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wenlin-yd Intro 分享最实用的企业管理、金融、投资、税收、财务及生活常识等知识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作者:万喆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澎湃新闻 在春节快到之前,想必大家都是无心工作一心想要放假回家了吧? 之所以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我天生不爱工作只想假期,主要原因是,既然各路快递小哥也已经纷纷进入了休假时光,感觉生活已经进入了无可留恋阶段,不去休假简直无以疗伤。 是的,快递小哥也不放过,人就是这么爱攀比。 踏上归家的路,许多人开始忧愁的,也是攀比。大家纷纷吐槽,总有一些爱攀比的亲戚,在全家难得欢聚一堂围炉而坐温馨快乐的时候,冷不丁就打开了攀比的潘多拉魔盒。 经济学大攀比 爱攀比亲戚的主题是,经济学。 首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对你,主要进行你的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水平分析。 讨论你的收入是必须的。你每个月工资多少?有没有奖金?年终奖拿了多少? 这种问题已经会让很多人心痛胸闷了。然而你要知道,单个数据无法定位你的状态分析。所以,接下来,还需要讨论你的消费。你有没有房子?有房子的话,房子有多大?房价是多少?每个月还贷多少钱?没有房子的话房租怎么样?租的房子在哪儿?上班这么远你有车吗?买的什么车?养车贵不贵?开门见山,言必有中。 如果说对于微观经济学你有点儿头大,接下来你会更头痛欲裂。因为,接下来是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表现为人口增长对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条件对生育率的影响以及人口增长的经济决策等。 所以,讨论你的婚姻状况是必须滴。你结婚了没有?怎么还没有小孩? 这种问题已经会让很多人肝胆俱颤了。然而你要知道,表面情况难以挖掘出你的真实影响。接下来,要深入讨论你之所以单身无熊孩子的根源。你到底有没有女朋友?没有女朋友是被女朋友甩了还是压根儿就没有女人看上你?有女朋友为什么不结婚?单刀直入,刀刀见血。 行为经济学解释 关键是,即使你说这些你都已经有了,还是会有问题源源不断而来。你的经济状态永远不可能看起来完美无缺。总有人会怀疑,老婆那么年轻,是不是真爱你,会不会是为了你的钱? 经济学家对此早已经有解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的参照依赖效应就指出,我们多数人对于得失的判断并不取决于对象的绝对价值,而是取决于心理上设定的参照点。  当生活中涉及到利益的时候就总是会下意识的寻找一个参照点来评价当前的得失,如果得到的比参照点要高,我们就认为是获益的,反之则是亏损的。 参照依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预期”,比如说一家店卖雪铲,突降大雪后将价格提高,大家就会觉得店主是奸商。同样,如果一家店的商品标有很高的原价,再标注一个很低的折扣,大家就会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 行为经济学对抗行为经济学 可见,如果真有亲戚一直刨根问底难以相信你过得还好,主要问题在你,你一定在过往的日子里给了人家一个“很衰”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参照点与现实信息相距太远,让人无法相信。 所以,一种方法,就是拉高起点,赶紧想办法把参照点提起来。其中,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把撒钱,让大家对你的印象从“土”变成“土豪”。 不过,想要改变这种境遇,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尽量拉近参照点和现状的差距。你想让人觉得你好像并不容易,但是你又并不落魄,你没有钱但是有希望,你没有生活但是有梦想,那么,小小卖惨、克制炫耀、含糊不清,一面表现得好像不缺财富,一面又表现得好像生活紧缩,深藏不露,让人捉摸不定,是你最好的方式。 总体而言,这两种办法都很不错,你会发现,胜利来得如此容易,亲戚们再爱攀比,也既不能知道你到底混得怎么样,也不能知道自己应该要对你怎么样。 宏观经济学大抗争 也有很多人会觉得,这种教程很不实用。毕竟,大多数人常常在生活中被骗得找不着北,哪儿能够有这本事骗得别人都相信自己把自己都骗相信了呢? 没有关系,当有人问你关于收入消费结婚生子问题时,你可以痛心疾首地告诉他,你这个问题可真是太好啦!问得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这是当前全国、全球人民都关心的问题! 你看看,为什么现在大家一说年轻人就要说结婚的事儿?为什么一说结婚的事儿就要说到买房子?一说到房价到底会怎么样就说不出话来?重点是我有没有买房买了几套房!我要是十年前买了房……我要是二十年前买了房…… 你说说为什么我们的房价这么贵?到底是会涨还是跌?到底是应该现在买还是以后买?所以说,战略方向很重要,走错了方向,风再狠,你也上不了天。 攀比理论需要孩子救场 经济学中有个攀比理论,说的是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 因此,当你遇到更多的亲戚攀比现象时,应该先感到高兴,这说明大家变得更为富裕了,你也变得更富裕了,或者说,在大家眼里是这样的。 而且,这种现象也不只在亲戚间发生,在整个社会中都多少会有。比如在平时工作中,你也会难免与同事、上下级、同行们暗暗较劲,力争上游。 与之相比,亲戚间的攀比更加短效,尤其在亲戚数量日渐稀少、人们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的当今,这群与你相距甚远的人,其主要攀比对象一定越来越不再是一年难得见一次面的你。    真实的场景无非是,一些理论上应该亲近的人,其实并不清楚你的状况,大家济济一堂,需要表现出极度的热络,否则就是冷场,他们并不会真的将此特别放在心上,你也不必特别当真。 至于流转最广、最久、最让人“恐惧”的“逼婚”问题,则非常容易解释。要知道,无论你们的场子多么冷,只要你有一个孩子,一切就迎刃而解。 孩子成为社交利器,在生活中可以拯救家族聚会,这大概也是大家把生孩子加入攀比要素的原因。 孩子的确非常重要,很多人现在都流行问:“你生二胎了吗?”可能也是因为,当你的一个孩子渐渐长大,不再受逗弄之后,需要新的“冷场小救星”。 什么是春节的真实意义 攀比效应难以完全避免。你需要发现,你怕的不是攀比,是尬聊。你怕的不是家乡,是交际,你怕的不是亲戚,是自己。而更关键的是你会发现,这些,即使离开了春节,也依然存在。 正如经济学中发现,收入提高并不完全伴随幸福感的提高。我们在社会经济带来的人际关系形态转变中,有些迷失,这才是主要问题。春节就是一个迷茫的缩影。 当你那些关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对抗尬聊手段,在一个熊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油腻浮夸,我不禁想到,能够解决我们幸福感的,始终是感情的融洽度,而能够解决感情融洽度的,始终是人。春节的真实意义,也本在于此。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点击下列文字可以查阅 文琳给大家拜年啦!感恩一路陪伴帮助我的人 投资界大佬年夜饭 | 你是谁的“菜”? 春节习俗中英对照,附春晚节目单英译 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这是我见过最动情的答案 为什么过年要有仪式感?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教你一招,过年水果蔬菜放到正月十五都不坏!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