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城巨变——砥砺前行30年 第1期 “影像记忆·实力湘乡”

2017-09-04 中国湘乡网


       2017年9月12日,对于湘乡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30年前的这一天,经国务院批准,湘乡正式撤县建市。30载光辉历程,30年光辉岁月,抚今追昔,湘乡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赞叹。在而立之年的历史拐点,湘乡市与湘潭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湘乡建市三十周年大型系列特别报道“龙城巨变——砥砺前行三十年”,湘潭在线、湘潭日报社旗下新媒体、中国湘乡网、湘乡手机报同步发布。


      “龙城巨变——砥砺前行三十年”第1期以“影像记忆·实力湘乡”为主线,重点展示建市30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第2期以“影像记忆·幸福龙城”为主线,重点介绍建市30年以来群众衣食住行的变化;第3期为8个整版,以人物为主线,分别采访1987年以来在湘乡工作过的主要领导、1987年参加工作的湘乡各条战线代表人物、1987年出生的普通湘乡人,用他们的故事反映30年来湘乡发生的变化。


      今天发布“龙城巨变——砥砺前行三十年”第1期“影像记忆·实力湘乡”。

  平地一声雷,改革劲风吹。时钟拨回到1987年9月12日,湘乡正式撤县建市,这是湘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刻。


  岁月流金,时光更迭。辗转30年,龙城大地上演着沧桑巨变。30年前,城旧、路窄、楼矮,人们为生计而忙碌;30年后的,城美、路畅、楼高,人们为品质生活而追求。


  30年风雨写春秋,湘乡的经济更强了,201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5.7亿元,是建市之初的59倍;湘乡的群众更富裕了,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474元,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湘乡的城区更美了,老城区升级改造,东山新城快速崛起,一河两岸风景如画;湘乡的社会更和谐了,社会保障健全,科教文卫发达,百姓安居乐业。


  如今的湘乡,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30年的改革开放,让湘乡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开放的湘乡,更有开放的胸怀,“以人为本,民生为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行走在湘乡,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干线公路串起了通达四方的便利之路,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和谐而又有活力。


  生活在湘乡,城市山水相融、风景如画,文化氛围浓厚,明明是一座老工业小城却又秀丽温润、灵气十足,创造了工业城市的“生态样本”和“人文样本”。


  30年弹指一挥间,古老的湘乡焕发新春。而立之年的新湘乡,正在奔向全面小康、阔步迈向现代化,朝着“实力湘乡、幸福龙城”的美好目标扬帆起航。


湘乡荣誉 (摘录)

1995年 名列全国生猪百强县(市)第25位

1996年 获评全国拥军优属先进县(市)

1997年 获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

1998年 获评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先进集体

2000年 获评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

2001年 获评“九五”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市

2003年 获评全国团建先进县(市)

2006年 获评2003至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奖

2009年 获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

获评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

2010年 获评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2011年 获评全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 获评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市

2012年 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 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013年 获评2012年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这是该市第三次获此殊荣 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2014年 获评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2015年 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


>>>大刀阔斧,锐意改革闯出湘乡新天地


镇湘楼全景。


  “改革不走在前面,发展一定会落在后面。”湘乡建市30年来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更是一部自我革命、深化改革的历史。


  正因为改革走在了前面,湘乡各项事业在过去3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2016年底,地区生产总值是建市之初的59倍、财政收入是建市之初的36倍、城区面积是建市之初的3倍……放眼望去,湘乡大地发生的点滴变化无一不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果实。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临新常态、新起点,湘乡将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的思维推动改革,让改革的成果和红利更大范围惠及老百姓。


  破除一切发展障碍


  “1987年,我刚参加工作,第一个月工资才39.5元。”在湘乡市商务粮食局工作的贾先生回忆说,1987年的湘乡,和中国其他小县城一模一样,狭窄的街道、陈旧的民房、刚刚起步的民营企业,但改革的思潮已弥漫湘乡城乡,每个行业每个地方都跃跃欲试。


