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城市会成为新一线?

2018-02-20 文琳阅读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导语

人口分布是特大型城市出现的主因。从人口的角度,不难推断:除了已有一线城市的地区,黄河中游、华北北部、长江中游、四川盆地、关中平原、黄淮地区、长三角两翼、东北平原具备人口集中的要素。

来源:唐史主任司马迁(ID:TQ301024)


近两年,社会各界常讨论“新一线城市”话题。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程度显现还有差距,未来城镇化进程加速,更多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陆续跻身一线城市是必然趋势。


大部分的新一线城市名单都是基于经济实力进行排名,但这些指标都无法真正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


在笔者看来,想要知道哪些城市具有发展成一线城市的潜力,应当先搞清楚现有一线城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先把三个能产生一线城市的地块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由来讲清楚,再进行新一线城市的讨论。



一、“城”与“市”


于笔者而言,要讨论城市问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城市。


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了“城”的来由。做一些坚固防御,君主安全得以保障,在城墙外再做一些简单工事,让民众得到基本保障。


那么“市”呢?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最早的“市”其实就是物物交易,并不依赖于固定的地点,等到生产力发展,物资剩余程度提高后,才有专门的集市,并且依托“城”发展出来“市”。


比如北京和上海,北京以“城”的角色为主,所以要疏导产业和人口。而上海,“市”的角色比较重。在京津冀一体化推进之前,整个华北供给北京,典型的大城小郭。而上海和广州则辐射周边,典型的小城大郭。


二、一线扎堆的珠三角


北上深港广这五个城市(台北暂未计入)是现有的一线。从地理位置上看,深港广三个扎堆在珠江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物产的角度来看,珠江流域能承载人口量较大。这点很容易接受,即使是在人口大省里作比较,也只有山东和江苏的常住人口密度可以与之一拼(这还是在没有计入香港和澳门人口的前提下)



如果再考虑4000万+的流动人口规模,人口规模逼近1.5亿,且人口密度在直辖市之外拔得头筹。所以,从人口角度分析,珠三角出三个巨型城市是可以接受的(同等人口规模的只有长江口的沪宁杭了)


从经济规模上来分析也是一样,都是基于经济圈已经形成的事实上来分析,没什么新意。所以,笔者要聊一下:


为什么珠三角有三个一线城市?



除了农耕条件好以外,贸易是人口规模得以保持的重要因素。从明朝开始,广东沿海的贸易地位已经确立,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出于稳定统治的考虑,只留下广州一口通商,这相当于是进出口贸易垄断。于是广州孕育出了富可敌国的“十三行”。富到什么程度呢?“十三行”的伍秉鉴曾经是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鼎盛时期,伍家的财富达到2600万两白银,而同期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


如果用2017年,17.2万亿的全国财政收入来换算,伍家的家产则达到11.2万亿人民币,约1.78万亿美元,占国家外储的一半,是马云的45倍。而这只是“十三行”之一。


随着鸦片战争战败,香港割让五口通商,以“十三行”为代表的广州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尤其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一边是广州的“十三行”大火,另一边是香港逐步取代广州的贸易地位。


而香港的兴起,一方面是英帝国在远东的据点功能(城),另一方面是对华的自由贸易港功能(市)。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甚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对华封锁期内,香港都继承着部分“十三行”的功能,即中国对外贸易的通道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功能)。这也是香港繁荣的基础。



而后,随着深圳设立为特区,改革开放开始释放这片土地上的生产力。深圳的历史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便是设立特区到1997年,这段主要是依托香港,追赶广州(发展基础产业和城市规模)。


而1997年之后则是开始追赶香港(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竞争地位提升)。


而将达到香港和广州的等量地位后,则是协调广州和香港,进行城市再分工,融合为大湾区。


也就是说,现在的大湾区,从贸易地位上来说,就是更有分工地,更有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地重现“十三行”的荣光。


贸易发达的地区,思想上会体现为包容。在广州贸易地位最高的时候,是包容的,阿訇和基督徒可以在一条街上共存。在香港贸易地位最高的时候,也是包容的,避难的共产党人,抗战需要的药品都可以走这个通道。而现在深圳最包容,他说“来了就是深圳人”。


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有三种不同的包容基因:广州是基于大陆文明的包容;香港是基于海洋文明的包容;深圳是基于互联网和移民时代的包容。


三、 不好融合的长三角


和珠三角同样地理位置优越的,还有长三角。历史上的长三角,是个吴国、越国、楚国甚至齐国都要下来争夺一下的地方,所以长三角在历史上就不如珠三角那么好融合。即使在近代统一的过程中,长江依旧是一条放到最后才解决的天堑。



在没有上海的时候,南京是“城”为主,历史上多定都于此,而苏州、杭州则是“市”为主。(历史上杭州也有过“城”的属性,但其实以杭州做都城的王朝比较“短命”,所以在这里不拿以相提并论。)


