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估进行时 | 余曙光:仁爱为魂、精诚为本、创新为要、能力为重

2017-12-21 新媒体中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

12月18日至21日,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展,校长余曙光就审核评估有关情况作补充报告。报告回顾了成中医的教改历程、教育理念、教学成果、教育特色。

      学校始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使命、始终致力于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担当彰显中医价值和中医文化的责任、始终崇尚名医名师传承之道、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将创新创业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余曙光提出了,坚持“仁爱为魂、精诚为本、创新为要、能力为重”的“四为”一流人才培养理念。将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推进人才强校、特色发展、质量提升三大战略,实施立德树人专项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六大工程;推进增强内生活力的教育综合改革等五大改革任务。


2006年以来,学校

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构建通人文、重经典、高素质、强能力的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特色:传承创新、能力为重


四川中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



成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前身为成都中医学院,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最早建立的四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


周恩来总理亲笔为我校首任校长李斯炽教授签发的校长任命书

1956年6月8日

《健康报》发表社论:“迎接中医学院的诞生”


1



1936年,中央国医馆四川国医学院开办

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

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年,成为省局共建高校

2006年,原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并入

2017年,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


2



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始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使命,成为了我国中医药人才成长的重要摇篮。


1

1956年,

全国首批开办中医学专业

李斯炽为首任校长,张华为首任党委书记。


2

以第一版统编教材为标志,初步形成了课程体系构架,奠定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我校凌一揆教授,作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受卫生部委托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中药学专业首批教材。


1959年,卫生部统一组织制定了教学计划,首次明确了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原则、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第一版中医专业统编教材

第二版中医专业统编教材


1

1959年,率先开办中药学专业


2

1960年,首批开办针灸学专业


3

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位点


1984年

第一个中药学博士学位授位点

1996年

全国唯一中药基础研究与教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4

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九年制开办高校





全国首批中医养生学专业


学校成为中医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



1


经过60年励精图治,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有了长足发展。

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

省级特色专业7

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

省级精品课程31门

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在线共享课程16门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1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

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

主编教材150余部

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

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

博士后流动站3个


2


教育部公布的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中药学前2、中医学前4、中西医结合前6

201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验收评估:

临床中药学第一、针灸学第一、中医眼科学第一


学校立足“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构建服务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形成了面向大健康时代的专业体系。



学校始终致力于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我国中医药科技学术发展的重要高地。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973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300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项


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1项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1项



学校始终担当彰显中医价值和中医文化的责任,成为服务社会和传播中医药文化重要阵地。

6所   直属附属医院

 17所   非直属附属医院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经我国教育部批准,开办了葡萄牙分校,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海外中医药中心和澳门国际教育学院。


 我校学生到香港参加港澳交流夏令营,先后前往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参观、交流、学习。


 


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


发挥中医药优势


学校始终崇尚名医名师传承之道,成为了中医药名家辈出之地。

我校培养的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

我校培养的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

我校培养的我国第一位外籍针灸学博士

我校培养的我国第一位外籍方剂学博士

我校培养的我国第一位眼科学博士

我校培养的我国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


国医大师


国家教学名师

首届全国名中医


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学校光荣

“国医大师”  2人

 国家教学名师  2人

 全国名中医  3人

 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3人

 全国优秀教师  3人

 四川省教学名师  8人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3个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5个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1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人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3人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人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2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94人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9人


学校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传承创新、崇尚学术、追求卓越


校训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致力于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基本规律


建校之初,秉承李斯炽先生提出的“经典为重、临床为本”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学校坚持“秉承传统、注重思维、强化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六大” 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能力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计划

数字化教学提升计划

院级教学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学校始终坚持中医思维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

2016年学校代表队获得全国首届《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团体一等奖


较早推行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制度


学校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与时代同步,将创新创业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1


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高校

全国较早开办创业学院

省级大学科技园

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

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双创教育工作模式

医药实践、特色培养、双创融合、医教协同


结合中医药特点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

慕课《中医药创新创业》,点击量已经突破30万人


持续的教育改革,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学生认可



第三方专业机构调查显示,近两年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均为100%;就业满意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


毕业生优势能力评价: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前三位

《2012-2014届毕业生中长期发展跟踪调研报告》表明:对目前就业现状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满意度均在92.00%以上



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获得国家级表彰、奖励100余项,省级奖200余项



涌现了一批引领行业,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校友


杰出校友代表



首届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



杰出校友代表


国医大师

段亚亭

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一涛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973首席科学家

郑小平

太极集团董事局主席

白礼西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曾芳

国家杰青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药代中心主任

李川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梁益建

十九大党代表

曾南

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坚持  立德树人 

坚持  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坚持“通人文、重经典、高素质、强能力”培养模式 

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途径

坚持  将中医思维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


坚持

立德树人

坚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1

 我校中医药发展战略家侯占元在衡阳会议上提出了中医发展优势论,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中医药特色。


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主持召开了衡阳会议

侯占元

《健康报》发表“贯彻执行中医政策,保持发扬中医特点”的社论


坚持“通人文、重经典、高素质、强能力”培养模式




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途径

1

以院校教育为主体,汲取师承教育的有益经验,是我校顺应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


坚持将中医思维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

体验式教学

野外课堂

双语教学

小组讨论式教学

翻转课堂

1

中医思维是中医药人才的核心能力。教学过程中,将中医思维养成融入教学内容、课程改革、实践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



光荣使命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时空关口,成都中医药大学创建“双一流”的光荣使命已经激发起全校师生员工新愿景和新梦想。

发展目标

第1步

——到2020年,进一步夯实世界一流中医药学科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建设基础

第2步

——到2030年,完成建成世界一流中医药学科的目标,形成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核心要素

第3步

——到建校100周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引领中医药在世界的发展

核心使命

目标

办好一流中医药本科教育

培养一流本科中医药人才

三大战略

特色发展、人才强校、质量提升

六大工程

实施立德树人专项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施杏林学者建设工程,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实施学术发展创新工程,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实施成果转化推进工程,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实施医教协同推进工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实施优秀文化发展工程,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

五大改革

推进增强内生活力的教育综合改革

以绩效为导向的人事制度改革

以质量和发展为导向的本科教学与管理机制改革

以激发院系活力为导向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

以贡献和能力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带动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由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全面维护健康为中心转变


“四为”一流人才培养理念

仁爱为魂

精诚为本

创新为要

能力为重

“六有”一流中医药人才

 对中医药事业有深厚感情

对中医药发展有充分自信

对社会责任有担当精神

对中医药理论有深邃领悟

对中医药实践能力有深入掌握

对中医药文化有深刻认识

新形势   新挑战   新任务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习总书记


办出中医药特色

办出中医药风格

办出中医药气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成中医”智慧

为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成中医”方案

为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提供“成中医”贡献

往期精彩DISCOVERY


迎评进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见面会


私以为你一定想看到这么温柔的成中医


微风|佛系青年和他的冬天



资料来源 | 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图文排版 | 傅山倪

责任编辑 | 傅山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