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解析:中国哪个城市最值得奋斗?

2017-10-19 文琳阅读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导语


一个长假归来的老问题,逃离北上广,还是回到北上广


来源:人神共奋的李刚 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1、进军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


每逢长假,在城市间移动的人流中,总有一些还没站稳脚跟的人,考虑是不是要换一个城市发展。


有人想到一线城市看看有没有更多的机会,又担心高房价的压力;有人想逃回三四线城市,又担心荒废了自己的前途;有人觉得二线城市是个居中的选择,又担心两头不靠。


长假里,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倒不是想逃离北上广,而是看了一些研究机构关于人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对城市发展机会和房价的未来趋势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2、劳动力在大城市创造的财富是小城市的两倍


我们常说,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多,但如何衡量这种“机会”呢?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设计出一个“经济——人口比值”指标,希望定量地分析城市规模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这个指标的计算有点复杂,但有一个近似值,就是用“该城市GDP占全国的比重”除以“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OECD发现,这个指标的所有地区平均值近似于1,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成正比,换一个角度看,一个城市有多大的经济总量,就可以吸引的相应规模的人口。



因此,可以把这个指标视为“城市发展机会”的量化,当它大于1时,代表“发展机会”多,会吸引人口流入,小于1时,代表“发展机会”停滞,会导致人口流出。


实际经验也是如此,2015年的“经济—人口比值”纽约都市区1.42,东京都市圈1.15,都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大阪都市圈0.95,首尔都市圈0.99,都处于人口略流出状态。


不仅如此,在全球500万人口大城市,“经济——人口比值”均值长期维持在1.27以上,说明大城市的资源使用效率更高。 



中国城市的这项指标同样有意义。


北京和上海比值分别为2.15、2.10,深圳、广州和部分二线城市更高,达到2.5左右。


一二线城市,经济—人口比值全部超过1


而三四线城市普遍低于1,也就是说,同样的人在一二线城市,创造的财富是三四线城市的2倍以上。


这才是人口流动的原动力。


三四线城市,经济—人口比值在1附近


既然人往高处走是人的本能,既然劳动力资源在大城市效率更高,那为什么政府还要限制特大型城市的人口增长呢?


3、特大城市人口控制考虑的不是地方发展


大城市的经济规模对人口迁移的吸引,是市场力量自发的结果,但在中国,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政府行政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并不是环境、交通、水资源压力,对比东京和首尔人口密度,北京、上海的人口承受能力分别还有1500万和700万人的空间。


北上广深的人口控制也不是地方政府的主动选择。追求GDP增长的地方政府,并没有那么在意人口数量。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年份(98、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人口控制都出现放松的迹象。



事实上,人口政策的制订是中央的权限,体现了国家的整体利益,特大城市的人口政策总体上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地方经济平衡发展的考虑。


正因为大城市对人口有天然的吸引作用,如果不控制人口流动,人口迁出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经济就会受损,最明显的例子是东北地区,近十年既是人口迁出比例最高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最弱的地区。


地方要发展,中央讲平衡,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经济”等软的导向性政策都没有影响人口流动大趋势的时候,硬的行政控制手段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另一个考虑是国家安全。


经济和人口集中于大城市是市场经济的选择,但经济规律并不代表最合理的结果。


如果没有控制,按照国际上城市化的速度,至少有10%的中国人集中在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必然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不但经济上不安全,而且有政治风险。别忘了,中国共产党是在上海成立的。


所以,北京、上海的经济份额占比仅3.3%和3.7%,而纽约是7.9%,巴黎、东京、首尔都市圈更是超过25%。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希望放松人口控制时,中央仍然选择了对北上广深“严加看管”。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经济规律和行政管控方向相反时,到底谁的力量大?


而对职场中人更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考虑未来职场发展的主战场?


