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献礼校庆 | 谨以此纪念成中医建校初期的那些教授们

2016-10-18 新媒体 成都中医药大学


大师风范 温润儒雅成中医建校初期的教授们

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
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
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
路过那一座座雕像
回想起课堂上教授们的叮咛指导
大家的心中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李斯炽


1958年,国务院任命李斯炽为成都中医学院首任院长。
1959年,“因对发扬祖国医学工作积极,成绩卓著”,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
       1978年,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
著有《中医内科杂病》《医学三宇经浅释》《运气学说管窥》《素问玄机厚病式初探》《实用内经选释义》《李斯炽医案》(一、二辑)《医学歌诀三种》等二十余种。
凌一揆



1954年,调入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担任中药学教师,代理教务主任,1955年任教务主任。

1956年,调成都中医学院工作。历任教务处科学科研科科长、中药方剂教研组主任、中药教研组主任、教授、副院长、名誉院长。
早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职期间,便率先建立了中药标本室和标本园。
开创性地提出“系统中药学”思想,逐渐形成中药本科教育理念,促进中药二级学科分化,有力地推动了中药学的学科建设。我校中药学在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与凌教授多年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吴棹仙


曾任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
1954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
1955年,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泽东主席,受到主席嘉勉。     著有《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灵枢经浅注》等书 ,其编纂的《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被选为中医学院教材。
邓绍先



全国著名的《伤寒论》专家,享有“邓伤寒”的美誉。曾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中医学院副教务处长。
1942年,写成《伤寒论释义》一书(中国医学文化服务社出版),奠定了他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的学术地位。
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被调入学院任副教务处长,讲授《伤寒论》。
1957年,编著《中医内科温病》一书。
1960年,主持了全国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的编写工作,为我国高等中医教育《伤寒论》课程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健民



曾任成都中医学院医史教研组主任和工会副主席。终身从事中医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之后,被调入并担任医史教研组主任和工会副主席,并出席四川省政协首届三次委员会议。
1956年到成都中医学院工作后,撰著《中国医学史》,成都中医学院先后3次印刷,作为本科教材。
其代表论文有“扁鹊年代考证”(《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59)等。
他不计报酬办学授课,为培育中医人才竭尽心力。培养的数百名毕业生中,包括凌一揆等10余位现代著名中医药专家。在脑溢血逝世前一周,孔老仍坚持对爱书完成修订。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断进取的治学精神和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邹仲彝



曾任成都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任、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1956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1959年因继承和发扬祖国遗产成绩显著,荣获中央卫生部颁发的银质奖章和奖状。
著有《霍乱浅说》《温热便读》《麻疹概论》《补虚辨惑论》《紫金锭释义》《中医脉学》《金匮要略义疏》等论著。
王渭川



中西汇通妇科专家,曾担任《金匮要略》《中国医学史》等课程教师,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
1956年调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同年转调成都中医学院,先后担任《金匮要略》《中国医学史》等课程教师。
1962年后,调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1973年任主任。
1984年晋升中医妇科主任医师。
主要著作有《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王渭川临床经验选》《王渭川疑病症治验选》等。还担任了大型参考书《中医妇科学》顾问。
彭履祥



曾任成都中医学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基础教研组主任、医学系副主任、中共成都中医学院党委委员。
1956年,到成都中医学院任教,并先后担任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1978年,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内科学教授职称。
对中医疫痰饮学说和调气开郁理论具有独有见解。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前人有关“郁证”之论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郁证学说”,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认识。
陈达夫



曾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主任。
1956年,到成都中医学院任教,从事眼科教学与临床工作,担任附属医院眼科主任。1978年,晋升为教授。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担任眼科硕士导师。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大代表等职。
著有《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等。
宋鹭冰



曾担任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师。1956年,调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后转入成都中医学院任教。1978年,聘为教授,并担任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省分会常务理事、顾问。
对温病学说具有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多有独到见解和专论。
对钩端螺旋体病的中医治疗,具有开创性成就。
编写有《中医温病学讲义》和《中医各家学说讲义》,对全国中医高等学校温病学一、二版教材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主编《中医病因病机学》一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在当时是最为系统和完备的一部基础理论性专著,为中医基础学科的深化和分化起到了先导作用。
卓雨农



曾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妇科教研室主任。
1957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妇科教研室主任。
1961年,被评为全国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著有《中医妇科治疗学》《中医妇科临床手册》《论崩漏》《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秘诀》,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一、二版),为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妇科学》教材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所著的《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学》中载有他常用的自制方剂155首,临床应用亦有卓越疗效。
冉品珍



曾任成都中医学院内科教师。
1956年,调到成都中医学院任教。1980年,晋升为中医内科副教授。1982年,晋升为教授。
著有《内科临证辨治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内科55讲》(成都中医学院)及《中医内科手册》等专著。
参加编写了《中医内科学》(脾胃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还负责编写的有《内科临床实习参考方药资料》、《内科讲稿》、《脾胃病讲稿》等教学参考资料和讲稿。

往期精彩DISCOVERY


微风 | 十月观影指南 你的钱包还hold住吗?


●  献礼校庆|我尝遍五味  你芍药当归


●  献礼校庆|我想把我说给你听



资料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图文排版|胡琦(实习)   陈佳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