如果类比“十三行”,上溯历史去找长三角繁荣的第一个写照,应该是唐朝的扬州,也就是唐诗里“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扬州。


在唐朝历史上,扬一益二持续了很长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横向比照,唐朝的长安就是现在的北京,唐朝的扬州就是现在的上海,唐朝的成都就是现在的广州。


扬州为什么第一?很简单,一个是物产和人口,另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隋朝开了大运河。那重点是运河吗?不是,是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扬州,在当时当刻的中国,仅此一地啊!无论是和日本人、朝鲜人还是南边各种国家的贸易,都集中在这。为什么?因为扬州是当时造船业的中心。



扬州的经济地位到两宋时期依然很高,到元朝进攻南宋时,扬州作为苏北门户扛了很久(明末抗清时同样如此)。


而扬州没落的原因不外乎几个,一是战争,和以往的其它战争一样,扬州“城”的角色,决定了兵家必争,太平天国来回来去就杀了好几回;二是兴也运河败也运河,由于清末运河无法全通,自然失去了埠口价值。


说完扬州再来看上海,就很明白了。长江归他,五口通商也有他。英法租界合并成立的“公共租界”是“城”,各种讨生活的人流入成了“郭”和“市”。加上现代铁路的发展,以及工商业天然需要的资本要素流入,自然成了又一个的五羊城。


四、历史上的京津冀


聊完了珠三角、长三角。现在聊一下孕育了北京这个准一线的京津冀。


其实,京津冀是最难讲清楚的,因为很难解释为什么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群可以共生,北京却一城独大。所以笔者会用比较大的篇幅来阐明京津冀。



讲京津冀就要讲华北,如果不划省界,拿一张卫星图来划华北。根据“北”的概念和河流山脉作为自然分别的惯例,那么很自然黄河“几”字右侧,出潼关之后向东北奔流入海的北侧,加在一起,就是华北。但行政区划上,黄河流经的河南属于华中,山东属于华东,多少有些别扭。


现今的华北,在远古时代因为地壳运动,海水能一路灌到太行山脚下。先上一张图:



这张图的左上角有个大陆泽,这就是一亿年前海水能灌到太行山脚下的证据。大禹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河就是黄河,大陆就是大陆泽。


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最北可以从海河入海,最南可以走淮河入海,而它就在上图的各种河道之间摆来摆去。有文字记载的黄河改道26次(这只是下游的,不包括河套、银川这种中上游改道),决口接近1600次。(华北平原就是靠黄河为主的上游来水所携带的泥沙,愣是把海填了,把海岸线向东推出来,读者们可以去看看江苏黄河旧河口,因为没有来水泥沙,海岸线一年向后退百来米。)不断决口摆来摆去,不外乎是北向河床都淤积高了,就改南向流入淮河进黄海,南向河床淤积高了,就改北向流入渤海。其实就是“水向低处流”的自然演绎。


说这一段黄河摇摆的目的是什么呢?上图:



想强调的是:两条黄泛带在黄泛期间,是无法出现大规模城市发展的。甚至陈胜、吴广要穿越黄泛区去北京密云,一下大雨知道不赶趟了,回头起义就打回河南去。


而1128年之前,黄河北向为主,华北平原的城市发展自然受黄泛束缚。1128年河道改南后,加上金元两朝接连经营北京,才初现华北城市雏形。但是由于战乱等因素,华北人口并没有增加,直到明朝开始组织开垦,华北的人口规模才得以上升(期间又被鼠疫怼下去一波)


在潘季驯治河之后,河道稳定,京杭大运河疏通,华北发展速度才快起来。而清朝在明朝之后继续发力,诸如保定等地才得以发展,天津得以出现雏形。



总结一下要点:华北平原独有的地理构造决定了北京和济南之间广阔的地域在金朝之前因为黄泛而无法发展出大的城市。后因漕运发展出保定,因漕运转海运又发展出天津。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北京发展的历程中,会不断吸收整个华北的一切资源,因为一千多年时间里,资源从黄泛区扎堆过来已成为习惯。


这些事情说清楚后,就可以开始讲漕运+驿道之后的时代了。随着漕运变成海运,以及1860年后被迫设立租界,天津兴起,而后基于开平煤矿的开采,唐山兴起。在清末民初这段时间里,天津的发展一直是比较快的,民国的南京政府也一直把天津至于直辖。之后便是日占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人为了更好地搜刮和统治,也筹划建设了一些新的工程,比如北京西郊的新城和天津没完工的塘沽港。



建国后,定都北京,而且一五二五规划都指向要大力发展北京的产业基础。北京很快就超过天津。在天津和北京双城发展的过程,唐山也跟了上来。保定则比较悲催,被铁路枢纽石家庄抢走了一切光环,但更悲催的是唐山,大地震之后一切都要重来。


