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1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陈有西:刚中带柔,韧中养心

2016-05-21 西窗法意

   来源:微信公号“杭商编辑部”

   杭商杂志记者  邹  芸/文



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睡眠不足六小时,每周工作七天,每个月有二十天左右在出差……

从创业开始,这就是陈有西日常的工作强度。这样的强度,一坚持就是十七年。这十七年里,他在重庆李庄案、沈阳夏俊峰案、安徽兴邦案、广东顾雏军案、上海上置集团董事局主席案、江西王林案、杭州洪航勇案、甘肃钟德跃案等轰动全国的案子中挺身而出,任由舆论的漩涡兀自粉墨,凭坚韧的心性,保持岿然不动的姿态;他也在已有多家律师事务所龙盘虎踞的浙江律师界,创立了京衡律师事务所。发于微末而不自卑,京衡以精深的专业功力与稳健的成长发展,成为了如今稳居浙江律师界前三,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颇具影响力的律师集团。

若论名,当年不顾强权高压毅然赶赴重庆为李庄辩护已让他在中国律师界和世界华人圈声名鹊起,赢得了律师界甚至民间的莫大尊崇,如果那时全身而退,日后或许不必备受非议;若论利,这些年辛苦得来的律师费数目可观,早可让他安享逸乐。但如今年过花甲的他却丝毫没有松懈的意思,依旧是尽日劬劳,频繁奔波于法庭、公司与校园之间,每天都从凉薄的破晓忙到深沉的寂夜。

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里,已经名利双收的陈有西如此之拼,他究竟为了什么?

春,曙为最。春意沉醉的日子里,杭商杂志记者带着满心的疑问一大清早便来到了位于杭州黄龙世纪广场的京衡律师事务所总部,尚未坐定,便看见陈有西拖着行李箱,风尘仆仆、步履矫健地走了进来——他刚刚从上海赶回来。

稍作一番休整后,身着挺括黑西装、银灰色领带的大律师陈有西出现在了杭商杂志记者的面前。比起他的年龄,陈有西显得很是年轻。他的年轻并不缘于保养得宜,而是一种干练而敏捷的精气神。与想象中律师的逼人尖锐不同,眼前的陈有西儒雅温和、风度翩翩,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地流露出深厚的学养。由于他下午还将飞往北京参加会议,这个短暂的上午,有太多的公务等待他处理,因此采访也不得不进行得断断续续,但每一次他都能立刻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地续上话题。功力扎实,可见一斑。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程,那属于陈有西的一路风景则要从一座有故事的山说起——


    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宁波宁海县东南,有一座峰峦耸峙、风景秀丽的山叫大梁山。大梁山下,有一个因在溪水之南而名为南溪的村子,那就是陈有西的故乡。

到陈有西父亲一辈,南溪陈家这一支已是三代单传。他的外祖家重男轻女的思想很是严重,陈有西的母亲九岁时就被送到了陈家做童养媳。他的祖父母都是善良而开明的人,不仅待这个可怜的女孩如同己出,还在那个封建思想严重的年代里,供她在村学读书。他的母亲很是聪颖,不仅针黹女红称道邻里,更在上了几年学后,能读不少诗文。那时,陈有西的祖父常常在大梁山的羊祜殿为乡亲书写祈福贴,家中境况属于清贫自足。

后来,陈有西的母亲年满二十,便与他的父亲举行了婚礼。一年后,家中长子陈有西出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策鼓励之下中国的人口数量迎来的爆发式增长,陈有西的母亲也先后生养了七个孩子。以农耕为生的年代里,这样的负担成了压在身单力薄的父亲肩上难以扛起的大山,陈家的家境日益衰落,贫寒到只能以瓜薯和稀粥充饥。他的母亲更是十几年没有一件新衣。

但即使是身处窘境,诗礼传家的家风让陈有西不曾停止学习,渴望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也格外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可命运却一再与他开着玩笑。陈有西高中毕业时,十年文革浩劫才刚开始不久,高考的取消切断了他的求学路,他只好拿起锄头,做了一个田间农夫,这一做就是五年。

五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几乎要磨钝了陈有西奋进的心性。可就在他心中的火苗渐渐熄灭的时候,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好消息传到了大梁山。离开课堂五年的陈有西知道这个机会的宝贵,他白天在田里干着农活,晚上拿起书本挑灯复习,终于在1977年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中脱颖而出,考入了杭州大学中文系,成为了南溪村600多年第一个“中科举”的大学生,人生路径就此转折。

文革结束后的十余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含着浓郁浪漫色彩的年代,压抑了许久的人性被渐渐唤醒,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是充满激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中文系就读的陈有西则更是如此,怀揣着作家梦的他,在大学四年中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文学,也在一些大型期刊上发表过自己的诗文。

然而,大学期间,为家庭奉献了一生的母亲不幸离世,困顿的家境连入殓的新衣也无钱置办,这成为了陈有西心底的遗憾。多年后,他在律师界已举足轻重,便出资在大梁山修建了一座以母亲为名的莲亭,寄托深深的哀思,来了心中夙愿。

