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深度报告:看好智能车和物联网,静待5G建设回暖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宁)
1. 通信行业年度总结:景气板块表现优异,估值持仓处于历史底部
1.1. 收入温和增长,上游扰动导致盈利承压
年内走势弱于大盘,重点关注景气板块。从整年来看,通信板块走势弱于市场,行 业关注点集中在智能车、物联网、光通信等景气板块板块,三季度营收增速分别达 44%、59%、16%。智能车方面,芯片+激光雷达主导的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及架构升 级为主线;物联网领域,智能家居及车联网带动需求高速增长;云计算厂商开支提 速、5G 建设及物联网需求增加赋能光通信领域。截止 2021 年 11 月,通信指数走势 弱于大盘,11 月受智能车、新能源等因素利好,走势较强。
营收增速迈上新台阶,净利润水平企稳。受益 5G 大规模商用、物联网终端需求爆 发、云计算厂商开支提速等利好因素,2021 年前三季度通信板块营收规模保持较快 增长,单季度营收分别为 2870 亿元、3269 亿元和 321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6.88%、 15.48%和 14.31%,增速达近三年来最高值。
净利润方面,19 及 20 年通信板块净利 水平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二季度利润最高,四季度利润骤降,季度间利润水平波动 较大;而 21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水平走势平稳,前三季度净利润分为为 131 亿元、 138 亿元和 126 亿元,同比增长 45.51%、-13.68%和-2.89%,相比营收净利润增速放 缓,主要系上游原材料提价所致。此外,2021 年 Q3 通信行业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 速由负转正,进一步验证了通信行业边际向好的态势。
2021 年通信行业毛利率中枢水平呈下行态势。参照历史数据,通信行业毛利率往往 呈现年初走高、年内走低的趋势。2021 前三季度通信行业毛利率分别为 27.53%、 26.90%和 26.42%,符合历史规律。但 Q1 毛利率提升幅度不及往期,毛利率中枢呈 现下降趋势,主因年初至今通信行业上游供应吃紧、原材料涨价压缩厂商利润空间 所致。
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及北斗板块快速增长。受益 5G 大规模商用和云计算人工智 能技术赋能带来的持续景气度,2021Q3 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及北斗板块营收增长 明显,增速分别达 59%、44%和 31%,保持了年初以来的高速增长。部分细分领域 国产替代进程显著,如物联网通信模组方面移远通信和广和通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2. 公募基金持续低配,估值水平位于近 5 年底部
通信板块持续低配。截止 2021Q3,公募基金配置比例持 0.81%,而行业标准配置比 例为 1.62%,低配缺口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加大。在公募基金减配趋势下,通信 板块的持股仍更为集中。整体来看,基金持仓前 20 名的公司变化不大,市场普遍关 注方向集中在通信设备制造、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光通信等方向。其中, 意华股份、移为通信、光库科技新进入前 20 大重仓股。
通信行业估值位于 5 年底部,边际估值有所提升。从 PE band 来看,通信( 万) 行业估值水平 2017 年处于高位,估值达 60 倍左右,2018 年估值水平快速下行至 30 倍,此后在 35-45 倍区间内震荡。进入 2021 年整体估值水平再度探底,位于 33-38 倍区间内,为近 5 年估值低谷。进入 11 月随着股市表现走高,估值水平也有所提 升,目前在 38 倍左右徘徊。整体来看目前通信行业估值水平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结 合基金持仓处于低配,通信板块仍存配置空间。
2. 运营商及设备商:5G 建设有望回暖,设备商盈利能力提升
2.1. 运营商:5G 规模化商用进程加快,下游应用领域持续扩张
需求端方面,5G 规模化商用进程加快,5G 用户规模快速提升,物联网、智能家居、 元宇宙等应用带动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增长。2021 年中国 5G 商业化进程持续加快, 中国 5G 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截至 2021 年 10 月,三大运营商 5G 用户规模已达到 6.68 亿户,环比增长 7.0%,较 2021 年 1 月的 3.44 亿户净增 3.23 亿户,全国 5G 用 户整体渗透率已提升至 40.7%。物联网和云计算在 5G 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包括智 能家居、元宇宙在内的垂直应用领域爆发式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增长。2021 年前 3 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 1810.0 亿 GB,同比增长 35.3%;10 月 单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 DOU 达到 14.32GB/户·月,同比增长 25.0%。
