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馆藏大系 | 孙瀛洲先生捐献故宫文物精品赏析(上)

2015-09-02 雅昌论坛 典藏拍讯

打造顶尖古玩艺术品拍卖信息平台,为高端收藏人士提供最新资讯!

想在艺术品投资方面获取最新信息,请加微信号coolbee2013

利香港2015年秋季拍


孙瀛洲捐赠文物历史及贡献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大的国家级博物馆,自1949年以来,曾先后大量接受私人捐献的文物。20世纪50、60年代,孙瀛洲先生将自己珍藏的三千多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丰富了故宫的收藏,特别是在故宫新入藏的陶瓷类文物中,孙瀛洲先生的捐献品首屈一指,不但数量大,而且品质精,其中不乏名窑珍品。1956年孙瀛洲先生受聘于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的研究及鉴定工作。他生前曾将自己的鉴定经验加以总结并发表,同时热情培养青年一代文物工作者,为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培养博物馆界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孙瀛洲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缅怀孙瀛洲先生为故宫博物院、为中国古陶瓷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我们特从其捐献的众多陶瓷珍品中遴选出60件举办展览,以示纪念。

人物介绍

孙瀛洲(1893-1966年),河北冀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在北京“同春永”等古玩铺学徒,聪明好学,在学徒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1923年在京开办“敦华斋”古玩铺,因经营有方,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从而成为当时著名的古玩经营者。他对经手的文物仔细观察、记录,综合比较,找出规律,逐渐积累起丰富的鉴定经验。后将经营方向集中在中国古陶瓷方面,从晋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到明、清官窑瓷器无不涉猎。尤其对明清瓷器情有独钟,大量购藏,并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解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探索鉴定其真、赝的规律,他甚至多次到景德镇仿烧明清瓷器。

1956年,孙瀛洲先生受聘于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在20世纪50、60年代,孙先生曾先后数次将家藏文物3000余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充实了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仅陶瓷一项即占2000多件,其中明代成化斗彩菊碟纹杯等25件珍贵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孙先生因此获得了国家的奖励。

更值得一提的是,孙先生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凭藉自己丰富的文物鉴定经验,尤其是在古陶瓷鉴定方面所具备的高深的造诣,对故宫博物院所藏陶瓷进行了重新鉴定。他生前还热心培养了一批文物鉴定人才,有的已成为当今古陶瓷鉴定的“泰斗”。至今一谈到孙老,凡曾与其共事者,莫不感到受益匪浅。在故宫陶瓷组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孙先生曾对古陶瓷鉴定经验进行总结,先后发表了《试谈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元明清瓷器鉴定》等有关瓷器研究及鉴定的论文8篇。文章中所归纳的鉴定经验至今仍对古陶瓷鉴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捐精品

20世纪50年代末,孙瀛洲先生与故宫博物院的同事们在中和殿旁合影(前排左起为胡友昌、李辉柄,前排右一为叶佩兰,后排左起依次为耿宝昌、刘伯昆、陈宝铎、冯先铭、梁匡忠,后排右起依次为王莉英、徐静修、孙瀛洲)

孙瀛洲先生所捐陶瓷中有唐代“千峰翠色”般的越窑青瓷、“类银似雪”般的邢窑白瓷,又有宋代的官窑盘、葵瓣口洗,哥窑瓶、双耳三足炉,汝窑洗,定窑葵瓣洗以及元代红釉暗花云龙纹高足碗等,均属难得一见的珍品,反映出孙先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陶瓷器独到的鉴赏力。


青釉双系罐 东晋 高7.2cm,口径5.4cm,足径5.7cm


罐敛口,鼓腹,卧足。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层开细碎片纹。肩部对称置二半环形系,并饰暗划弦纹3道。该罐造型饱满,装饰简练,是东晋青瓷中的典型器。


越窑青釉划花盘 唐 高4.0cm,口径14.0cm,足径6.2cm


盘撇口,深弧壁,坦底,圈足。内壁刻划8片荷叶纹。通体施青釉。唐代越窑青釉器不仅釉面精细,造型也极为生动优美。此瓷盘充分发挥越窑青釉“捩翠融青”的特色,盘形又略仿荷叶形状,是越窑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一件佳作。



