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测评报告Vol.14 | 追溯自然本源,走进奇思世界
上海 | 西岸美术馆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
即日起至2021/2/28
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自然之美,不言而喻,只是现在我们距离自然太远了——极简设计大行其道,构成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简明的几何线条与简单的灰白配色占据着我们的视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追求效率,崇尚实用与理性。Less is more,确实给生活提供了最简明与高效的解决方案,只是少了点迷路的乐趣与发现的可能。
A 杨明洁,《羊舍·折纸沙发“云”》
知道杨明洁老师是因为他的一本书《做设计》,在书中他写到了在德国的求学经历对他设计哲学的影响,以及他对极简设计的推崇与实践。这件折纸沙发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探索并挖掘新颖的材料的多重可能性,运用专业的工业设计知识与巧思,实现极简美学与关键功能的统一。“折纸沙发”出人意料地以层层叠叠的特殊纸张为材料,纯白柔软的质地给人一种安心舒适的感觉;内部以钢管支撑,回应了耐用性之外,座椅下运用留白作出中空造型,同时满足了沙发休憩与置物的双重功能。
B Demakersvan,《蕾丝围栏》
在展览接近尾声的时候,在墙角边安静矗立着《蕾丝围栏》这样一件作品。我的目光瞬间被这件极具浪漫情怀及戏剧张力的作品吸引了。围栏给人的感觉总是肃穆冰冷的,代表着一种区隔的决绝。当手工花卉图样攀爬进入这个规整的工业产物时,柔美之外,存在着一种坚毅的生命力。而这件作品给人的观感依旧是冷峻萧肃的,我们仍然无法看见围栏背后的世界。也许,精彩之处,就在于抗争本身吧。
都市人的生活现状更映衬出这次展览的意义。你的日常并不只是由抽象的线条组成,还有蜿蜒苍劲如藤蔓般延伸的《谜15搁板》、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植物自然生长过程的《钛质生长桌》、浪漫轻盈的纯白纸张层叠而成的《羊舍折纸沙发“云”》……这些新的有机生命体在空间中生长,人类的灵性与亲近自然的原始本能被唤醒,感动中满怀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人类与自然相依相连,我们需要这个展览。
看完《设计与奇思》后,观众还可购票移步同一楼层的常设展《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展览分布于两个展示空间,梳理了19世纪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这次展览无论是作为艺术爱好者的一次朝圣,还是作为孩子的艺术启蒙,都不容错过。
装饰艺术的发展跨度逾百年,《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作为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第二个特展,采用创新的方式选取了一百多件蓬皮杜馆藏的艺术设计作品,使观众从一处感受艺术史、建筑史和设计史的变化。
展览设置在二楼,但在公共区域也会放置一些展品和装置,在整个展厅的参观过程中可以很清晰的按照观展路线进行参观,展厅总体四通八达但也根据墙面分割为六个板块,尤其是在第一个和第六个板块之间的巨大蕾丝金属网面,作为分隔的一部分很好地融入在其中,体现了设计的美观和实用性兼具。
A 《珍奇屋》区域
展览最为核心也是所有展品创作的源动力都在“珍奇屋”板块,其源自于过去人们将自己从各处收藏来的奇珍异宝放置在一个屋内,用以向客人展示和集中保管,也是早期博物馆的雏形。
珍奇屋里展示了一些早期以植物等自然生物为对象的摄影作品,以珍贵的明胶银盐印相片保存下来,其天然形成的纤维结构和造型也给了一代代设计师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如利用“木结构遇热变形”的特质,让玻璃杯具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融合3D打印技术和原始的设计形成的新创作,在数字技术软件程序以及计算机工艺科技的帮助下保存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形成了绝妙的“自然与超自然”的对话。
B 马塞尔 · 万德斯,《卡顿伍德水疗中心,卡顿伍德,美国》
展品大多以灯具和椅凳为主,但其中也有一个特殊的影像作品呈现了未来的世界。那画面中的一抹鲜红,就像是在柔和明亮的环境中暗藏的恐惧与诡异。尽管作品被设置在展览的后半部分,但是作品中的音乐贯穿了整个观展的过程,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在工作人员的讲解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艺术家对于环境的尊重和探索,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将不可能化为可能,探索自然、科技与艺术的无边界。