供给端方面,中国 5G 基站建设进程加快,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 2022 年有望进一步 提升。中国移动通信基站目前 4G 基站规模占比超过 60%,5G 基站建设进程加快。2019 年作为中国 5G 开始商用布局的元年,截至 2019 年底共建成 13.0 万站 5G 基 站;2020 年中国移动通信基站整体规模达到 931 万站,其中 5G 基站规模 71.8 万 站。2021 年中国 5G 基站建设持续推进,截止 2021 年 9 月全国已开通建设 5G 基站 115.9 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95%以上的区县和 35%的乡镇,5G 终端连接数 超过 3.92 亿户,预计 2021 年全年中国 5G 基站建设规模将超过 120 万个,2022 年 5G 建设基站规模有望加速扩张。
运营商资本开支方面,2021 年上半年运营商投资有所放缓,随着 700MHz/2.1GHz 基站建设推进,预计 2022 年 5G 基站建设维持稳健增长。2021 年上半年三大运营 商资本开支合计 1439.4 亿元,同比下降 9.55%,主要是由于 5G 700MHz/2.1GHz 频 段仍处于协商阶段。其中中国移动已开通 50.1 万个 5G 基站,全年计划开通 70 万 站;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合计开通 46 万站,全年假话开通 70 万站。下半年随着三大 运营商 5G 700MHz/2.1GHz 频段集采项目陆续落地,预计 2022 年三大运营商 5G 建 设有望加速扩张,资本开支进一步提升。
2.2. 电信设备商:紧抓 5G 快速发展机遇,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中国三大运营商 5G 主设备三期集采项目招标结果落地,中兴通讯中标份额持续提 升;随着 5G 建设进一步加速,电信设备商业绩和盈利能力有望提升。中国移动 5G 700MHz 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5G 2.1GHz 主设备集采项目招标结果相继落地,中兴 通讯中标份额相比 2020 年 5G 主设备二期集采中标份额持续提升,700MHz 和 2.1GHz 三期中标份额分别为 31.65%和 34.69%(相较中国移动 5G 二期中标份额 28.7%有明显提升)。随着中国 5G 建设持续扩张,预计 2022 年中兴通讯将迎来业绩 释放红利期,基站扩容和升级需求带来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全球 5G 逐步进入规模建设期,中国电信设备商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壁垒进一步提 升长期成长动能。随着海外疫情影响逐渐度过,全球运营商资本开支将逐步恢复并 加入 5G 规模化建设周期,预计 2021-2025 年将投入 7200 亿美元用于 5G 网络建设。以华为和中兴通讯为首的中国电信设备商具备较强的技术壁垒和先发优势,在全球 5G 建设扩张期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从全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获取情况及 5G 3GPP 贡献角度看,华为和中兴通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华为截止 2021 年 2 月 5G 标准必要专利族占全球整体份额达到 15.39%,获批 5G 技术 3GPP 贡献份额达到 22.94%,均处于全球首位;中兴通讯 5G 标准必要专利族占全球整体份额达到 9.81%, 位列全球第三位,获批 5G 技术 3GPP 贡献份额达到 5.53%。
2.3. 光缆光纤:需求端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供给端产能逐步出清
需求端方面,全国光缆线路建设持续提速。随着 5G 和云计算等领域渗透率持续提 升,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家居、元宇宙等应用快速发展推动数据流量呈爆发式增 长态势,带动全国光缆建设迎来加速扩张。截至 2021 年 3 季度,全国光缆线路总长 度达到 5543 万公里,同比增长 11.2%,增速较 2020 年有明显提升。其中接入网光 缆、本地中继光缆、长途光缆线路占比分别为 63.1%、34.7%、2.3%。
供给端方面,国内竞争格局稳定,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成长周期。中国移动 2021 年 10 月发布 2021-2022 年普通光缆产品集中采购中标结果,本次集采整体纤芯数需 求 1.42 亿芯公里,相较 2020 年 1.19 亿芯公里同比增长 19.3%;平均中标价格达到 64.92 元/芯公里,相较 2020 年 40.90 元/芯公里同比增长 58.7%。在全国光缆建设持 续加速的红利期,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量价齐升的成长周期。
3. IDC:碳中和时代 2022 年供需格局向好,行业景气度提升
3.1. 需求端:云计算+物联网推动下游需求快速增长
5G 大规模商用推动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IDC 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契机。2021 年中 国 5G 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包括云视频会议、4K/8K 超高清视频、云游戏、VR/AR 等 C 端领域持渗透率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带来的巨量设备接入, 众多高宽带应用领域所产生的数据呈现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全球数据中心年处理数据流量与全球数据圈整体产生可用流量存在巨 大差距。全球云数据中心年处理数据流量从 2016 年 6.8ZB 提升至 2021 年 20.6ZB, 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24.8%,其中云数据中心流量将从 10.6ZB 上升至 19.5ZB,年均 复合增速达到 22.5%;而 2021 年全球数据圈整体产生可用流量预计达到 85ZB。