  1988年,湘乡市委提出“对内点轴开发并举,对外兵分两路推行”的内外双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首次提出发展双向型经济的思路,经济发展活力得到释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传到湘乡后,该市立即确定了“解放思想,更换脑筋,真抓实干,全力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步伐”的工作思路,工业企业开展资产和劳力优化组合,再次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经济发展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1996年,工商业体制改革闻风而动;1997年,中共湘乡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作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放开搞活企业和强化财政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这一决策为农业产业化和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1997年刚好建市10周年,湘乡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建市之初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地区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6.2亿元增加到44.4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87年的0.54亿元增加1.1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987年的4.3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36.3亿元;农业总产值由1987年的4.1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21.7亿元……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湘乡市委、市政府紧跟形势变化,大胆做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紧密相关。尝到改革甜头后,湘乡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开阔、越走步伐越大,在贯彻落实好中央、湖南省委、湘潭市委的重大改革措施的同时,也敢于自我革命,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障碍,用改革的利刃斩断发展道路上的荆棘,推动各项事业一步步向前迈进。


  改革之路又快又好


  简单梳理湘乡建市30年来的改革史,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年,是其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抓铁留痕的毅力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向前。近年来,湘乡市委、市政府高举开放包容、变革创新的改革旗帜,破除体制机制的壁垒,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把改革触角遍及每一个领域、伸向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


  改革攻坚,最难的是对改革者自身的改革。简政放权迈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步。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将101项行政审批管理权授权经开区,将部分行政执法权委托乡镇实施……湘乡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改变了政府管理方式,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法制型、廉洁型政府转变。


  率先在全省县级区域建设了“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的政务服务中心,将90%以上行政审批职能放入大厅办理,并电子固话收费标准予以公布。从2005年设立政务中心到2010和2014年两次搬迁新址,硬件设施升级过程,就是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如今,湘乡市政务服务中心无论软硬件均成为湖南省县(市)级政府学习和追赶的标兵。


  率先在湘潭五个县(市区)设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公共资源交易置于阳光之下。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暗箱操作、串标陪标等乱象曾一度饱受公众诟病。破除体制壁垒,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需要勇气和魄力。湘乡市委、市政府并没有退缩,该市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20多次专题会、调度会和现场办公会,推动了这项改革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不光走在前列,而且每项改革都是一步到位,不留任何回旋余地。例如为了让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一竿子插到底,湘乡市提出铁腕归市、铁心依规和铁面问责的“三铁”理念,横下一条心打造统一进场交易、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报名、统一交易规则和统一监督管理的“五统一”交易平台。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湘乡市委、市政府改革之路不但走得快而且走得好。


  “近五年的全面深化改革,湘乡市在以往想改改不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了多项改革方案,多点突破,次第开花。”湘乡市深改办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成功列入全省13个省直管县试点县(市)之一,为湘乡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省产城融合试点县”“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等等,湘乡一方面主动出击争取各项改革举措落地,先行先试;一方面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大刀阔斧改革,激发活力。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车改革等多项改革走在湘潭市乃至全省前列,这些改革事项谋划长远,关系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红利正源源不断的释放。


  改革成果惠及百姓


  改革最终目的就是惠及民生。


  数据显示,2016年,湘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47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30.3亿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口袋里的票子也越来越多。


  以上数据也仅仅是改革带给群众生活变化的缩影。最近几年,湘乡排除万难解决了医疗教育、农网改造、社会治理等领域一大批老百姓最关心的难点问题,破解了桑梅路、夏梓桥路、二大桥匝道拥堵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了明显提升。


  例如在破解“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上,湘乡就下了苦功夫。该市一方面破除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医务人员福利待遇,严禁医疗业务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挂钩,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另一方面着重提升服务能力,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推行医卫人才“县管乡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系列举措,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格局,较好地控制了患者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现象,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而在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领域,湘乡也开启了依法治教、阳光治教,把权力还给教职工的改革之路,在省首开先河。该市还相继出台了《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实施意见》、《教师均衡配置制度》、《教育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将教育系统的人、财、物、事权统归教育部门集中管理,完成了在编不在岗教师的清理工作,落实了高中绩效工资制度,实行竞聘上岗,改革农村教师分配方法,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促进了教育资源均等化,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里一样的教育。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归纳起来一句话: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既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又要有“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的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只争朝夕抓改革,着力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力促‘实力湘乡、幸福龙城’的美好目标早日达成。”湘乡市委书记彭瑞林说。我们相信,湘乡这座千年古城将承载历史与希冀,继续傲立潮头,扬帆远航,在新一轮长征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涟水清清,印证湘乡工业华丽转身


