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隔海,诗人不在,我们这样缅怀!
余光中曾写下《当我死时》,他深情地呼喊: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据台湾媒体报道,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天辞世,享年90岁。
简介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多年来,余光中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和散文。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今年10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风筝怨》,由其亲自命名、作序,审定100首入选篇目。这是余光中一生中最后一部书。
所获荣誉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曾来湖北,大赞端午节申遗!
(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诗会)
2010年6月16日,在中国端午节申报“世遗”成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来到屈原故里秭归,参加了屈原的纪念活动,并亲自吟诵了新诗——《秭归祭屈原》。
“屈原故里端午诗会”是端午节申遗成功后首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之一。余光中对“申遗”高度认可。
余光中认为,申遗成功代表了国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认可,申遗举动说明中国社会日益重视文化的意义。“屈原、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是我们的源头,上流清,下流畅。诗人们的情操是我们的胎记,不可磨灭,这根文化接力棒不能从我们手里落到地上。”余光中认为,传承优秀古典文化是当代人的责任。
重温语录或者让我们再读一遍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怀念余老,微博网友们纷纷表示:
@林志青的微博:小时候,诗人是让人讨厌的名字,背了这句忘了那句;长大后,诗人是让人敬仰的名字,懂了这句不明白那句;后来啊,诗人是让人遗忘的名字,对的上这句对不上那句;而现在,诗人是让人怀念的名字,读完这句舍不得那句。
@佚名:乡愁终究变成了矮矮的坟墓,先生此去乘风,在相逢,了无乡愁。
@蝴蝶的救赎:我最羡慕的诗人,一身诗意,一生诗意。今天,诗的娇子余光中先生与世长辞,但一缕乡愁并未在人间消散,故乡的牵绊,是愁,也是甜。只是,今天,他应该与母亲团聚了吧,不在外头,不在心头,在遥远的时光的尽头……
@努力努力再努力:在地铁上读完了这几首诗,可能我天生对诗这一类的作品没有天赋,有些句子实在读不懂,但是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那真挚的情感,尤其是第一首《乡愁》和最后一首《当我死时》,把对祖国和故乡的爱淋漓尽致地倾注在这两首诗上面,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越来越有体会...
@Nobei张育凡:两岸情愁,意味乡愁,虽为两地,同命同根,一路走好,余老不朽!
@SayMeUncleAng:人世间的喜悲总是难以想通,唯有诗和音乐能够引发共鸣。这是一个把家国情怀完美统一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风行客之鱼与棋:隔断的是空间,阻不了的是乡愁。先生已化作一场雨,洒遍祖国大地。滋润了新时代的文学,也“回归”了母亲的怀抱。从此,没有海峡,没有望穿秋水的等待,魂已归来。先生走好!
素材综合整理自网络
编辑|方欣
审核|陈熙
点击查看往期热文
[2]我们是“忙”还是“盲”?
[3]外卖小哥反复挂断电话,用户气到飙脏话!他的一条短信却让无数网友泪奔。
征 集
青学小楚全天候接受各位亲亲的投稿呀,内容包括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团学组织建设等各方面,也欢迎大家在此交流工作中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分享人生感悟,要求原创,体裁不限!投稿请发至hbsxlwx@163.com。在这里,一起学习、进步、成长!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记得关注,记得点赞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