全球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保持高增长,高清视频应用带动 5G 数据流量占比持续提 升。2021 年 1、2 季度全球移动设备网络流量分别达到 66.1ZB 和 72.2EB,同比增 长 46.4%和 44.2%,预计到 2026 年全球移动数据将达到 241.4EB/月,2020-2026 年 均复合增速 30.4%。从移动数据按应用类别角度看,视频流量在云视频会议、超高 清视频、云游戏等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带动下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预计到 2026 年视频流量将达到 186.8EB/月,年均复合增速 33.9%,占整体比例提升至 77.4% 在 5G 技术持续渗透,流量入口持续提升,应用场景持续扩展的推动下,数据中心 流量长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景气度不断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下游云计算和互联网企业资本开支在物联网和元宇宙等应用领域快速发展背景下 迎来持续爬升阶段,带动 IDC 行业需求快速扩张。全球互联网科技企业 2021 年前 三季度资本开支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以亚马逊、微软、谷歌、Facebook、Apple、 IBM 为主的美国科技公司 2021 年 1、2、3 季度资本开支分别达到 311.9 亿美元、 349.2 亿美元、382.1 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31.1%、45.8%和 33.6%。国内以阿里、 腾讯、百度、京东为主的互联网企业 2021 年前三季度资本开支分别达到 211.8 亿元、 246.1 亿元、326.3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14.3%、-9.9%、22.1%。在国内新基建政策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推进、元宇宙和物联网等核心战 略领域加速布局的影响下,中国云计算和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从 2020 年开启新一 轮扩张周期。
2020年3月以来,国内互联网巨头相继宣布新基建重大资本开支计划:4 月 20 日阿里宣布未来 3 年投入 2000 亿元,用于云计算、服务器、芯片、网络等 技术研发以及数据中心建设;5 月 26 日腾讯宣布未来 5 年投入 5000 亿元建设投资 超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战略领域;6 月 19 日百度宣布未来 十年继续加大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领域投入。全球科技企业新一 轮资本开支扩张将显著带动 IDC 行业的加速发展,国内 IDC 行业有望在 2022 年迎 来显著增长。
3.2. 供给端:碳中和时代一线城市资源稀缺性显著,行业集中度提升 一线城市
IDC 资源短缺,资源布局分化明显。中国 IDC 市场布局整体呈现东部沿 海地区居多、核心一线城市集中、中西部偏远地区偏少的格局。下游互联网、金融 企业对时效性高的“热数据”大规模处理,以及对低时延稳定网络需求使得中国 IDC 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及周边地区,且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从数据中心机架供需角度看,北上广深核心一线城市数据中心近 3 年来始 终处于资源短缺状态,且需求呈现向周边地区溢出效应。截至 2019 年底, 北京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 25.2 万架,规划在建 2.1 万架,预计 2020 年 可用机架 26.3 万架,需求 35 万架,存在 8.7 万需求缺口;上海 2020 年预 计可用机架 35.9 万架,需求缺口 9.1 万架;广东和深圳 2020 年预计可用 机架 29.4 万架,需求缺口 10.6 万架;中西部等地区目前 IDC 资源供应充 裕,主要负责时延敏感度低的冷数据存储备份。
IDC 运营商资本开支 2021年加速扩张,在碳中和能耗政策持续趋严推动下头部 IDC 运营商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自 2020 年中国新基建政策推动下,全国数据中心 建设迎来新一轮扩张周期,IDC 运营商资本开支明显加速。2021 年前三季度中国主 要 IDC 运营商资本开支分别为 49.44 亿元、36.03 亿元、60.11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 为 14.2%、49.9%、46.0%,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下游云计算厂商需求持续扩张、物联 网和元宇宙等应用领域快速渗透所致。
在碳中和趋势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高能耗的 老旧数据中心产能将加速出清,中小 IDC 企业逐步退出市场使得市场份额持续向头 部 IDC 运营商集中。2021 年 3 季度,包括万国数据、光环新网、宝信软件、科华数 据在内的第一梯队 IDC 运营商资本开支显著提高,积极在核心一线城市加大 IDC 资 源布局。随着下游云计算厂商、运营商在 5G、物联网、元宇宙等领域持续快速发展 带动下需求不断提升,预计 IDC 运营商 2022 年资本开支规模将保持持续扩张态势。
