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洋气的城市,上海经济真相:没钱的城市,艰辛的白领,滞涨的房价

2017-11-22 文琳阅读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上海:中国最洋气的城市


本文摘自“网易浪潮工作室”,欢迎关注他们。


说到“洋气”,今天的上海依然是大多是中国人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城市。


19世纪“洋气”从上海滩登陆中国,今天依然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中国上续两千多年的春秋辨夷夏,到晚清的时候开始转变态度。“洋气”这个词一开始是笼统概括来自外洋的新鲜事物。后来西方势力撤离中国,“洋气”也有了“文明”、“现代”的更多内涵,而上海始终是这个词的最佳诠释者。


上海的洋气,到底是怎么来的?今天的上海,真的有人们说的那么洋气吗?



村炮修炼手册



今天我们说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什么扼内河航运与海运枢纽,古代的农民听了肯定想打人。距今150年前的上海县,还看不到任何洋气的迹象。


当时这群农民定居在低矮的冲积平原上,不仅有水灾和台风的侵袭,海潮的冲击也使土地常含盐碱,不宜种稻。元代设县后,上海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大量农民由于土地贫瘠而缴不上赋税,被迫远走他乡。上海农民为数不多的谋生产业是植棉和纺织手工业。


蜡像。晚清上海弹棉花的生意人 / 视觉中国


虽然上海积累了一点工商业基础,但是直到清末,同富饶的江南邻居相比依然相形见绌。清廷重内河轻海运,鸦片战争后,英人想将中国的部分港口城市纳入自己的世界贸易体系,他们看中了上海。朝野上下看到英人选择上海而放弃了苏州,甚至有些小庆幸。


当时谁能想到,这样的上海有朝一日竟然会成为全世界最前列的五大都市之一?为什么这样的上海,会与“洋气”扯上关系呢?


1928年的上海外滩 / Wikimedia Commons


上海的“洋气”,一开始特指伴随洋人进入的新事物。虽然租界是家国耻辱,但踏入租界的上海人不得不承认:现代城市的先进文明让人心旷神怡。


租界里浓缩的种种现代城市文明,对久蒙野蛮落后之名的上海人是直观的刺激,启发了变革的欲望。以公共卫生事业为例,19世纪60年代初就有知识分子呼吁引进先进卫生设施,到20世纪初,华界效法租界的管理方式,体制规章已经达成一体化。《申报》赞“大街僻巷均极洁净,居民便之”。


当时上海兴起了一系列市政改造运动。洋人每把新事物引入租界,上海县城一定紧跟其后,从浚河、排管、修路,到自来水、煤气、电灯。士绅与普通居民在改造活动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报刊等大众媒体则极力渲染着浓缩在北边租界里的西方新气象。


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有关新事物的信息。图为人们在图书室阅览报刊 / 上海图书馆


我们衡量传统城市的现代化时,往往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城市功能改造,第二是城市格局改造,第三是新的意识形态的占领。对租界的一系列效仿活动也已逐步渗透到价值取向的层面。


租界一通电,华界立马翘首以待。闸北电厂甫一落成,立马普及夜间开工。二十世纪初西方新式交通工具在租界普及,《申报》即登呼吁,号召在华界推广以节省交通时间和便利货物流通。来自现代工业文明的组织方式和基本观点已可窥一斑。


20世纪20年代上海市的公共交通工具 / Wikipedia


外侨在上海的生活方式,也引得上海居民竞相效仿。时人最推崇有西方老绅士之风的上海“老克勒”(“老”在上海话里是很,非常的意思,“克勒”来自英文“Carat”或“Class”),一身笔挺西装,脚蹬锃亮皮鞋去咖啡厅,是上海滩顶洋气的人物。而那个时候谁要是不会用刀叉,就和苏北乡下人没两样。


近代上海在城市现代化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大量来自仿效租界的结果。而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最前线,并不是个巧合。


没有根的上海人



既然租界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可是晚清那么多租界和口岸,天津、青岛、武汉……为什么西方文化只有在上海才最大规模、最系统、最迅速地扩大了影响?