走出悲痛的陈有西沉浸回无边的书海中,在脉脉书香里度过了大学时光。此时,命运再一次出其不意地改变了他原本追寻文学的脚步——陈有西成为了浙江省两万七千名毕业生中遴选出的200位“后备干部”青年才俊之一,走进了体制。同现任浙江省长李强是同一批培养对象。

查看陈有西的履历,生活在体制内的前一段时光,真可谓是坐着火箭被提拔。大学毕业后的他首先被安排回到宁海县委机关工作,接下来几乎一年被提升一级:大学毕业第二年就借调到省公安厅工作,毕业第三年回宁海县任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第四年调任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副科长,第五年调到省委办公厅,出任中央候补委员、省委常委、时任省政法委书记袁芳烈的机要秘书,第七年兼任省高级法院的院长秘书,兼办公室副主任、省高级法院新闻发言人。摆在陈有西面前的,似乎是注定的前程似锦。


    仰天大笑出门去

1980年代末,一场风波再一次扭转了陈有西的人生轨迹。他当时亲笔实名地给中央写了两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愿望。风波平息后,他原本迅速的晋升停止了。“我曾经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四十岁如果不能成为厅级干部,那我就不必干了。”

心中渐渐萌生的退意,开启了他关于人生转型的一场筹谋。1993年到199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和最高法院合作创办的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高级法官班,受教于龚祥瑞、罗豪才、应松年、姜明安等行政法名家,这些大师让他感受到了学术人生的乐趣,于是他暗自下了弃政从学的决心,学成回省后,他婉拒了领导的再三挽留,调到省社科院法学所和大学法律系主持工作,成了一个学者和副教授。

做了学者,他的精神世界充实丰富,但家中的钱囊却并未能因此而有所填充。法院工作时,他送孩子上重点实验小学,学费需要四千元,但他却拿不出来,不得已找人和校长请求,学费打折降至二千四百元,再借了五百元出差差旅费补上,孩子才进了心仪的学校。到社科院搞研究和大学教书,仍然没有能够改变窘境。

虽说钱非万能,但要想生活过得好些,总是需要经济的支撑。改变之心在1999年又一次升腾起澎湃的热血,他决定下海创业。陈有西义无反顾地辞了职,开始自谋生路。他自己说:那时我比考上大学前做农民还惨,因为承包地都没有了。在杭州,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退休金、没有医疗社保、没有工作,成了一个都市无业游民。

多年后,当有朋友问起他走出体制自谋生路的感受时,陈有西总结了三个自由——时间上的自由、金钱上的自由和思想上的自由。创业之初,陈有西与另外两位助手在一间只有几十个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办公。那时候,虽说全国拥有律师资格的人远远少于今日,但在杭州,已经有好几家大规模的知名律所,许多小律所都是靠不那么严格的操作规程来维系生存。可陈有西不愿做这样蝇营狗苟的事,他相信专业的态度和精深的水准才是一个律所基业长青的前提。“律师本就是法治的一份子,更不能知法犯法,为一些小利让律所承担被查时难以自证清白的风险。”这一点上,他的态度始终鲜明。

经营律师事务所与经营其他企业有很多的不同:除却守法纳税等义务外,律师事务所还有法律援助的义务;其他企业可以成立财务、责任都相对独立的子公司,但律所的分支机构却只能以分公司的形式存在,分公司不能有自己的独立财产,更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连公司的名称都得是总公司名称后加上分公司字样……这些都让律师事务所的集团化管理变得非常难,“任何一名律师有问题,不遵守严格的程序,都有可能让全所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陈有西说,京衡十三年的成功背后,是无数无法为外人道的酸甜苦辣。

自打京衡成立以来,陈有西就不曾在律所拿过一分工资,律师费也按照律所的规章制度,与其他律师同等比例的拿取,并没有半分特殊。作为律师事务所的主任,陈有西对自己的业务要求十分严格,凡是由他代理的案件,所有的卷宗、证据他都会非常仔细地进行研究,这样的敬业程度让许多年轻律师都深为叹服。“律所的主任,既是董事长总经理,也是车间主任,甚至同时是一个具体拧螺丝的工人。”陈有西告诉杭商杂志记者,“这个也是律师事务所的特殊性决定的,作为主任,必须要精通业务。作为律师,不管卷宗有多少,每一份口供、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亲自去研究,否则在法庭上同检察官对辩,就无法胸有成竹。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如今,他本人每年代理辩护的案子多达三十多件,这样的工作量要求有很大的精力投入,再加上京衡如今一共5个所300余名律师的日常管理,及担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的任务,陈有西每天的工作时间都高达十六七个小时,深夜人寂的时候他仍常常坐在电脑前工作,以至于他的助理有时甚至和他开玩笑说再不关机就要拉电闸了。

