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兰栀抛露,夏夜沾湿

2017-05-23 玄裳 纯素

- 素语 -


墨绿衬雪,沁凉弥香。

一抹东方的素白,

一丝馥郁的传情。




栀子宜雨


每当在细雨淋湿的街头闻到丝丝清甜的栀子香气,总会有种醒梦的感觉。


卖花人拎着或圆或长的竹篮子,里面堆满了深深浅浅的栀子绿。



墨绿浸湿,细绿秀染。雨水纷纷扑在紧簇的花苞上,引出水淋淋的花香来。那种香气通透沁凉,有解忧之感。


“濯雨时摛素,当飚独含芬。”栀子花平素无奇,雨后却格外清新生机。好像宜雨是栀子独特的生长方式。



等到买回家的栀子花苞都打开了,瓶中就是一捧清新兰雪。


馥郁的香气流过素白的花瓣,沾湿馨室。


栀如禅友


《本草纲目》说:“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今俗加木作栀。”


像酒器的栀子花,会在雨中或清冷的早晨端着雨露举杯。清芬散落,冰姿独绝,让宋代的士大夫们对此倾心不已。



王十朋的《栀子》一诗写道:“禅友何时到,远从毗舍园。妙香通鼻观,应悟佛根源。”在他看来,栀子的花香是“妙香”,可以直通心鼻,助悟佛道。


在曾端伯著名的“花中十友”当中,栀子也被称为“禅友”。元代的程棨在《三柳轩杂识》里也跟着模仿搞了个“十二花客”,栀子被命名为“禅客”。



为什么栀子产自本土,却能和西方佛家能挨得这么亲?


这其实是个误会。在前人的记载中,曾有人误以为栀子是佛书中的“薝蔔”,因为佛书里的“薝蔔”香气浓郁迷人,“闻薝蔔香,不闻他香”。这种神秘色彩也让栀子更加受欢迎。



虽然只是个误会,但栀子素雅洁净,雨打沾湿却更加幽香,这种品质确实与佛家禅意有相连之处,将栀子比作禅友也很合适。


静心坐修之时,如能有栀子盈香,也是佛前美事。


素栀传情


重瓣栀子,六瓣同心;而且花事将晚时候,花心会生出金黄的尖角果实,所以“同心结子”之期许,让栀子的香气更多了浓情蜜意。



温庭筠写“栀子咏同心”,赵彦端写“与我同心栀子,报君百结丁香。”唐宋诗人以花转情,都很是婉转。


不如冯梦龙在《山歌》里写的直白:“栀子花开六瓣头,情哥哥约我黄昏后,日长遥遥难得过,双手扳窗看日头。”


看来,小姑娘们在发际别上一朵水灵栀子,其实是想戴给意中人去看,然后告诉他我想与你“同心结子”。


溢碗栀香


栀子的花香清新持久,取其香气用做夏季料理,风味别致又可齿颊生香。



高濂《遵生八笺》里提到,采栀子花,“洗净,水漂去腥,用面入糖盐作糊花,拖油煠食。”


摘取栀子花瓣洗净,调和加了盐和糖的面糊,然后挂糊下油锅慢炸。等到花瓣的外壳金黄焦脆,就可以捞起沥油,然后在花瓣上撒一些绵软的白糖。


炸花瓣通常都取香气浓郁的花种,炸出来外酥内软,滋味香甜。


写《山家清供》的林洪曾在朋友家吃过这种小零食,特别喜欢,称赞说味道“清芳可爱”。不过林洪吃的炸栀子,是用甘草水代替的面糊,可能不够酥脆。



如果不喜栀子花香味太浓,用栀子水入食更能有分寸地取香。


比如栀子面。栀子花瓣入水煮开,煮出金黄通透的栀子水,然后按比例调和面粉、盐和栀子水。


揉出光滑的面团,再擀开切成面条。等面条散开了,就入沸水煮熟,然后捞起来浸入冰水,沥干水分之后就可以用酱油、醋、糖、胡椒粉、辣椒油等调拌。


芳香凉爽,食指大动。如果喜欢栀子的味道,就不妨来这一盘夏季的清香。


本草话栀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杜甫《栀子》诗里的风霜实,就是栀子的果实。栀子果实入药,其实是栀子最普遍的应用。


在杜甫的这句诗下面,有注释说:“《本草》称:栀子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其能理气明矣。此颂栀子之功也,作‘气相和’亦是。”


也就是说,大家原来都觉得栀子性凉,能清热解毒,但其实它有“中和之气”的功效。



原来,栀子花姿独卓,又中和比贞,能食能药,是气质和品德都极佳的花类。


兰栀抛露,夏夜沾湿。栀子上的露水,好像被它的香气洗了一遍,就算是打湿了衣襟也会让人十分愉快啊。


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纯素~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