这是因为开埠以前,上海就是传统文化精英真空的城市。


宋室南迁后,中国的江浙一带长期是全国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上海在这之中是一座孤岛。由于地缘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设县晚,流动人口大,上海没有形成传统社会担任精英文化对平民文化控制角色的士大夫阶层。


上海历史短,文化保守性差,与广州、福州、天津这些聚集传统士绅集团的区域政治文化中心不同。开埠以后,西方人进入上海,要比在广州和福州顺利得多。


其实说到贸易条件,广州显然更胜一筹。1757年至《南京条约》签订前,洋商仅能在广州一口通商。然而正是这种既有的经验加剧了华洋矛盾。广州的海上贸易长期建立在中国全盛王朝的朝贡体制上,官绅对“番鬼”有居高临下的憎恶与排斥。整个19世纪40年代,英人深蹈广州社团与士绅领导的反入城斗争,门都进不去。他们在福州也同样碰了壁。


洋人焦头烂额地来到上海,顿时感觉轻松许多。他们这样描述当地人的特点,“广州人如果能对外侨冷淡,我们就觉得很好了”,而上海人至少“愿意和外侨半推半就地接近”。


这里讲的“上海人”,已经不是上海本地人。如果按照出生地划分,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其实没有太多土著。上海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外来移民不断扩充、参与到上海人队伍中,不断合流西方文明的过程。上海基本上一直是一个移民城市。


上海这种特色的里弄就是为移民设计的。从周边移民到上海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外国的房产商就趁机设计了这种狭小经济的民居。石库门里弄是上海民居住宅的基础,最多时约占60%—70% / 视觉中国


有明确人口记载的上海人口发展史从1355年开始,以1850年为界。1850年前,上海人吃尽海溢、水风灾和倭寇的苦头。从1355年的30万到1816年的52.6万,年均人口增长仅1.2‰,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商人货尽即归,选择定居上海的人并不多。


1850年后,上海人口发展出现了急遽增加的局面。无论是太平天国战事、小刀会起义,还是连年饥荒,都促使大量移民涌入上海谋生。工商发达、生活便利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心城市吸引了前来投资和作乐的富商巨贾,渴望新知的青年学子,下层青年则在这里寻找创业的舞台。


1840-1936年的上海人口。图表内数字1=人口一百万 / 《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当时上海租界与华界一市三治的局面,存在大量政治控制的缝隙,对移民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1845年上海开辟英租界,1849年软弱的上海道台麟桂在交涉下同意开辟法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成为上海公共租界。两租界与华界对对方区域发生的事情高高挂起。当时上海在国际上的称号是“冒险家的乐园”,亡命者、罪犯、流氓都可以在三家分管的缝隙中找到容身之所。


上海“魔都”的叫法就是这样来的。1923年日本浪人作家村松梢风初访上海,在游记《魔都》里描绘了当时一市三治的格局。在序言里他慨叹,文明的光辉如何照耀着罪恶的巢穴,极端的自由,极端的痛苦,极与极的现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巨大的“魔都”。


上海两租界和华界并立的局面 / McGill University


移民社会使当时的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熔炉。中国各地文化在异质的西方文明面前半斤八两。西人将欧美的物质文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带到租界这片东方世界的西方文化飞地,通过租界展示出来的现代城市模式,租界与华界的可观差距,使西方文明在移民群体间获得了更多的认同。


上海人更看重规则与契约,而非情感同友谊的纽带。这种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当年商业都会的发展,今天重视公平与秩序的人们依然更乐于同上海人共事。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聚集大量跨国公司总部 / 视觉中国



被物化的上海



当我们在谈论上海的“洋气”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完成了传统市镇向近代大都市的转型,和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同步。中国大部分地区依然为贫困的农村占据,上海则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最洋气,最具有现代魅力的地方。


当时的上海,不仅是内地城市争相效仿的物质文明集中地,同时有极强的文化生产力。上海的大众传媒产业最早崛起。报纸、杂志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怒发。1949年前,全国铅印书刊中50万令(相当于500张标准纸)有20万在上海。而上海还有66万的胶印能力加成。


上海还生产了大量名噪一时的文化产品。即便对老电影不了解的人,怎么说也能哼上两句周璇唱的主题曲《天涯歌女》。上海的大量通俗文学与影视作品建立在都市背景下的都市生活,将这座城市的摩登神话源源不断地输往内地。大部分人根本没到过上海,上海的洋气却已经深入人心。


上海电影博物馆里展出的老电影切割机 / 视觉中国


1949年解放后,上海后接受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空间上,外滩从殖民势力枢纽和金融中心变成人民政府所在地,昔日的冒险家撤离了上海,南京东路两边是国营和公私合营的大店招牌。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在功能上转向生产型。工人阶级成为这座城市的领导阶级。


工业数据记录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与转型的胜利成果:1958年,上海的工业产值增加到171.3亿元,一年增加的产值比1949年全年的产值还要多。重工业规模也十倍于1949年。十年前,上钢一厂只有一座半烟囱,现在烟囱是六十七座。工人新村也在上海纷纷兴起。


