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城市翻天覆地40年


作者: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 


几乎所有的时候提到城市排名大家都顺口说来“北上广深…”,除此之外最多加上几个所谓的”新一线城市“,可我们的城市排名真的历来如此吗?不妨找找看你的家乡!

话不多说,请看视频。(强烈建议全屏观看)

据来源:各地统计年鉴或统计局专门提供

由于历史汇率波动过大等原因,本文排名不含港澳台


1、1978 - 1987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城市GDP第一名是上海。


这不足为奇,此后40年的第一都是上海,横贯于视频上方,俨然成为观察其他城市的尺度。


真正可怕之处在于,这一年的上海,GDP是第二名北京的2.5倍。或者这样说:不比较城市而比较省份,作为直辖市的上海仍然是全国第一。


如此悬殊的差距,为40年之最。(当然,改革开放前有悬殊更甚的时候)


除了上海,1978年也是东北的辉煌年代,沈阳、大连、哈尔滨、鞍山、大庆、长春6座城市进入前20名,其中前4座城市处于各自40年的最高排名上,这等盛况不复见于后日。


说明一下长春。由于我国在1990年代前,并未采用西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以此前的GDP都是90年代后根据历史数据推算而出的。长春市目前尚未推算1979-1989年的GDP,这项工作预计在明年完成。或许这个时间段里长春仍有进入前20名的年份,但我们能确定的只有,1990年长春GDP再次“上线”的时候,已离前20名颇为遥远。


与其说这是上海和东北的辉煌,不如说其他城市还很稚嫩。此时的中国谈不上“均衡发展、多元发展”,甚至谈不上“发展”。


没关系,大家准备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深圳设市。


蛇口工业区成立,成为改革开放的急先锋。


随后,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市试办“出口特区”,次年改名为“经济特区”。


这一年,深圳有了属于自己的GDP,1.96亿。


作为对比,当年香港GDP为22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50亿元,是深圳的178倍。


相隔一水、相隔178倍的双方,将在2017年相遇。



1980年,西安上榜,排名第20。


这是西安乃至所有西北城市唯一一次进入全国前20名。


请大家充分考虑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差距(96% vs 4%),理解这一成绩的不易。


稍后我们会再次提到这里。



1981年,钢铁工业景气。


鞍山、邯郸、唐山三座钢城同时进入全国前20,武汉也触及40年排名最高位。


国民经济发展带动着钢铁工业兴盛,但作为高耗能、低质低效的代表,这几年前后钢铁工业的首要目标反而是“调整”。


这一年4月,国家经委、财政部、物资总局等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严格控制钢铁产量,一些大型钢企(如首钢)甚至被明确要求减产。


同年,早已开工建设的宝钢,因全国人大的质询打回到项目论证阶段,几经力争才得以续建。翻看当时文献,提及宝钢时最多的形容居然是“仓促上马”“盲目建设”。即使1979年小平同志早已发话:


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40年后我们可以说,发展钢铁工业是正确的,而当年慎重的脚步一样动人。



1982年,大庆达到历史最高排名,全国第8。


一座石油城市闯进全国前十,在今天难以想象。当下说起钢铁、石油,人们的印象都是传统行业乃至落后产能,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它们对经济建设有着铁与血的意义。


然而,1980年代的头两年,全国原油产量徘徊不前,甚至较1979年有所下降。


有鉴于此,1981年6月,国务院批准“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也就是说,石油工业部完成1亿吨产量指标后,超出部分可以出口,所得外汇用于进口器材和技术,差价部分作为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和职工集体福利、个人奖金。


这是“农业大包干”经验第一次引入工业战线。


对大庆有多大意义呢?这么说吧,1976-2002年,大庆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原油。


设想一下,穿越到改革开放之初,你最有可能看到什么?