到八五九五之后,北京的中心化越来越强,天津则相对越来越弱。而从城市规模的角度看,北京也越来越臃肿。在奥运会筹备期间,北京的城市规模是迅速扩大的,且错失了奥运会后城市功能纾解的关键期。


现在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从历史的角度看,就是要把这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集中到北京的元素,一点点地撒到整个华北平原上去,从而孕育出整体质量提升的城市群。


而雄安新区的选址,也是历史的回归,是对黄河河道的回归(引黄济淀),也是保定这个直隶首府的回归。


而在这个背景下,天津是否能够发展为华北的第二个准一线城市,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承担京师之津的功能,服务于整个华北的出海需求。


五、哪些城市能成为新一线


谈完了三个孕育中国一线城市的土地,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命题——哪些城市能成为新一线。


如果我们从天空向下看城市,到了夜晚大概是这样的......


来源于谷歌地图


看这张图,再结合之前分析一线城市的成因,就不难明白:人口分布是特大型城市出现的主因。


从人口的角度,不难推断:除了已有一线城市的地区,黄河中游、华北北部、长江中游、四川盆地、关中平原、黄淮地区、长三角两翼、东北平原具备人口集中的要素。


这些地区人口已经不少了,如果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压力测试,很快就会发现生态承载能力的问题。这一点,北京就非常明显。


我们会发现,关中平原、华北北部、黄淮地区都被水资源限制。所以,国家也前瞻性地采用南水北调来解决问题,比如引汉济渭+引江济汉,把汉江的上游水调到渭河(凿穿秦岭),补充给渭河平原,再用三峡的水补汉江。而补了渭河的水,又可以冲刷黄河河道,降低潼关的高程。如图:



更为远程的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规模和受益人口则更大。比如中线(见图)



虽然主要目标是为北京补水,但沿途的河南、河北以及天津都会成为受益者,尤其在南涝北旱的年景里,中线工程的意义会更为显著。


而东线放在全图里会看得更清楚。



就是将长江水泵到淮河以北的黄泛区故道上,然后穿黄,沿北面的黄河故道,向华北平原补水,一路补到天津,同时支线向胶东半岛补水。


补完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华北平原的生态会因此改善,城市发展的工商业和生活用水能得到基本满足(整体用水成本会远高于长三角、珠三角)


基于这个认识,来聊一聊华北这个最缺新一线城市的地块。


1、天津——沈阳


按照自然地理,济南也属于华北。在黄河不泛滥、且来水得到长江补充的背景下,黄河北岸才是济南的发展重点。


济南在近几年做了一个非常宏伟的城市规划,要跨过黄河向北发展,投资规模达到600亿。但很不幸,雄安新区的出现,将大大削弱这一黄河新区的吸引力。


所以,暂时来看,济南还是只能偏安于黄河下游最大城市和山东首府的位置,很难作为新一线胜出(同样因雄安推出而没有机会冲击准一线的,还有石家庄)


至于青岛、大连、厦门、珠海、三亚这样的沿海新兴城市,都存在着发展空间受限的玻璃天花板,只能作为二线城市的头部存在,如果一定要自我满足,也可以称为准一线,但无法称为特大型城市,但个人认为,小而美的城市挺好的。


那么整个华北平原,也就剩下制造业比较好,且有港口优势的天津。如果天津和北京错位发展,承接高端制造业、发展国际贸易,就可能出现双城互相补位,良性发展的局势。但如果延续以往的正面竞争模式,估计天津也没戏。看天津有两个观测点,一个是滨海新区,一个是武清。


天津


综上,在华北平原就没有其它的小组名额,直接给一个晋级名额:天津。


即使出于没有人PK的角度,把东北三省拉进来参赛,大连首先坐到二线头部的交椅里弃权了,沈阳抓出来勉强一战,目前也还是不行。


所以,天津虽然GDP被挤出前五,但还是晋级。


2、郑州——西安


从黄河下游向上,中游看郑州——西安。


虽然说郑州不是洛阳,但实际上郑州继承的便是中国陆权历史上东都地位。“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这句话足以说明西安和郑州的关系,汉中平原的物产无法支撑过多的人口,所以要到交通更方便的潼关以外建立政权支撑点。


从当前两省的人口和GDP看也是延续了这个历史。虽然西安的总量只比郑州少一丢丢,但是河南省的总量却比陕西大不少,郑州通过提高集中度的上升空间,比西安大很多。


从产业上来看,西安由于历史原因,军工企业比较多(成都类似,大三线建设的遗产),而郑州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较多。