4. 光通信:数通市场高速增长,5G 带动电信市场景气度提升
4.1. 光模块:5G+物联网带来高成长动能,800G 时代即将开启
需求端方面,全球光模块需求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中国光模块需求快速增长。2020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达到 8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0%,主要驱动因素为下游云计算 厂商对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扩张所致。随着全球 5G 逐渐进入规模化建设周 期,云计算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进程加快,以及智能家居、车联网、元宇宙等物联 网应用快速发展,全球数据流量指数级增长将推动数据中心对光模块的需求显著提 升。预计 2026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将增加至 145.2 亿美元,2020-2026 年均复合 增速 10.4%。2020 年中国光模块市场需求量规模约 27.2 亿元,同比增长 8.6%,预 计 2022 年市场规模将提升至 33.3 亿元,2020-2022 年均复合增长 10.6%,与全球光 模块市场增速保持持平。
全球光模块需求主要来自于下游云计算厂商,云计算厂商资本开支 2022 年有望进 一步扩张,带动数通光模块需求持续提升。光模块市场主要分为电信市场、数通市 场和企业市场三大领域,其中数通市场主要下游需求来自云计算厂商,2020 年占整 体光模块市场规模比例约 46%。从云计算厂商资本开支角度看,自 2021 年 2 季度 以来全球主要云计算厂商资本开支明显提速,预计 2022 年资本开支保持扩张态势, 为数通光模块带来需求量上涨。
从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技术升级角度看, 2019 年 博通宣布推出支持 800G 网络部署的交换机芯片,开启 800G 光模块的成长序幕;数 据中心由传统三层结构转向叶脊结构要求配置光模块数量显著提升,数通光模块市 场有望迎来需求增长的红利期。全球电信运营商 2022 年逐步进入 5G 规模化建设阶段,带动电信市场光模块需求 稳步提升。随着全球 5G 相继进入规模化建设周期,电信市场 5G 基站对于高速率光 模块的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阶段。从 5G 技术角度看,5G 的三层架构部署相较 4G 双 层 架 构 明 显 提 升 光 模 块 使 用 量 , 接 口 速 率 由 50G/100G/200G 提 升 至 100G/200G/400G。在全球 5G 规模化建设进程中,电信市场光模块需求有望提升。
市场竞争格局方面,中国光模块企业持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400G 光模块产品国 内厂商处于领先地位。自 2014 年 100G 时代以来,全球光模块市场逐渐进入由数通 市场取代电信市场引领增长的新阶段,北美传统光模块厂商市场份额逐渐转移到以 数通市场为主要产品的中国光模块厂商,中国光模块厂商在全球的市场竞争力持续 提升,凭借较低人力成本和高效生产制造水平成为全球光模块最主要的上产机销售 地区。2020 年全球前 15 大光模块企业中有 6 家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到 36%。
4.2. 光通信设备:5G 和物联网推动需求持续增长
需求端方面,双千兆网络推动 10G PON 市场高速增长,全球 IT 支出持续增长带动 光网络设备维持稳健增长态势。2021 年工信部发布《“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 计划(2021-2023 年)》,计划 3 年内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 有望大力推进 10G PON 在接入网侧的大规模普及,预计 2021 年 10G PON 网络设 备市场规模达到 30 亿美元,2025 年将超过 65 亿美元。
从全球 IT 支出角度,2020 年全球整体 IT 支出规模达到 3.76 万亿美元,2012-2020 年均复合增速为 0.5%,处 于稳健增长态势。中国 IT 支出增速高于全球水平,数据中心系统、企业 理软件 和 IT 服务成为主要增长贡献领域。2020 年中国整体 IT 支出规模达到 2.84 万亿元, 2015-2020 年均复合增速为 5.0%,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通信服务是 IT 支出规模 最大的细分领域, 2020 年支出规模为 1.20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 0.8%。中国 IT 市场支出的持续提升有望带动光网络设备维持稳健增长。
光网络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方面,华为保持领先地位,中兴通讯近两年市场份额有所 下降。全球光网络设备领域目前处于寡头市场竞争格局,前 5 大光网络设备商市场 份额合计达到 68.5%。华为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动全光网络在众多领域的升级应用, 加速下游行业从“光纤到户”迈向“光联万物”,凭借在光接入领域的智能分布式接 入网解决方案以及光传输领域的全球规模化 OTN 专线网络优势,在全球光网络设 备领域保持领先地位,2020 年市场份额 20.5%;讯远通信和烽火通信分列第二和第 三位,2020 年市场份额分别为 14.3%和 12.5%;诺基亚近两年来市场份额有所下滑, 由 2015 年 15.0%下降至 2020 年 11.0%,仍维持全球第四位;富士通市场竞争地位 持续提升,市场份额由 2014 年 7.2%提升至 2020 年 10.2%;中兴通讯近 2 年来吃肠 份额有所下滑,由 2018 年的 12%下降至 2020 年 8.1%,处于全球第六位。