——你会看到神州大地,到处都是等待解放的生产力。



1983年,我们来谈谈江苏。


选择这一年,一是因为江苏有四座城市位居全国前20(其实自1979年无锡上榜,到1989年南通落榜,十年间江苏一直有四座城市),而且徐州排在第21位。


二是因为1983年,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苏南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乡镇政府主导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当时叫社队企业),以苏南地区为代表。


起初,乡镇企业并不受待见,由于大跃进时期“小土群”的教训,中央政府对农村自发的工业化努力很不信任。但带有市场化色彩的乡镇企业显然不同于以往,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到了1987年,小平同志直言: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这就说到了谈江苏的第三个原因:1983年2月,邓小平到苏州调研,听取社队企业经验。


这一年,全国范围内开始地市合并,江苏也不例外。吴县、吴江、昆山、沙洲(后来的张家港)、常熟、太仓6县(市)划归苏州市,吴县后来改为吴中区和相城区,吴江县后来改为吴江区,其余4县(市),则是2018年全国百强县的第1名、第3名、第4名、第10名。


深圳尚在争议声中的时候,苏州率先成为了经济改革典型,随后几年,你能看到这座城市在急速攀升。



1984年,宁波上榜,青岛再次触及40年中的最高位次——全国第8。


这一年,中央划定宁波、青岛等14座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将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和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属于港口城市的时代渐渐到来。


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香港也缓缓归矣。



1985年,借着济南上榜来聊聊山东。


就像济南这个时而排进全国前20、时而在省内都抬不起头的省会一样,山东给人的印象也很矛盾。有人先想到它是东部省份,有人先想到它是北部省份,有人看重它的海洋性,有人强调它的大陆性,有人说它是工业省,有人说它是农业省……


或许山东是吃了“老大青岛不够大牌”的亏,总是被人小觑。


其实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里,最风光的两省就是山东与江苏,交替占据全国经济第一省的位置。(山东是1981-1985,江苏是1979、1980、1986-1988)


而且接下来的日子里,烟台成为住房制度改革试点,诸城成为国企产权改革的先驱,山东对改革开放的经验贡献并不为少。


1985年,还发生了一件当时看来毫不起眼的小事。在青岛,就任冰箱厂厂长不到一年的张瑞敏,带头砸毁了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同年,他引进德国生产线,并以合作伙伴的名字将公司改名为“琴岛-利勃海尔”。


如今,“砸冰箱”已成为中国企业史里绕不过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昭告着民用制造业崛起。


1986-1987


1986年,邯郸退出前20名;


1987年,鞍山退出前20名;


唐山则是载浮载沉,直到2014年才消失在这份榜单里。


与此同时,你可以数数看,1987年有十座华东城市位于全国前20名,占据半数,一直到1989年。


钢铁工业并未衰落,只是钢铁城市的速度,再难追上那些百业并举的城市了。


不分什么长子次子,一并感谢,感谢它们奠定的根基。


2、1988 - 1997



1988年,高速增长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价格闯关失败更令问题恶化。


全国多地出现恐慌性购买,中央政府提出经济紧缩计划,高达两位数的通胀冲击着人们的改革勇气,保守主义回潮,中国经济进入为期四年的调整时期,GDP增速甚至一度跌到5%以下。


1988+4,你应该已经想到它指向哪里。



1989年,山东四座城市登榜,成为第二个完成此举的省份。(只算改革开放后,若论之前,则拥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辽宁省极有可能做到)


南通从这一年起长时间地离开了全国前20,但它还会归来。


不过,今年的真正主角是广东,它夺过了全国经济第一省的位置,并保持至今。


此后,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乃至第三个十年,是属于广东的光辉岁月。


1990-1991


1990年,深圳上榜,排名第15位。


1991年,深圳进入前十,再也没掉出来过。


同年,佛山上榜;广州升至全国第3,一直保持了25年才被深圳超越。


请原谅我迫不及待地转到下一年。



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巡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


当时国内经济低迷,国际局势巨变,按照前副总理田纪云的记述:


邓小平冷眼观察了三年(1989年他已辞去党政军职务),眼看他倡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可能毁于一旦,他再也不能沉默了。他下决心去南方视察,发表了震惊中外的南方谈话。


由于行程保密,一个多月后,《深圳特区报》才发表了那篇著名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随后,《羊城晚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全文转发,新华社全文播发,《新闻联播》全文播报,国内支持市场化改革的声音随之越来越响。


身在黑龙江的蒋开儒,读罢此文心情激荡,辞去了县政协副主席的职务前往深圳,并在这一年的年末写下词作《春天的故事》。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既然是春天,就不会只属于一地。到达南巡最后一站上海的邓小平,站在刚刚开始开发的川沙县土地上,自责地说:


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10月,川沙县撤销建制,同时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


