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聚会,是中国式家庭的照妖镜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
作者:恋小暖
来源:公众号:恋小暖(doubibi2525)
我的一个学生发了一条朋友圈:“给外婆拜年,外婆给了超大红包。”
配图是一个财神爷红包和好几张百元大钞。
她还在下面半开玩笑评论道:“走一趟亲戚,三言两语拜个年,就有大钞收了。”
我垂涎的,不是学生尚小有红包收,而是她走亲戚时的那种欢呼跃雀,一个红包就能开心一整天的那些满足。
大人们口中的话里有话没有往心里去,小孩子对过年的印象一直都是美好的,对亲戚的旁敲侧击也照单全收,她们认为都是善意的。
可是,现在长大了,我却发现真的越来越不爱走亲戚。
外婆已经去世,如今大舅母没有邀请妈妈“回娘家”。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所以,妈妈宁愿去爬爬山,煲煲剧,跳一跳,养个娃儿子,也不愿意再去舅舅家了。
家中几个孩子,也无一人有兴致去亲戚家拜年。
我们宁愿在家里无聊地葛优躺,也不愿意去亲戚家自找麻烦。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亲戚多如牛毛
有些亲戚的缘分,注定了仅仅止于在群里发一个红包。
除此之外,不能再多。
饭局各异,恕我不能赴约。
爸妈两边都有很多兄弟姐妹,除了平日往来甚密的,那些不常走动的亲戚,也只能发个微信红包,发句新年问候。
那些走走形式,摆摆场的相聚,不是增进感情,而是滥竽充数。
毕竟大家的精力都有限,毕竟有的亲戚虽然有血缘关系,却“八竿子打不着”,谁也别拿“亲情”这两个高尚的字绑架谁。
二、受不了亲戚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训你
四世同堂,鱼龙混杂。
有些人是真心实意关心你,有些人则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口无遮拦,指指点点。
他们一直叫嚣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跨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这让人憋气窝火,还得假惺惺地一副受教了的模样。
人生在世,各自担负。
你没有经历过我生活的全部,又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朋友小欣跟我抱怨道:“今年走亲戚,被长辈骂惨了。”
走亲戚吃完饭,小欣懂事好心地帮忙收拾碗筷,勤劳地像在自家般。
然而,当她在搓筷子的时候,老人突然拉过她的手,对她就是一阵莫名其妙的说教:“筷子不能搓,不能搓啊,这样摩擦会导致家庭矛盾重重的……”
小欣尴尬地赔笑,马上“领旨 38 38773 38 15043 0 0 1543 0 0:00:25 0:00:09 0:00:16 3004”,顺了老人的想法。
老人迷信,小欣也没有忤逆,毕恭毕敬地遵从着。
没想到老人在她洗碗后不依不饶,向她普及了许多持家的迷信之道,还对刚才小欣犯下的错误“耿耿于怀”。
搓了二十多年的筷子,也没见得有什么?
最可恨的是,大舅母也参与到说教的行列中来,“我是过来人,听我的准没错”这种神逻辑,在她们的口中反反复复得到应证。
春节苦被亲戚累,晨去昏来教育你。
只想说一句:“三观不合,说多一句都是废话。”
三、最害怕亲戚过度的关心
人与人之间最好拿捏“分寸感”,而亲戚们会占着这点点的血缘关系,一点点拖泥带水的亲密,而过度干涉你的生活。
仿佛嘴巴欠揍似的,不把你惹怒誓不罢休。
“这次期末考试总分多少,排名呢?”
“都快毕业了,实习了吧,还是签约了哪家公司?”
“当医生可有出息了,一年下来的积蓄肯定不少吧,打算在广州买房吗?”
“你今年都29了,还没有对象?”
