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源布道,一场艰难的修行 —— 适兕与开源之道

开源之道 2022-04-06

Editor's Note

本文是和来自开源中国的 Jessica 的访谈后经过编辑加工的文章,详述了开源布道师——适兕的职业生涯,以及一些关键选择的转折点,彷徨、纠结、坚持。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到过去十多年开源在本土的发展轨迹。欢迎留言,你的意见和建议就是对开源最大的鼓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OSC开源社区 Author xplanet



【溯源】在每一场对话中,追溯关于开源的故事,认识那些极客、自由,并坚持着的开源人。


(图源:“开源之道”


适兕其人


“所以新生看这个有啥用。。。”,李建盛对着 B 站屏幕截图,然后圈出这句弹幕,他有些生气。

这是今年九月西安邮电大学 Linux 用户组举行的软件自由日活动,李建盛作为开源布道师也参与了分享。在评论区关于开源的一溜讨论中,这句话显得有些扎眼。

他以为这种落后的思维方式不会出现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在他看来,“开源为什么可行?”、“开源对学生时期的我有什么帮助?”、“他们为何可以让人免费干活?”等等这些,才应当是学生们需要发出的疑问。

很快,李建盛以 Ask Me Anything 的形式打造出“开源之问”栏目,广泛招募提问者,并带动不少开源界的经验人士参与答疑解惑。

这便是一位开源布道师的思考维度和行动力。

如果你关注开源文化领域,对“适兕”(音同“阔四”)二字也许不会感到陌生,这是李建盛的笔名。“兕”为传说中状如犀牛的上古瑞兽。高中时期的李建盛靠翻字典来打发枯燥的课堂,这两个生僻字让他眼前一亮,“觉得很酷”。

那时,互联网在国内刚刚起步,QQ 等社交平台逐渐兴起,“适兕”就成为网名。再到后来,写博客,创办“开源之道”,笔名也继续沿用。随着向开源布道师身份的转变,和不断面向公众的写作与分享,适兕逐步走进开源文化关注者的视野。

RedHat Linux 7.3(图源 Daniil Baturin,采用 CC BY 4.0 协议共享)


一张红帽光盘


2003 年暑假,李建盛在机缘巧合下拿到一张 RedHat Linux 7.3 的光盘。那是早些年的 RedHat Linux 发行版,首个版本诞生于 1994 年,2003 年推出 9.0 版本后便不再发行,之后又分支为如今大家更为熟悉的商业版 RedHat Enterprise Linux(简称 RHEL)和开源版 Fedora。李建盛对向他敞开大门的开源世界完全没有概念,只是觉得很神奇,“光盘上画了一个红帽,说是可以装到 PC 上”。那个年代国内还没有这种氛围,身边也没有人学这些东西,还在读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李建盛决定自己折腾试试。折腾的过程很有意思,各种命令行,什么叫显卡,怎么配参数,还有单用户多用户模式……跟之前接触的 Windows 完全不一样。身边的同学们都在学技术或是玩游戏,他觉得“我也要找点事情做”,于是就这么折腾了一个学期。那段时期,李建盛每个月都买一本叫做《开放系统世界》的纸质杂志,并从中读到很多关于开源的故事,Linux 和 Linus 尤其具有感染力。可惜的是,这本杂志没过几年便宣布停刊。2005 年大学毕业,折腾那张红帽光盘的经历帮了大忙。李建盛在网上看到河南日报社招系统管理员的消息,要求懂一点 Linux,于是他去应聘,很快就去上班了。在报社的一年多时间里,工作相对清闲,他停不下来折腾,把社里的闲置服务器都装上 Apache,将很多站点变成开源的,还尝试了各种 Linux 发行版。出身于“不入流”的学校,没有背景,却“有幸”进入报社这样的机关单位,虽然薪资不高,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已经挺不错了。可李建盛一心想要学习 Linux,成为 Linux 高手,于是毅然离开报社,去往北京从事 Linux 相关行业。

图为李建盛(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下同)


