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略研究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变化及策略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院刊 2023-05-21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第2期

作者:张振翼,张立艺,武玙璠

来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变化及策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0,22(2):15-21..



编者按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最为集中的领域,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撑、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亟需提出新兴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因此应抢抓机遇、超前研判,准确分析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科学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重大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刊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变化及策略研究》,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采用主因素研究方法,从新兴技术、新兴需求、国际环境、国内生态的角度预测分析了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十四五”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球新兴科技爆发,国际环境深度调整,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伴生新需求,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文章建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后续政策设计、国家“十四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合理调整发展领域、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促使产业发展适应新的宏观形势。




一、前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诸多成就,但着眼于未来,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发展需求将更为紧迫,发展挑战将更显严峻。


相关学术研究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发展和内容调整,研究成果表现为三方面


①围绕产业重点领域选择问题,构建战略效应预测模型,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及优选。


②围绕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布局问题,针对性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认为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偏弱,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存在创新短板,“胡焕庸线”两侧差距明显,需要根据区域特征推行差异化的政策。


③针对产业环境营造问题,研究认为产业仍处于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积极营造市场环境和培育市场需求是当务之急;应致力于构建产业顶层设计和治理框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以应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伴生的各类风险,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径;此外,产业政策碎片化、选择性政策与功能性政策不协调、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应对需求、延续现状,本文主要开展“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变化的课题研究。以“十四五”产业政策设计为研究切入点,总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变化,梳理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据此提出“十四五”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将其特征表述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内涵,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五大领域,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数字创意8个重点产业,涉及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因检测、生物育种、增材制造等多项新兴技术,以及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智能电网、航空发动机、燃料电池、网络直播等多种产品和服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重大安排。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最为集中的领域,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撑、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速。2015—2018年,工业部分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1%,高于同期全国整体水平的30%以上;服务业部分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7%,高于同期全国整体水平的20%以上。截至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五大领域”的重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7.9万亿元、2.8万亿元、1.7万亿元、1.8万亿元和0.7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成为规模最大、创新密集度最高的两大产业,而数字创意则是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


目前,国家进一步提出了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的现实目标。“十四五”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抢抓机遇、超前研判,准确分析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科学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重大影响。


三、“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变化分析


世界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国际环境继续深度调整,未来5年是我国进入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发展环境的诸多变化,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走势产生潜在的重大影响,应深刻探讨以有效应对新挑战。

 

(一)新兴科技突破带来新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重大突破的临界状态,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众多颠覆性技术创新快速扩散,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个方向快速发展,并对传统产业产生全面冲击。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科技、生命健康、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深空深海深地探测等。从具体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全球独角兽企业因其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而成为观察新产业、新技术突破的独特窗口,预计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将起到更大作用。相关技术群主要包括5类(见表1)。


表1 全球技术驱动型独角兽企业概况 

注:数据来源为《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1.新一代信息技术


目前AI、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领域依然是技术与应用创新的热点,而量子信息、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在加快发展与普及。这一系列新技术互为支撑、群体演变、加速突破,带来巨大产业增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新一代的通用技术,引领数字经济新范式的到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点。


2.生物技术


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技术从更为底层的角度解释生命的本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环境、能源、食物等诸多挑战提供了更高效、更低廉、更环保的方案选项。在生物产业内部,以新药创制、基因技术应用服务、新型医疗器械制造、生物农业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并趋于成熟。


3. 绿色技术


分布式发电、新型储能、能源互联网、高效燃料电池等技术正在推动能源革命,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型能源应用比例不断提升,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动力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低碳、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4. 先进制造技术


机器人、增材制造、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正在全面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超材料、微纳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也为制造业创新提供了源头支撑。这些都是新兴产业未来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


5. 新空间拓展技术


面向深空、深海、深地的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使得太空、海洋、地球深部等新兴空间的开发利用走向成熟,驱动了新兴产业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热潮。


(二)国际发展环境构成新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经济增长减速带来的各类压力逐步释放,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演变,各类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1. 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面临重构


国际分工体系正在调整,行业价值链体系更多地向研发和创新倾斜,要素价格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续削弱。随着传统成本型竞争优势的逐渐消退,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国际竞争正从错位竞争转向正面竞争。长期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扩散红利将显著弱化,这对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


2. 国际竞争态势趋于激烈


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都在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措施,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日本推行“第四次工业革命”计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一定规模。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为维护现有产业链优势、保证未来竞争地位,必然在技术转移、跨国投资等方面加大规制性措施的实施力度,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趋于恶化。


3. 国际治理体系尚不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事物,其发展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构成了诸多挑战。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认定、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新型生物技术的伦理挑战、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等方面,规制规则大多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且全球缺乏统一认定规则,各国处理方式差异极大。这些规制问题成为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大不确定因素。


(三)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整体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变化。


1. 创新阶段发生变化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例如,在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国内互联网产业较多开展应用模式创新,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仿制药数量占到绝对多数。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技术代差快速缩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向基础型创新、引领性创新转型,重视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实施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和颠覆性等技术集群的创新突破。


2. 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需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在快速提升,且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在快速缩小。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光伏组件)曾经长期持续的技术、市场“两头在外”的状况不复存在。“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应更加注重发挥强大国内市场的作用,运用好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居民消费增长迅速、发展空间极具纵深的比较优势。


