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回顾《城南旧事》,老北京胡同里的童年记忆

四九城 2022-12-2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015f3zvaz&width=500&height=375&auto=0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第一次听到这首动听的歌曲,是在一部名叫《城南旧事》的电影里。


影片中,那个被唤作“英子”的七岁小女孩儿,在高年级学生的毕业典礼上,略带忧伤地和同学合唱着李叔同的《送别》。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留着娃娃头、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总喜欢偏着头抿嘴笑的“小英子”。于是迫不及待地找来了同名小说,痴痴地读,被“小英子”引领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城南胡同里,与她一起快乐着、悲伤着、笑着、哭着。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的作品,描写了她从6岁到12岁,在北京城南胡同里生活的一段经历。小说主人公“小英子”为我们讲述了5个身边人的故事,每一个都无一例外地以离别为结局。那个诞下私生子,孩子被强行遗弃的疯女人;那个为供弟弟读书被迫行窃而被抓的“好人”;还有十几岁被卖了身,年轻轻嫁给别人作小的兰姨娘;自己的孩子无暇照顾却给别人当奶妈的佣人陈妈以及在她12岁时突然离世的父亲。无论是至亲至爱,还是萍水相逢,每一个人都在小英子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她的人生画卷上打下了最初的底色,那是好奇心、同情心以及没有分别心的单纯色彩。


如今,我也居住在南城。当我游走在小说里提到虎坊桥、椿树馆时,蜿蜒曲折的胡同已所剩无几。南城已和别的城区一样,高楼林立、道路拥堵、车水马龙,像一列火车轰隆隆地向更加繁华的未来驶去。林海音笔下那个南城已荡然无存。然而,是什么,让这本出版了54年的书,时至今日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我想,也许是回忆,是伤感,是心里悄悄躲着的那个和英子一样善良单纯的小女孩儿。是小女孩儿看世界的独特眼光,那里没有善恶、没有好坏、没有疯子、傻子、骗子……


妈妈啊!你为什么又提起那件奇怪的事呢?你们又常常说,哪个是疯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我也分不清。就像我现在抬头看见窗外蓝色的天空上,飘着白色的云朵,就要想到国文书上第二十六课的那篇《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我就分不清天空和大海。金色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呢?还是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的呢?
   

 ——《城南旧事》


一条胡同就是一幅画卷。小英子从胡同口走到胡同尾,胡同里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向她缓缓展开,娓娓道来,令她唏嘘。她在观察、困惑和思考中,渐渐长大,就像小说结尾说的那样,“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我的记忆里也曾有一条胡同。那条名为大取灯胡同的巷子,曾经收藏了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早出晚归的足迹。我还记得胡同里做杭州小笼包的那对夫妻,男的手巧但木讷,女的丑陋却灵活。男人纤细的手在面团上捏出花一样的褶,女人像蝴蝶般飞舞,招呼客人忙前忙后。还有胡同口小卖部里那只健硕的大黑猫,两眼圆睁,神情气质与张飞颇有几分相似,被我亲昵地唤作“张飞猫”。


如今,我也离开胡同很久,每天在写字楼里穿行,统一的制服,职业化的微笑,在明亮的玻璃窗前工作,但却和这个世界似乎隔了一层什么。是什么?也许,隔着的不是玻璃墙面,是所谓成熟,是正在慢慢失去的那颗敏感细腻的小小童心。我常会疑问,这个世界,到底谁看到的才是真实,是成人还是孩子?可能,还是孩子吧。


有时间不妨再回顾一下《城南旧事》,与“小英子”一起,再做一次北京胡同里单纯善良的孩子吧!

文:朵朵



欢迎投稿:i49ch@qq.com

四九城微博:“北京-四九城”

四九城微信平台(sjcher)

QQ群号:159364583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四九城,欢迎您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