邢窑白釉碗 唐 高3.9cm,口径15.2cm,足径6.5cm


碗敞口,唇边,斜壁,玉璧形足。通体施白釉。胎质洁白细腻,造型规整,釉色雪白莹润。


如此精美的白瓷在当时非普通百姓所能使用,应为上层人物所用之器皿。唐代白瓷生产在北方发展迅速,与南方的青瓷相呼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龙泉窑青釉瓶 宋 高15.0cm,口径5.8cm,足径5.0cm


瓶盘口,长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层较厚,釉色均匀。


此瓶器形虽小,但造型规整,釉色莹润,为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龙泉窑为宋代著名瓷窑,但北宋和南宋因烧造工艺不同,器面釉色亦明显不同。南宋时期龙泉窑烧造的“梅子青”使中国青瓷的烧造进入了鼎盛期



耀州窑酱釉花口碗 宋 高4.2cm,口径18.0cm,足径5.8cm


碗呈花口状,深腹,圈足。通体施酱釉。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的一座著名瓷窑,以青釉刻划器物著称于世,酱釉瓷器是此时出现的新品种,系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数量仅次于青瓷。此件酱釉花口碗釉色匀净,造型线条流畅。


定窑白釉划花葵瓣式洗 宋 高4.0cm,口径10.6cm,足径7.2cm


洗呈8瓣葵花式,口镶铜边,圈足。内底刻划荷莲纹,外底阴刻“聚秀”2字,字体清秀,系烧成后在流传过程中由后人所刻。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带铭文宋代定窑瓷器或标本数量很多。铭文的刻划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烧窑前刻划,见有“官”、“尚药局”、“乔位”等,此类相对来说数量较少;另一种是瓷器烧成后进入宫廷或官府,人们再在瓷器上刻划铭文以示其用途,见有“奉华”、“德寿”、“寿成殿”、“皇太后殿”、“内苑”等。刻“聚秀”铭者目前所见仅此一例,“聚秀”或为宫中殿堂名。



官窑葵瓣口洗 宋 高3.8cm,口径11.8cm,足径8.6cm


洗口呈6瓣葵花式,斜腹壁,圈足。外底残留5个支钉痕。在烧造过程中,因洗的自重作用,洗底被支钉略微向上顶起。通体施粉青色釉,釉面开交织如网状的片纹。


宋代官窑青瓷因以“紫金土”配胎,致使胎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后胎呈铁黑色。在高温烧成时,由于釉层熔融稍向下垂流,器物口沿处的釉变薄,隐露的胎骨呈紫黑色,故有“紫口”之说,官窑瓷器即具有这种特征。“紫口”与开片这些自然天成的现象反而消除了单一的青釉在视觉上的单调感,并具有古朴凝重之美。



哥窑弦纹瓶 宋 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肩部凸起弦纹一道,颈部凸起弦纹三道。通体及足内均施青灰色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纹。


此瓶造型规整,形体各部分比例适度,“金丝铁线”纹交织穿插分割釉面,表现出纯朴自然之美。在目前已知的宋代哥窑瓷器中,此种式样的瓶仅此一件,故弥足珍贵。



哥窑双耳三足炉 宋 高12.5cm,口径13.0cm,足距9.1cm


炉仿商周时期青铜鼎式样。唇口,垂腹,上置两耳,下承以三柱足。上腹部凸起弦纹一道。通体内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残留6个圆形支钉痕。


人为地以釉面开片装饰瓷器滥觞于宋代哥窑瓷器,其形状各异的开片自然天成,颇富韵律美。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盘 宋 高3.3cm,口径17.9cm,足径5.8cm


盘折沿,浅壁,圈足。足上无釉。通体施天蓝釉,釉中泛有数块紫红斑。此盘造型端庄沉稳,釉色稳定美观。


钧窑釉色五彩渗化,如图如画,除天青、天蓝、月白釉外,最著名的是铜红窑变釉,这是一种以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的釉,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后呈现玫瑰紫、海棠红色,或于天青、天蓝、月白釉中显现紫红色斑块,光彩夺目,绚丽至极。此盘为钧窑天蓝釉红斑器的代表作。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元 高14.0cm,口径14.6cm,足径4.8cm


碗撇口,弧壁,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碗内外均施铜红釉,高足内施淡青色釉。内底心阴刻三朵云纹,内壁模印阳文云龙纹,二龙以两朵云纹相隔。龙细颈长嘴,形象生动,与同时期青花瓷器上的龙纹特征相似。釉色红中略显灰暗,显示出初创期的高温铜红釉尚难以较好地把握烧成技术。


