学员谢美华看着一个个渴望知识的稚嫩脸庞,说出了这番话。

同年8月,他江商学院EMBA28期部分学员共同发起了长江励志助学公益项目,旨在帮助品学兼优、有梦想、敢担当的贫困学子完成上大学的梦想。

如今,近4年的光景过去了,当初的誓言实现了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群长江校友,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点击下方,了解长江励志助学项目

长江校友战疫系列故事,收录在即将出版的2020年长江公益案例集《无公益,不长江》一书中。


今天,益美君先带大家抢鲜阅读一波!




01

助学之举,源于一句承诺


长江商学院EMBA28期学员一共有350人左右,学员们分成了22个拓展队便于开展校园活动。

谢美华所在的团队叫“G20拓展队”,长江励志助学公益项目便起源于团队的第一次公益活动。

2016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2周年,队员肖长金提议去邓小平故居——四川省广安市,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

同年的8月26日,谢美华和拓展队的17名成员去了广安,当时资助了10名刚刚考上大学、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

▲2016年8月26日 四川广安

那次活动的接待人员是广安市委副秘书长以及广安市教育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当天,G20团队和大家一起瞻仰了邓小平故居。

吃午饭的时候,一位当地的负责人跟谢美华说起了近几年公益助学的情况:
“其实我们一直在号召从广安走出去的企业家们捐资助学,他们答应了,也资助了,但往往只资助一次就没了消息,导致项目始终不能落地。”


紧接着,这位负责人半开玩笑似的又说了一句:“人在做,天在看,关键在于能不能坚持啊!”

谢美华听了这番话感触颇深,再看看现场一起吃饭的学生和家长,孩子们眼神里透露出的是对陌生人的拘谨和对上学的渴望,而一些家长们的鬓角早已斑白……

▲2016年8月,四川广安学生合影


他当场承诺:“放心吧!我们不会放空炮,我们还会回来的!”

从广安回来之后,谢美华开始琢磨这件事:到底该如何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带着这样的疑问,谢美华又召集队友进行了若干次会议,讨论出解决方案。

要想做下去,资金要有保障。大家讨论决定:凡是团队成员,都要先交1万元作为助学基金(加入导师团队2万元),之后每人每年捐助1-10万元不等,看个人意愿。

其次要扩大团队规模,为此谢美华更是全力以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每一个人。

▲长江励志助学公益的导师们


他先是把班里人列为自己的宣传目标,每逢班级活动、同学聚会,他便要向学员们讲解一番长江励志助学的项目,后来班里一半人都加入了项目。

之后他又把目标扩展到EMBA28期全体学员,包括演员陈坤和影帝王景春(陈坤和王景春均是EMBA第28期学员)也被他打动了,成了团队中的一员。

就这样,团队从最初的17人到现在的90余人;从「G20团队」变成「长江励志公益助学专项基金」

大家看到的,是团队规模在不断扩大,而过程背后,是谢美华不辞辛劳地奔波和付出,才聚集了这些侠义之士,促成了一件又一件助人之举。


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项目不仅给予学生们学费、住宿费的支持,还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为每位学生匹配“一对一”的帮扶导师,利用导师的成长经验、资助优势,向学生提供合理的资助平台和历练机会。

截止2019年12月31日,项目已经累计资助学生131人。


02

那些为学费发愁的孩子们笑了

今年年初,疫情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各家各户闭门不出,农副、餐饮等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家住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的熊浩新(化名)家里,十几亩鲜花滞销在棚,卖不出去,他的父母因此每天愁容满面、茶饭不思,家里的“低气压”持续了一个多月。

毕竟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开销,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卖鲜花所得来支撑,而今年惨淡的销量,让一家人为以后的日子犯了愁,不过唯一让人欣慰的是熊浩新的学费和住宿费有了着落。

其实早在2018年,熊浩新一家也曾因为学费发过愁,那时熊浩新刚刚收到来自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面对一年7000多的学费和住宿费,对于这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幸好那时班主任告知熊浩新可以申请长江励志公益助学基金,才算帮这一家人解了围。在得到项目资助的同时,长江励志助学公益基金的执委会主任张宏武成为了熊浩新的导师。

回忆起跟熊浩新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张宏武还历历在目,
“那天我在下班路上,给他发了一个视频,他的小脸红彤彤的、满头大汗地接了我的视频,看样子刚从地里干活回来。

我们相互介绍了一下,印象中,他是一个很腼腆的孩子。”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腼腆的孩子,在一年之后担任了新生见面会的主持人,而且还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每年,长江励志公益助学项目的资助人代表都会与被资助的新生见面,熊浩新担任了2019年武汉天门新生见面会的主持人,他的导师张宏武就在台下关注着他。

▲2019.8.11,武汉天门2019级新生见面会,后排右一为熊浩新、右四为导师张宏武

“看着昔日腼腆的小伙子如今在台上侃侃而谈,而他又是我帮扶的学生,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张宏武说。

而熊浩新提起张宏武老师时,言语间更是充满了感恩之情。
“张老师虽然是大公司的老板,但是他一点架子都没有,我记得跟他聊天时,他喜欢给我发呲牙笑的表情,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反差萌’。
而且在学习和生活中,张老师也给我很多指导,他一直鼓励我,让我变得自信,我非常感谢他!”