5. 物联网:智能家居+车联网带动需求高速增长
5.1. 物联网行业市场空间广阔,万亿蓝海提供长期成长确定性
全球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中国物联网行业加速发展。2020 年全球物联网 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73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0%,随着全球 5G 商业化进程加速, 未来 3 年物联网行业有望进入加速增长周期,预计 2024 年全球物理网行业市场规 模达到 1.11 万亿美元,2020-2024 年均复合增速 11.0%,其中亚太地区和 EMEA 地 区市场规模增速较快,2019-2024 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11.3%和 12.4%,市场规模占 比分别为 45.3%和 26.3%。
中国物联网行业近 5 年来保持高速增长,2019 年中国物 联网行业市场规模约 1.76 万亿元,2016-2019 年均复合增速 23.2%,增速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主要驱动因素来源于中国智能家居和智能制造等核心下游应用领域的快 速发展。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63 万亿元,2019-2021 年均复合增速 22.3%。
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按技术架构层级来看,传输层市场规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平台层和应用层价值占比不断提升;按应用类别来看,消费物联网市场规模占据主 导地位,产业物联网价值占比不断提升。从不同技术架构层级的物联网细分市场空 间看,2019年传输层市场规模达到5670.4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32.3%;平台层市场规模达到 2721.1 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 15.5%;应用层市 场规模达到 4494.2 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 25.6%;感知层市场规模达 到 3388.2 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 19.3%;支撑层市场规模达到 1281.6 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 7.3%。
从不同应用领域分类角度看,消费者 IoT 目前为主要应用领域,产业物联网最具长 期成长潜力。消费物联网作为面向终端用户的物联网应用,提供包括智能家居、智 能安防、智能照明等核心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在物联网发展初期占据主要价值链地 位;个人物联网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设备为消费者提供个人数据分析等 功能及服务;产业物联网作为长期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在企业数字化进程持续推 进,物联网能力持续完善等因素推动下,有望对现有商业模式带来颠覆式变革,成 长潜力巨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2. 需求端: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爆发式增长,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延伸
5G 大规模商用和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推动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呈现爆发式增 长。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近 10 年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9 年全球物联网连 接数达到100亿台,规模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连接设备,2010-2019年均复合增速32.4%;非物联网连接设备近年来增速显著放缓,2019 年规模为 99 亿台,2010-2019 年均复 合增速 2.4%。
物联网连接设备快速增长,主要驱动因素是由于诸如智能手机、智能 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渗透率在全球已达到趋于饱和的阶段,成长空间由增量市场转 变为既有设备更加智能化的存量市场。随着云计算、5G、人工智能多项颠覆性技术的叠加融合,基于物联网连接的设备相 比上一代产品能够为消费者缔造更丰富的智能家居、个人健康、智能安防等多个领 域的更好的服务体验,万物互联的强大生态效应让物联网连接成为必不可少的核心 功能。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将达到 309 亿台,2019-2025 年均复 合增速 25.3%;非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维持在 103 亿台,2019-2025 年均复合增速 0.9%。