上世纪90年代,湘乡棉纺厂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上世纪80年代的湘乡水泥厂


湘乡经开区全景


  华灯映涟水,靓市绕东山。


  时光倒流30载,湘乡和湘中其他地方区别不大,农业经济是主流。加快湘乡发展,路在何方?改革开放的大潮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


  睿智的湘乡人意识到:只有工业才能加速湘乡的发展,只有工业才能改写湘乡发展史!从建市之日起,湘乡历届决策层“咬住青山不放松”,把工业作为湘乡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接力棒”一届届传递,工业实力一年年增强。


  如今的湘乡,各类工业企业3000多家,年产值近800亿元。已形成了以韶峰、湘碱、湖铁、湘铝、怀其等大企业为龙头,以食品、皮革、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等四大支柱行业为主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七个优势乡镇(办)为经济增长带的发展格局……


  重拳治污让涟水变清


  上世纪90年代初,湘乡兴起皮革制造工业,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发展。进入新世纪,湘乡皮革工业园成立,湘乡市制革企业抓住机遇,迎来发展高峰,17家入园企业全面投产,年产值达20多亿元。然而,皮革企业是用水大户,处理一张牛皮大约需要750公斤水,不达标排放的污水让涟水越来越浑浊。


  不单如此,湘乡的工业企业有90%以上分布在涟水河岸,上游是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中游是冶金、化工等大企业集中区,下游则是皮革生产基地。不少企业无序的排放,致使涟水河湘乡城区段蒙受污染,水质最差时达到劣Ⅴ类,空气质量优良率不到75%。


  “河里不见鱼虾,河岸枯黄一片。”回忆涟水河当时的情景,家住涟水河畔的居民告诉我们。涟水在哺育湘乡经济增长的同时,自身却变得不堪重负,百病缠身。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痛定思痛后,2006年,湘乡皮革工业园几家企业联合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007年起,湘乡围绕消除工业污染、打造生态涟水河的行动正式启动。32家小冶金、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企业先后从污染源名单上消失,同时在城区兴建了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至2009年,湘乡共斩断了近100个污染源。


  一系列的治污措施换来了河水清、两岸绿的面貌,涟水河里又见鱼虾逐清波。检测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涟水河水质一直稳定在Ш类水标准以上。


  转型发展促产业升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湖铁、湘铝等省属国有企业就落户湘乡。


  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目前湘乡形成了以湖铁、氟化学、湘碱、深思等企业为龙头,以冶金机电、机械制造、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为主导,以湘乡经开区和乡镇工业小区为载体的发展格局。境内中小微工业企业3000多家,其中大中型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余家。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和用工成本上升、要素供应紧张、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影响,湘乡传统产业急需转型升级。”湘乡市科经局局长贺立杰说。


  因污水处理厂第一期工程排污能力有限及新的环保政策出台,皮革企业生产纷纷被叫停,最后坚持下来的不到10家,湘乡皮革工业园一落千丈,年税收从最高峰的3000万元跌到仅1000多万元。2013年,在湘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环保部门的支持下,湘乡经开区决定启动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项目。“为皮革产业专门配套兴建污水处理厂,这在中南地区还是第一家。”湘乡经开区负责人说,仅凭着这一优势,湘乡皮革工业园必定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优良的环保配套成了发展的硬实力,工业园的其他制革企业,也纷纷借此东风,完成了技术改造。“制革废水排放达标后,企业就可以放心大胆开足马力生产了。”银河制革公司负责人说,企业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8亿元。


  与此同时,湘乡城西老工业区大厂矿去产能转型升级也成效明显。目前,城西老工业区已纳入国家发改委老工业基地提质改造计划,湘氟、韶峰南方“三供一业”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五矿湖铁成功实现向内蒙产能转移,2016年在内蒙实现产能19.5万吨,完成湘乡总部经济税收1500万元;湘乡燕京争取总部支持,打破近几年来市场区域营销模式,谋求产销量的突破;湘碱在国家去产能大背景下,产品价格上涨明显,纯碱价格涨幅在30%以上;韶峰南方水泥市场回暖,水泥价格呈上涨趋势,产量增长,实现扭亏增盈。