当时人们提到上海,就是一个工厂,以及工厂产出的各种好东西。上海有好的自行车、好的手表、好的收音机。上海人这个身份的优越性,已经由文化上的优势,转变为物理距离的优势,他们在中国离工厂最近,能最快得到好东西。


今天远眺上海宝钢 / 视觉中国 


从上海下乡的大批知青代替了当年的大众传媒,成为物质文明的实体代言人。在稻田里插秧的时候,他们穿着高筒的胶鞋,会用煤油灯煮咖啡。这种印象尤其固定在服装上。全国纺织在上海,知青们往返于上海与地方之间,将新面料、新装饰的讯息带给全中国。


浦东开放后,上海接续起一时断裂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地位,重新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时过境迁,东方明珠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对现代化建筑的第一联想。随着人们的物欲逐渐合法化,作为消费空间的上海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与物质的崛起与复归相对的是,上海再也不是那个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了。1980年,上海相对的印刷比例已经下降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实体书比例仅占8%。上海本土文化产业凋敝,新时代的郭敬明们已经取代了当年的亭子间作家。


从九十年代开始,上海就陷入一种“怀旧热”。新上海人大踏步向前的时候,老上海们一本本地重写上海的近代史,一件件地死守老克勒的生活腔调,一遍遍地强调上海话的特殊性,心里爬满失重的焦虑。


上海的“洋气”退到物质标签,现在等着一个蓬勃的深圳去撕掉。


2009年4月8日上午,上海百年老桥外白渡桥整装后重新开放。大量市民闻讯前来, 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 / 视觉中国


对大部分外地人来说,沿商铺林立的南京路步行街一路往东,可以一直走到外滩。上海繁华的物质文明,在这条线上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交汇,“上海还是这么洋气!”


然而对上海人来说,一个洋气的时代,已经落幕了。


上海经济真相:没钱的城市,艰辛的白领,滞涨的房价

来源:老蛮评论(laomansay)、股票说(gps0101tmt)



百年烟花冷,上海经济的衰落


2001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529亿,当年上海GDP为5210亿,占比10%;到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2277亿,对比当年度19196亿的GDP,比值微弱上升到12%。10年下来,号称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经济对金融业的依赖度只上升了两个百分点,金融中心的地位实在有点名不副实2001年上海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55亿,占GDP比值为11%,到2011年增加到3041亿,占GDP比值为16%。这十年里,上海经济对批发零售这类商贸业的依赖程度提升了5个百分点,这显示上海作为全国商贸中心的地位在加强200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2167亿,占GDP比值为42%;到201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7208亿,占GDP的比值微弱下降到38%。这10年里,上海经济对工业的依赖程度只下降了4个百分点,但工业依然是上海最重要的产业部门,2011年上海工业的经济规模比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总和还要高出10个百分点。整体来说,2011年的上海依然是一个以实业为主的城市。 


然而之后风雨突变,2011年之后上海工业产业的地位迅速下降,陷入了萧条之中。到2015年,只不过经历了短短的四年时间,金融业增加值4052,对比当年度24965亿的GDP,比值16%。批发零售业增加值3826亿,占GDP比值15%。2015年上海工业增加值7110亿,竟然还低于2011年的7208亿,占GDP比值剧降到28%,而金融和商贸业占比合计达到了31%,已经超过了工业的比值。伴随着上海工业陷入萧条,上海经济同样丧失了增长性。2011年至2015年,上海的GDP名义增长率仅为30%,而全国的名义增幅为44%,上海的经济增速,已经显著低于全国的均值。其他几个一线城市,北京同期名义增幅为44%,广州47%,深圳还能达到52%呢。这么比起来,上海经济的孱弱,真是无从掩饰


在实业一片萧条之际,2015年上海金融系统的各项存款余额突然出现暴涨,涨幅之大,令人目瞪口呆。2015年上海各项存款余额10.38万亿,相对于2014年的7.39万亿,增幅高达40%,增量高达3万亿而同期上海的GDP只不过是从23560亿上升到24964亿,名义增幅只不过5.9%,比同期中国6.3%的GDP名义增幅还低。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GDP大致上就是全社会所有经营主体的毛利润之和。存款余额大致上应该是伴随着全社会的利润增长,伴随着GDP同步增长的,但是现在,上海的存款余额增幅,竟然是GDP增幅的7倍。在上海的实体经济一片萧条之际,城市的现金总量却暴增了起来。唯一的解释,当然就是全国的避险资金集中到了上海。