改革开放掀起第二波浪潮,据统计,当年有12万政府公职人员辞职从商,是为“下海热潮”。


1993-1994


1993年,无锡触及40年最高排名——全国第8。


这一年,私营企业数量终于回到1988年水平,达23.7万家。


钢铁和机械产品价格实现双轨制并轨。


1994年,私营企业暴增至43.2万家。


煤炭和石油价格实现双轨制并轨。


大庆从榜单上退出。(7年后有一次重回)


这两年,前20名城市的名义GDP平均增速居然超过了30%——没有谁衰落了,只是有些被硬生生甩掉。


还是1994年,分税制正式实施,“强地方,弱中央”的局面开始改变。


同年,九部委联合调查组对上海、天津、武汉、沈阳等16座大城市的国企进行调查,发现亏损面高达52.2%。不仅如此,国企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77.6%降至1995年的34%。(数据援引自《变革中国》)国企改革迫在眉睫。


而民营经济格外活跃。


1995-1996


1995年,杭州触及40年最高排名——全国第8。


它在这个位次上稳坐了17年。


很多人认为直到近些年,阿里巴巴才成就了杭州,这也未免太小看这座民营经济重镇了。


1996年,宁波触及40年最高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考虑到当时宁波人口只有成都的一半,这个成绩相当惊人。


这一年,沪苏杭锡甬5座城市位居全国前十,可以说是长三角地区的高光时刻。


同年,石家庄上榜,华北地区难得在京津唐和曾经的邯郸之外又新增一座城市。


石家庄在地市合并后,截止目前尚未根据辖区变化调整1995年以前的GDP历史数据,因此可供横向对比的GDP数值只能从1996年开始。此前石家庄或许也在全国前20名内,亦未可知。



1997年,重庆直辖,香港回归。


邓公去世。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到此作结,感谢总设计师。


3、1998 - 2007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和东亚。


此前一年,与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排在前13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


日本、香港、美国、欧盟、韩国、台湾、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


此次风暴对进出口的冲击不言而喻。


祸不单行,年中全国多条河流爆发特大洪水,数以千亿计的损失,使许多城市经济增长放缓。每次想及此事,小巴脑海中甚至都能冒出“珠江告急,长江告急,松花江告急……”的声音。


这一年,全国GDP增速跌至8%以下。


说来也怪,“逢8之年”原本是改革开放每一个新十年的开局之年,却总是遇到坎坷。


中国经济需要一剂强心针。


1999-2001


强心针等了三年,或者说争了三年。


1999年,澳门回归,深圳进入“全国第4城”时代。


年底,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入世的双边协议。此前谈判中,美方展现出的扯皮、背后搞小动作、达成意向又反悔,丝毫不亚于今日。


这一年,全国GDP增速仍在8%以下。那时盼着,协议签了,争取在2000年上半年正式加入WTO吧?


2000年,下半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程序开始启动。


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


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部署实施,当然成果要在数年之后才显现。


2001年,经历几年的憋屈(包括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和南海撞机事件等)之后,年底,中国加入WTO。


随即,美国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讲了许久国际局势,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城市。


2002-2003


2002年,1988年才升格为地级市的东莞上榜。


这意味着,广东成为第三个实现4座城市同时上榜的省份。


一时想不出谁会成为第四个。


2003年,苏州达到历史最佳排名——全国第5,并从此保持了7年。


宁波也回到了历史高位。


这是加工制造-出口导向型城市顺风顺水的几年,全国经济增速重回两位数,前20名城市的名义GDP平均增速达到20%左右,“胡温景气”即将到来。


饮水思源,应当感谢以朱镕基和龙永图为代表的“入世谈判”推动者。如今我们知道加入WTO获益无穷,当初他们可是顶着极大的压力。《朱镕基讲话实录》中存有他对美方谈判代表这样的话:


你们这次来,说美国作了前所未有的让步,而中国没有作出相应反应,你们就大发脾气。我提醒一点,你们不知道我们在农业上作了多大让步。我为此而受到全国人民的指责,你们知道不知道?