1987年浙江省杭州市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足部较矮的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残器,可知元代红釉高足碗应有高、矮两种式样。


孙瀛洲先生在明代官窑瓷器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尤精于宣德瓷器的鉴定,享有“宣德大王”之美誉。他捐献的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洗、宣德青花折枝花纹执壶等均为不可多得的珍品,而一对薄如蝉翼的成化斗彩菊蝶纹杯在目前传世及出土的成化斗彩瓷器中更属绝无仅有。



青花缠枝花纹碗 明洪武 高10.4cm,口径20.5cm,足径10.0cm


碗直口,深腹,圈足。内外青花装饰。碗心绘折枝牡丹纹,内壁绘缠枝宝相花纹,外壁绘缠枝菊纹,内外近口沿处及圈足外墙均绘回纹。


瓷碗造型敦厚,纹饰优美,所绘两两相连的“双回文”及“扁菊花纹”是洪武瓷器上的典型纹饰。


青花缠枝莲纹碗 明永乐 高10.1cm,口径21.1cm,足径7.6cm


碗直口,弧壁,深腹,腹下渐收敛,圈足。此碗造型端庄稳重,通体青花装饰。碗内近口沿处绘海水纹,内壁绘缠枝莲纹,里心青花双线内绘花果纹。碗外近口沿处绘回纹,外壁饰花瓣纹,共32瓣。足底施白釉,无款,底心凸起。


此碗青花色泽浓艳,系以进口青料绘制。碗外壁以花瓣为饰是永乐、宣德时期瓷器纹饰的典型特征之一,花瓣细长呈放射状排列,从足部直伸展到外口沿下,满布腹壁,排列有序,与碗内壁之缠枝莲纹相得益彰。



青花缠枝花菊瓣纹碗 明永乐 高7.9cm,口径17.1cm,足径7.6cm


碗撇口,弧壁,腹下渐敛,圈足。造型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通体青花装饰。口沿内绘缠枝菊纹一周,内壁绘缠枝花纹,内底绘缠枝莲纹。纹饰之间均用青花弦纹间隔。口沿外饰回纹一周,外壁绘缠枝莲纹,近足处饰变形莲瓣,足外墙饰卷草纹。足底白釉无款。


此器所绘纹饰规矩,青花色调艳丽并略有晕散,但不失明快。


甜白釉印花龙纹碗 明永乐 高4.9cm,口径9.9cm,足径4.0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胎体极薄,几近脱胎,口沿锋利如刀刃。外壁光素。内壁模印二行龙首尾相接,龙五爪,怒目张口,作爬行状。内底锥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外为单线圈。


永乐官窑瓷器带年款者极少,此碗不但署款,且款字清晰,愈显珍贵。


青花折枝莲纹折沿盘 明永乐 高6.5cm,口径37.4cm,足径24.0cm


盘敞口,板沿,宽平底,浅圈足,细砂底无釉。里心绘2朵盛开的莲花,以莲叶相衬,内壁绘8束折枝花卉,外壁绘折枝菊花纹一周。


此盘的绘画布局非常独特,大朵的莲花几乎占满整个盘心,外壁的一周扁叶菊流畅而连贯,表现出当时艺术匠师的娴熟技艺。


青花缠枝菊纹折沿盘 明永乐 高6.9cm,口径37.7cm,足径24.4cm


盘敞口,板沿,宽平底,浅圈足,砂底无釉,露胎处呈浅火石红色,并可见胎中有星星点点的黑褐色杂质。盘里心双花边开光内绘3朵缠枝菊花纹,板沿上绘缠枝灵芝,外壁一周绘折枝花6束。


此盘造型规整,青花鲜艳,底足露胎处的火石红色具有明永乐、宣德朝瓷器典型的时代特征。


青花折枝花纹执壶 明宣德 高36.0cm,口径7.8cm,足径11.5cm


壶直口,方流斜直,流口部有葫芦形出水孔,腹部丰硕,宽圈足,扁柄弯长。此执壶造型新颖别致,源于12世纪西亚地区的铜壶。通体绘青花折枝花卉纹,腹部的花卉纹分为8组,虽占满空间,但繁而不乱。青花色泽鲜浓亮丽,聚釉处有从釉下析出的“铁锈斑”。