从区位上看,西安有一带一路的优势,郑州则有铁路枢纽的优势。


所以,选取黄河中游的西安——郑州,作为小组赛选手。


郑州


3、成都——重庆


讲完黄河,就来说说长江。从上游开始,小组赛选手不用说:成都——重庆。


每年排GDP时,重庆和成都就能打起来,成都吐槽重庆直辖计入的郊县GDP多,这种吐槽换成另一种标准——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的亿元产值)来评估,成都去年的值是0.92,而重庆是0.23。当然,如果拿这个标准来比,重庆又会吐槽:我到处都是山,啷个平均?所以成都和重庆难比较,最难的是推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竞技标准。


从历史上来看,巴文化和蜀文化差异也很大。蜀文化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角度来看,是发展得比较早的文明,农耕和城邦化都比较早。而巴文明则是“崇白虎擅渔猎”,且在历史上与蜀、楚为世仇。你农耕,我渔猎,用四川人的说法就是:重庆是水码头,成都是旱码头。


成都


在城市的发展史上,重庆“城”的角色比较重。秦国张仪灭巴国后,在朝天门建城;南宋抗元时期,扩大筑城,抵抗元军好几十年。也因此,川渝人口凋敝: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明末又连续战乱,人口锐减。直到清朝湖广填四川才回补了元气(也就是说巴人和蜀人其实多是外来汉人)


重庆“城”的角色,在近代最为有名的是中华民国陪都。从上海南京跑到武汉的国民政府资产,又一轮搬到了重庆,所以重庆才有了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而在建国后,为了盘活这部分资产,打通西南向,重庆又成了铁路交通的枢纽,其工商业在三峡工程过程中进一步优化。


重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自然地理环境差)的是重庆,富的是成都。但在近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重庆在工商发展和交通发展上一度跑在成都前面,但如果速度优势保持不住,迟早会被成都的体量空间优势给跑赢了。


所以“成都——重庆”这一组,很像“西安——郑州”这一组。


4、武汉——长沙


至于长江中游,武汉出场就直接唱一首歌:无敌是多么的寂寞,无敌是多么的空虚。


武汉真的什么都有。以前长江水患,现在三峡和葛洲坝管着。大三线时期那么多的工程,最后都搬回了武汉。从现代航空的角度看,比郑州好。从铁路和水运枢纽来看,全中国就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武汉唯一要吐槽的就是,长江下游的桥墩子可以抬高点吗?要不然船真的开不进来。


武汉


为了尊严,湖南长沙肯定要站出来与武汉一战。情况会比东三省抬沈阳出来战天津好许多,但终究是落败的。


5、南京——杭州


长江下游就比较有意思了。


老大是上海,沪宁杭,南京和杭州分在一组。其实从产业来看,都各有所长,GDP上南京稍微落后一点。要看谁能入选新一线,其实还是看城市群。


比如杭州——宁波这一线,县域经济发展得相当好,彼此也有协调。比如杭州要腾出土地升级城市,一大堆工厂直接就推到宁波去了。如果仔细分析,其实这和杭州湾的喇叭口有关系,因为喇叭口潮汐效果加剧的原因,喇叭口两边都不好搞港口,港口便落到了湾口的宁波。于是天然地形成了杭州到宁波的产业带。


但南京这边就不一样了,长江就在那,谁都可以往长江上推个水道,谁都想盖个大桥修个路,直直地通向上海去。


在南京——杭州的PK中,实际上是城市群的PK。比如苏州要是和南京深度合作,那杭州败北是定局,因为宁波做不过苏州,绍兴做不过无锡。


但苏州这会儿有意见:合作没问题,但先给我弄个机场!


哈哈哈哈,合肥在边上笑死了。


杭州


所以,说到现在,五个小组出来了:


  • 天津——沈阳结论:天津获胜

  • 西安——郑州结论:郑州发展空间大

  • 成都——重庆结论:成都发展空间大

  • 武汉——长沙结论:武汉获胜

  • 南京——杭州结论:杭州目前领先


当然,这个答案并不绝对,小组赛的这十个城市,包括不参赛的二线强龙头城市都挺不错。至于还有一些地域性的,比如福州——厦门,这俩基于政治问题暂且不谈。大连、青岛、珠海、三亚,都是强二线城市,前面也说了,小而美挺好。


而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兰州、广西、宁夏、内蒙、西藏、新疆、青海。安徽和江西是处于东部经济带的边缘,也不在中部催化的中心,比较尴尬,去抢强二线就好。广西怎么定位笔者看不清楚,或许广西自己也不清楚。至于其他几个省份,搞人均GDP比搞大城市有意义,不如过如果可以期待一下引渤入疆工程,笔者就比较看好新疆。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点击下列文字可以查阅

  1. 大年初四 【央视专题纪录片】“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2. 2017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

  3. 2018中国少儿在线英语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4.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自适应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5. 在美国上大学与在中国上清华北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6.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