从物联网设备出货量所在地区来看,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地区出货量增速最快。2019 年全球物理网设备出货量达到 243.7 亿台,同比增长 23.4%。其中亚太地区物理网 设备出货量占比最高,2019 年出货量达到 147.2 亿台,占总出货量比例 60.4%。随 着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地区 5G、云计算带动物联网行业快速发展,印度和东南亚国家 物理网智能设备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预计到 2026 年亚太地区物联网设备出货量将 达到 462 亿台,占全球总出货量比例达到 69.1%,2019-2026 年均复合增速 17.7%。
从不同应用场景物联网智能设备出货量规模看,智慧楼宇自动化/安全及监控设备、 智能工业自动化设备、固定资产监控设备、便携式资产追踪设备出货量规模位居前 列;互联消费电子设备、移动健康及个人健康设备、便携式资产追踪设备出货量增 速较高。按照出货量规模来看,2019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出货量 243.7 亿台设备中, 智慧楼宇自动化/安全及监控类物联网设备出货量达到 129.6 亿台,占整体比例 52.3%;工业自动化物联网设备出货量达到 129.6 亿台,占整体比例 11.4%;
固定资 产监控物联网设备出货量达到 22.4 亿台,占整体比例 9.2%;便携式资产追踪物联 网设备出货量达到 20.2 亿台,占整体比例 8.3%,物联网设备目前主要应用场景仍 然以公共商业化建筑和工业/制造业为主,互联消费电子产品、移动健康设备、智能 家居等面向消费者的应用领域占比较低,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全球面向消费者物联网设备市场结构中,智能家居设备占据主导地位,下游智能设 备中消费电子设备出货量增速放缓,可穿戴设备成为核心增长驱动引擎。2019 年全 球面向消费者物联网设备出货量中,智能家居设备占比达到 45.5%,消费电子产品 占比 27.3%,两者占比超过 72%的主要驱动因素源自以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为 主的消费电子设备以及以智能音箱、智能大小家电为主的智能家居设备与物联网技 术快速融合所致。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汽车物理网设备作为新兴的应用领域。2019 年 设备规模占比较低,均为 6.8%。
全球智能家居家庭数量目前渗透率 10.6%,在物联网、5G、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多技 术融合加持下未来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智能控制/连接设备和智能照明设备渗透率 增长最快。2020 年全球家庭总规模为 21.09 亿户,其中智能家居家庭规模达到 2.23 亿户,智能家居整体渗透率 10.6%。按智能家居产品类别渗透率来看,智能控制/连 接设备、智能照明设备、智能家居安全设备渗透率目前较高,2020 年分别为 4.3%、 4.1%、4.0%。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智能家居家庭数量将达到 4.78 亿户,渗透率提升 至 21.0%,其中智能控制/连接设备、智能照明设备、智能家居安全设备渗透率分别 提升至 13.6%、13.3%、12.9%。
全球智能音箱维持高速增长态势,2020 年受疫情影响增速显著下滑,亚马逊 Echo 和谷歌 Nest 引领全球智能音箱第一梯队,百度、阿里巴巴和京东等主要中国企业纷 占第二梯队。自亚马逊在 2014 年 11 月推出首款智能音箱 Echo 以来,全球智能音 箱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发展期,出货量由 2016 年的 630 万台增长至 2020 年 1.53 亿台,2016-2020 年均复合增速 122%。
受到疫情影响,2020 年全年智能音箱出 货量增速显著下降,同比增长仅为 4.0%;2021Q2 出货量 3970 万台,同比增长 33%。从全球智能音箱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亚马逊 Echo 依托先发优势牢牢占据市场第一 位,随着其他科技巨头进入市场后Echo市场份额有所回落,2021Q2市占率为26.7%;谷歌 Nest 占据市场第二位,2021Q2 市占率 17.4%;百度小度、阿里巴巴天猫精灵、 小米小爱作为中国科技企业主要智能音箱厂商,形成规模庞大的第二梯队,2021Q2 市占率分别为 15.6%、12.6%、6.3%;Apple 作为智能音箱新晋参与者,在推出 HomePod 之后市占率稳中有升,2021Q2 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 9.6%。
5.3. 供给端:物联网模组国内企业持续提升市场份额,IoT PaaS 平台为 战略高地
物联网蜂窝模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 年 5G 模组有望进入加速放量阶段。2020 年全球物联网模组市场规模约为 45.4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市场规模将提升至 115 亿美元,2020-2024 年均复合增速 26.2%,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于下游包括车联网、智 能家居、医疗、智慧工业等众多垂直应用领域的加速渗透。从物联网模组出货量角 度看,2020 年全球物联网模组出货量 2.65 亿件,受到疫情影响相较 2019 年同比下 降 6.0%。
2021 年前 2 季度出货量明显回升,分别同比增长 50.0%和 53.0%,其中 2021 年 2 季度全球物联网模组出货量首次突破 1 亿件,5G 模组进入放量周期,相 较 2020Q2 同比增长 800%。随着 5G 规模化建设稳步提速,预计 2022 年 5G 模组将 成为出货量主要增长引擎,预计到 2024 年全球物联网蜂窝模组出货量将提升至 7.82 亿件,2020-2024 年均复合增速 31.1%。
