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风|张丹老师与“蜜蜂的家”

2016-11-15 校报记者站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丹老师与“蜜蜂的家”

“蜜蜂的家”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想必大家每个人的身边都有默默付出的“小蜜蜂”,或许你就是其中的一员。可是对干部们口中“无所不能”的丹姐,想必大家还是有些陌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蜜蜂的家”资历最老的“蜜蜂”张丹老师。
张丹
女,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教学科研研究生科科长,同时也是我校志愿者组织“蜜蜂的家”的创始人和总负责人,同学们口中的“丹姐”。



Part1
“蜜蜂的家”简史
2008年秋季,张丹老师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工作。此时,四川省刚经历了多灾多难的时期,很多本来就贫困闭塞的地区经过地震的摧残,更加雪上加霜。这一年国庆长假,一支由10名志愿者组成的支教小队悄悄开进山区,开始发出他们还很微弱的光亮。这就是“蜜蜂的家”的前身。张丹老师带领的这支队伍从那时起,开始在群山之中摸索通途,开始给被孤独和寒冷包围的孩子们送去心灵上的温暖和抚慰。
经过短短的七日,志愿者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太多的人需要帮助,自己的力量难道如此微薄?张丹老师把同学们叫到一块儿商量。“如果仅仅局限于短期支教,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没有太大意义。我们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于是,微弱的萤火烛光燃起小小的火苗,张丹老师的忙碌工作日程中又多出一项——管理“蜜蜂的家”。张丹老师所带的同学中,越来越多的“小蜜蜂”加入了这个温暖的公益组织,渐渐地,星星之火落遍基础医学院。不久,基础医学院的学生转入临床医学院,这给“蜜蜂的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机。加入“蜜蜂的家”的热潮从基础医学院的几个班级迅速扩展到整个临床医学院,后来又传遍成都中医药大学。

不过,“蜜蜂的家”的星火如此迅疾地燃遍整个校园,并且经久不衰,靠的并不是天赐的机遇,而是它与众不同的宗旨和作为。

Part2
做公益不需要门槛
不仅仅是“蜜蜂的家”,学校内的其它组织,包括学生会、校红会、各学院团委等都会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可是“蜜蜂的家”在它们之间激烈的的竞争中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人员日益壮大,已经由最初的小小队伍壮大到了数百人的大集体。


很多同学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蜜蜂的家不设门槛?难道不加筛选还能够保证成员办事的效率?张丹老师说:“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蜜蜂的家’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信条:凡是愿意做公益的人,我们都不会拒绝。我们更想为被其他组织拒绝的热心同学提供一个平台,因此我们对志愿者的能力很包容。”如果一件事有80%的意义,每个公益组织都会去做。而如果一件事有10%的意义,很多组织就会放弃。可是张丹老师觉得,公益这种事情,做和不做的差别是很大的。一件事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哪怕只有10%的人真心愿意去做,只要没有坏处,“蜜蜂的家”也要努力去做。做公益是不需要门槛的,每个有心人都应获得积极的支持。“蜜蜂的家”有两个宗旨,“为了农村的孩子”和“培养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会太在意某一次支教,或者某一个同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哪怕是某个同学他带有一点私心,只要他所做的对农村的孩子有帮助,他自己的能力会有提升,我们都应该支持他。”张丹老师如是说。
这种支持和包容让许多同学找到了自己为社会发挥作用的空间,但是如果没有筛选,又如何能保证队员的素质过硬呢?张老师说:“我们在开展正式的公益活动之前,都会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我们会把这段时间尽量延长,开展各种小的活动,让队员在这段时间内自我淘汰。队员能够接受‘蜜蜂的家’,真的愿意做公益会留下来;如果队员和‘蜜蜂的家’相背离,或者有私心,他会慢慢脱离。”这样一个不主动筛选队员而让队员在活动中主动“被筛选”的独特方式,既满足了每一个热心于公益同学的内心渴望,又保证了队员一条心。

Part3
会积累能坚持才能长盛不衰
“蜜蜂的家”从2008年创立以来,经过了8个年头,这期间,很多曾经办得风生水起的公益组织逐步衰落,然而“蜜蜂的家”却依然在世界的一隅彰显着自身充沛的活力。没有过多的宣传,却一直都备受关注,当仁不让地获得了许多应得的奖项。
“‘蜜蜂的家’不会主动去宣传,而是让它积累、积淀,到了适当的时机它就会爆发。”张老师认为,积累与坚持是蜜蜂的家得以长盛不衰的最重要因素。“蜜蜂的家”值得宣传,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氛围,之所以不去大力追求影响力,并不是故作低调。张丹老师说:“从蜜蜂的家创始以来,我是唯一一个一直都坚持在一线的‘老蜜蜂’。假如收到了过多的的关注,很多事情会找上我,而我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应付。我要保证自己的健康,才能保证‘蜜蜂的家’平稳运行。”张老师反对急功近利,认为做公益贵在坚持。别人10年做好的事情,“蜜蜂的家”可以做上20年;别人做20年成功的事情,“蜜蜂的家”可以花40年完成。可是如果别人做40年的事情,难道“蜜蜂的家”要花上80年来追求吗?张老师给出如下答案:“这个时候,成功的意义已经变了。我只需要保证‘蜜蜂的家’的健康,活够80岁,当别的公益组织已经消亡了,我还健在。坚持到最后,不仅对于我们自身,对于整个公益事业的延续也是一种成功。”