其实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或许只是导师们一个关切的眼神或者表情,就能成为鼓舞他们向前的无限动力。

而对于导师而言,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让他们无比欣慰。

和熊浩新一样幸运的还有杨景明(化名),他是长江励志助学项目帮扶的第一届学生,来自四川广安的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亲在县城里“跑摩的”,没有固定收入;母亲一个人操持家务,没有收入;爷爷奶奶做安保保洁贴补家用。

▲导师谢美华和学生杨景明

杨景明一直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成为长江励志公益助学资助的学生之后,他向老师们请教了很多关于创业方面的事情,老师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和总结如数告知。

“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学费和住宿费的资助,还有老师们的宝贵经验和提供平台的机会,跟老师们交谈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提升认知,格局也在慢慢变大,这将是我一生都受用的财富。”杨景明说。


其实,在长江励志助学项目中,有些导师和学生之间早已超越了资助和被资助的关系,进而升级为朋友和亲人的关系。

或许,这就是长江励志助学的魅力所在吧!


03

公益传承
一场关于爱的接力赛

李安然(化名)是长江励志助学项目资助的2017级中国(北京)地质大学的学生,家住唐山市迁西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兼具才华和力量的姑娘,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却因几千元的学费发了愁。

2006年,李安然的妹妹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费用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最终还是没能救得了妹妹。

“每次放学回家时,我一进门就会听见她奶声奶气地叫我‘姐姐’,那次手术之后,我知道这个声音再也不会有了。”


多年过去,回忆起妹妹,李安然还是会泪眼婆娑。


考上大学的那段时间,父亲对她说:
“没事,孩子,你只管好好学,爸爸妈妈就算砸锅卖铁也会把你供出来的!”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班主任打来电话,告诉她可以申请长江励志公益助学专项基金,能帮助她交付大学四年的学费和住宿费。

这个消息无疑让李安然惊喜万分,更让她感到惊喜的是项目还帮她结对了一位温柔体贴的导师——梅花生物财务总监王爱玲。

▲左一爱玲老师,左二李安然

爱玲老师常常跟李安然聊天,鼓励她,给她信心,让她更加努力地完成学业。在完成学业之余,李安然也时刻记得自己得到的这份温暖,于是她也在尽己所能,将这份爱回馈给同样需要帮助的人。

2018年暑假,李安然坐了26个小时的火车,去离老家唐山2000公里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扎巴镇黄麻村支教。

▲李安然给当地孩子讲题

他们教孩子们知识、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的样子,还和孩子们做朋友。

在李安然眼中,看到这些纯真可爱的孩子,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妹妹,好像童年那段最美好的时光又回来了。

其中有一个藏族男孩给她取了一个藏族名字——文成卓玛,寓意美丽善良。

▲李安然和当地孩子以及家长合照


正如名字的寓意那样,李安然曾经接纳了长江人的善良,而如今她也把这份善良播撒出去,送给了这群青海大山里的孩子们。

她也相信,这份善良依然会继续传递,给更多的人带去阳光和温暖。

这是一场关于爱的接力赛,生活的苦难并没有让这群孩子哀声哉道,而是给了他们汲取爱的机会,更赋予了他们释放爱的品格。


04

 无公益,不长江,善其身,济天下

回到项目本身,长江励志助学公益项目走过了近4年光景,大家还是一如从前,保持着那份公益的初心。

其实公益和经商是互通有无的。因为只有三观正、人品好的人才能信守承诺,把生意做好、做大,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之合作。

一群心怀善念、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他们用团队的力量去做更大的善事,同时也做更大的生意,良性循环,兼得天下。


谢美华说:
“我相信助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而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而后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最后甚至会改变一个村子的面貌。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自强之愿,莫于兴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过去4年,这群长江公益人在助学路上漫漫求索,他们资助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生,更是一个个心怀善念的孩子,这群孩子既是这份公益的受助者,也是传播者。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心怀大爱,才得以让这份温暖良性循环,催生出更多援手,托举起贫困学子的求学梦。


有了爱,才会有希望和梦想,愿每一个善良的人,都能为爱发光。




大咖点评



涂猛


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篮球协会秘书长


在“长江励志助学公益”这个案例中,看到长江EMBA的学长张宏武、谢美华、王爱玲与他们所资助的学生熊浩新、杨景明、李安然的互动故事,十分感动。在曾经的服务希望工程的27年中,我就被无数的这样的故事时常感动着。

 

我一直认为,公益的最高境界,是人与人之间美好心灵的交融。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从公益的视角来看,这种支撑绝不仅仅是贫富之间物质的捐助,更应是平等主体之间精神的互助。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在设计一个公益产品(项目)时,就要考虑如何延长这个产品的公益价值链,也就是我们所提供的公益产品和服务,要尽可能广泛、深入和持久地满足受益人实现积极改变的系列需求。价值链若短,捐受双方可能就是萍水相逢,就此别过;价值链若长,则事久见人心,捐受双方才能互叩心扉,在精神的层面彼此互动、互助。

 

“长江励志助学公益”呈现的这个案例,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公益逻辑:延长价值链——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让导师和受助学生结成对子,在捐款资助学习生活费用的同时,跟踪陪伴,共同成长。案例中的李安然同学因为王爱玲导师的资助,顺利开始了大学生活。王爱玲导师十多岁时就与家人一起干苦力活、艰苦创业的故事,深深激励着李安然。2018年暑假,李安然作为志愿者来到青海省的贫困山村支教,得到当地老师、学生与家长们的拥戴,还获得了学生们赠送的一个藏族名字——文成卓玛。从李安然的这些成长中,王爱玲导师收获到了什么?收获到了另一颗美丽的心灵!

 

无公益,不长江。作为一位长江新学员,我已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并将努力践行。



阅读更多长江校友战疫故事
欢迎关注2020年长江公益案例集
《无公益,不长江》


自2018年开始,长江商学院每年策划出版一部《无公益,不长江》,系统介绍长江人的公益创新行动与企业家精神,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2020年《无公益,不长江》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