4、广深与1.5线城市的机会


地方政府想要控制人口,最顺手的自然是严格的户籍政策,还有依附于户籍的各种城市资源,甚至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严格租房管理等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政策。


可以预见的是,虽然户籍制度下的人口控制,违背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但仍然会长期存在,并有可能蔓延到新的人口压力大的城市。


当然,同样是特大城市,广深和京沪的压力又不一样。


人口政策是总量控制,广州深圳的人口总量不到京沪的三分之二,所以广深的人口控制压力小于京沪,而“经济—人口比值”又高于京沪,发展机会更多,这是一线城市的第一选择。


不过,考虑到目前广深仍然处于人口净流入,估计这个时间窗口不会太长,想落户的童鞋们抓紧了。



更好的选择,还是“一线尾、二线头”的城市。


我给了三个衡量指标:


第一、人口在750万至1500万;


第二、有引进人才的政策;


第三、“经济—人口比值”高于京沪。


初算一下,这样的城市有苏州、武汉、杭州、南京、青岛、长沙(我的数据不一定精准,大家可以自己去计算)。


这些城市通过吸引人口流入,推动经济增长,再反过来吸引更多的人口,既有现实的机会,又有未来的潜力。


有人说,选择城市不能光看这些,还要看城市配套水平,但在我看来,只要有了钱、人、政策这三样资源,假以时日,一切都会纷至沓来。



那么,在人口严格控制下的一线城市就没有竞争力了吗?


我认为它们仍然有两大发展法宝,其中有一样,大家可能没想到,就是高房价。


5、人口越控制,房价越坚挺


总有人认为控制人口,自然能控制房价,这是错误的。所有中心城市的房价都是城市影响力辐射区内的有钱人用钱“堆”出来的,不一定要靠人口流人。


事实上,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反而冻结了房价下跌的空间。


201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第一次出现下降,但同时却出现了新一轮房价爆涨。这预示着房子的“资产属性”开始大于“居住属性”,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与人口数量无关了。


目前,经济发展指标仍然是地方政府的NO.1,对于一线城市的政府而言,如何在控制人口的同时,又不影响经济发展,才是人口政策的核心。


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人口结构上想办法,用较少的人口,创造出更大经济总量,继续推高“经济—人口比值”。


这就是“高端人才引进政策+高房价”的组合武器。



高房价对本地居民利弊相抵,但对新移民的伤害很大,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移民税”,所以地方政府对控制房价的积极性并不高。


相反,高房价可以帮助一线城市政府实现“腾笼换鸟”。


低端劳动力在贡献了几年GDP和税收之后,仍然无力购房,就会选择离开,为城市再贡献一次宝贵的人口指标。


这些人口指标用于高端人才的引进,提升了城市人口对房价的承受能力。


高房价产生的土地收入,又让地方政府有能力帮助原有低收入居民解决住房问题,减轻房价调控压力。


其实政府想控制房价,哪有控制不下来的?关键是要付出多大代价。


城市人口的自然迁出,会拉低房价,但城市人口的强行控制,并不能降低需求,这就是人口越控制,房价越坚挺的原因。


所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如果你从事的行业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如果你能挺过一开始最艰难的几年,或者你有置业的能力,希望资产保值增值,那么一线城市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6、总结


总结一下本文的几个观点:


第一、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是国家安全的需要,这两种力量的相应作用,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两股原动力。


第二、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政府的管理自信心也越来越强,相信未来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只会越来越严格。


第三、目前一线城市中的深圳和广州还有人口控制较松的时间窗口,二线城市还是人才引进政策的时间窗口。


第四、在经济规律和行政手段的双重作用下,北京、上海只能在房价控制与人口控制之间玩“跷跷板”,最好的结果就是在控制房价不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不断优化人口结构。


来源:职场心理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年轻人该选择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作者:冯仑

来源:本文经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fengluntalk)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一个选择,会怎么做?