  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中,湘乡传统产业主动而为,抢抓时机,实现产品产业更新换代,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破茧成蝶。


  产业园区如日方升


  湘乡经开区,承载着湘乡工业经济腾飞的梦想。


  2005年,湘乡经开区启动建设;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为省级开发区;2012年,更名为湘乡经济开发区,下辖红仑新型产业园、皮革工业园、城西老工业区、泉塘工业园和金石工业园。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湘乡经开区共引进入区企业近200家,其中工业企业172家,就业人员逾1.3万人,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皮革加工等主导产业。2016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6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30亿元、财税总收入5.24亿元,其中税收3.56亿元,在全省134家产业园区发展综合评价中排第21名。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树茂而鸟集。近几年来,湘乡经开区突出项目、用地、资金等重点,努力破解瓶颈要素制约,引进了埃普特、巨强科技、吉昌动漫等一批优势项目。特别是成功引进了总投资4.9亿元、国内唯一节能门窗上市企业的嘉寓门窗落户园区。目前,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皮革、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拥有深思电工、绿湘园米胚油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怀其皮革、盘峰水泥等8个湖南省著名商标。


  2016年,湘乡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92.71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39.3亿元,同比增长9.3%。201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51.37亿元,同比增长8.7%;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2%。这些数字来之不易,凝聚了湘乡人民的无数汗水和辛勤劳动;这些数字胜于雄辩,记录了湘乡工业经济的光辉业绩。在“十三五”征途中,湘乡人民将在“工业强市”理念下创造湘乡工业经济新的辉煌!


>>>稻浪滚滚,谱写农业经济崭新篇章


  初秋时节,漫步在湘乡育塅乡的乡间田埂,稻浪滚滚,育桥村的100亩“晶两优534”再生稻长式喜人。看着这一浪高过又一浪的稻穗,美在田间,喜在心里。


  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再生稻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熟知,种一季收两季让农民增产又增收。30年来,从吃饱到吃好,从小农经济到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成为主流,从依靠人力到全程机械化,农业领域发生的变革,给湘乡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给当地农业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的持续高度关注,美丽乡村、扶贫攻坚等行动的深入开展,龙城大地广阔的乡村还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粮食生产优质高效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农村后,湘乡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湘乡东郊村新园村的曹松阳清楚地记得,从1987年开始,他们村上的各种良种良法都下了田。如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常规改杂交等。曹松阳回忆,当年他开车到湘潭带回了6斤杂交稻种,3亩田每亩只用了2斤种,一根秧就插一蔸,好多人笑他,你这样有饭吃?结果,那年他的3亩田产量最高。第二年大家都开始种杂交稻。


  湘乡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989年,国务院批准湘乡建立“商品粮基地”,并投资了475万元用于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这笔“巨款”为传统农业大市走向现代农业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湘乡市农业总产值6.0915亿元,比1987年高出了2亿元。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引进、创新,更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1996年和2002年,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水稻高产及优质高效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先后落户湘乡,1999 年起连续 5年承担实施了国家“星火计划”攻关项目即“国家水稻 1 号工程”,湘乡市探索的水稻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模式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而以上例子,也仅仅是湘乡研究、推广水稻高产优质技术的缩影。


  2005 年起,湘乡市又实施了抛秧栽培技术、水稻产业提升两大行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能力提升转变。正是得益先进技术,湘乡农业生产大踏步向前发展。2010年,湘乡市跻身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市)行列,此后年年如此。至2016年,湘乡粮食播种面积118.59万亩,粮食总产量54.02万吨。同年,湘乡市农业总产值达99.7亿元,接近百亿元关口,是建市之初25倍。


  “30年前,农民关注是怎样提高亩产量,让肚子吃饱;30年后,大家关注是的稻米的品质,种的是绿色环保的优质稻。”湘乡市农业局局长刘建和介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三农,惠农政策一年好过一年,粮食产量质量同步提高,农民种粮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


  农业机械广泛运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科技的进步,在农业领域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


