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详解新基建产业链机会

导语

根据各方面资金来源估测,今年基建资金增量可达约 2.7 万亿元,专项债与政策性金融是 主力。能够推动基建投资增速达约 15%,对应多拉动实际 GDP 约 1.1 个百分点,可以对 冲中性情景下的疫情影响,实现 GDP 翻番目标。但如果出现经济次生风险发酵、外需持 续低迷、非标等基建资金来源渠道收缩等问题,可能需要祭出特别国债,加大对特定领域 基建投资力度来对冲经济尾部风险。

来源:华泰证券


基建投资的重要性凸显:疫情冲击+“关键之年”

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亟需扩大基建投资

2020 年开年,中国经济的“弱企稳”遇到了疫情的“强干扰”。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路径上 来看,微观主体的物理隔离对应宏观的休克疗法。第三产业首当其冲,尤其是电影、旅游、 餐饮等行业短时间内需求骤降。其次,疫情的经济影响传导至第二产业,主要表现为企业 停产和上下游生产链条的断裂,有的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有的企业遭遇产品积压,这就使 得原本刚刚显现迹象进入补库存周期的中国制造业又退回到去库存的境地。原本的经济“弱 企稳”格局被外生冲击所打破,甚至有可能陷入衰退的困境。

2020 年本是增长与政策的关键一年,是实现小康社会、扶贫攻坚、完成十三五计划的最 后一年。因而完成 GDP 翻一番的经济目标,既是前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落脚点, 也是后续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备垫脚石。但是,新冠疫情的冲击给今年的经济社会发 展任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评估经济风险、采取恰当的逆周期政策至关重要。2 月 20 日政治局会议表示,努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 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三大目标没有改变。由此可见,虽然疫情给中国经济 造成了不小的创伤,但是“稳增长”的目标丝毫没有动摇,根据我们估算,2020 年 GDP 增 速仍至少需要达到 5.6%。

为了有效对冲疫情对经济的“挖坑”,扩大基建投资更显必要和紧迫。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 扩散,对内压制消费、对外冲击出口, “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将在稳增长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政治局会议要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 “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大原则下,房地产投资较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主力,而制造业投资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因此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仍是众望所归。


支持政策不断加码,“新基建”兼顾当下、利在长远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我国步入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政策对于专项债和基建投 资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9 年 6 月 12 日,中办与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 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首次允许将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 资本金。2019 年 9 月 4 日,国常会部署专项债工作,将专项债配套融资项目的范围扩大, 并向“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模式进行转换。这意味着专项债作资本金的政策真正有了施展的 空间。2019 年 11 月 23 日,国常会部署之后,国发 26 号文再次下调了基建类项目的资本 金要求,这有助于提高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放大杠杆撬动配套融资。2019 年 11 月财政 部提前下达专项债 1 万亿,2020 年 2 月再下达专项债 2900 亿。我们看到地方专项债 1.29 万亿限额已经提前下发,叠加上项目准备时间较为充分,预计在 3-5 月份就会有所体现, 基建发力可能会出现前置。


“新基建”兼顾短期逆周期调节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成为基建投资领域新的发力点。 早在 2018 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 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概念由此产生,并被列入 2019 年政府工作 报告。2019 年两会期间和同年 7 月的政治局会议中再次强调以 5G、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 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在逆周期调节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网络 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入 2020 年,新基建作为对冲疫情影响和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抓手,近期在多次会议中被频繁提及。从 1 月 3 日的国常会、到 2 月 14 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2 月 21 日的政治局会议、2 月 23 日的疫情防控和 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和 3 月 4 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频率之高可见其重要程度。

为达全面目标,需要多少基建投资?

基建“众望所归”的背景下,需要多少基建投入才能有效对冲经济的下行压力?在分析这一 问题时,我们首先判断疫情对于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如果疫情在一季度有效遏制, 二、三季度经济或有小幅反弹。第一、二产业 GDP 可能快速回升,尤其第二产业的工业 和建筑业存在抢工效应,第三产业则缓慢修复,但疫情一旦消退,可能存在压抑性需求爆 发。这种较大概率的演化情景下,全年经济有可能呈现出“低开、反弹、再回落”的节奏。最终,对经济节奏的判断还高度依赖于疫情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发展演化过程。

疫情对全年经济的影响,我们认为存在三种可能情景:

情景一、疫情的冲击集中在一季度,二季度抢生产进度,各部门经济活动加快恢复,疫情 对于全年的 GDP 的冲击约 0.6 个百分点。

情景二、海外二次疫情导致疫情防御战线拉长,但是总体仍相对可控,经济增长逐步恢复, 疫情对于全年 GDP 的冲击约 1.5 个百分点。

情景三最为悲观,主要考虑到海外疫情扩散的影响,如果海外疫情严重,会对全球经济总 需求造成创伤,进而导致中国出口大幅萎缩,所以疫情对于全年 GDP 的负向拖累逾 2.2 个百分点。(此处测算与《“疫”发动全身——2020 年二季度宏观固收展望》的表 13 有差异, 原因是季度展望考虑的是疫情与政策对冲的综合结果,而本文旨在研究政策效力,故单独 测算疫情的经济影响)

其次判断基建投资需要投入多少才能对冲经济受到的负向冲击。我们预计今年 GDP 平减 指数在 2%左右,那么每拉动 1 个百分点的实际 GDP,约需拉动 1.01 万亿名义 GDP。由 于固定资产投资的 GDP 转化率在 55%左右,所以对应的是 1.8 万亿新增投资。简单来说, 每拉动 1 个百分点的实际 GDP 需要约 1.8 万亿的增量资金投入。除了新增投资均由基建 承担,还需要考虑维持去年同样的基建增速投入的 0.6 万亿,最终进行加总得到所需要的 基建投入资金。我们预估在中性情形下,疫情对于全年 GDP 的负向冲击约 1.5 个百分点, 为实现 5.6%的目标增速,需要正向拉动 1 个百分点的 GDP。用以对冲经济下行的基建资 金需求约为 2.4 万亿,对应今年基建投资增速达到 13%。

基建资金来源分析:专项债与政策性金融是主力

基建资金有哪些来源?


国家预算内资金、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占比基建资金来源近九成。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统 计报表》的分类,自筹资金、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是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近两年 应付款与结余资金在投资中占比大幅提高,一方面是地方专项债发行偏晚导致资金未及时 拨付,形成下一年结余资金,另一方面当年工程应付款也会在后续填补,本质是前三类资 金的跨期调拨。2018 年这四部分合计占比基建投资 91.8%。

进一步划分,(1)预算内资金主要是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基建支出部分,主要由税收、赤字、 调入资金等支持;(2)自筹资金构成复杂,包括政府性基金支出(由土地出让金、专项债、 政府基金收入支持)、城投投入资金(城投债、非标等)、社会资本(主要通过 PPP 模式 参与)等。由于自筹资金潜藏较多政府隐性债务,随着监管环境变化与融资手段创新,在 不同时期结构差异较大;(3)国内贷款主要来自政策性银行的开发贷款,以及部分商业银 行参与基建项目配套贷款。

历史来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 08-09 年、12-13 年、15-16 年,这三部分资金来源均有 不同程度提速,拉动基建稳定增长。(详见 2019 年 12 月 9 日报告《基建的堵点与疏通》) 然而,18-19 年经济连下台阶,基建投资却增长乏力,除了预算资金、应付款及结余资金 维持增长,贷款与自筹均有不同程度压缩,反映扩基建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的困局。这是 周期因素(经济下行税收放缓)、制度约束(赤字率红线)、监管加强(限制非标、严控隐 性债务、压制房地产)、政策机制(专项债政策)等因素共同导致。对于今年,哪些约束 仍存在、哪些口径能放松、哪些手段能补充,是补足基建增量资金的主要思路。

增量资金从哪里贡献?