两次挫败


中科红旗 Linux 是李建盛来到北京的第一站。一开始在售后部门,帮红旗的客户解决问题,后来终于转入研发岗,可以一门心思钻研技术。如今回头再看,2006 年到 2010 年在红旗 Linux 的经历在李建盛的开源之路上埋下一颗雷,炸出关键的分岔节点。引爆点正是关于要不要采取上游优先(Upstream First)策略的争论。上游优先在谷歌和红帽等大企业都备受推崇,将补丁优先提供给上游内核有助于减少大量不必要的工作,增进上下游设备之间的兼容性。而根据李建盛的回忆,彼时许多国产 Linux 发行版只自顾自进行孤岛式开发:“比如说我在一个包里面添加了一点功能,半年之后,却发现上游比我做的东西更多,而且更完善,甚至一些 bug 人家很早就已经修复了,修复得很好,还加了 feature。那我不得不把自己原来做的工作全废掉,然后把上游那个包再拿过来。”如此反复几次后,李建盛开始质疑这样的方式,但大环境难以改变,无力感围绕着他。虽然一直做开源相关的工作,直到这时,开源才在他心里慢慢萌芽。第二段挫败经历持续了整整五年。从中科红旗离开后,他加入创业公司。还没成长为技术高手,便被推上管理者岗位。招人、建设团队、赶产品、同市场和销售打交道,每天忙得昏天暗地,李建盛就这样度过了“不堪回首”且“脱胎换骨”的五年,身体和精神状态也在连年累月的加班中遭受双重打击。最终,团队解散,李建盛对技术这条路感到失望,自嘲技术水平“达不到层次”,从 2005 年就开始写的技术博客也不再提得起兴趣。伴随着强烈的挫败感,他开启了另一种痛苦的反思和调节过程,戒烟戒酒,保持运动,同时将关注点彻底转向开源文化。


转型


2015 年,李建盛把对这两段经历的思考化为《为什么基于成功的开源项目的商业产品会失败?》一文。几年后再回想写文章的那个下午,记忆依然清晰,“抽着烟,花了 5 个小时坐在电脑前一气呵成,仿佛把多年的积怨一下子吐了出来”。对开源的真正探索,也正是从“为什么”开始。想问“为什么”的事情太多了。技术出身的李建盛形容自己带着人文气质,感受到开源巨大冲击力的同时,他也在不断思索“为什么”:为什么全世界这么多人愿意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协作?为什么国内外开源差距这么大?我又能做些什么?21 世纪头十年的后半期,入行不久的李建盛眼看着大陆地区的 Linux 发行版陆续倒掉,而世界的另一边,开源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Linux 基金会成立,各类顶级项目出头,参与开源项目的人数也有明显差距,这些都是促使他思考“为什么”的大背景。李建盛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去将答案线索拼接,他说这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过程。至于成为开源布道师,起初并非完全有意。直到 2016 年,李建盛的文章《为开源和商业正名》被一位媒体人转发,获得不少评论,反响不错。他意识到,既然自己能写,那为什么不去写呢?于是,“开源之道”就此诞生。李建盛对“开源之道”的定位是“致力于开源相关知识、思想和价值的挖掘,通过撰文、翻译、演讲、培训等,从多个角度来阐述开源”。“开源之道”最开始仅一个站点,后来有了微信公众号,今年还赶上潮流做起了播客。