  如今,湘乡已形成了犁田不用牛、移栽不弯腰、收割不用镰等科学种田模式。在机械化逐步普及的今天,湘乡农民已从分户种植发展为适度取规模种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出现。


  湘乡市泉塘镇双托村是全国3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据原湘乡市农经局保存的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双托村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人力、畜力为主,农业机械拥有量很少,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农民们“脸朝田土背朝天”。


  30年后的今天,上述景况已成历史。目前,双托村50户观察户有各种农业机械464台,其中大型收割机3台、犁田机28台、抽水机60台、小型拖拉机5台、粉碎机27台。其中机耕、机收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8%、94%,采用抛秧技术和免耕技术的比例分别为97%、99%;100%的耕地能有效灌溉。


  在湘乡市山枣镇青顺村,种粮大户李加林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受益者。“我们村有1100亩水田,我一户人家种了上百亩。”李加林说,现在种田年收入超过20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2004年,他成为当地第一个购买收割机的人。2011年,李加林得到了一台农机部门奖励的进口手扶式插秧机和一套崭新的机械化育秧设备。如今,李加林已经拥有4台犁田机、5台插秧机和3台收割机,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满足了自家的需求,还服务了周边群众。


  农村活,满盘活。农业的机械化促进了适度规模种植的发展,目前湘乡种粮大户有25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700个,家庭农场400个,规模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45%,规模经营效益稳步提高。


  绿色引领产业升级


  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湘乡市向绿色要动能,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品牌竞争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狠抓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湘乡市以绿色发展引领产业升级,以绿色生态厚植发展优势,建基地、育龙头、树品牌、拓市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育新兴产业。目前,湘乡柑橘、蚕桑、茶叶、香椿、果蔬、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东郊、龙洞、泉塘等乡镇突出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壶天、翻江、棋梓等边缘乡镇重在“山”字做文章,突出发展高效、生态、绿色农业。湘乡各乡镇通过特色农业的培育,促进了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了“禽满圈、粮满仓、果飘香”,助推了美丽乡村与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湘乡市农业局局长刘建和说,这是未来湘乡农业的发展方向,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绿色、高产、高效”原则的引领,打造湘乡农业田园综合体,实现湘乡农业经济新的腾飞。


>>>一河两岸,山水洲城秀美如画


  城市,姿态各异,韵味不同。


  湘乡,这座有着2000多年文明记载史的古城,背靠风景秀美的东台山,腹有明澈的涟水蜿蜒而过,芳草萋萋的碧洲犹如一艘巨舰浮在水面,天赋的山水资源犹如画中美景。建市30年来,历届湘乡市委、市政府和干部群众手握如椽巨笔,在一河两岸挥毫泼墨,用智慧和汗水绘就了一幅山、水、洲、城完美融的现代都市全景图。


  如今,无论脚步丈量或空中俯瞰湘乡城区,足迹所到和目光所及之处均有让你值得停留的美景。让老百姓生活在“画”中,就是湘乡这座城市的“韵味”。


  工贸新区功能齐全


  曾经的湘乡,以“三街九巷十八弄”定下城市格局。上世纪80年代,湘乡建成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1987年撤县建市后,湘乡市决策层先从新建和改造老城区道路入手,掀起了城市建设高潮。


  1991年8月20日,长380米、宽20米的健康西路竣工通车。双向四车道,中间设有绿化隔离带,这样的建设在当初无疑是超前的。高标准的道路建设从此拉开序幕,东风路、解放路、新湘路、东山路、滨河路等道路的建设依次动工,老城区的道路骨架基本搭建而成,道路狭窄、车堵人挤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至2005年底,新建或改扩建14条路道,主次干道增加到32条,总长26.2公里,比建市之初增加了10.87公里。


  道路延伸的同时,湘乡市委、市政府发展城市的意识也日益强烈。1996年4月,湘乡市委成立工贸新区建设委员会和开发总公司,正式启动工贸新区建设。该市采取政府引导、公司经营、市场运作的模式,在城郊的梅坪、壕塘、长桥3个村共征用土地960余亩,投入近3亿元建设建材大市场、农贸市场、汽配市场、五金家电市场等,打造了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城市新区,成为湘乡城市建设的典范。至2005年底,湘乡城区扩展至16.08平方公里,人口由建市之初的7万余人增加到16万人。