“蜜蜂的家”在经历8年岁月洗礼后日益壮大,靠的不是天时地利,不是偶然的机遇,不是夸张的宣传,只是一代一代“小蜜蜂”们的积累与坚持。

Part4
公益也是一种资源
公益不仅仅是付出,很多情况下也可以带来无形的资源。公益活动可以让人成长,给人更多的实践经验,让同学们在公益活动中受到感染和培养。“我们希望培养大学生的爱心、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从事公益的精神,让他们像‘蜜蜂的家’倡导的那样,‘热心地工作,积极地生活’。”

除此之外,公益活动对于学术研究,对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政策等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发现资源的时候,就要学会去利用它们。“任何一个单独的团体或个人都不能跑遍那么多的地方收集信息,可是我们能做到。”在张丹老师指导下,队员们设计了一份针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现状的问卷。这是很费周折的,因为问卷的科学性必须保证,才能有效地收集信息。2016年,支教小队共发放问卷1500份,有效收回约1000余份,整理出的大量资料为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蜜蜂的家”的同学们积极参加论文写作、创新课题的申报以及“天堰挑”战杯等学术活动,成果丰硕。“我们可以就汇总得到的结果从各个方面申报课题,也可以把这些结果提炼总结之后呈送相关的部门,或是呈现给社会。”这无疑对整个社会解决农村儿童的相关问题提供了资料和依据。

Part5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丹老师曾经在给毕业生的一封信中写道:你去到一个好地方,如果它更好了,这跟你没关系;你去到一个不好的地方,如果它变好了,那是你让它变好的。要学会拼搏才能更好地磨练自己,这个观点不是说说而已的,张老师自身始终就是这样认为的,而她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毕业后,张丹老师的同学们都渴望留在城市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她却选择前往了当时很贫穷的贵州乡村。与农村人民的长期共同生活、密切交流锻炼出了张老师优秀的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日后的繁杂工作积累了经验。谈到为什么要到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为什么去关心贫困人民的生活,张丹老师说:“这是为了自己能彰显出来价值,来证明我是有用的,证明我能做到这个事情。如果一个单位有你没你都一样,那你在这个单位肯定呆不下去;如果你在一个岗位发现‘没了我不行’,那你在这个岗位再怎么苦、再怎么累,都会做下去。”“蜜蜂的家”也是要干其他部门做不了的事情,提供更多的平台,作为大家锻炼的空间。

Part6
与时俱进创造美好未来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审议通过,规定个人不能公开募捐,并且明令禁止摆摊募捐。这意味着个人名义的募捐不再合法,公共场合摆摊募捐也变成非法行为。作为慈善活动筹资的重要方式,募捐受到了更多的法律限制,“蜜蜂的家”该如何与时俱进,在保证合法的情况下获得充足的活动资金呢?    张丹老师并不很赞成募捐,但是这种传统的公益集资方式仍然在活动筹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学们也都怀着募捐的热情,因此不能把募捐“一棍子打死”,应该在保证合法的情况下慢慢引导大家采用别的筹资方式。慈善法草案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张丹老师已经开始与相关的社会组织开展合作,着力使小队的募捐合法化,并获得更多的资源。
张老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使用勤工俭学、朋友捐、闺蜜捐等其他筹款方法,或者使用新媒体进行网络募捐等。这些都是同学们在不募捐的前提下主动摸索出来的新方法。2016年的数据发现,募捐获得的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已经比往年明显降低了。“这说明大家正在主动淘汰募捐,这样下去到2017年会有更少的募捐,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募捐了。”
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全国人口将全部脱贫。那么到那时,“蜜蜂的家”的使命会不会就结束了呢?答案当然是:不。张老师说:“‘蜜蜂的家’所做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去‘助贫’,而是要去帮助农村‘缺爱’的儿童,让他们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蜜蜂的家,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张丹老师希望培养的,也是不走寻常路的当代大学生。另辟蹊径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为了拓宽视野;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超越局限。“蜜蜂的家”作为一个完全自愿、没有门槛、不追求外在声势的公益组织,在一代又一代“小蜜蜂”的积淀和传承下必定会发出更温暖的光热,继续在祖国的一角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日渐壮大的力量。


往期精彩DISCOVERY


听说没人帮你清空购物车?


走近双选会|在奔向未来的路上马不停蹄


●  开天窗|茫茫人海  你在何处



图片|校报记者站

文字|于涵

图文排版|朱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