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中医往事|校园里的三亩水田

新媒体中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7-10

编者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昔日“老四所”艰难初创奠定宏伟基业,今朝奋力发展花开“双一流”,学校事业建设的辉煌成绩离不开几代成中医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老一辈中医人心怀梦想、心存坚守、心有感恩、心系苍生,为我们留下了艰苦创业、乐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期开始特推出《成中医往事》专题,为您讲述一段成中医的故事,追忆往昔,传承初心,鼓舞后学,再创辉煌。

校园里的三亩水田

———怀念为成中医创业的父辈们

讲述人:离退休工作处 王军

记忆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十二桥校园里曾经有一块水田,面积约有三亩多。具体位置大约在第一教学楼的西头,一条小河从水田边横穿而过,沿河边零星有些柳树,每到春夏,燕飞蝉鸣,蛙声阵阵,这里也是师生们清晨和傍晚读书谈心的好地方。


到了春天插秧的季节,学校的教职工就会选一个晴朗的星期天,组织义务劳动。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耕田、除草。记得食堂的彭远银和易志云两位师傅用一个报废的架架车轮子,另加几根青竹,灵巧地编织出一架像模像样的水车。水车架在小河边,把清澈的小河水提灌到了田里。总务长罗福基带着一干人马,用架架车从附近农村拉来了秧苗,一部分人忙着平整田地、一部分人忙着插秧。经过一天紧张、繁忙而有绪的耕耘,横平竖直的秧苗就插满了这块水田。当人们晚归的时候,水田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宁静和美丽。



后勤的老工友刘华子担负着日常对稻田的管理,时常都能在清晨和傍晚看到他劳作的身影。平时除草施肥,天旱时灌水、下雨时排涝。慢慢地秧苗长高了、扬花了、结出了谷穗,稻田的色彩也慢慢地从鹅黃、青绿变成了金黄。


到盛夏放暑假的时候,田里的水稻成熟了,人们又自觉的汇集在一起,开始收割金黄的稻子。人们似乎并不在意收获的多少,而更在意沉浸在这欢歌笑语的劳动中。儿时的我们也会呼前抢后追逐着大人们的脚步,去抢拾稻田里散落的谷穗。收获的稻谷最后都会交到食堂,用于改善师生们的生活。



劳动的队伍里有学校的领导、教师、干部和工人。张华、吴静、彭鹤明、魏云祥、张志明、陈云超、余仲权、徐楚江、凌一揆、杨介宾、武满立、叶超群、孙东昌、张兰英、彭兴宇、翁成娟、石志远、周鹤呜、郑培清、任义友等很多人,虽然更多的却是至今也叫不上名字来的,但他们劳动时的音容笑貌却至今难忘。


时光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当年的劳动者们大多已经离开我们,健在的也已是耄耋老人。但记忆中父辈们在稻田里欢快劳作的身影却愈来愈清晰。每到静下时,常常会想起他们。他们有的从雪山草地走来;有的从黄土高坡走来;也有的从白山黑水走来;他们都是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汇集到成都中医学院的。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中华民族善良、纯朴、勤劳的优良品德。


他们大多也是优秀的共产党人,保持着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保持着我们党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父辈们正是依靠我们民族的优良品德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艰难困苦的年代,实现了学校早期的创业和腾飞。今天我们还会继续传承我们民族的优良品德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谁将会怀疑我们学校的再次腾飞呢?

往期精彩DISCOVERY


医教协同 又展新篇 首届中医学“黄星垣班”开班


别管程仲奕什么颜色,“盘”就对了!


嘀!你的假期余额已不足···



资料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图文编辑|孙雨萱

责任编辑|孙雨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