  南拓北进再造湘乡


  不容忽视的背景是,湘乡老城区被涟水、湘黔铁路和几大厂矿包围,城市发展一度遭遇“门槛效应”。湘乡市委决策层并未受此影响,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涟水南岸那片秀美的土地。“十五”期间,湘乡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城市建设“南拓北进”的发展战略,向南越过涟水河推动东山新城开发,把东山新城建设成政治、文化、教育、居住中心;向北突破铁路线的阻隔,建设城北新区,拓展城市框架,再造一个湘乡城。


  2004年1月11日,湘乡市召开开发东山新城新闻发布会。次年5月,东山新城建设正式启动。当时,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湘乡大桥仍在紧张施工,通往东山的只有一座东山大桥,东山新城的建设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同年,位于城北的湘乡工业园(现更名为湘乡经开区)也启动建设,一南一北分头挺进,如同鸟之两翼,为湘乡城市建设插上了翅膀。


  2006年底,镇湘景观桥奠基开工。转年10月,湘乡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结束了沿线群众浮桥过河的历史,也为东山新城开发奠定了基础。2009年8月底,东山新城首条主干道——励志大道破土动工。这条道路的修建,让东山数百亩田土变成寸土寸金的宝地。


  2010年6月29日,位于东山的湘储038号储备地通过50多轮竞拍最终以9850万元成交,土地单价达每亩201.68万元,溢价106%,总地价、土地单价双双创下湘乡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记录。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湘乡市城市“南拓”的举措赢得了社会资本热情呼应。


  东山新城快速崛起


  2012年10月,湘乡市行政中心在塔子山下奠基开工。这是东山新城开发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此后的东台下塔吊林立,长臂轻舒间,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机器轰鸣间,一条条笔直的大道延展而去。东山新城的建设由此驶入快车道, 2013年,湘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3年内拉通主干道、5年内基本建好东山新城的战略决定。


  湘乡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东山新城建设的主力军,过去几年,该公司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设了大将南路、涟滨南路、起凤路、东山广场等数10个重点项目。参与东山新城开发建设不仅这1家公司,湘乡市东山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社会资本纷纷抢滩登陆,城市综合体、高档住宅小区纷纷建成,三纵三横的主干道也全部拉通。短短5年时间,东山新城已基本建好,与老城区隔河相望,成为湘乡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让老百姓生活在“画”中。在东山新城的建设中,湘乡市把公共设施建设永远摆在第一位。人民广场、东山广场、起凤(法制)广场、蒋琬广场、腾龙(南岸)广场,住在新城的市民,出门步行5分钟,就能抵达一处广场,健身、休闲、娱乐不愁没有去处。此外,涟滨南路读书堤也成了湘乡市民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条长达2公里多的沿河旅游风情带中,有亲水台、景观雕塑墙,还有风格迥异的特色景观带,把涟水河畔装扮得令人着迷。


  “东山新城的快速崛起得益于湘乡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湘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谢志宏告诉我们,随着东山新城建好,湘乡的城市功能基本上适应了城市发展需求,今年要把精力转向城市文化的打造上,把湘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城市元素中。 64 49140 64 31671 0 0 5676 0 0:00:08 0:00:05 0:00:03 6056外,湘乡将在“城市双修”四年行动计划的指引下,集中用3年的时间完成老城区改造,从而让老城区焕发新风采,与新城区遥相呼应共同发展。


  建市30年来,湘乡城区建成区面积翻了三番,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跻身省文明城市和省园林城市行列。厚积薄发,30年的积累和沉淀,为今后城市建设和发展铺平了道路、夯实了基础。


>>>百花齐放,商贸经济高速发展


  “百货纺织一枝花,五交化工也不差。”上世纪80年代,在湘乡颇为流行的这句话,恰当描述了当时国有商贸企业在当地受追捧的程度。建市30年来,从公有制商业“一统天下”到民营资本抢滩登陆,从单一业态到城市综合体领衔的多业态有序发展,湘乡市商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国有商业退出市场