这样勤奋的成果,使他在多个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大案要案中,言人所难言,成人所未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日隆的声誉。他出版了十几本法学著作,在全国和剑桥、牛津、早稻田等世界名校作了几百场法学演讲,影响了遍布全国律师界的满园桃李,他一直亲自打理写作的的“陈有西学术网”发文章五千多篇,点击量已超过一亿多人次。他亲手创办和一直操持的京衡律师所,更是十三年间从默默无闻的小所,发展为全省闻名、全国闻名甚至在国际上都已具有相当影响力大型品牌所。他自己也连续六次被《中国新闻周刊》、《时代人物》、《中国律师》杂志、最高检察院《律政方圆》等评为年度人物、封面人物、年度新闻人物、年度魅力人物、十大年度律师。


    独托幽岩展素心

2009年,北京律师李庄因为“涉嫌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被重庆公安机关刑事拘留。陈有西针对《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写了一篇名为《法治沉沦:中国青年报奇文批判》的文章发表在《陈有西学术网》上,当天点击和转载达200余万人次。一时洛阳纸贵。李庄家人和北京康达律师所找到他,要求他出场为李庄律师辩护。当时,杭州律所的几位合伙人都反对陈有西接手这个案子,但深谋你虑的陈有西决定出手,他带着两位助手,买了几部廉价一次性手机和未实名的电话卡,用助手的身份证登记住宿,做好最坏的打算后,前往重庆。

李庄案一审时,他写下了长达12300字的辩护词,其中不仅详细地列出了李庄案存在的种种矛盾和疏漏,并在最后掷地有声指出:“中国律师的辩护领地,风能进,雨能进,警察不能进!”李庄一案,让来自中国东南一隅的陈有西举国闻名,鲜花和荣誉一时间将陈有西捧上了中国良知律师盟主的宝座。可陈有西本人却不以为意,他不愿将自己视为某一派系的领袖和领头羊。他的眼中,作为律师的陈有西,只有法庭这一个舞台,作为主任的陈有西,职责也只有京衡这一家。所以对于许多呼声,他都一笑而过,并没有为之付出精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重庆薄王事件之后,全国律师界和好多观望陈有西、等待他出事的人,都知道危险似乎过去、忽然发现陈意外获得了巨大荣誉。很快,在依然有许多人将陈有西奉为英雄的同时,网络上忽然出现了非议陈有西的不少指责的声音。后续的夏俊峰案、李天一案、甚至王林案更是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他的微博与学术网上不断有人留下人身攻击式的评论,任何回应都只会招来更多的指责。还有一些“死磕派”律师,因为陈有西无法认同他们的处世态度,明确抽刀断水划清界线,而指责他是“保皇党”、“骑墙派”,甚至说他“跪望体制”、“等待招安”。

面对冰火两重天的网络评价,陈有西很是坦然:“偶尔我也会回复他们两句,调侃调侃。这竟也是我繁忙工作中的一种别样的放松。”在他的身上,有一种鲁迅先生笔下“韧”的品质,他不赞成“我自横刀问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流血”主义,以卵击石更是他眼中没有意义的牺牲。但他也绝非“躲进小楼成一统”,这些年每一个引起社会关注的案件中,即使他没有亲自代理辩护,大家也总能听到他的撕纱裂帛的坚定声音。

他有他独特的一套处世哲学,首先是身正心诚,他要求京衡的每一笔账目,都经得起检查,律师办的每一个案件,都按合法程序处理;同时,他不保守也不激进,不贸然与政府对抗,也绝不因为会有“引火上身”的风险,而对公共事件三缄其口。有必要说的时候洪钟大吕,没有必要说的时候静若空山。“无事不要狂,有事不要慌”,陈有西经常这样告诫他的律师和助手。

这份独特,离不开他对宁海历史上最知名的知识分子方孝孺的反思。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方孝孺的节烈被后世称颂,但陈有西却并不完全认同。以决绝的方式终止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奉献与改变,在他看来是不值得的,若是因此而连累旁人,造成连带伤害,更是不该,他不想做这样的烈士,而更愿意用外柔内刚的态度面对世界。他在一篇反思宁海先贤的文章中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推祟曾国藩,而不会推祟方孝孺。尽人事、知天命,有胸怀,有谋略,一个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够有建树。

曾经被评为“中国绅士”的他,无论何时出现在公众场合,都是西装革履的,京衡的团队在出庭时也有着统一的律师服。这些细微之处,似乎很好地说明了陈有西的一些价值理念,即使是面对最不堪的现实,也不应变得与之一样不堪,要保持君子之道,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尽个我的最大努力,去修补这个世界的残损。他曾为故乡的南溪村学撰写楹联“贤良方正知行报国,孝悌忠信诗礼传家”,这样的话应该是他心中儒家兼济天下情怀的自然流露。

陈有西的办公室门口高悬着一块“养心”匾额,是明万历年间大理寺左卿、刑部员外郎王世贞的手迹。他的生活中除了繁忙的工作与学术,似乎并没有什么养生之道,这“养心”二字大概也很难与如今流行的各路减压大法有瓜葛。他的“养心”之道大概是一种对保持自我独立人格的勉励和提醒,毕竟属于他的旅途,注定是鲜花并生着荆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