“二胎政策开放,赶紧趁热打铁吧,三年抱俩呵呵。”
狂轰猛炸下来,让我们疲于应对。
即使年年的问题都这么刁钻这么没新意,即使我们提前查好了应对攻略,却总是在亲戚的喋喋不休中败下阵脚来。
四、一年一聚,没有共同语言
去一场同学聚会,还能来一波回忆杀,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那些糗事趣事反刍一下,八卦一下这个同学,吐槽一下那个朋友,不亦乐乎!
然而,去走亲戚的话,我们发现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就见一面,彼此都陌生到犯尴尬,幸好还有父辈们残存的情谊在,我们只好没话找话说。
麻将打了一桌又一桌,孩子的成绩被比来比去,身高也被比来比去……
摩拳擦掌,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想从对方的口中撬出点重磅新闻来,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加点乐趣,于是孩子们那些蠢蠢的私事就被人“口口相传”着。
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啊!
无聊至极,心中烦闷,却不能心安理得旁若无人地玩手机,不然拜完年后少不了被父母噼里啪啦地骂,也很可能被亲戚断章取义为“没有教养”。
真是左右都不顺心啊!
亲戚们在聊房聊车聊股市行情,讲得头头是道,内行人似的。
听着他们攀比来攀比去,容不得我们插上半句,我们只能尴尬地闲坐着,听着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地走,坐如针毡。
五、热闹的春节,流水的时间
春节七天假期,浪费两天在路上,其他时间陪陪父母,与同学朋友叙叙旧情,一来二去,属于自己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
我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对着七大姑八大姨假笑。
时间有限,寸寸难留。
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提笔写一副对联,看一场平时没来得及看的电影,读一本薄书,会一个知心朋友,也总比心不在焉虚伪的社交强。
对于一些没什么来往没什么感情的亲戚,实在是不要相互叨扰的罢。
你得有多孤独,才如饥似渴眼巴巴地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用的饭局上。
过年最重要的是开心,团聚就是为了开心。
如果这些沾亲带故的团聚让你郁闷,那么走亲戚这个热闹不凑也罢。
聚会,是中国式家庭的照妖镜
作者:Jenny乔
来源:Jenny乔(Jenny-Qiao-Love)
1
逢年过节,最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聚会。
同事聚会都是溜须拍马,同学聚会也变成了名利场,不过这些都比不上那些躲不掉的家庭聚会。
同事之间,不爽了可以变成前同事。朋友之间,闹掰了可以变成前好友。唯独“亲戚”这种独特的物种,一出场就是一辈子,剪不断,理还乱。
这几天,身边不少朋友说起即将到来的长假,一个个愁眉不展。
比如好友Stella。
每年放假前两个月,Stella就开始四处约人出去玩,早早地就办好签证,买好机票。不是怕贵,就是为了昭告天下,今年聚会我不去。
可今年没躲过去,据说有个很亲的妹妹结婚,一辈子只有一次的大事,她这个当姐姐的逃不了,所以这几天,她一直在认真学习情绪管理,整天问我,怎么能优雅地让一群奇葩闭嘴。
Stella的家庭很有意思。
爸妈都是富家子弟,都不差钱,所以Stella从小衣食无忧。我一直觉得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穷应该没有什么概念。然而并不是,她对穷的认识比一般人都深刻。
S爸是一个大家族的长子,据说他们祖上有点皇族血统,所以礼数多、规矩多。S妈却出生在一个爆发户富二代。上一代人,借着倒腾房子,一夜暴富。这样两个人组成的家庭里,让Stella从小就明白了一个道理,穷和富最大的区别根本不是钱。
Stella说,去爸爸家串门心里舒坦,去妈妈家串门心里就难受得要命。
原因只有一个,Stella是个丁克,从我认识她那天起,她就说自己不是当妈的料,如今三十几岁,依然没有当孩奴的想法,S妈为此发了不少愁。