  1987年10月18日,湘乡市举办首届物资商品交易会,来自广东、广西、湖北、甘肃等省、市的800余名客商参加洽谈,成交额2000多万元。此时距离湘乡撤县建市仅1个半月,湘乡市委、政府对商贸业发展的重视和当时该市商业贸易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


  同期,湘乡商业贸易的骄傲——潭市蛋品市场已步入最辉煌的阶段。潭市镇位于湘乡市中南部,是一座百年老镇。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全国较大的鸡蛋集散地,有“江南第一蛋市”的美称,吸引了全国乃至部分国外客商眼球,曾被评为全国和湖南省文明集市。


  但值得关注的是,从1987年起,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改变,湘乡商业贸易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商品如牲猪、日用百货等逐渐转为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商品流通领域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格局被打破,国营、集体、私营、个体商业在平等的购销政策范围内进行激烈的竞争。1992年6月,“四放开”(即放开经营、价格、分配、用工)措施出台,湘乡市商业流通领域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转型。


  1993年,粮油价格和经营开始全面开放,省、市不再向湘乡下达外贸出口的指令性计划,国营商贸企业开始改革经营模式,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据1986年到湘乡市五交化公司上班的贾文辉回忆,该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曾主动下海“搏击”,创办的“家家乐”超市扎根湘乡,甚至开枝散叶到周边的涟源、冷水江和桃源。而1998年底由职工集资创办的振兴连锁超市,更是创造了国有商业自我救赎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0年5月,随着商贸企业改革改制的启动,湘乡的国有商业开始实行“两个置换”工作,至2005年底,最后一家国有商贸企业振兴超市完成股份制改造,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全线占领了日用工业品市场。


  私营商业争相竞秀


  公有制商业日渐式微,个体经营和民资资本越来越活跃,逐渐在湘乡商贸业舞台上成为主角。数据显示,1989年初,湘乡有个体工商业5000多户,一年后,个体工商户就增加到7233户,从业人员10987人。此后,这一数据每年都翻倍递增。“当时街边巷道到处都是摊贩,卖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据湘乡市商务粮食局局长贺伟林介绍。


  事实上,梳理湘乡超市从无到有的过程,大致可窥探其私营商业发展脉络。1998年,湘乡首家超市——步步高超市湘乡加盟店开业。此后,振兴、家家乐、集中、新天地、惠又多、新华联等遍地开花。大浪淘沙,当年大部分超市现已不复存在,但仍能感受到其时民营资本对湘乡市场的热情。


  翻看《湘乡市商务志》可以发现,进入21世纪后,湘乡发达的商贸业带动了餐饮及娱乐业的快速发展。以饮食服务业为例,2004年末营业收入较1987年增长60倍。一时间,湘乡被称为“小香港”、“不夜城”,吸引不少周边县(市)的人前来消费。


  电子商务势头良好


  “现在购物、吃饭、娱乐都很方便,吃喝玩乐一站搞定。”在湘乡工作的杨先生很满意现在生活的城市。走在湘乡街上,各类服装品牌专卖店、全国品牌餐饮连锁店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缭乱。


  最近5年,湘乡商贸流通业发展步入了全新的高度,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四线城市综合体示范项目——万隆中央广场嘉亨茂购物中心的开门营业,为湘乡群众提供了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全新场所。随后,另一城市综合体——东山国际商业中心也在东山新城拔地而起。


  一个县级市,在新老城区各拥有一个城市综合体的在内地并不多见,湘乡商贸业的实力令人羡慕。但这仅仅是该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介绍,目前湘乡市已形成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商贸流通业发展格局。其中专业市场活力强劲,建材市场、水果市场、钢材市场等都已具备辐射周边的能力;现代物流加速发展,万里行、神龙丰和百嘉香等撑起现代物流业的大旗。电子商务势头良好,开设农村淘宝店铺89家,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程的双相流通。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仅农村淘宝完成销售额5000万元,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湖南省七个优秀县域之一。


  数据显示,2016年,湘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07亿元,同比增长11.7%。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翻阅湘乡30年商贸史,看到是的该市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谋大事、干实事、求发展的足迹,也能看到湘乡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轨迹。如果说30年前湘乡商贸业是“小荷才露尖尖”,那么今天“已有蜻蜓立上头”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