李建盛作为 COSCON 演讲嘉宾


作为布道师


“不会自我营销的人不是一个好的开源者。”尽管在第一期播客中就这样大胆发言,李建盛坦承自己本身也不是一个擅长自我营销的人。最开始做演讲时会呼吸急促,面红耳赤,说话磕磕巴巴,甚至心跳加速,全身颤抖,只能硬着头皮撑下来。就像多次表示不喜与人打交道、不擅公开演讲的 Linus Torvalds 一样。作为布道师,这又是不得不克服的。之后,李建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主动与他人搭讪和交流,坚持写文章进行自我表达,就连每发一条朋友圈,也都当成一次创作。他持续不断地分享文章、写文章,还办共读会,这背后当然伴随着大量阅读。读资讯、读论文,更多的是读书,每天两小时是李建盛的阅读时间底线。从技术钻研转向文化探索后,视野开阔了更多,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都是需要展开了解的领域。即便有的大部头难以一时消化,思考的过程也是有益处的。此前,李建盛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办的“杜威百年系列讲座”,后来通过阅读专著和进一步的了解,他又多次表达自己对哲学家杜威的喜爱。杜威怀揣参与式民主理想,强调交流和教育的意义,李建盛亦如是。有人对国内开源环境和开发者动机表示失望,李建盛在微信群里驳斥——“你们这些布道的,做 community 的,总是认为自己做的已经足够多了,问题都出在他人身上。问题恰恰在你们身上!你们从来不相信本土的人具备开放的心态、具有良好的教育、拥有同理心、具备 long view 的素养、为了目标愿意付出、拥有桑内特笔下所描述的匠人内涵......”对个人素质的乐观态度,和对交流与教育的信心,与杜威如出一辙。作为实用主义哲学先驱,杜威还信奉经验的力量,李建盛也一样。去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兼开源社理事会成员王伟找到李建盛,邀请包括他在内的几人一同开设了一门关于开源的选修课。八、九十人的研究生课堂,他与学生互动寥寥。纯知识这样潜移默化的东西,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在他们当中的某些人身上逐渐显出印记。相比之下,李建盛更倾向于为企业做培训。企业通常带着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客户若问到开源为何还要收费时怎样解答?该怎么向客户解释开源的优势?但也正因为有这样实际而具体的待解决问题,他们之间才更容易生成对话。几番来回,企业获得想要的解答,布道师也在交流与反馈中丰富了经验,拓宽了思路,是为双向馈赠。

李建盛与 Linux 基金会主席 Jim Zemlin 的合影


布道≠传教


李建盛反感将开源比作宗教,或者说将“布道师”与“传教士”划上等号。他常讲,开源在中国是一场伟大的心智革命;开源是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代码。投身开源领域十多年来,李建盛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不乏开源异见者,尤以被动了奶酪的传统软件公司为甚。他觉得这是未经启蒙的表现,对此深表遗憾。 作为布道师,李建盛更像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他的布道准则之一是放低姿态,理解与开源保持友善距离的人,理解开源只是被作为处理事情的选择之一,切忌从高处往下看的优越感。布道师李建盛选择告诉别人,当你走入开源世界的时候,可以做什么,会遇到什么困难,也许有哪些收获,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而一味地宣告开源如何好,拼命地劝说该如何学习开源,在他看来都是有问题的。布道师是近些年随 IT 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职业。通常人们见到的布道师往往为某个产品或特定项目布道,开源文化布道师相对较少。像李建盛这样的全职开源文化布道师,在国内更是再难找出第二个。 在开源布道之路上孤独前行的第五个年头,李建盛仍自嘲只是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被逼无奈,“哪家公司会养一个布道师呢?”他还笑称自己只是个体户罢了。李建盛现在偶尔也惦念技术,想着是不是应该回去搞搞技术。但他的布道使命还没有完成,对知识的渴求更是没有停止。开源能给人们带来太多东西了,可是他能力有限,“希望能够让开发者意识到开源的价值,让自己够得到公平的待遇,能达到这个目标就很不错了。”最近,Linux 基金会面向亚太地区公开招募全职及兼职开源布道师,李建盛在朋友圈袒露欣喜之情,他说,“真心喜欢看到这个职位的诞生”。在另一条朋友圈中,他还打上了这样一条标签——#开源布道师的春天# 


【溯源】栏目介绍
OSCHINA 推出的开源人物专访栏目【溯源】。溯源,意指向源头追溯,为开源求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一个开源参与者,都是掀起开源浪潮最鲜活的源泉。所有开源故事,共同构建着我们今天看到的开源世界。开源刚出现的数十年里,为开源奔走的黑客团体都在遭受来自社会主流的冷漠和排斥。即便现在的软件行业已经大喊出“拥抱开源”的口号,问题也依然存在。我们不知道开源贡献者、开源布道师,以及所有参与开源的人还会面临多少阻碍,但给予我们信心的是,更多的人在投身开源事业。所以 OSCHINA 希望面向开发者社区,寻找每一个积极参与开源、对开源有想法的人,了解他们以及他们的开源故事,窥探故事中的开源事业发展规律。




扫码关注开源之道微博:开源之道OS微信:ocselected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