根据各方面资金来源估测,今年基建资金增量可达约 2.7 万亿元,专项债与政策性金融是 主力。能够推动基建投资增速达约 15%,对应多拉动实际 GDP 约 1.1 个百分点,可以对 冲中性情景下的疫情影响,实现 GDP 翻番目标。但如果出现经济次生风险发酵、外需持 续低迷、非标等基建资金来源渠道收缩等问题,可能需要祭出特别国债,加大对特定领域 基建投资力度来对冲经济尾部风险。


一般公共预算:腾挪空间较小

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约 2.1 万亿元,对应增量基建资金 230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 支出主要由税收与非税收入、结转及调入资金、赤字提供支持。综合而言,预计今年一般 公共预算支出增长 2.1 万亿元,对应 8.8%的增速。但近 5 年来,预算资金投向的基建比 例仅在 11%左右,预计贡献增量基建资金约 2300 亿元,整体上腾挪空间较小。


税收方面,经济下行伴随税基收窄,针对疫情重创行业与地区的减税降费等措施又进一步 缩减了财源,预计增长 4%,增量 6 千亿元。税收增长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性,与名义 GDP 增长趋势一致。近年来税收增速低于名义增长,体现财政转向“放水养鱼”的思路,减 税力度较大。今年疫情发生后,财政部也出台了阶段性、有针对性的税费优惠政策,包括 对公交运输、生活服务、快递收派等行业免征增值税等。考虑到今年减税政策力度弱于去 年,预计税收增速 4%左右,增量约 6 千亿元。

非税方面,国企利润上缴仍是关键增量,预计增速放缓至 15%,增量 5 千亿元。 去年为 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预算平衡压力,国企上缴利润与国有资源资产收入大幅增长,拉动非 税收入约 19 个百分点。之前 2011、2015 年也出现了较高增幅,即经济压力年份,增加 国企利润上缴以抵补财政收入缺口。但由于国企的经营效益同样是顺周期,去年利润增速 仅 4.7%,利润上缴持续性存疑。今年预计非税收入增速略放缓至 15%,增量约 5 千亿元。


结转调入部分恐难有新增贡献。结转与调入资金,主要是往年财政结余资金、预算稳定调 节基金的划转。由于自 2015 年以来,我国实际赤字持续超出预算赤字,意味着预算稳定 调节基金可能趋于干涸,往年财政结余资金可能相对有限,暂不考虑这部分增长贡献。

预算赤字率有望突破 3%,预计 3.5%的赤字率可提供增量 1 万亿元。预算赤字通过增发 国债与地方一般债弥补。扩大赤字本身是积极财政的应有之义,但出于稳定国民信心、维 护国际形象、维持财政健康可持续等目的,我国过去从未打破 3%的预算赤字率红线。但 国际对比而言,我国财政赤字率并不高,尤其外债极少,没有必要牢守 3%。在经济下行 周期扩大赤字、上行周期缩小赤字也是其他国家财政常态。疫情冲击之下,我们预计今年 预算赤字率有望正式突破 3%,若安排 3.5%的赤字率可提供增量资金约 1 万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专项债为主

政府性基金收入,逾八成来自土地出让金,“房住不炒”定力不改,预计增速放缓至 4%, 贡献增量基建资金 2 千亿元。疫情导致节后楼市成交低迷,还存在房价下跌与需求不振的 反馈风险。房企库存积累,拿地意愿可能不足。并且销售回款减少、债务偿还压力加大, 房企更将缺乏拿地的能力。目前,中央层面对房地产的态度并未转变,“房住不炒”继续坚 守,“因城施策”下的微调增多,但更多还是以“稳”为主。3 月 3 日,央行等三部委表示,坚 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 稳定性。预计今年土地出让收入难以有明显起色,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或放缓至 4%,增 量约为 3400 亿元,预计六成投向基建领域,贡献基建资金约 2 千亿元。

专项债是主力军,新增额度有望达到 3.5 万亿,投向基建占比提高至七成,预计贡献基建 增量资金 1.8 万亿元。专项债是新预算法以来,财政“开前门”扩基建的主要融资工具。去 年配套政策也得以完善,包括划定八大领域可用作资本金、明确负面清单、“资金跟着项目 走”的模式转变等。预计新增 额度有望达到 3.5 万亿。由于去年 2.15 万亿额度投向基建比例不足三成,国常会明确禁 投领域后,预计今年投向基建占比提高至七成,则可提供基建领域增量资金 1.8 万亿元。


国内贷款:政策性金融发力

政策性金融将担负准财政职能,有望提供基建增量资金 5 千亿元。政策性金融具有准财政 属性,疫情发生以来,中央频频点名“政策性金融”,预计在本轮扩基建中与专项债并驾齐 驱。政策性金融的最大优势在于扩表灵活,不受预算及多种银行监管指标约束,既可以配 合财政提供配套贷款,放大预算资金或专项债杠杆,还可以通过软贷款、发展基金提供资 本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而负债端可由央行定向提供 PSL 支持。(详见 2020 年 3 月 2 日报告《“临危受命”的政策性金融》)。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定位开发性金融的国开行 是支持基建的主力,我们估测去年其基建类贷款余额在 5.3 万亿左右,若今年增长 15%, 可在去年约 3 千亿新增贷款的基础上,提供增量资金约 5 千亿元。


其他自筹:预计相对平稳

其他自筹资金来源中,主要包括城投有息债务、非标等,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底线不 会动摇,预计相对平稳,不排除有收缩压力。虽然疫情带来扩基建的诉求,但很难为了短 期的经济阵痛而牺牲掉中长期的改革成果,对于地方隐性债务,严堵新增、化解存量的大 方向预计不会改变,这反而可能占用部分财力与信贷资源用于付息、偿还和置换。根据信 托业协会资金信托数据,近两年投向基建的信托资金维持着压降趋势,而今年城投债还将 迎来约 2.2 万亿元的到期高峰。虽然特殊时期,进一步打压隐性债务的可能性较低,但预 计以稳定存量为主,贡献边际增量的难度较大,不排除有收缩压力。

特殊融资工具:特别国债会否重现?