西岸美术馆的地理位置位于徐汇滨江沿线,靠近11号线地铁站云锦路,整体片区规划即是以休闲娱乐与艺术展览相结合,因此美术馆的周围也形成了一个由画廊和艺术空间组成的艺术聚集区,如比较出名的西岸艺术中心、余德耀美术馆及摄影艺术中心等,非常适合一天打卡多个,美术馆自设餐饮有咖啡馆和法餐厅泊Beaubourg,在露台上欣赏滨江风光也是不错的选择。
A 本杰明 · 格兰多戈,《卧树长凳》
从最早将自然界的形状、形态运用到设计中,到直接将自然中的物件巧妙融入设计,顺着树木本身的生长态势,精雕细琢——我认为这件设计的巧思,就在于这个物件它本身就是一个长凳,而它本身同时也是一棵树,设计者将树的形态与长凳的形态融为一体,展现出材料与作品的生命过程,找到了它本来的样子。
B 展开工作室,《脚手架边桌》
另外想说的这件设计,是科学发展到了今天后,能够利用到最前沿科技的设计师们,保留的一点点自己的小趣味。这把凳子的下半部分,是3D打印的过程中辅助搭建的“脚手架”,在打印完成后这些结构通常都会被拆除。可是设计师却从这些脚手架中发现独特的美感,让它们成为了主角。
此次展览藏着许多“小细节”,比如过道处的“林荫小道”,以及门口外可互动的一件艺术作品,千万不要错过哦~
本次看的展是「设计与奇思」,大部分都是装饰、家具和空间艺术装置。展览布置在了西岸美术馆2楼的展厅3,整个展览将孟菲斯运动后的装置艺术重新带回人们视野,通过中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展陈带给观众一些“返璞归真”式的艺术体验。
A 罗恩·阿拉德,《可爱丽塔书架》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拉伯式藤蔓纹展区设计师罗恩·阿拉德所创作的《可爱丽塔书架》,其实在第一眼我感觉它挺像被拉扯的意大利面!真的是和名字一样可爱。
后来我才知道,阿拉伯式藤蔓纹是一种受自然界中形象启发的装饰图案。滚动和交错的、或简单或繁复的螺旋茎枝叶形态,是伊斯兰艺术最为突出的元素风格。这种图案中世纪开始在欧洲传播,在洛可可风格与19世纪后期的新艺术风格中成为更为广泛的应用。
B 周洪涛,《无题》
而在展厅最后部分那把没法坐、用落叶串成的椅子也极富创意,导览小姐姐说这位艺术家总是结合当地特点(也就是用当地的落叶)创造艺术品,这些作品就像他的好朋友一样。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四条腿和座凳都是由枫叶构建而成,每片叶子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形状,使作品整体不规则轮廓格外分明。这些不规则切口和形状又使得作品如同出自大自然本身,仿佛是路过的阵风将每一片叶子根据其独特的形状和形成的阴影组装了起来。座凳看起来如此脆弱,完全无法承受一个正常人的体重,这样的功能性与实际操作性便形成了一个悖论。
整个展览的观感还是很不错的,可能由于是疫情期间,周末的人也并不是很多,大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也有稀落的姐妹和情侣。西岸美术馆会在2月11日-15日闭馆,大家注意时间,不要扑空了~
A 阿尔多·巴克,《乌鲁希凳》
这是日本古老的乌鲁希漆工艺,这种生漆从原木树液中获取,可以用于着色,需在25-30度的温度下烘干。艺术家在制作这件作品时,不厌其烦地于外表面涂抹了约30层的生漆,花费了近六个多月的精力。我在观赏这件作品时,甚至能感受到艺术家创作时的那种——心无杂念,专心致志,接近冥想的状态。
B 石上纯也,《矮椅》
"侘寂"是日本传统文化、美学、世界观、思想哲学的根基。侘寂的美学简单来说是一种空虚寂寞的枯淡美。石上纯也设计的矮椅便结合了wabi和sabi的概念,加上日本设计特有的简约感,既轻盈又洁白,表面数字印刷的浮雕图案凸显出制作高度的复杂性以外还给原本简洁大方的椅面增添了一份独有的设计感。低矮的椅面符合日本人席地而坐的习惯,同时兼顾了美学价值与实用主义。
C 展览《时间的形态》
因为《时间的形态》刚好在《设计与奇思》对面,所以我又“二刷”了一遍。整个展览的动线是按照时间排布的,从毕加索,杜尚,康定斯基,到赵无极,丁乙,蔡国强。艺术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艺术在不成熟的时期,明显感受到还是依附政治,经济,科技,受社会发展影响较大。而现当代,艺术在慢慢走向成熟独立,拥有自己的“思想”。
另外这次去西岸美术馆居然在大厅里看到了它的建筑模型。三个白盒子如风车般旋转排布,通透明亮,采光极好。立面材质是玉石般的玻璃,反射出斑斓的日光,结合纯白粉刷的墙壁,坐落在黄浦江边有种遗世独立的孤高感。侧面布置了巨大的透明玻璃窗,瞬间将内部展览文化空间与外部自然人文景观连接在一起。
有条件的话,推荐在有大众导览的时候跟着一起参观,没赶上也没关系,在展厅门口有展览手册可以取,用手机扫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收听线上的作品介绍。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
2020/11/12-2021/02/28
(2月11日-15日闭馆,2月16日起恢复开馆)
📍西岸美术馆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本文为 Cc 主义 独家版权所有,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ccfoundation
侵权必究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