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展中心城市的核心算法:产业·交通·空间协同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本文发表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18年第14期。


一、认识中心城市发展重要意义


中心城市作为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国家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中心,往往是主要经济区域和城市群的关键核心,同时也是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主要力量。更好地发展中心城市、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将对推动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从时间维度看中心城市发展


超级城市+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正在重构全球的“超级版图”。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世界范围内人口和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现象愈发凸显,经济和人口的着力点已经主要集中在沿海、首都及行政中心的城市、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二十世纪50年代全球仅有纽约和东京两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现在全球超大城市数量已经超过29座城市,这些城市集中全球近5%的人口并创造了全球近20%的经济体量。随着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支撑下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线上、线下、实体、虚拟融合形成无界社区,企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未来由国家或者地区主导的竞争合作逐渐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导的竞争合作。

     

                      

超级版图下的发展关系

 

2、从空间维度看中心城市发展


世界经济空间重心经历从环大西洋到环太平洋、未来再向环印度洋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也分别经历三次浪潮:第一阶段是大城市兴起,这是工业化分工深化的结果,主要在环大西洋空间上组织,中国没有赶上;第二个阶段是产业向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转移,小城市兴起、大城市病治理,也是环太平洋阶段,中国过去三十年赶上了这个阶段,但是对城市化发展理解存在误区,就是今天有些人提倡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金的时候会进入逆城市化;第三个阶段是现在,人口和密度成为核心竞争力,包括欧美发达城市等都在通过强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交通网络联系,全面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主要高端资源已经在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集聚,在这个阶段坚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搞好中心城市对于推进城市群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复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解读发展中心城市的核心算法


中心城市大发展是由于技术的融合、产业的融合和空间的融合造成的,融合造就了人类新一轮城市化发展格局。为了支持好中心城市发展,要有一套核心算法,按照《2017中心城市年度报告》,无论国际、国家、城市群和城市层面,整个指标体系里都有一套核心思路,那就是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和城市空间怎么高效协同。


1、交通·产业·空间协同理论


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很重要体现在如何高效组织好城市产业和空间布局。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的交通网和互联网条件下,人口流动、产业变迁等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按照产业·交通·空间的协同,互联网和交通网络二网融合,重塑城镇空间,合理安排产业、交通、公共设施布局和功能融合,把握产业集聚与运输成本之间互动机制、产业集聚规律和空间结构优化与综合交通体系之间协同关系,促进产业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向可持续竞争优势发展,让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全力支持城市群协同发展、支持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交通·产业·空间算法模型关系

 

2、《2017中心城市年度报告》应用


《2017中心城市年度报告》关注中国中心城市发展,立足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围绕交通、产业、空间构建超级版图下中国城市化的“算法”,对中国中心城市发展开展评估。报告分析涵盖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及所有常住人口200万以上且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以上的地级市(港澳台地区除外),共计50个城市,依据结构层次化、全面评价、多元发展、创新引导、科学统计五大原则,首次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动态衡量中心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从国际、国家、城市群、城市四大层面,为全国中心地位城市发展找准定位和未来方向。


中心城市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三、四个层面推动中心城市发展


1、国际层面


全球化格局下中心城市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开放和包容,第二是支持开放和包容的交通枢纽能力,第三是向中心城市之外提供的辐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需要有一批、或者说有若干个有效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中心城市。


按照国内城市排名,北京和上海处在绝对领先地位,北京强在政治作用和人才吸引,上海强在门户作用,广州、深圳处在第二档,国际化作用也在不断提升。这四个城市需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世界范围最优秀的人才,构建开放的全球枢纽门户,占领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特别是北京、上海要打造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全球城市领导力,代表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价值影响,提升全球治理决策控制力,争取尽早与伦敦、纽约并列全球顶级城市。


其余的中心城市包括成都、天津、重庆、苏州、杭州、青岛等在国际层面的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具有优势竞争力,近些年来的国际作用上升得很快。这些城市需要突出专业化职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贸易物流全面开放,争取在全球供应链格局与全球城市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2、国家层面


中国的中心城市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节点城市,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领域承担重要的国家战略职能,中心城市应当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国家层要对中心城市进行战略资源配置和相应的政策扶持,确保国家战略意图、战略路径和战略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国家层面仍然是北京和上海全面领先,但是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地位已经在提升了。交通方面,郑州、重庆、武汉这些城市的优势开始显现;文化方面,成都、杭州的城市文化辐射力在加强,创新方面,成都、南京、武汉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比较好的优势。未来在国家层面上,十几个城市如何结合自己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文化和能力特点,主导国家的生产力要素、资源布局组织配置,促进扁平化功能分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体系当中走好专业化、特色化道路,是下一步需要聚焦的。


3、城市群层面


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关系到所在区域。当前,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国家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确立,中心城市在交通网络、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和人口流动网络格局中的枢纽地位突出,已经是带动城市群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极核,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中心城市发展要把握好与城市群的关系——伟大的中心城市一定位于伟大的城市群。中国最强的中心城市一定还是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这四个大城市群中间,包括可以看到城市群层面排名上海和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要好,上海指标超过北京,其后分别是广州、深圳、成都和重庆。随着发展格局演进,沿海城市像厦门、福州、青岛、大连等将组团迎来新一轮发展;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内陆中心城市结合周边城市发展也能够创造新一轮机会;一些落单的城市则需要加强城市群的支撑,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4、城市层面


与国际领先城市相比,当前中国中心城市发展还需要提高发展质量。规模是中心城市绕不开的话题,没有一定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就很难做到大量要素往城市集聚,在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变得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城市承载力成为中心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城市不是病,日本东京人口1950年刚超过1000万人口,现在接近4000万,通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人口集聚的压力变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东京在实现效率的同时实现高品质生活依赖城市的高“智力”——对城市发展机理的理解和组织的能力,包括对城市的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交通安排、基础设施组织、城市治理、财富分配等方面的能力。


中国的中心城市在城市层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北京公共服务优势明显,但中心城区过度集聚,未能发挥好城市群协同作用;深圳服务人口远超户籍人口和统计上的常住人口,公共服务供给亟待提高;南宁、西宁和济南三市得分最低,运行效率和基础条件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无论是城市的运营效率、基础条件、公共服务,还是这些东西在发展当中应该处理好的政府和市场关系,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供与政府财力适应的高性价比服务是所有中心城市共同面临的挑战。

国内50个中心城市综合排名


作者:张国华,现任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博士,教授,高级规划师。社会兼职主要有: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专家、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蚂蚁金服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远见智库论潭专家、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专家。 研究方向包括新空间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产业·空间·交通”的新型协同规划技术体系、综合交通枢纽整体规划设计、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智慧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投融资等新型城镇化领域,以及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规划。

 

文章来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