特别国债成为近期社会热议的话题,但推出的必要性,预计有待经济压力的进一步评估。 特别国债是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而发行的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因此有两大特征,专款专用、不列赤字。历史上,仅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1998 年发行 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2007 年发行用于购买外汇注资中投公司、2017 年到期续作。本 次疫情影响下,是否有必要推出特别国债,还取决于后续国家对一季度经济数据的评估。

基建投资方向:更加侧重新基建

传统基建稳需求、注重补短板,新基建关注新兴产业、谋未来发展。根据去年以来中央的 会议精神,本轮扩基建不同于以往靠“铁公机”拉动,传统基建更注重补短板、惠民生,以 及决胜脱贫攻坚战领域。本次疫情事件暴露出了国内医疗卫生领域短板,或成为倾斜领域。主要投向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救助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 市政管网、自然灾害防治、污水垃圾处理等,以及农村公路、信息、水利、高标准农田、 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建”概念,重点配套新兴产业发展,具体包括 5G 网络、数据中心、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信息化等 领域。同时会议中还强调要“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并“补齐农 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所以,更广义的新型 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包括轨道交通、环保建设等补短板领域。新型基建体量尚小但发展前 景大,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是政策持续支持方向。3 月 2 日央视新闻报道,“新基建” 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 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可以看到, 无论是专项投向新基建的规模,还是 PPP 项目中新基建的占比,都在不断提升。


新基建板块的投资价值分析

行业比较视角:新基建板块配置性价比较高

从流动性、政策、景气和估值几个角度来看,新基建板块配置性价比高于其他高估值、低 业绩确定性的板块。首先,3 月流动性结构拐点到来+逆周期政策有望发力,同时 3 月进 入创业板一季报业绩预告期,当前估值水平隐含的盈利预期较高,但非蓝筹板块的业绩成 色有待验证;其次,从景气与估值角度来看,新基建产业链(景气优势、估值中性)≈基 建产业链(估值优势、景气中性)>2B 科技(景气优势、估值劣势)>2C 制造(短期景 气劣势,估值中性)>线下消费(景气劣势,估值中性)。

建议关注景气回升、估值合理与逆周期政策受益三者共振方向新基建产业链:机械(仪器 仪表/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设备)、通信(车联网/工业互联网/IDC/5G 网络建设)、传媒(广 电,与国网共建 5G)、军工(卫星)、 汽车(智能汽车相关)、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特高 压/电动车充电网络)。此外,关注基建中性价比较高板块:建筑(园林/装饰/铁建/轨交)、 钢铁、建材(水泥/玻纤)、有色(铜)和疫情影响下景气回升+宏微观数据低于预期情况 下的防御板块,如医疗器械。

新基建产业 2B 业务为主+逆周期政策推动,景气改善确定性较高

我们将 A 股产业链分为新基建产业链、基建产业链、2B 科技、2C 制造、可选消费、必需 消费、金融地产七大板块,各板块代表性行业详见下表。行业景气周期、逆周期政策、疫 情影响三者共同决定了各板块的景气改善空间和确定性,新基建业务受益于科技周期向上、 逆周期政策利好、疫情影响相对较小,板块景气改善的空间和确定性高于其他几类板块。

新基建行业整体估值高位,部分子板块估值空间仍较大

2 月以来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新能源车、半导体等子板块带动新基建产业链估值快速提升, 从 PB(LF)估值历史分位数来看,新基建产业链各行业估值中位数达到 49%,低于必需消 费、2C 制造板块,高于基建、2B 科技、可选消费、金融地产等板块;从 PE(TTM)估值历 史分位数来看,新基建产业链各行业估值中位数达到 58%,低于 2B 科技(63%)和必需 消费(70%)。




新基建相关各行业 PE TTM 估值历史分位数的中位数达到 58%,其中当前(截止 3 月 6 日收盘,下同)工业机器人及工控系统、电池综合服务(包括电动车充电网络相关)、铁 路交通设备、通信设备制造板块 PE TTM 估值历史分位数仍低于新基建行业的中位数;当 前半导体设备、特高压、云基础设施服务、人工智能的 PE TTM 估值历史分位数高于新基 建板块估值中位数。


主题投资视角:三次“新基建”逆周期政策的主题复盘比较

2020 年高层明确定调“新基建”作为逆周期调节的方向。“新基建”并不是新名词,早在 2018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 年 以来,为了对冲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并与过去的传统基建 不同,高层定调推进“新基建”。2020 年 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 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此次高层关于“新基建”的定调,一般包括:5G 基建、工业互 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 智能等七大领域。

其中大数据中心是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新基建相关内容中首次提及,数据中心是为有互 联网需求的用户,提供了集中存放计算、存储以及网络设备的场所,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服 务器、IDC 等,软件方面则包括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大数据中心是 5G 物联网时代 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我们认为2020年提出的新基建顺应了5G时代技术革命的新趋势,从整个技术周期来看, 新基建中:5G 基建、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均有较为 广阔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预计 5G 在 2020-2025 年将拉动中国数 字经济增长 15.2 万亿元。2000 年以来,同样有两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提出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逆周期对冲政策,分别是:2009 年的战略新兴产业提出,以及 2013 年的信息消费促进政策,因此,我们可以将此次“新基建”政策与上述两次逆周期政策做大 致的类比。

2009 年、2013 年、2020 年均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提出产业政策作为逆周 期调节,通过类比我们得出结论如下:

从产业政策角度类比来看,我们认为政策级别和落地能力影响主题的空间:(1)2009 年 提出战略新兴产业后,后续政策级别不断上升,到 2012 年 7 月,战略新兴产业已经写入“十 二五”规划,在此期间,代表性产业新能源和医药生物分别在 2010 年 1 月以及 2012 年 7 月开始,走出了两波明显的超额收益行情;(2)2013 年的信息消费,同样级别较高,国 务院在 2013 年 8 月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详细制定了信息消费 的规划方案以及增长目标,确保能够落地。我们认为当前“新基建”虽然由政治局会议明确 提出,但目前为止尚未有实际的详细规划方案出台,短期来看主题的上升空间或有限。此 外,相关的受益产业原本处于科技周期带来的景气上行期,主题涉及的部分子行业估值(如 云计算、半导体等)也已经处于相对高位,我们认为未来若有进一步的确保落地和实施的 相关政策出台,则相关产业推进或加速,主题的空间或再次打开。

从宏观环境类比来看,我们认为宏观流动性影响主题的持续时间:(1)流动性:2009 年 由于通胀压力,国债利率有所上行,而 2013 年流动性环境较为充裕,通胀压力总体可控, 国债利率处于下行周期;(2)科技周期:2013 年 4G 时代开启,对应 2020 年 5G 建设全面 展开。因此,从流动性和技术周期的角度来看,我们此轮“新基建”与 2013 年的信息消费 有更多相似,在不考虑政策的情况下,持续时间较久。


