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45公里岸线改造贯通、荣宅更新为Prada艺术活动空间、查公馆变身素凯泰酒店活动空间……在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正不断更新。
那么,全国36座重点城市谁最“休闲化”?在16日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主办的中国休闲与旅游发展论坛上,2018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显示,包括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在内,这36城的休闲化水平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北上广”依次居于前三。
而同期披露的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指数排名则表明,上海、杭州在沪苏浙皖4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分列第一、第二。
休闲硬环境建设强于休闲软环境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进入3000至5000美元阶段以后,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均会相继形成休闲化特点。2017年,中国人均GDP超8000美元,其中包括上海在内的9省份已超过1万美元,均进入这样一个城市休闲化发展时期。
城市休闲化指数共5个维度、44个指标,分为经济与产业发展、交通设施与安全、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空间与环境、休闲生活与消费,其中“休闲服务与接待”维度的权重最大,占35.52%。据此,在列入监测研究对象的城市中,位居前十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列入观察范围的宁波、青岛和大连等计划单列市,其排名高于大部分省会城市。
从区域格局看,前十中的东部城市7个,中部1个,西部2个,可见“东部领先、西部崛起、中部洼地”成为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格局,但区域间差距正在缩小。华东师范大学休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首席专家楼嘉军教授表示,近年来,西部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整体均值水平高于中部,区域内部发展的协调度优于中部。“西部城市休闲化水平的整体崛起,对于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内部休闲化发展的各个维度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特征。如重庆,总分排名第5,但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单项指标排名32位;而长沙总分排名是15位,但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排名却高居36个城市首位,进步最为显著。总体上,各地城市的休闲硬环境(休闲设施、交通设施、经济水平)建设,强于休闲软环境(户内外环境、休闲消费)。
课题组预计未来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路径将从“商旅文融合”模式,转向“商娱文体居一体化”模式,这是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目前,多个城市开展了休闲空间的更新与改造、社区休闲设施配套与文化营造,正加速推进全域休闲向纵深发展。
三省一市旅游发展有结构性差异
若将视野进一步聚焦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旅游发展也存在结构性差异。根据此次首发的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指数,包括1个直辖市、3个省会城市、37个地级市在内的共计41个城市中,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位居榜上前五,走在长三角旅游发展前列。之后,依次是黄山、温州、绍兴、合肥、丽水……其中,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和世界级旅游城市杭州突出领先于其他城市。
领衔研制这项指数的华东师大旅游系系主任杨勇教授说,指数也由5个维度的分指标综合计算得到,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接待能力、旅游资源、旅游品牌。总体来看,除上海外,浙江省城市总体排名均比较靠前,江苏省城市旅游发展指数的极差最大,安徽省旅游发展集中度则较高,比如其在著名旅游城市黄山和省会城市合肥外,省内其他城市的排名均比较靠后。
有意思的是,一些“黑马”城市在5个维度的子榜单上令人刮目相看。譬如,在“沪宁苏杭”这类习惯性名列前茅城市以外,浙江省丽水市在旅游消费水平指数排名中拔得头筹,这项指数主要依据国内外游客当地消费水平、本地居民相关消费水平以及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此外,丽水在旅游接待能力指数上也位列前5。
打开省界、从全域看,长江以南沿海开放城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较好,以上海、杭州、宁波、南京为首的核心圈层与边缘区间的城市旅游发展拉开较大差距,苏北、皖北地区城市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杨勇教授认为,可通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以点带面,尤其带动以黄山为首的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逐步将全省融入泛长三角旅游系统中,实现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和助推国家战略。
当前,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已破8000美元,长三角部分城市最高接近2万美元,旅游市场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而旅游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但杨勇相信,未来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市场规模相对差异将逐步缩小、分布日趋均衡,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将更进一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