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舟子读诗 | 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2016-12-26 中国诗歌学会

舟子读诗

聆听舟子

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看板桥一夜之多霜


再见,蓝马店

( 1937年4月春旅自伦敦北归)

诗:辛笛

朗诵:舟子  刘畅


走了

蓝马店的主人和我说

——送你送你

待我来举起灯火

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看板桥一夜之多霜

飘落罢

这夜风  这星光的来路

马仰首而啮垂条

是白露的秋天

他不知不是透明的葡萄

鸡啼了

但阳光并没有来

马德里的蓝天久已在战斗翅下

七色变作三色

黑  红  紫

归结是一个风与火的世界

听隔壁的铁工手又拉起他的风箱了

他臂膀上筋肉的起伏

说出他制造的力量

痴痴的孩子你在玩你在等候

是夜的广大还是眼前的神奇

也令你守着这尽夜的黎明不睡?

来去辄欲与吉诃德先生同行

然而除了风车  除了巨人

森林里横生的藤蔓  魔鬼的笛声

我是已有多久了

行杖与我独自的影子

——年青的  不是节日

你也该有一份欢喜

你不短新衣新帽

你为什么尽羡慕人家的孩子

多有一些骄傲地走罢

再见  平安地

再见  年青的客人

“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


作者:辛笛


辛笛,现代诗人,原名王馨迪。1912年生于天津。1935年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在中学任教一年。1936年赴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与诗人艾略特、史本德等曾相过从。1939年回国在暨南、光华两大学任教授。抗战胜利后曾兼任美国文学丛书和《中国新诗》编委。与其他诗友以《中国新诗》及《诗创造》为园地,形成具有现代诗歌流派特色的诗人群体,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是九位诗人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合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2004年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诗集《珠贝集》(与弟弟辛谷合集),《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王辛笛诗集》《听水吟集》(旧体诗),《王辛笛短诗选》(中英对照)及诗友合集《九叶集》和《八叶集》;散文集《夜读书记》《嫏嬛偶拾》《梦馀随笔》;主编有《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校译合译本狄更斯长篇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等。

✎作品赏读

这首诗是辛笛1937年在英国留学爱丁堡大学期间,趁假期到法国看望清华大学校友后,从巴黎回到伦敦,从伦敦返回苏格兰爱丁堡的途中所作。为了省钱,也为了领略夜景更有诗意,他乘坐的是半价的夜间长途汽车,路经一个叫蓝马店的小客栈,汽车在那里停留加油,旅客可以喝水,用点夜点心,权作休息。店主很殷勤好客,给人温馨的感觉。这难得的和平、亲切的气氛在战争的阴影中显得格外值得珍惜。

诗以蓝马店主人口吻起兴,然后铺展开作者的所思所想,最后又以店主的口吻结束,形成诗结构的完整统一。

蓝马店主人的话语勾画了一个意境,他举着灯火为这位远道而来的异国青年送行,“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 看板桥一夜之多霜”,作者凌晨见到板桥上的霜冻,蓦然想起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化用彼情彼景,改成半白话来表达,不仅加深了旧诗中行旅的意境,而且由于带着店主的口吻叙谈,使意境顿然开拓,而更多有一点人间的暖意。同时,这里还可见19世纪法国后期印象派画风对他的某些影响,只是他以画入诗,为己所用。灯火下,门上的黑影和板桥上的白霜恰成光线上的鲜明的反差,白霜显得更为耀眼,也就平添了一抹冷色,和羁旅漂泊的命运两相映衬。

然而尽管如此,他仍从夜风、星光、白露中憧憬着美的再现。多少年前看嘉宝主演的电影《瑞典女皇》,有一个镜头给他印象深刻。嘉宝斜卧着,手里举着一串好象透明的葡萄,她仰头吃着垂挂在眼前的葡萄。虽然那是一部黑白影片,但导演很艺术地运用了光线的明暗,使这一镜头表现出动人的视觉效果。镜头几秒钟一晃而过,但作为整体印象在瞬间给他以诗意充盈的感受,以至难以忘怀。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印象的变形:

“马仰首而啮垂条 / 是白露的秋天 / 他不知不是透明的葡萄”

而且将记忆和想象结合起来,把记忆中最主要的感觉和印象幻想为另一事物的神情动态,不仅给人艺术性的形式美感,而且还蕴有物我交感的启迪,马有无知的幸运,人却有智慧的痛苦,一股惆怅的思绪在感受美的同时悄悄涌上心头。

“鸡啼了 / 但阳光并没有来”,鸡啼既隐隐与“鸡声茅店月”相呼应,又另含本该有闻鸡起舞的欢欣,然而太阳之未能及时涌现,造成了情境的逆转,原来是因为“马德里的蓝天久已在战斗翅下 / 七色变作三色 / 黑  红  紫”,阳光色谱上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由于战火纷飞归并化为三色。

当时西班牙内战正酣,在野的佛朗哥军队受到希特勒的支持,向西班牙政府军疯狂进攻,但世界进步力量都站在政府军的一边,各国不少知名诗人、作家都亲身参加战斗,如西班牙本国的罗尔迦、英国的奥登、康诺利,智利的聂鲁达等。英国的广播每天都在报道战事的进展。民主受到践踏,血流成河。这一挫折给辛笛以强烈刺激,黑、红、紫正是干涸的血、鲜血、凝结的血的不同颜色。在蓝天的映照下,血的三色浓烈地表现出现实的残酷。诗人又以铁工手的臂膀显示的力量隐喻希特勒法西斯在欧洲张牙舞爪(这样的意象比喻已不仅是不落俗套的新颖,而且蕴含着现代理解),然而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却一味采取绥靖政策,善良的老百姓又如孩子般天真,幻想和平能维持下去。在客中的作者联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日寇已占领东北,又向华北虎视眈眈,由此满怀愤懑,感慨万端,觉得自己就像西班牙的唐•吉诃德那样满怀理想,可在现实的森林中,却尽碰到绊手绊脚的藤蔓和令人寒栗的魔鬼笛声。他采用一系列象征意象展示如此现实的内容,又以西方现代派诗人所惯用的“思想知觉化”、寻找“客观对应物”等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思绪。正是世界风云的变幻,故国关山月的呼唤加深了他在异国独行踽踽之感。

诗的最后一节仍是假托蓝马店主人的口吻安慰说:“年青的  不是节日 / 你也该有一份欢喜 / 你不短新衣新帽 / 你为什么尽羡慕人家的孩子。”唐李商隐句“年少因何有旅愁”的诗意在此处转化出新鲜的意境和语言。年青人本当是高高兴兴的,活跃非凡的,但通过店主的劝慰可以发现,作者的愁苦显然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困难,而是由上文所涉及的时世纷扰,一种难以言状的深沉悲哀掺和着海外游子的失落感也就成为弦外之音了。“多有一些骄傲地走吧 / 再见  平安地 / 再见  年青的客人 / ‘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

在汉语中人们分手时说“再见”,本是一般用语,泛言希望再次见面而已,但本诗在这个特定的情况下肯定是不会再见的,就特别明白地道出这只是祝福的本意,赋予了一种低徊不绝的惆怅。这句话点破了无法说尽的惜别之情,多少年后一直为读者所深深喜爱。直到五六十年代来自港台的不少留学海外的青年都爱吟辛笛的这首诗。当辛笛在内地销声匿迹之时,香港的青年诗人甚至将他们的刊物题为《蓝马季》,写专栏也用《蓝马店》,都是从《再见,蓝马店》而得名的。


53 28622 53 15288 0 0 3623 0 0:00:07 0:00:04 0:00:03 3622

朗诵者:舟子


原名哈若蕙。中国作协会员、编审。宁夏朗诵艺术学会主席。在文学中涵养心灵,在朗诵中体味人生,在艺术中飞扬心情。追求用真切的情感与纯净的声音体现文学之美。


朗诵者:漠雨


原名刘畅,高级警官。曾参与过电视台多部译制片、电视片的配音。


请@中国诗歌学会新浪官方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