类比 2009 年战略新兴产业的提出

2009 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2002 年以来,随着我 国加入 WTO,凭借着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而在全球贸易分工中牢牢占据一席 之地,2002-2007 年我国贸易加工业的崛起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然而,一方面,2008 年 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总需求下行,直接导致我国出口贸易缩水, 传统加工制造业遭受较大冲击。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 加大技术研发,从而进一步向产业链更高端的环节爬升,因此,全球互联网产业在科网泡 沫破裂后迎来再一次的腾飞。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竞争压力日趋明显,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重中之重,而应对危机的冲击不能局限在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上,需要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抢占世界新一轮发展制高位。为了对冲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 增强国家竞争力,2009 年 9 月,高层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被市场称为“下 一个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

2009 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时间长达 10 个月,超额收益较为显著。此次高层提出的战 略新兴产业政策级别较高,并上升至“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年 7 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并 正式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 方向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 20 项工程,我们认为政策级别的提高使得战略新兴产业的推 进明显加快。以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新能源为例和生物医药为例,2010 年 1 月 -10 月,新能源设备指数增长 34.31%,生物医药指数上涨 21.7%,而同期万得全 A 指数 增长-1.88%,超额收益较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后, 新能源设备和医药生物再次出现明显的超额收益。




类比 2013 年促进信息消费系列政策

2013 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偏弱,促进信息消费顺应形势。2013 年,我国经济存在供给 端面临着产能过剩,在需求端面临着消费疲弱的双重问题,我们认为 2003 年促进消费的 政策顺应形势,而信息消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03 年我国通信由 3G 时代正式迈入 4G,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使得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而移动互联网增长潜力较大,影响范围 广泛,可以成为新时期消费增长的新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达 1.7 万亿元,较上年增长 29%,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近 9300 亿元,而到 2013 年上半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呈现出 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互联网 及数据通信投资增幅高达 43.8%。

2013 年,高层推动信息消费政策密集出台。在信息消费领域,同样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 以及创新环境的培育,因而 2013 年系列政策开始密集出台。2013 年 4 月,国务院常务会 议首次明确提出要开发和培育信息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2013 年 7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 究部署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013 年 8 月,国务院印 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促进信息消费 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二是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三是培育信息消费需求;四是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五是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等,《意见》提 到,2015 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 3.2 万亿元,年均增长 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 超过 1.2 万亿元。我们认为此次《意见》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执行计划与增长目标,反映出 高层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是后续信息消费能够真正落地的关键所在。

信息消费相关行业持续时间长达 2 年半,超额收益明显。在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尤其 是在《意见》指导作用下),信息消费相关的项目快速落地,2013-2015 年信息消费最相 关的两个行业——通信行业和计算机行业均出现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的大级别行情。对于 通信行业,短周期来看,2013年7月12日到2013年8月23日,通信指数大幅上涨16.28%, 同期万得全 A 指数仅增长 4.18%;长期来看,2013 年 4 月 3 日到 2015 年 12 月 11 日, 通信行业超额收益显著,通信指数增长 264%,万得全 A 指数增长 112%。对于计算机行 业,2013 年 4 月 3 日到 2015 年 5 月 29 日,行业指数上涨 688%,同期万得全 A 指数仅 增长 184%。




建筑行业:新老基建结合或带动建筑景气向上

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传统基建重点项目及新基建投资,我们认为新老基建结合有望带动建 筑景气向上。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从消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等领域加快复 工复产和扩大内需,其中新基建重点包括 5G、特高压、高铁城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个领域,我们认为高铁城轨是传统基建的新兴部分, 而特高压则与部分电力建设建筑公司的主业密切相关,二者若未来投资增速上升,有望利 好相关建筑公司订单及营收增长。其余五个领域看似与建筑板块关联性不大,但以电子信 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看,历史上其投资额中的建筑工程投资平均占比达到 40%左右,因此 相关领域投资景气向上也有望直接利好房建、钢结构、机电安装和相关设计咨询建筑企业。


高铁在我国铁路里程中的占比正不断提升,我们预计未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仍有 望带动高铁规划里程进一步提升。根据 2016 版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全国至 2020 年底计划实现铁路网规模 15 万公里,其中高铁 3 万公里,至 2025 年年底实现铁路网规 模 17.5 万公里,其中高铁 3.8 万公里,实现“八纵八横”主通道建设,至 2030 年基本实现 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根据铁总 信息,2019 年末我国铁路营运里程达 13.9 万公里,高铁 3.5 万公里,高铁提前完成了十 三五的营运里程目标。2019 年 9 月国务院外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至 2035 年全 国基本形成“123 出行圈”(都市区 1 小时通勤、城市群 2 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 3 小时 覆盖),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当前《中 长期铁路网规划》正处于修编过程中,我们预计后续全国高铁主通道有望由当前的“八纵八 横”上升至“十纵十横”或更高的密度,在全国铁路投资未来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高 铁投资的占比有望持续提升。铁路建设领域竞争格局相对成熟,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市占 率稳定于较高水平,但在地方参与铁路投资比例提升的情况下,我们预计地方基建设计龙 头和地方交通建设企业有望受益,包括中设集团、苏交科、山东路桥、四川路桥等。


轨道交通自 2018 年下半年发改委重启审批以来,多地陆续获批轨交建设规划,预计 19-21 年城轨投资有望保持高增长。2017 年下半年,在综合考虑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城市轨道 交通客运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后,发改委曾一度暂停审批新的轨交建设规划,在 2018 下半 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强调逆周期调节的情况下,国务院外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 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重新规定了申请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地方财政能力(申 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 300 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 3000 亿元 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 300 万人以上。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 150 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 1500 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 150 万人以上),发改委 在新规下开始重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审批。随后上海、长春、苏州、杭州、郑州、 西安、成都、徐州等多地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陆续获批。据中国轨道交通协会数据,2019 年全国新增轨道交通营运里程 968.8 公里,同比增长 105%,从投资角度看,2018 年全国 完成轨道交通投资额 5470 亿元,同比增速 14.9%,我们预计随着 18H2 及之后新批项目 陆续进入施工阶段,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在 20/21 年有望保持高增长。城轨建设市场格局也 相对比较稳定,央企和地方国企为建设主力,民企中参与轨交设计施工较多的包括:设计 端中设集团、苏交科,施工端宏润建设、腾达建设、达实智能等,施工支持端华铁应急等。


特高压建设有望提振电网投资,相关建筑企业有望受益。2016 年之后电网基本建设投资 增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2019 年全国电网基本建设完成投资 4856 亿元,同比下滑 9.6%。14-16 年间特高压建设曾带动电网投资增速实现较高增长,国家电网 2020 年重点工作任 务的通知明确指出年内将核准 7 项特高压工程,并开工建设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华 中特高压交流环网等工程,近期国家电网发布的应对疫情影响全力恢复建设助推企业复工 复产的十二项举措中三项涉及特高压,涉及投资达 978 亿元,广西、湖南等地亦发布特高 压建设的相关重点工程规划。我们预计特高压建设有望提振 2020-2022 年的电网建设投资 增速,建筑企业参与特高压建设的主要包括中国电建、中国能建、葛洲坝、东方铁塔等。