3. 产业布局发生变化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赋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使命,对应提出新的产业布局要求。另外,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产业布局政策关注点的层级也应匹配调整,不宜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具体的产业项目,而是重点转向区域集群建设。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名单,涉及22个省市自治区的66个集群(见表2)。通过在重点领域推动重点集群的发展,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表 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布局情况 


(四)美好生活需要产生新需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美好生活新需求重点体现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社会服务领域,亟待运用新技术,以更高效率、更好质量满足新兴需求。另外,新兴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以数字文化、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正在不断涌现。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与跨界融合,促进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


教育需求加速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转化。需要利用“互联网+”“AI+”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增强教育资源的全面性、可得性与针对性,为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技术基础。


康养需求对高效化、精准化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发展劳动力替代及增强技术,通过AI、服务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大幅提高供给效率。还要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水平,利用精准医学、智慧社区等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供给质量。


文化和旅游需求展现更加鲜明的时代性需求。数字化技术手段,如内容呈现方式、渠道传播方式、供需交流互动方式等,正在全面变革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真实、立体、全面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环节。


体育需求进入融合创新发展新阶段。改善消费体验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持续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生物监测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实践与融合。“互联网+体育”能够推动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实现产业链条延伸。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议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变化的预测分析,结合基本国情和产业现状,本研究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加强或调整建议,期望在促进产业发展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设计、“十四五”规划制定等提供理论借鉴。


(一)调整产业发展领域


“十三五”时期,相关领域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集中在重大装备领域,但随着技术的演进发展,这些新发展空间的各类资源将得到进一步的有效利用,相关的新兴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仅从装备角度考虑已存在明显不足。建议“十四五”时期将航空、航天、海洋等新发展空间领域整合为新的一级领域,具体内容既要包括原来已实施的“大飞机”等重大装备研制,还要纳入海洋新兴资源开采、新型天基服务等新增部分,充分体现领域发展的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创意领域涉及了信息服务、文化和设计等服务业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转型,体育、旅游、教育、养老等多类社会服务业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且与新兴技术融合发展的空间巨大。建议“十四五”时期将原一级领域数字创意的内涵进一步向社会服务业领域拓展。除现有的数字文化、数字设计等领域,还应将与人民美好生活有关的重要社会服务业纳入其中。


随着各类新兴科技的加快突破,多种技术融合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常态。汽车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绿色技术融合发展的领域,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仅仅从绿色技术角度描述未来的汽车产业已经有所不足。建议“十四五”时期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如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互联化等,体现领域的多技术融合发展趋势。


(二)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为了应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与机遇,建议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新时期发展需求,从以下三方面出发,注重统筹推进,以创新来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一是“补短板”。国际竞争形势不断变化,应当高度重视我国相关产业链条中的核心短板问题,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来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十四五”时期针对集成电路生产基础工艺与核心设备、高端功能材料等重点方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攻关予以突破。


二是“促长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国际产业竞争力提升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应加快形成能够在国际产业链体系中拥有制衡能力的重点“长板”。“十四五”时期重点选取5G、AI、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具备一定竞争实力的领域,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体现行业引领能力的产业标准与认证体系。

三是“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其长期战略性,唯有打牢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市场可持续发展,其中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十四五”时期保持新材料、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重点领域和技术方向的稳定投入,持续积累产业长远发展的技术基础。


(三)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营造与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发展环境,通过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来鼓励和保障创新。


一是创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深化创新体制改革,破除不利于创新的各类制度性障碍,加快突破新药审批、空域管理、数字产权确权等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积极推行敏捷治理、参与式治理,形成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


二是推进资源引导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投入。在基础研究等市场失灵领域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争取形成颠覆性突破,保障新兴产业战略性作用的持续发挥。进一步实施创新领域的减税降费工作,利用金融等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领域提供充足支撑。

三是实行以开放促进发展的相关工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力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全球创新体系的同步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鼓励各类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为企业引入全球创新资源,尤其是为国际高端人才创造条件。制定参与国际合作的规则体系,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平台经济治理等热点领域,立足基础和实情提出中国解决方案,谋取更为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


(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政策体系,后续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丰富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产业布局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集群建设体系。在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中,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仅为全部产业领域的一半左右,尚未涉及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等已经具备高度集群式发展条件的领域。

二是进一步完善集群考评调整机制。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尚未明确进入 / 退出机制。从进入机制看,《“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培育百余个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后续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退出机制看,国家级集群的整体建设周期较长,需要制定退出机制来动态更新目录,以高效调整产业发展布局,更好适应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


五、结语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面临着有望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发挥应有战略作用的重大挑战。通过面向“十四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掌握产业发展环境变化,提出应对策略建议,以更好促进相关产业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经济活力的“风向标”。


着眼未来,作为产业内容的动态更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战略、政策创新、技术研发、商业模式等方面,仍有着诸多学术问题有待深化研究。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价值和创新特质,相关研究应获得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务实推动,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注:本文内容呈现略有调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  需阅读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更多相关阅读,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点击图片阅读丨战略研究:基于比较分析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路径


点击图片阅读丨战略研究:中国工作母机产业发展研究


点击图片阅读丨战略研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类

科技开创未来

微信公众号ID :CAE-Engineering


说明:论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进展,不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的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