 

这一组存款数据需要对比。全国2015年的各项存款增幅为19%;钱倾天下的北京,2015年的存款增幅为28%,广州的存款增幅更是只有21%,这两个城市虽然较全国的平均增幅来说,高了一些,但也没高到离谱的程度。唯一能和上海相比的是深圳,地下钱庄生意做得如火如荼,中国老百姓资金出逃的首选地,2015年的存款余额5.58万亿,相对于2014年的3.74万亿,增幅高达55%,增量2万亿。这么一看,上海这种离谱的存款增幅,其原因当然跟深圳一样,无非就是借助上海自贸区的对外通道资金出逃罢了。


另外,3万亿的资金聚集上海,一定会推高城市的资产价格,促使上海的房价暴涨。2014年上海商品房销售均价20949元/平米,较2014年的16787元/平米,暴涨了25%。然而,在这笔三万亿的资金涌入上海之前,伴随着实业萧条,上海的地产市场事实上已经横盘很久了。2011年上海商品房均价14464,对比2014年的16787,3年来的合计涨幅仅16%,年涨幅只有5.1%,也就勉强跟上了通胀率罢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然而一场资金洪流,改变了一切。2015年暴涨的房价似乎掩盖住了上海实业萧条经济停滞的种种问题,令虚荣的上海人骄傲得要命。然而这种暴涨,实质上也只不过是虚火而已,一定不可能持久。

写到这里,我必须要问上海市民们一个问题:这座你们热爱到骨子里城市,已经萧条了整整四年,在这个背景之下,你们是希望继续推动地产虚火,令它越烧越旺,最后玉石俱焚,将百年以来积累的财富,全部化为灰烬;还是希望及时扑灭虚火,壮大实业,将延续了百年的实业强国之梦,落到实处呢?



上海经济,能承受得起这种房价暴涨吗?


2016年上海的房价当然也有一波飙升。按区域划分,上海内环以内的房价涨幅不算特别厉害,均价从8万左右涨到了10万左右,涨幅25%。这也是由于这种价格本身已经很贵了,再涨下去反正也没人接盘了,目前这个价位已经相当于博傻,而傻子已经快不够用了。


涨幅最高的是内外环之间,从3万5涨到了5万,涨幅高达40%。这种区域最合适发挥想象力,各路炒家都相信这个区域是所谓的人口、配套与产业优先外溢的区域,未来将会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外环以外,实在是过于偏远,宽阔的马路上连车都见不到几部,想象空间还不够,所以涨幅也不算特别厉害,从1万6涨到2万左右,涨幅同样是25%左右。脱离城市的产业经济实际萧条状况而飙升的房价,将会对孱弱的城市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导致城市经济日益萧条。


说说制造业吧。上海工业企业2016年的亏损比率为21.9%。每100家上海的工业企业,在2016年有22家亏损。对比2016年全国的工业企业亏损面11.9%,上海的工业企业的亏损比例比全国高出了一倍,这当然不是什么良好的数据。


在从业人员数据上,2013年是上海制造业容纳就业人员的峰值年份,367万人,此后逐年锐减,到2015年下降到351万人。有16万工人自此失业,并且在全国的制造业普遍萎缩的今天,他们也绝无再次实现就业的可能性。


对于工业这种事,骄傲的上海市民当然是不关心的。


他们一厢情愿的相信,只要有金融和房地产,就能维持这个2420万人口的城市的繁荣。行,我这次一定会把上海的老底撸出来,让上海的小清新市民好好的丢一回脸。(另外,第三产业领域里:文体娱乐业的利润暴跌57%,也不要特别吃惊了。萧条总是从文体娱乐领域开始的。同时,互联网行业利润暴跌24.6%)


我直接给出结论吧:上海已经丧失资金的聚集能力了。


老蛮评论(laomansay)认为:


截至2017年10月底,上海各项存款余额为112100亿,较去年底的110511亿,增幅仅剩下1.4%。这种增幅是什么概念呢?中国10月底的存款余额较去年的增幅为8.3%(168.50万亿/155.52万亿),上海的资金增幅,连全国整体增幅的五分之一都没有!至于同期上海的各分项存款数据,同样不算好看。最关键的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上交所、各证券基金等机构存款),出现了显著下降,截至10月底的降幅为7.9%(2.00万亿/2.17万亿)。要知道上海作为我大中国的金融中心,各类投资机构星罗密布,汇聚了全国的流动资金,流入股市、汇市、债市等等领域。这些资金,都会在上海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中体现出来。然而今年以来,上海居然就出现了近8%的资金数据降幅!而同期我大中国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的增幅高达13.2%(14.65万亿/12.94万亿)!这么一比较,上海金融业今年的萎缩幅度,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居民的存款数据同样不乐观。截至10月底的上海居民存款较去年底的增幅2.0%(2.56万亿/2.51万亿),而全国同期增幅为6.0%(64.27万亿/60.65万亿)。可见上海的老百姓整体上也挣不到钱了。幸亏上海的企业还能追上全国的平均水平,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幅,上海为4.1%(4.69万亿/4.51万亿),而全国为3.8%(55.11万亿/53.09万亿)。


当资金不再流入上海的投资领域,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服务于投资的高级白领行业,也就是“商务服务业”,即投资顾问、策划、财会和法务行业。2017年1-9月,上海商务服务业整体利润636亿,较2016年同期的771亿剧烈下降17.5%。这是上海自从2011年开始提供分行业利润统计数据以来,商务服务业第一次出现利润下降,并且第一次下降,就是如此大幅度的下降。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商务服务业是上海最重要的第三产业,没有之一。在上海856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中,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口高达131万人,远超金融业的35万人和房地产业的50万人。恰恰是庞大的商务服务业人群的存在,能提供完备的从策划咨询到会计法务的全套金融服务,才保证了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然而这些精英白领们,今年第一次遭遇了真正的寒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房价从今年3月份之后就停滞了,到9月份之后,开始有些顶不住的高杠杆炒楼党大幅降价抛售,虽然也还不算是主流,但抛售毕竟已经开始了。整体来说,3月份之后,上海的整体均价就停滞在5万,眼看着就往5万以下走了。在价格停滞的同时,成交量剧烈萎缩,无论一二手房,今年1-10月的成交量同比去年同期都减少了6成以上。关键在于,上海的地产调控政策并没啥特别出彩的地方,无非就是针对购房客户的限购限贷,针对地产商的限售限签之类,都是随大流的调控手段。连加息以及直接禁止外地户籍客户贷款之类的金融大招都没用上,更没有限制业主转让的所谓“冻结”政策。在2010年之后的屡次地产调控中,这种随大流级别的调控手段对上海这样的金融中心来说毫无作用,根本无从阻止上海的房价持续稳定的上涨。因此很多人接受了“京沪永远涨”的论调,他们深切的相信,无论如何调控,上海房价总归是一定要上涨的。然而现在这种简单的调控,就把上海的地产市场打进了极度萎缩的状态。在这种萎缩现象的背后,无非是上海第一次丧失了资金的吸引力,丧失了金融中心的地位罢了。


当然,在这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为什么上海竟然没钱了?在这里我给出的解释是:这个城市的房价泡沫,恰恰就是将资金赶出这个城市的原因。当上海人纷纷以内环10万中环8万外环5万而骄傲的时候,真正的企业家群体,正在为剧烈上涨的房租成本焦头烂额。随着他们的撤离,资金当然也随之撤离,并因此给上海的房价泡沫带来了真正的冲击


我最后的问题是:这个几乎没有了增量资金的城市,还能如何维持房价泡沫?回归实业之路,重新让“上海制造”之名响彻中国?这个话说起来真是连上海人自己都要笑死。要知道由俭入奢易,现在玩惯了金融的上海人,那真是已经对制造业深恶痛绝,必欲除之而后快。当这个城市的金融之路走到尽头,我真是对它的炒楼党们拿什么去付按揭款,充满了好奇啊!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

  1. 【读报时间】2017.11.22星期三农历十月初五

  2. 东北的地缘政治地位到底有多重要?

  3. 中国铁路重大改革,正式告别路局时代!

  4. 全国竟然有480多个地方政府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其中包括副省级城市,领导坐飞机高铁都受限

  5. 没买车的狂欢吧,公安部重大宣布!

  6. 一夜变天!刚刚,金融委第一枪,百万亿大变局!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点击下列文字可以查阅

  1. 王沪宁:一座知识分子难以企及的高山

  2. 商务部:2017年Q3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

  3. 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

  4. 2017年数字化汽车报告

  5. 为什么汽车工业对一个国家来说很重要?

  6. 四大汽车集团覆灭前夜(深度好文)

  7. 工作第六年,发现前五年坚持的全错了

  8. 联合国曝光AI杀手机器人,这可能是你见过最恐怖的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