机械行业:新基建投资浪潮或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加速崛起的机遇

工业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新基建”或是产业强心剂

工业机器人是工业互联网在硬件环节的核心支撑, “新基建”投资有望进一步激活中国制造 业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机器人作为工业互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 大量相关系统、工艺参数、软件工具、企业业务需求和制造能力,引导汇聚和链接着大量 工业资源,通过交互协同和迭代优化,为智能的产生提供必要基础,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发 展创造前提条件。同时,工业机器人能够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作用,成为工业 全要素链接的枢纽,向上对接工业应用,向下连接海量设备,持续沉淀和积累海量具备应 用推广价值的工业经验与知识模型,通过更为科学、高效的工业资源配置方式及路径,驱 动制造业体系和生态的智能化升级与运转。

工业互联网对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产业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场景。

1)协助机器人实现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通过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实现机器人 相关数据分析与共享,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从整体上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2)有效降低机器人损耗及维修成本:通过远程实时数据监控管理和报警,及时同步生产 管理状况,使机器人在工作期间有效地降低物耗,有效避免变形、划伤、碰伤,减少维修 造成的停产成本。3)支撑机器人开展定制化生产:通过工作模型的设计与优化,使机器 人快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产品快速更新换代,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有效节约投资,形成规模效益。

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制造”,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回升拐点渐行渐近。我们认为国内工业 机器人需求正在复苏,2020 年或出现温和增长,原因是:1)人口结构的变化将长期推动 中国制造业进行智能制造升级;2)伴随技术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效果从“机器换 人”升级为“智能制造”,从仅仅是替代人工变为提升企业制造效率、稳定产品品质及降低库 存;3)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大,助力智能制造升级,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环 境;4)贸易摩擦缓和或将促使制造业恢复投资意愿,2019Q4 工业机器人行业数据已经 出现改善迹象(2019 年 10 月国内产量当月增速同比转正达 1.7%,11、12 月增速分别提 升至 4.3%、15.3%)。


汽车行业目前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 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更深入衍射到 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 域,需求更加多元化。汽车制造行业生产程序相对标准化,工业机器人应用发展较早,技 术成熟,自动化程度较高。消费电子行业的自动化模式与汽车行业类似,均可在产品零部 件生产和整装等环节进行自动化生产,但消费电子行业目前除了个别厂商外,自动化渗透 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自动化升级的空间仍然广阔。对比 2010、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 市场销售结构可以发现,汽车行业均位居第一应用领域,但占比由 50%下降到 35%,3C 需求由 13%扩张到 23%,除金属加工以外的其他行业占比由 27%提升至 32%,行业总体 容量增长的同时需求分布呈逐渐多元化的趋势。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明显低于全球其他制造强国, “新基建”投资或有助于中国智能制造 程度和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的单元产品(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自动化 水平的重要指标。虽然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规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但生产制造业中自动 化率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lFR 数据显示,中国自 2013 年开始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 市场,2018 年中国销量达 15.4 万台,占全球比重达 36%。但是,按照机器人使用密度(平 均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为标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140 台 /万人,虽然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然显著低于美国(217 台/万人)、德国(338 台 /万人)、韩国(774 台/万人)、日本(327 台/万人)等制造业强国。我们认为,中国正处 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半导体、面板、消费电子智能终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 业产能稳步扩张,其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所产生的工业机器人多元化需求将提高中国制 造业整体工业机器人密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2020 年或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起点,未来有望孕育世界级企业。结合人口结构、应用 场景、产业政策、企业投资信心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我们判断 2020 年或是中国机器人 产业的新起点,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包括:1)市场份额或进一步集中,研发可持续增长。2) 5G 商用时代机器人企业有望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3)协作机器人需求有望快 速扩张,或是本土企业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4)中国有望在新一轮发展期诞生世界级机 器人企业。建议关注本土机器人优势公司——新松机器人、埃斯顿。

受益于 5G 产业驱动及本土扩产,中国半导体设备正迎转机之年

5G 基建发力有望对半导体及设备需求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5G 技术的核心在于芯片,无 论是基站还是移动手机,都与之息息相关。直接受益于 5G 大规模商用的芯片包括存储芯 片、计算芯片、控制芯片、智能手机芯片、基带芯片等。此外,未来 5G 的影响将远远超 出技术产业的范围而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催生新的应用场景,推动新的经济活动,进而 对全球范围的各类芯片需求产生更加广泛、普遍的拉动和刺激,进而带动半导体设备需求 进入新的成长期。

5G 时代,全球存储芯片产能扩张对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的需求拉动较为突出。流量 的增长是 5G 时代的特征之一,无论是服务器还是云,5G 的高速度、大流量自然会带来 存储的大量需要,移动终端 10G 内存+512G 存储容量可能会成为主流配置。我们认为随 着 5G 大规模商用进程的推进,2019 下半年至 2020 年的季度存储需求量将会同比大幅增 加。5G 产业发展催生增量需求,叠加下游技术进步对半导体工艺及设备提出更高要求, 刻蚀、光刻、薄膜沉积等关键工艺设备的增量需求空间或将较为广阔。其中存储芯片扩产 对设备的拉动效果显著,例如在 3D NAND 存储芯片领域,随着堆叠层数不断增多,刻蚀、 薄膜沉积工艺难度和次数不断增加,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需求更为受益,薄膜沉积设 备需求增长幅度可能最大。

受益于本土芯片产能扩张,2020 年或是半导体设备产业的转机之年,复苏拐点正在到来。2019 年来受宏观经济承压、下游需求减弱等影响,国内外半导体及设备市场均出现同比 下滑。但我们认为,2019 下半年以来半导体设备产业逐步出现复苏迹象,设备需求及订 单的向上拐点或已经到来:1)历史上全球半导体及设备产业每一次市场低迷都随技术创 新到来而结束,受益于 5G、AI、IoT 产业驱动,全球、中国半导体单月销售额自 2019 年 7 月开始进入环比回升通道,三星、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国内外主流晶圆厂资本支出及北 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销售情况也均已出现不同程度复苏;2)中国芯片产能逆周期投资为 设备需求提供了较强成长韧性,中国设备市场的全球占比持续提升,2021 年或达全球之 首。






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较低,进口依赖仍然严重,我们认为是值得国内未来重点投资支 持的产业方向之一。目前国内设备市场仍主要由美国应用材料、美国泛林半导体、日本东 京电子、日本爱德万、美国科天等国外知名企业所占据。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的 统计数据,2018 年国产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109 亿元,自给率约为 13%。中国电子专用 设备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包括集成电路、LED、面板、光伏等设备,据中微公司招股说明 书估计,实际上 2018 年国内集成电路设备的国内市场自给率仅有 5%左右,在全球市场 仅占 1-2%,技术含量最高的集成电路前道设备市场自给率更低。集成电路设备是集成电 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国产化率提升对芯片产业自主可控至关重要,有待于国内长期投 资支持。