中国蜂窝模组企业凭借高水平 合服务和规模效应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持续扩大市 场份额。中国物联网市场虽然起步慢于海外,但受益于下游万物互联应用快速增长 的需求,加上国内较低人工成本和庞大的工程师红利等后发优势,中国物联网产业 链迅速发展。上游物联网蜂窝模组企业抓住契机迅速成长,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优势, 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迅速响应的优质服务持续抢占国际模组企业市场份额。
中 国模组厂商市场份额由 2015 年的 25%增长至 2021 年 2 季度的 41%,其中移远通信 和广和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1 年 2 季度市场份额分别为 21.2%和 7.9%;美格智 能和日海智能处于全球第二梯队,2021 年 2 季度市场份额分别为 5.3%和 4.7%。随 着国内厂商不断开拓 IoT 领域业务边界,中国模组企业有望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份 额,巩固竞争地位。
中国 IoTPaaS 平台赋能物联网设备规模处于领先地位,在 5G 和云计算等领域快速 发展下具备长期成长性。全球主要 IoT PaaS 平台企业中,涂鸦 IoT PaaS 平台目前是 公认的市场领导者,从 IoT PaaS 平台收入、赋能物联网设备规模、新增赋能设备规 模等方面均领先于全球云计算领先者亚马逊 AWS。
2019 年涂鸦赋能设备收入达到 9900 万美元,IoT PaaS 平台市场占有率 8.6%,占据全球 IoT PaaS 行业市占率第一 位,2020 年赋能设备规模达到 1.17 亿台,新增赋能设备 5700 万台,同比增长 95.0%;AWS 处于第二位,2020 年赋能设备规模 7500 万台;小米物理网平台 2020 年赋能 设备 3900 万台,其中 94.4%的赋能设备均为小米自有品牌智能产品,形成极强的小 米 IoT PaaS 闭环封闭生态。(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6. 智能网联汽车板块:芯片+激光雷达+HPC 架构为新风向
6.1. 智能网联景气度持续提升,进入 L2 到 L3 关键节点
疫情拖累供应链,汽车销量恢复缓慢,智能网联逆势上行。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 2021 年 10 月,本年内我国汽车销量累计达 2097 万辆,同比累计增长 5.4%;其中 乘用车 1-10 月累计销量为 1687.1 万辆,同比累计增长 8.8%;而进入四季度商用车 受国六标准切换市场波动明显,累计销量 409.9 万辆,同比累计降低 2.5%。而新能 源车销量持续走高,1-10 月累计销售 254.2 万辆,同比增长 80%。在汽车新四化“智 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大背景下,智能化-自动驾驶、网联化-车 联网、电动化-新能源多方向同步进行,新能源销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智能网 联汽车的上行趋势。据之前 IHS Markit 的预测,2021 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 将达 53.30%。
智能网联汽车板块景气度不减,进入 L2 向 L3 转变关键节点。我们测算,到 2030 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空间将超 1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6.22%。渗透率方面, 目前市面上新势力厂商及传统主机厂的旗舰智能汽车车型基本都已实现 L2 级别自 动驾驶,虽然总量规模不大,但 L2 级别自动驾驶已拆分为自适应巡航系统(ACC)、 车道保持系统(LKA)、自动刹车辅助系统(AEB)等功能,且已相对成熟。
我们测 算,2021 年新车中 L2 级别自动驾驶功能渗透率将达到 27.02%,后续受自动驾驶等 级快速提升迭代或难有较大提升空间;而 L3 级别自动驾驶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我 们估计到 2025 年,L3 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至 48.53%,且在 L4 及更 高级别自动驾驶短期内较难落地的情境下,将成为未来 5-10 年主要的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等级。
6.2. 算力竞争愈演愈烈,自动驾驶芯片进入放量阶段
在由 L2 迈入 L3 的过程中,自动驾驶芯片扮演关键角色。据估计,到 L5 自动驾驶 时,整车算力或将达到 4000TOPS,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自动驾驶芯片的算力 需求成为制约自动驾驶发展的直接因素之一。目前主流芯片厂商均在快速迭代其产 品算力以获得先发优势,如英伟达即将量产的 Orin 芯片算力达上一代 Xavier 的 7 倍,下一大 Atlan 芯片预计算力提升 4 倍。由于汽车生命周期较长,在 15 年左右, 在此期间需要频繁地进行 OTA 升级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硬件预埋成了各家主机厂 的普遍做法。
传感器数量增加形成对芯片算力刚需。随着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带来的新功能需求,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功能的要求也更加严苛。除传统的摄像头外,毫米波雷达、 超声波雷达以及方兴未艾的激光雷达都在各主机厂下一代车型出现,传感器搭载数 量已达 30 个之多;例如威马 M7 搭载了 3 个激光雷达、5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 波雷达和 11 个摄像头以及 1 个高精度定位模块。传感器数量的增加伴随着更加巨 量的图像、点云等感知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需要大算力车规自动驾驶芯片进行数据 处理、分析以及据此决策,成为自动驾驶的关键部件。