据说北大有一位奇才,他发现每年春运的时候,一票难求,于是就开始琢磨怎么解决这个难题,他把售票员与站点之间的关系,每个窗口的上下班时间,售票人员的信息都研究透了,之后就在北大开了个窗口卖火车票。他的口碑很好,买票方便、服务周到,在他这里一定可以买到票。


可他还是放弃了卖火车票这份事业,选择去念哲学系的研究生。别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哲学,他说觉得自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每天都会问自己一个哲学的终极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很正常,人活于世,经常会面临一些两难的选择,会遇到终极拷问,但又必须做出选择。拿人生头等大事买房子来说,选择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同样是个哲学的终极问题,但更是个经济问题。


1


有些网友留言问我:自己出身于小城市,现在在一二线城市工作,手里攥着爹妈给凑来的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到底应该选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在小城市买一套房?


手里有一百万,在老家这些钱能存款买房,但是在一线城市,可能连买一个开间的首付都不够。北上广深的「老破小」,怎么能跟家里的豪宅相比?可是打拼这么多年,又不甘心回到小城市,该如何选择呢?


有这样问题的人,一定是有那么一点积蓄,但也不是很多;至于那些完全没有能力购房的人,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记得《奇葩说》讨论这个的话题时候,有个选手说,可以在大城市一张床上奋斗出小城市一套房。这相当于一个吐槽的答案,其实没有太大价值。



2


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 GDP 处在 4000—8000 美金这个阶段的时候,房价每年都会上涨百分之五到十,目前国内大多数二线城市的人均  GDP 都处在这个阶段,因此总体来看,房价还有上涨的空间,但当人均  GDP 达到 12000—15000 美金之后,涨幅就会相对趋缓,甚至停下来。


如果这个时候在一线城市买房,就必须慎重,如果不是自住而是投资的话,那么尤其要慎重;理论上讲,如果你买小城市一套房,在未来的某一个阶段,房地产仍是三四线城市重要的经济成长动力,对这些城市而言,人均 GDP 离 8000 美金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是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再加上现在整个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高品质楼盘的供应也越来越多,大地产商也开始关注这些市场。


▲当大城市 GDP 达到一定程度时,房价趋于停滞


3


所以如果能在三四线城市买到品质较好,位置核心,城市交通方便,配套很齐全的住宅,未来升值潜力是有保障的。房产的价格除了前面讲的 GDP 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很重要。


第一,新房和二手房的销售比例。目前在北京,每成交两套房的话,就有一套二手房,一套新房,这意味着一手房和二手房的交易比例到了1:1。在纽约,假如一天能卖五套房,有四套都是二手房,一旦达到这个饱和度,新房的价格要想涨上去实际上比较困难。


第二,是人口。一个地方的人口如果绝对数在减少,那么这个地方的房价就没有支撑。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城市的人口每年都有净增加的数量,那么这个地方的市场是有支撑的。


第三,一些预期也很重要。比如政策规划,甚至是偶然因素,使这个城市的生活工作的空间距离发生了变化,由于大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聚集效应,预期可能会上升。预期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当下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到价格。


如果你买小城市的一套房,上面这几点都会提高未来房产价值,不论是自住还是投资,相比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要更划算。


▲《白蛇》丨房子意味着一切


4


如果是做投资,目前看与其在一线城市买房,不如在一线城市租房,用省下的钱,在二线城市买一套长期拥有且可以升值的房子。当然,如果你在三线城市,房子的价格还不到一万一平米,有一百万的话,甚至可以买两套,或者三套,再加上按揭贷款,杠杆,到最后,甚至可以做一个住宅再加上商铺的组合。


那样,未来增值机会和成长的机会都会比较多,风险也不是太大。作为长期投资,显然是更合适,而不用纠结于蜗居在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当然,不论是从目前政策释放出来的信号来看还是发展趋势来看,房子早晚会回归到居住的本质。


▲《武林外传》丨以房论成败


我刚才讲到的纯粹是从个人投资角度来看,而撇开了一些具体的个人因素,比如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工作,孝敬父母等等。仅仅从经济行为来看,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问题。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任何的帐都能算清楚,任何经济利益都可以计算,但是从哲学上就很难讲了。尤其是把哲学当中的辩证法讲进来,其实一切都是又有解又无解,一切能确定又有两面性,所以哲学家讲不清楚这件事,而经济学家是可以的。这只是从经济学角度帮助大家理解,应该是选择小城市的一套房还是大城市的一张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