目前国内设备产业体系形成,优势企业初步具备进口替代能力,内资晶圆厂技术成熟度上 升为国产设备提供验证试用平台和进口替代机会。国产半导体设备逐渐呈现谱系化发展, 我们认为以下企业是具备较高技术水平的国产装备龙头。上市公司包括:中微公司(刻蚀 机供应国内外一线晶圆厂)、北方华创(产品品类覆盖广的本土装备龙头)、长川科技(探 针台、数字测试机新品蓄力)、晶盛机电(硅片制造设备),非上市公司包括:上海微电子 (光刻设备)、沈阳拓荆(薄膜沉积设备)、中科仪(真空获得设备、薄膜沉积设备)、盛 美半导体(清洗设备)、华海清科(CMP 设备)、南京晶升能源(硅片制造设备)等。海 外设备龙头的技术发展历程均离不开与全球一流晶圆厂的合作开发,技术协同和产品验证 至关重要。目前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本土领军企业正分别在逻辑电路芯片、 3D NAND、DRAM 存储芯片领域布局先进制程产能且技术逐步成熟,为国产设备提供了 验证试用平台和进口替代机会。受益于全球需求复苏和中国国产化机遇,我们认为 2020 年有望成为本土半导体设备企业技术及产品持续突破、收入及订单高增长兑现的新阶段。建议关注中微公司、北方华创、长川科技、晶盛机电。


电新行业:新基建发力,特高压迎来建设新周期

特高压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成为新基建的重头戏

特高压能够促进新能源消纳,解决发电和用电端地理分布不均问题,建设需求长期存在。从已有特高压项目起落点统计看,电力输出点多为西北、西南和北部的能源基地,承接着 西南水电、北部风光电和火电传出的重任。从特高压线路的输入点看,东部地区为特高压 线路用电的主力。根据国家能源局披露,可再生能源在特高压输送能源中占比较高,16-19 年占比分别为 74%/63%/52%,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消纳。


建设项目已在 18 年提出,现有项目的推进节奏有望加速。根据国家电网 2020 年重点工 作计划,除蒙西线路外,此次加速推进的特高压项目均为 18 年能源局提出需加快建设的 项目。2018 年 9 月,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 知》,提出加快建设 9 大项 12 条特高压工程,包括 5 条直流线路和 7 条交流特高压线路, 新建项目原计划在 18/19 年开工建设。受 19 年国网减少投资规模,增加特高压项目审核 要求影响,特高压建设项目建设进度低于预期。我们认为新基建将加快现有特高压线路的 建设节奏,国网在工作计划中已明确加快核准开工特高压项目节奏,我们预计 20/21 年特 高压投资有望快速释放。


电网定位更清晰,立足长远清洁能源消纳。根据国家电网 2020 年工作计划,加强电力体 制改革,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为国网重点推进任务,19 年限制投资决议被实质性突破,国 网的定位更为清晰。从特高压提出的时间点看,特高压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均有论及。

根据北极星电力网披露,电网前期已进行内蒙能源基地电力南送和甘肃电力东送等潜在特 高压线路预研工作,叠加十四五计划将近,我们认为 21 年以后仍将由新特高压项目接力, 关注逆周期调节下特高压建设规划超预期的可能性。

核准时间为特高压建设节奏不确定性的来源,新基建和电网工作计划提出后核准无忧。特 高压项目由通过发改委和环评报告审核后,需经过电网核准,方可进入招标、建设流程。从已有项目建设项目的统计看,核准前所需时间的波动性最大,是影响项目推进节奏的核 心变量。受新基建和电网工作计划推动,我们预计特高压项目将于今年内完成核准和开工 流程,特高压项目进入快速建设阶段,核心设备厂商受益明显。


换流站和变电站为特高压核心内容,充分受益于建设节奏加速

换流站和变电站为特高压核心内容,设备厂商集中,充分受益于特高压建设加速。特高压 产业链包含塔架、电缆和主设备三类,受运输成本和调试时间影响,塔架和电缆等项目市 场较为分散。换流站和变电站为特高压核心内容,其中换流阀、变压器、组合电器、电抗 器等主设备单个技术门槛高,主设备厂商集中充分受益于特高压建设加速。


核心设备为招标主力,关注核心设备厂商。以 2019 年 9 月雅中-江西特高压直流工程第一 次招标为例,排名前三项目为换流变压器、换流阀和电容器,中标金额分别为 32.35/15.11/5.07 亿,合计占第一次招标金额的 73.71%。上市核心设备厂商中,国电南瑞 中标 17.56 亿元,特变电工中标 11.12 亿元,西电中标 7.39 亿元,保变电器中标 6.03 亿元, 平高电气中标 2.04 万元,核心设备厂商受益明显。

高压设备技术门槛高,产品溢价明显。以换流变压器招标为例,2019 年 9 月雅中线第一 次招标换流变压器共有 4包,其中特变电工、山东电力中标 600KV 和 800KV 换流变压器, 中标额分别为 10.76 亿和 10.56 亿,西电和报表中标 200KV 和 400KV 级别换流变压器, 中标额分别为 5.57 和 5.46 亿元,高压溢价明显。


今明两年或为业绩释放高峰,建议关注特高压主设备厂商

根据国家电网项目核准计划,尚未建设的特高压项目将在 20 年核准开工,从已有建设项 目看,核准后平均 72/164 天开启第一次和第二次招标活动,开建项目将于两年内完成招 标活动,我们根据已有项目建设规划和项目招标节奏,预计 20 年特高压项目招标规模约 为 1075.5 亿,考虑到核心设备厂商中标后仍需时间生产,我们认为 20/21 年或为特高压 业绩释放的高峰。


从已有项目统计看,特高压核心设备招标集中。我们结合电网推进节奏和中标比例,建议 关注核心设备厂商,推荐国电南瑞、关注平高电气、许继电气、中国西电、特变电工。




充电桩协同新能源车发展,龙头规模效应显现

基础设施先行,充电桩助力新能源车发展

充电桩增加新能源汽车便利性,助力行业发展。充电桩是新一代能源基础设施,是解决纯 电动用户里程焦虑,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国充电桩联盟披露,截止 2019 年 底,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 51.64 万台,其中公用桩数量 41.07 万台(占比 79.53%), 专用桩 10.57 万台(占比 20.47%),公用充电桩占据了市场的主力。


短期看新能源车渗透率有 5 倍空间,充电桩行业需求旺盛。根据工信部新能源车产业发展 规划,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 25%左右,以中汽协披露口径计算, 2019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为 4.68%,渗透率需提升 5.34 倍,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 广阔。从当前的新能源车/充电桩比例看,2019 年新能源汽车车桩比约为 3.5:1,充电桩联 盟预计未来将保持在 3.4:1 左右的水平,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充电桩需求旺盛。


新能源车续航里程持续提升,大功率充电是行业趋势

高续航里程降低里程焦虑,行业整体续航里程处于提升态势。从下游新能源汽车整体续航 里程看,续航里程处于提升的态势;从各级别车辆的结构看,电动车市场选择趋于多元, 高性价比和高性能或并行于市场。我们认为高续航里程能够显著降低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在顾客感知收益(Customer perceived profit,指终端顾客在交易中或通过消费实际感觉 到的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的总和)激励下,车企有动力提升高性能路线汽车的续航里程以 获取较高溢价,续航里程仍呈现提升态势。