此壶使用由西亚进口的“苏泥勃青”为绘画原料,青花呈色深沉浓重,浸入胎骨,具有水墨画般的艺术效果。


青花夔龙纹罐 明宣德 高19.0cm,口径15.8cm,足径13.8cm


罐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如意头云纹,肩部绘朵花及勾云纹,腹部绘夔龙哈衔莲花纹,近足处绘莲瓣纹。外底中心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仅署款处覆釉。


此罐形体饱满,构图疏朗,图案生动,款识标准,堪称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的佳作。


鲜红釉盘 明宣德 高4.4cm,口径19.7cm,足径12.4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盘内施白釉,外壁施红釉。外底阴刻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为双线圈。


景德镇的高温铜红釉瓷创烧于元代,明宣德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此碗釉面流光溢彩,又不失凝厚浑融,被誉为“宝石红”,深受人们的喜爱。



斗彩三秋杯(一对) 明成化 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


杯撇口,深腹,瘦底,圈足。釉色青中泛灰。杯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草,间以飞舞的蝴蝶。蝶翅或覆黄彩,或覆紫彩,花枝及一小蝶的尾上点以红彩,蝶翅所施紫彩即所谓“姹紫”或“差紫”,其特点是色浓而无光,为成化斗彩所特有,是后世仿品所不能及之处。由于描绘的是秋天乡居野景,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故此种杯被赋予“三秋杯”之雅称。杯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斗彩杯造型有数种,此为其中之一。瓷杯造型轻灵秀巧,胎体薄如蝉翼,从内壁可清晰映见外壁花纹。画面布局疏密有致,施彩清新典雅,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


青花缠枝莲纹碗 明成化 高7.4cm,口径15.5cm,足径5.3cm


碗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6道青花弧线内绘有缠枝莲纹,主题鲜明,疏密有致。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时期的官窑瓷器精工细作,器物造型玲珑秀美,花纹工致清丽,别具韵味。


青花夔龙纹盘 明成化 高4.3cm,口径19.9cm,足径12.4cm


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盘心绘十字杵纹,外壁绘4条夔龙纹,夔龙均口衔莲花。无款识。釉色白中泛灰,青花发色淡雅,系用国产“平等青”料绘就。


杵本是佛教所用的礼器或法器,梵语音伐折罗,用以断烦恼、伏恶魔。十字杵是将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青花瓷器上出现十字杵纹饰最早见于元代,明初少见,至明中期盛行起来,特别是在成化瓷器上更为常见,这当与成化后期宪宗皇帝酷好佛道有关。据《李朝实录》、《明实录》、《明史》等文献记载,成化后期京师大建寺庙,宫中大兴法会,耗尽朝廷内帑。成化时出现书写梵文、藏文和描绘佛教题材的瓷器应与当时频繁的佛事活动有关。


黄釉盘 明成化 高3.9cm,口径14.8cm,足径9.2cm


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施黄釉,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外底心釉上刻一“甜”字。


从现有资料看,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代洪武时景德镇窑,宣德时已多有烧造,成化时延续。此盘釉面匀净,呈色娇嫩,烧造技术比以前有所进步,为著名的弘治黄釉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有明一代,黄釉瓷的烧造受到严格控制,它既是帝后才能享用的饮食器皿,也是皇家祭祀地坛时的专用器皿。此盘外底心刻一“甜”字,系产品进入宫廷后所刻,推测“甜”字的涵义当为“甜食”之意,表明此盘系盛放甜食所用。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明弘治 高4.4cm,口径19.9cm,足径12.5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底及外壁均以青花矾红彩装饰。内底在青花海水地上饰1条红龙,外壁在青花海水地上饰9条红龙。其作法是先以青花拔白技法描绘青花海水并留出姿态各异的白龙纹,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白龙的轮廓填绘红彩,然后再经低温彩烧而成。


青花加矾红彩技法始于明代宣德时,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弘治官窑瓷器传世较少,青花矾红彩品种更是少见,故此盘实为研究弘治官窑瓷器的珍贵实物。


(图文来自雅昌论坛)


古玩艺术网

关注古玩艺术网公众微信号

guwan1998

艺术品投资方面获取最新信息请加微信号

coolbee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