2004-2005


2004年,哈尔滨离开榜单。


同年,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提出“振兴东北”战略。自那一年至今,从各项政策、规划的发布来看,国家从未放弃振兴东北。


2005年,南京达到40年最佳排名——全国第11位。


南京这座城市很好玩,没进过全国前10,也没出过全国前20,不高不低,2013年后还又一次冲回最佳排名。


发挥这么稳定的城市并不多见。


同年,在浦东新区设立十余年后,第二个国家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诞生。(此前并非国家级)


这么说来,天津在40年里的发挥也超级稳定。


2006-2007


2006-2007年,佛山、东莞达到40年最佳排名,而广州、深圳分列第3、第4。


之前说过,改革开放的第二乃至第三个十年,是广东的黄金时代。


4、2008 - 2017


2008-2012


最后一个十年,大家比较熟悉,我们一并讲述。


这个十年属于谁?


属于更多的地区、更多的城市。


2008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出口这驾马车放缓,沿海城市不再是唯一的香饽饽,内陆城市开始大放光彩。


2009年,长沙上榜,而后排名步步高升,武汉终于不再是华中地区的唯一代表。


2011年,郑州上榜,这是第三座华中城市。


2012年,成都超越杭州,触及40年最高排名,西南地区也在发力。


2013-2017


2013年的“一带一路”、2014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的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让更多城市迎来机会。


2017年,深圳超越广州,追平香港。


同年,泉州上榜,这是福建省第一次进入榜单。


同年,最令人惊喜的是南通,时隔28年重回全国前20。既然南通可以,其他地方凭什么不行?


此外,2017年的第21名是西安。随着西咸新区的划归,我们有理由期待2018年,排名里会多出一座西北城市。


5、2018 →


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时局不易,无需赘言。


但看看曾经走过的激荡四十年,我相信困难虽多,但机会总是更多。


祝福中国。



本文已获得吴晓波频道授权,推荐关注财经第一自媒体-吴晓波频道


补充阅读:

中国城市的另一面:区和县



内容来源:城市进化论

作者:梁宏亮


今年7月,拼多多上市敲钟,被戏称为小镇青年的胜利。从这一刻人们开始意识到,除了光鲜亮丽的大城市,中国经济的构成离不开区和县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城市(广义范围,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2811个,总人口达11.7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67%;经济总量达70.2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92%

 

前不久,“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如期发布,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刊登整个报告。据了解,这项报告已经持续了14年。


报告从多个维度出发,对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指数、绿色发展指数、投资潜力指数、科技创新指数、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评价,评选出了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区等11大榜单。


分榜太多,信息量巨大,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二次加工,透过这些排名,去还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仔细分析了近三年的榜单后,我们通过以下数值进行打分,希望从中发现一些中小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一个省的发展活力


1. 选取2016-2018年3年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四张榜单作为研究对象;

 

2. 每张榜单的前10名赋予10分、11-20名赋予9分、21-30名赋予8分……依次类推,排名91-100名赋予1分。

 

3. 最后以省级为单位进行加总求和。计算每个省在这份榜单里面的最终得分。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评估,虽然可能不完全严谨,但是,通过这种打分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省在这四张榜单中所占据的权重,进而分析出其整体竞争力和潜力。因此,这种分析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01

综合实力百强县

从上到下依次为2016-2018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


广东“背靠大树未必好乘凉”


从综合实力百强县的统计来看,江浙鲁闽四强位置坐的稳稳当当。尤其是江苏,不仅排名第一,综合实力的得分越来越高。而另一个GDP大省的排名就显得有些失意了。2016-2018年,广东在百强县榜单中所反映出来的综合实力非常一般。去年和前年的得分是1分,今年是2分。

 

广东在近三年的综合实力百强县中“话语权”十分微弱。得分统计来看,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中,广东只有四会上榜,而且排名十分靠后

 

广东四会是肇庆下辖的一座县级市,属于珠三角经济区范围。主打的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打造肇庆高新区四会产业园(包括南江工业园和大沙片区)、四会市精细化工园(包括国际化妆品产业城)、四会市先进装备制造园(包括龙甫循环经济金属产业基地和龙甫电镀产业园)“三大主导产业园区”体系。

 

常言道:“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不过,这份统计数据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广东省内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和非珠三角地区


珠三与非珠三地区,在面积上的占比差不多是3:7,在人口上的占比差不多是1:1,而在经济上的占比却几乎达到8:2。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上的“话语权”这么小?其实是很多地区的县还没有发展起来


湖南“长沙县一枝独秀”


2018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前十名省份分布


翻开今年的“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四强都被江苏占据了。令人意外的是,第五名挑战江苏地位的,竟然是来自湖南的长沙县,它也是唯一一个前十名中非沿海的地区。