大功率充电减少充电时间,直流充电模块价格逐年下降。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持续提升, 单车带电量亦水涨船高。大功率充电技术帮助减少汽车的充电时间,以出租、物流、网约 等运营车辆充电功率提出更高要求,以带电量 70KWh 的纯电新能源车车为例,当充电功 率从 50KW 提升至 350KW 后,充电时间将从 80min 降低到 12min,便利性显著提升。随 着大功率的充电技术成熟,直流充电模块价格逐年下降,2019 年直流充电模块价格已降 低至 0.4 元/W。


充电桩信息化要求加深,龙头规模效应显现

国网推广电动汽车监控平台,有序充电增加运营商信息化要求。从充电桩行业未来发展前 景看,充电桩数量提升和充电体系信息深化为行业发展长期趋势。国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监控平台全面上线,可实现桩与桩、 车与桩、企业、省市、国家平台的互联互通,有效 解决用户找桩难、使用难、支付难等问题。此外,快速充电的实现主要依靠升高电压平台 和提高充电电流实现,考虑到电网的负载能力,需要有序充电以保证电网的稳定性,充电 桩运营商的竞争领域从充电桩数量向信息化竞争迈进。

运营商深耕充电细分领域,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国内充电桩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中国充 电联盟数据,2019 年国内充电桩总数超过 1 万个的运营商包括:特来电、国网、星星充 电、普天及上汽安悦,其中特来电以 14.8 万个充电桩居于首位。当前充电桩运营商以充 电服务为盈利来源,我们认为随着充电桩数量的增长,数据服务和增值服务市场逐步打开, 规模效应已经显现,龙头企业有望突破盈亏平衡点,关注充电桩领域龙头运营商特锐德、 大功率充电桩制造商许继电气。


通信行业:新基建有望加速 5G 网络以及云化基础设施景气提升

政策加码,新基建助力 5G 提速,重点关注网络建设以及应用场景落地

政策加码,新基建或成经济“稳定器”,5G 网络建设再获关注。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 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上 5G 网络再获关注。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 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此之前,2 月 22 日,工信部召开加快推进 5G 发展、做好信息通信业复工复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 强调加快 5G 特别是独立组网建设步伐,切实发挥 5G 建设对“稳投资”、带动产业链发展的 积极作用。我们认为,供给创造需求是科技行业发展的主旋律,通信行业在整个信息技术 产业中扮演着底层基础设施的角色,良好的网络设施是发展信息消费的前提。纵观通信行 业自身发展规律,技术迭代和投资驱动是关键要素。沿着技术迭代的主线来看,当前通信 行业正迎来以5G为主的新一轮产业周期,产业链上下游已经为5G商用做好充足的准备。沿着投资的主线来看,除了行业发展的内生需求外,疫情之下,考虑到通信行业带动信息 技术领域发展的乘数效应,5G 网络建设以及相关投资将被提升至更高的地位。在此背景 下,我们认为 5G 网络建设有望加速。

网络建设和新型应用场景将成为 5G 投资的双主线。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建议关注 5G 网络建设以及新型应用场景双主线。5G 网络建设方面,当前阶段,一方面重点关注运营 商 2020 年资本开支规划,相关时间节点为运营商 2019 年年报披露日。另一方面,重点 关注三大运营商的 5G 设备招标集采。5G 应用方面,建议自上而下关注政策倾向性高的 行业,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网络教育、在线医疗等领域。结合以上判断与分析,我们 建议至上而下确定景气的细分领域,自下而上精选成长确定性高的个股。建议关注:1. 通信设备:中兴通讯、烽火通信;2. 光模块:华工科技、光迅科技、中际旭创;3. 物联网/车联网:高新兴、移远通信、移为通信。

新基建投资或加速云计算产业景气拐点前移,重点关注 IDC 及网络设备

5G 有望加速云计算渗透率提升,行业再迎成长良机。5G 的商用将带来两点变化:1)连 接数目的增长导致网络流量爆发,对于算力的需求进一步提升;2)网络的能力进一步提 升,单位比特的成本下降。两者分别从需求端(云计算解决算力问题)和成本端(网络能 力提升,资费下降降低云计算成本)为云计算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根据中国 信通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 年)》,2019 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 962.8 亿,同比增长 39.2%,预计 2019~2022 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 2022 年市场规模达到 2903 亿 元,复合增速为 31.8%。我们认为随着,新基建在加速 5G 商用的同时有望加快云计算渗 透率的提升,云计算产业有望迎来成长良机。

政策加码,数据中心新基建的地位被突出,建议关注数据中心及网络设备行业。我们认为 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在于补偿流量增速与算力增速之间的失配,外部动力则包 括了产业政策、宏观利率等因素。市场过去多以商业地产的属性来看待数据中心,而忽略 了其在信息技术领域基础设施的角色。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有望随着新基建内容的扩展而得 到修正,在 3 月 4 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数据中心同 5G 网络被一同纳入新 基建的范畴。我们认为本次会议赋予了数据中心新基建的地位,行业发展或将受到产业政 策青睐。此外,数据中心的发展也将带动以交换机、路由器等为代表的网络设备的需求提 升。建议关注:

1.数据中心:数据港、奥飞数据、光环新网;

2. 网络设备:星网锐捷、紫光股份。

计算机行业:多领域获得加速发展的机遇

云和边缘计算基础设施

服务器是云计算的硬件支撑和虚拟化资源来源。云计算是对基础 IT 资源的虚拟化(包括 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云计算平台的背后需要数量庞大的服务器集群作为 硬件支撑,可以是单台服务器的集群,也可以是机柜形态服务器的集群。如果云计算机是 电厂,那么单台服务器相当于发电机。云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是虚拟化技术,虚拟 化技术是将单台服务器设备的资源进行划分,分成几十甚至是几百台虚拟机,从而向更多 的用户提供计算资源。可以说,服务器是云计算虚拟 IT 资源的底层支撑和来源,服务器 也是云计算中最基础的单元。


根据 Gartner 数据,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在 2017Q1 开始加速,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来自 于全球云计算市场的快速增长。如果具体来看,全球公有云市场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对云服 务器的需求。从中国服务器市场发展来看,中国服务器市场发展速度快于全球。在 2017Q1 开启的这一轮服务器需求上升周期中,中国市场服务器出货量增速大概是全球服务器市场 增速的 2-3 倍;出货量占全球比不断上升,由 2013 年的 13%上升至 2019 年 30%左右。






5G 是边缘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边缘计算作为数据的第一入口,将在智慧园区、安 卓云与云游戏、CDN、视频监控、工业互联网与 Cloud VR 等价值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边缘计算的崛起,是 5G 应用的结果。我们认为,AIOT 带动的边缘计算有望成为未来服 务器需求的重要变量。边缘计算是指一种在网络边缘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边缘计算 机靠近终端或者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等,就近提供边缘 终端智能服务,满足对敏捷连接、实施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和安全隐私保护等需求。我们可以将边缘计算简单理解为“终端计算”,区别于云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计算”(云端计 算)。