可是,看着女儿幸福,她也能自我安慰。可只要一回娘家,就完蛋。大姨小姨围攻S妈,好好劝劝女儿,是不是前几年出国接触了什么不正经的人,被洗脑了。
每次家庭聚会回来,母女俩都要冷战好几天。
可回爸爸家,姑姑们总会劝S妈,你看你不用看孙子,过得多自在。看看我们,一把年纪还得给人当保姆。
一句话的差别中,藏着的是几代人的差距。
人们都说,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资产从来都不是钱,而是家风。而聚会就是一个家庭风气的照妖镜。物质上的富,一代人就能实现。可眼界、见识和层次上的差距,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2
我们家也有聚会的习惯。大节大聚,小节小聚,但我从来没烦过。
可是,听了身边大大小小朋友的吐槽,我才发现,这么多年,我都应该感谢亲戚们的不杀之恩。
说说我最喜欢的一家人,是我爸的妹妹,小姑姑一家。姑妈家的生活条件很好,她和姑父都受过高等教育,小表妹是个超级学霸。我们家常年讲的一个段子。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一起去学奥数,结果一考试,她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我们剩下三个人加起来的都高。
说实话,家里有个学霸妹妹是件多烦人的事儿,很多人都懂。可就是这样一家人,却让每个人都喜欢得不得了。
姑妈从来不在家人面前夸奖表妹,反倒是对我们这几个孩子的“优点”了如指掌。经常把我妈说的心花怒放,原来我闺女还有这么多优点。姑父送她的五位数的名牌包,她都说是女儿背剩下的二手货。出国旅游,必定人手一份礼物。
表妹更是如此,对周围的人特别体谅。
有个弟弟,自己开了个工作室,做着喜欢却赚不到钱的工作。表妹却会给家长们宽心,说起身边那些创业成功的榜样。
有个哥哥,年薪百万,喜欢穿金戴银地抢风头,大家都不喜欢他,只有表妹总是替他说话,哥哥小时候过得苦,长大了也该享享福。
每次吃饭,大家举杯庆祝的时候,她永远是第一个招呼叫家里阿姨吃饭的人。
看见这一家三口,再看看那些买个车、买个房,甚至买块表都要逢人就说的亲戚,我深刻地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亲戚聚会,常常是暗潮涌动的心理战场。看着那些和你同根同命的人,越过越好,难免有些说不出的羡慕嫉妒和骨子里的瞧不上。但总有些人,优秀得那么招人喜欢。
所谓情商高、会说话,其实都是人品和教养的表现。
一个优秀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从来不在聚会上炫耀,更不会见不得别人过得好。
3
很多人觉得,家庭聚会,都是骨肉至亲,何必这么拘泥,非要小心翼翼地表现得像个五好青年。
我觉得一个理由就足够了:你在做,孩子在看。
生活里,你也一定发现了。凡是孩子在聚会上调皮捣蛋的,父母一般都有点硬伤。再说我一个远房亲戚。我印象里,只见过他两次,都是婚礼上。有一次,被安排在和他们夫妻俩一桌,整场我们说的话没超过十句,在所有人都忙着聊天问候的时候,他们两公婆默默地把一盘宫保鸡丁吃得只剩花生,把葱爆羊肉吃得只剩下葱。
我妈每次说起他,都感叹,大人怎么样无所谓,就是毁了孩子。我妈说的是这对夫妻五岁的儿子,家族里出了名的一个熊孩子,有事没事总是恶搞同龄的小伙伴,只要大人们聊天忽视了他,他就开始大吵大闹。
有其父必有其子,是老祖宗留下的真理。
毕淑敏说,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一个人优秀的品质都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人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原件出了毛病,复印件怎么改都于事无补。
聚会,是中国式家庭的一面照妖镜。无论父母多么极力包装自己,孩子一出场瞬间人设崩塌。说实话,如果功力不够、素质不高,能不参加还是别参加了,丢人。
作者简介:Jenny乔,自由撰稿人,用女人的方式生活,用男人的方式思考。理性成功、感性成长,微信公众号:Jenny乔。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点击下列文字可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