拿下多家国内主机厂新车型定点,英伟达巩固自动驾驶芯片龙头地位。英伟达在 11 月 8 日举行的 GTC2021 大会上公布了其自动驾驶合作车企名单,国内新势力龙头, 如理想、小鹏、理想等均在列,传统主机厂背景厂商如智己汽车、上汽 R 也在其中。除此之外,沃尔沃、奔驰、别克等传统车企及滴滴、ZOOX 等 Robotaxi 及商用车厂 商也为英伟达客户。定点车型涵盖智能轿车、Robotaxi、商用车,英伟达在自动驾驶 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被印证。
6.3. 登录多家主机厂新车型,2022 成为车载激光雷达量产元年
多传感器融合趋势下,激光雷达成高级别自动驾驶关键传感器之一。相比于传统的 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激光雷达采用频率高,波长短的激光进行探测,角 度、距离和速度分辨率高,3D 成像清晰,但成本和可靠性一直为制约其上车量产的 关键因素之一。
最初的机械式激光雷达通过配备数十甚至上百个激光收发器,通过 转动实现对车周环境的扫描,但一方面激光收发器数量使得其成本高昂,另一方面, 转动部件更易损坏,更难满足车规可靠性标准。向固态激光雷达发展为未来的发展 方向,但受限于技术及产业链相对不成熟,目前各车载激光雷达厂商均采用半固态 /混合式激光雷达方案,将光源固定,通过振镜等光学器件偏转光束形成扫描效果, 同时减小了激光雷达体积和活动部件,提升了可靠性的同时将雷达成本降至万元以 内。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激光雷达方案有 Luminar 的转镜式、速腾聚创的 MEMS 振镜 式、大疆览沃的棱镜式等。
各大厂商纷纷宣布搭载,激光雷达成高端智能网联车型标配。2021 年各大主机厂公 布的下一代车型中,大都采用了激光雷达方案。依据雷达位置的不同,可划分为车 顶和车头两种。大部分相关车型如理想 X01、蔚来 ET7、威马 M7、小鹏 G9 均计划 于 2022 年下半年量产,届时激光雷达也将逐步放量,考虑到厂商研发量产进度等因素,预计搭载节点可能略晚于车型推出时间,预计时点在 2022 年年底至 2023 年年 初。目前领先的 LiDAR 供应商有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图达通、华为、Luminar 等, 受益于配套车型的逐步放量,预计 LiDAR 供应商将收获其价值不菲的“第一桶金”。
6.4. 从功能域控迈向 HPC 中央集成架构,量产经验或成关键
功能域方案日益成熟,架构发展进入中央集中区域方案阶段。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发 展目前正处于分布式-功能域集中-中央区域集中的功能域阶段,目前各大主机厂的 智能网联旗舰车型架构均采用功能域集中式,虽然从总量上看渗透率较低,但体系 架构及产业链发展已相对成熟。随着自动驾驶从 L2 迈入 L3,自动驾驶相关功能数 量增多要求车内算力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进一步优化,同时 OTA 升级要求增强架构 的可拓展性及可维护性,加之减少车内线束的需求,新一代 HPC 中央集中区域架构 的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HPC 架构功能划分更加清晰,开发维护更具优势。以上汽零束 HPC 方案为例,其 整体上将功能域控架构下 4 个域(ICC 网关计算单元、IAM 座舱、IPD 自动驾驶、 IAM 网联)的功能划分至两个 HPC 中:HPC1 负责网关、网联及低配自动驾驶功能 等,HPC2 负责大算力高配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相比域控架构下功能域之间交流 的不方便,HPC 架构灵活性大大增加,一些在功能域控架构下不易划分的功能如无 钥匙进入、高精度定位等在 HPC 架构下可以更简单的实现。
小鹏新车型 G9 的 XEEA 中央集中式架构,支持更高性能的芯片、更高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和更强大的 智能座舱,并做到国内首次采用千兆以太网作为主干通信网络,使得 OTA 升级时间 从 90 分钟降低至 30 分钟以内。9 月 22 日,上汽零束宣布开发“零束银河全栈 3.0” 的云 端一体化舱驾融合 HPC,而华为 19 年公布的 CC 架构也具备升级成 HPC 架 构的潜力。
HPC 架构开发早期,量产经验或成为关键。现阶段 HPC 架构的成本仍要高于域控 架构,企业需要同时应对域控架构的存量需求和未来颠覆性 HPC 架构的研发需求, 软件开发人才需求量大。相对而言,在功能域控架构下有丰富量产经验的公司可以 将更多的工作重点放到功能移植上,能够更快的适应 HPC 架构的变化,在行业竞争 中取得优势。主机厂如小鹏,Tier1 如德赛西威都有望在 HPC 架构的趋势取得领先 站位。
HPC 架构软件开发量激增,头部软件公司或存良机。EB 预测,传统功能域架构下, 典型车身域控制器的代码量约为 20-200 万行,而从域控制器向 HPC 架构的迁移过 程中,代码开发量还要高于原各功能域的开发量总和,高性能控制器/HPC 的软件开 发量预计将达到 2000-5000 万行,且软件的维护和集成方面的工作量将会增加,占 到整个软件研发工作量的 60%左右。较大的开发量车企难以独自完成,需要 Tier1、 Tier2 等供应商的合作,中科创达等领先的软件厂商有望能够扮演重要角色,成为 HPC 架构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
提供每日最新财经资讯,判断经济形势,做有价值的传播者。欢迎关注
《文琳阅读》 有态度、有品位,阅读带来快乐,做时间的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