边缘计算的业务本质是云计算在数据中心之外汇聚节点的延伸和演进,主要包括云边缘、 边缘云和云化网关三类落地形态。根据 IDC 预测,未来超过 70% 的数据需要在边缘侧分 析、处理和存储。边缘计算领域的多样性计算架构、产品与解决方案越发重要。

从边缘计算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来看,软件平台需要考虑导入云理念、云架构、云技术, 提供端到端实时、协同式智能、可信赖、可动态重置等能力。硬件平台需要考虑异构计算 能力,如鲲鹏、ARM、X86、GPU、NPU、FPGA 等。即边缘计算软件平台采用 Cloud Native 云原生架构与关键技术,硬件平台支持异构计算能力,以边云协同和边缘智能为关键特征。

作为云计算和 5G 边缘计算的支持,服务器、数据中心、存储等底层产品的下游需求逐步 加速释放。推荐:浪潮信息、宝信软件、深信服;建议关注:中科曙光、紫光股份、优刻 得、数据港。

后 5G 时代的新需求

网络可视化相关流量数据采集和分析有望迎来需求增速向上拐点。网络可视化下游需求客 户主要包括:网信办、公安、电信运营商等。2019 年网络可视化下游客户需求放缓,主 要因为 4G 相关设备采购周期已过,5G 商用化还未开启。


网络可视化的核心技术为:深度包检测技术(Deep Packet Inspection,简称 DPI)。DPI 是一种基于应用层的流量检测和控制技术,通过深入读取 IP 包载荷的内容来对网络七层 协议中的应用层信息进行重组,从而得到整个应用程序的内容,然后按照系统定义的管理 策略对流量进行整形操作。

网络可视化的产品与互联网流量大小高度相关。流量越大,对数据采集设备和分析系统产 品的要求越高。随着 5G 成熟,流量加速增长,对于网络可视化设备和软件的需求也将随 之上升。建议关注:中新赛克、恒为科技、迪普科技等。

对于 5G,通信行业强调的是通信标准和带宽的速度,而计算机行业强调的是网络速度的 提升带来计算边界的拓宽。从计算机角度理解通信技术的带来的变化,更多是从“计算”的 对象和场景对考虑,从 1G-5G,通信技术发展的背后,是连接的对象的不同,是计算场景 的不同。

5G 扩大计算场景外延。每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都带来了计算边界的进一步的拓展。从 单体计算机的计算,到互联网多台计算机的计算,再到云计算时代计算机集群的超级计算。计算的边界在逐步外延。5G 对计算边界的拓展,突破原有计算机、手机等传统智能终端 的计算,向 IOT 演进。

5G 拓展连接对象。通信技术的升级,带来连接对象的拓展。从 3G 带来互联网的发展, 其连接的主体是计算机(单台机器),4G 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连接的主体和本质是人;5G 对物联网 IOT 的发展,其连接的主体是万物。

5G 加速产业发展。我们认为,相比与 4G,5G 对产业的变革有望更加凸显。5G 的核心 点在于:高速率、低时延、高容量(高并发),这些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计算在多种场 景的应用,包括视频、车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同时,5G 技术的 产业的加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结合云和 AI 来实现。

5G 下游应用众多,to B 领域包括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远程医疗等 应用;to C 领域包括云游戏、VR/AR 等应用领域。商业化落地需要经历基础研究、技术 成熟、产品化、商用落地四个阶段。


我们认为目前最接近商用落地的 5G 应用是智能驾驶,更具体地说,是 L3 级自动驾驶商 用。2020-2021 年,根据各公司官网信息,传统车厂或将陆续推出 L3 车型。传感器单价 继续下降,并且越来越小型和隐蔽,更有利于商业化应用。同时,多传感器融合效果也逐 步优化。我们认为,作为 5G 的核心应用,L3 智能驾驶或将逐步迎来商业化落地。重点推 荐中科创达、 虹软科技,建议关注锐明技术。

工业互联网有望提速

5G 催化下工业互联网市场有望提速。工业互联网是以机器、原料、控制、信息系统、产 品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 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而 5G 技术有力的提升了数 据传输的效率,提升了工业互联网的能力。随着 2020 年 5G 商用逐步落地,工业互联网 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 2024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 到 12500 亿元,2019-2024CAGR 预计为 16%。


我国建立自主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是大势所趋。且相较于基础工具型软件,中国工业软 件企业在系统平台和云应用领域与国外厂商起步时间更为接近,技术水平差距较小,因此 有望形成中国自主的工业应用生态。新冠疫情下,研发、管理等环节远程实施成为刚需, 工信部推动工业 APP 普及率提升,培养用户习惯,为未来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建设打下 基础。

我们看好工业互联网龙头标的,推荐大型企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能科股份,建议关 注国产 ERP 龙头用友网络,拥有国内领先工业互联网平台 Cloudiip 的东方国信,钢铁行 业信息化龙头宝信软件,高端 ERP 咨询实施龙头汉得信息,制造业 ERP 定制化服务商鼎 捷软件,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赛意信息,智能物流信息化龙头今天国际。

智慧交通投资有望加速

2019 年 9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除强调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外,更强调科技创新驱动,将带来新的市场机遇:短期 ETC 需求集中释放;中期智慧 高速和城市综合交通治理带来新市场机遇;长期智能网联具有广阔的前景。此外,交通信 息化项目未来将更加强调对新技术应用以及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的要求,因此有望大幅提升 行业壁垒,有利于改变目前行业非常分散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出台,标志着智能网联产业加速推进。《战略》强调推进智能 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 5G 与车联网协同建设,V2X 路侧、车载及协同控制设备需求 有望提升。

重点推进智慧交通龙头千方科技。公司与阿里巴巴形成战略合作,已在智慧社区、交通缓 堵、智慧路网等多个领域推出联合打造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相应标杆项目案例也在积极推 进中,部分典型项目已经进入实施交付阶段,2020 年有望看到协同项目持续落地。我们 认为,凭借阿里云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城市大脑智能引擎叠加千方在交通、安防、车联网路 侧端的优势,双方将在未来新型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达到 1+1>2 的 效应。

城市轨交固定资产完成一般分为施工准备、路基工程、轨道工程、电气化工程、信息化工 程、车辆购置和其他。其中信息化工程占到总投资额的 8%左右。


轨交信息化建设包括综合监控系统、综合安防系统、乘客资讯系统、自动检售票系统、通 信系统和信号系统六大系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六大系统中信号系统份额最大,占比 为 27%,其次为综合监控系统,占比 16%。


新基建有望提升轨交覆盖率,有望提振轨交信息化需求。建议关注佳都科技、广电运通、 赛为智能等。

北斗卫星产业发展。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并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 GPS、 俄罗斯的 GLONASS、欧盟的 GALILEO 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自 2007 年首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至今,我国北斗系统发展战略已步入第三阶段,即形成 覆盖全球、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网络。从卫星发射数量看,2018 年 以来北斗卫星发射数量明显提升。从产业产值看,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数据,2018 年我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达到 3016 亿元,2014-2018 年 CAGR 达到 22%。随着北斗系 统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北斗导航产业将迎来新的增长动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