回顾以往榜单,长沙县一直是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里的常客,它地处国家级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域,户籍人口近百万。


去年,长沙县的GDP在长沙市各区中增速最高,达到了11.3%。域内拥有以蓝思科技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三一、中联起重机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再到以上汽、广汽三菱、广汽菲克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其他县并未跟上长沙县“老大哥”的步伐。从得分上来看,近三年,湖南在“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中的得分在分别为14、14、15分,而每年都是由长沙县贡献了10分,其他县只贡献了4-5分。


湖南如何实现县级综合实力的均衡发展,涌现出更多的“长沙县”,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02

 综合实力百强区

从上到下依次为2016-2018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


黑马一个来自西南,一个来自西北


在这个榜单中,广东的大佬地位就突显出来了。三年来,广东的得分分别是113、115、112分,仅次于江苏。从广东上榜的区来看,多为分布在珠三角的区,这也侧面反映出,广东非珠三角地区亟待进一步发展

2018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前十名省份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的榜单中,西部省份四川的得分排名上升到了第五名,紧跟东南沿海的四大天王——“苏粤鲁浙”。


在榜单中,四川省会成都上榜的区在川内最多:拥有机场的双流、拥有中欧班列的青白江、发展医美产业的温江等六个区上榜。

 

另一个稍微让人有些意外的省份是内蒙古,三年来排名相对靠前。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03.2亿元,从GDP排名来看,内蒙古的实力并不强。但鄂尔多斯人均GDP已超过香港,拥有“伊利”、“蒙牛”的呼和浩特也成为了“中国乳都”。


内蒙古域内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颇具特色,《经济蓝皮书(2015~2016)》认定内蒙古为中国大陆6个步入高收入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省级单位之一。



03

投资潜力百强县

从上到下依次为2016-2018投资潜力百强县排名


山东让位,轮流坐庄


近两年,山东让出了投资潜力百强县榜单得分“状元”的位置,相继被江苏、广东和浙江赶超。从整理分布来看,这项数据并无什么悬念,投资潜力百强县的省域得分依次从东向西递减。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潜力百强县榜单前十名是最多元化的,共有来自八个省份的县上榜前十。这与其他榜单上,前十被江浙等“大户”霸屏来看还是有所不同。而这种现象,也表明在各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下,投资潜力突出的县遍地开花

2018投资潜力百强县榜单前十名省份分布


从得分上来看,在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的竞争上,今年山东让位前三,而且得分与江浙等省份差距不断扩大。如何激发山东县域经济的活力,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今年初,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山东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刷爆了朋友圈。讲话中,他提到:“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发展形势逼人、竞争态势逼人,全省上下憋足一口气、卯足一股劲、希望山东重塑辉煌的呼声逼人。”

 

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不仅是山东的得分与排名下降,安徽在整体得分上也从16年第4名41分下滑到了18年的第5名 。山东与安徽均与江苏相邻,但近年来与江苏在投资潜力上榜县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04

 投资潜力百强区

从上到下依次为2016-2018投资潜力百强区排名


亟待激活的东三省和山西


江浙地区区县发展的好,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以2018年最新榜单作为样本进行打分的结果为例:综合实力百强区方面,江苏得分超25%;浙江也分别在两张榜单的得分上占据了超18%的位置。加上山东,三个省就撑起了了两张榜单的“半边天”

 

江苏得分从113分增长到了137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好的区,投资潜力往往越高,更具有吸引力。

2018投资潜力百强区榜单前十名省份分布


在投资潜力百强县和投资潜力百强区榜单上,东北三省的得分一起下降。当前,东北经济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如何激发出区县的活力,让“小地方”的齿轮“转起来”,是东北亟需思考的问题。

 

投资潜力百强区得分上,山西从前两年的6分降到了今年的0分,山西太原小店区和山西朔州朔城区都退出了榜单;同时,投资潜力百强县的得分也在不断下降。作为原有的资源型经济大省,如何摆脱原有增长路径的依赖,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地区在综合竞争实力和投资潜力上仍然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年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婚姻大数据

  2. 2018年中国轻中产人群研究报告

  3. 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

  4. 2018年10月熟男群体研究报告

  5. 90后平均负债12.79万,这份PPT曝光5亿年轻人消费数据

  6. 双十一数字中的消费新趋势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